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51345发布日期:2019-11-27 20:17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情况下,从模具中取出成品,无论是采用单一或是多元件的顶出机器,起顶出动作都是一次完成。但是,由于成品的形状特殊,或者是产量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成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是无法自动脱落时,就需要在增加一次顶出动作。这样的顶出动作设计就是二次顶出。

二次顶出,能够让顶出流程顺畅化,对于某些顶出行程需求较大的产品,利用二次顶出可以减少顶针在顶出时施加的力量,避免顶出时造成产品上的缺陷。简单来说,二次顶出机构可以分为三大类:1、单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2、双顶针板组合的二次顶出机构,3、气动/液压的二次顶出机构。

所谓单顶针板组合,就是一般常见的单套顶针板组合(上顶针板及下顶针板各一),由于仅有单套的顶针板组合,因此顶出的动作仅提供传统的一次顶出;另一次顶出就必须配合其他的模具机构设计(例如弹簧)来进行,但是此法并不稳定可靠,整体性较差。

双顶针板组合,首先所有的顶针板一起同步顶出,顶出到设定的位置后,一部分顶针板停止顶出而剩余的顶针板继续顶出直至顶出完成。但是,双顶针板组合为了二次顶出而多加了两件顶针板件导致结构复杂、组件臃肿,为了保证顶出顺序而又多加了限位卡扣等机构,而且一次顶出距离不可差异化调节,同时加高的顶针板会导致模具厚度变厚、模具成本增高,后期注塑生产时也要使用大吨位的注塑机,使得注塑成本也相应增高。

气动/液压的二次顶出机构,即在模具外另外安装气动/液压式二次顶出机构来实现二次顶出动作,但是需要依赖气动液压设备完成二次顶出动作,增加了生产成本。

因而,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旨在解决注塑模具二次顶出类型机构体型庞大、价格昂贵且顶出行程与顶出速度难以调节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与顶针底板,其中,所述顶针板与所述顶针底板贴合连接;

所述顶针板上设置有第一空腔与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二空腔内设置有弹簧,第二顶针穿过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内,所述第二顶针近所述顶针板一端的底端设置有第二顶针头;

所述顶针底板上设置有第三空腔,所述第三空腔内设置有可在所述第三空腔内滑动的滑块,所述滑块一端设置有斜面,所述滑块另一端设置有铲基腔,所述滑块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斜面与所述第二顶针相接触,所述铲基腔内连接有铲基。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一顶针与所述第一空腔相匹配。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三空腔内两侧均设置有行位压条,两侧所述行位压条相互配合使所述滑块能在所述行位压条上滑动,所述滑块通过所述滑轨在所述行位压条上滑动。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顶针板上设置有深腔。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滑块顶部设置有螺丝孔,所述螺丝孔内设置有相匹配的玻珠螺丝;所述顶针板底部设置有第一孔洞与第二空洞,所述第一孔洞和所述第二空洞与所述玻珠螺丝上的钢珠相匹配。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滑块顶部近所述斜面一端设置有凹槽。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二顶针头底端设置有顶针球头,所述斜面与所述顶针球头相接触处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顶针球头相匹配。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二顶针上设置有顶针导向块一与顶针导向块二。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顶针板上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顶针底板上设置有垃圾钉。

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b板;

设置于所述b板上的型芯;

与所述b板连接的方铁;

与所述方铁连接的下码模板,以及

与所述b板和所述下码模板连接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二次顶出机构为任一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该二次顶出机构仅设置两块顶针板然后配合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等装置就达到了注塑模具二次顶出的功能,实现了二次顶出机构的小型化;开模时模具顶针底板与下码模板的分离,可作为该二次顶出机构驱动力,同时通过滑块和铲基的设置,开模时顶针底板垂直分离转化为滑块的水平动作,再依靠滑块导向作用使得顶针后退完成二次顶出,从而大幅缩短二次顶出机构机构高度,保留了行位机构的可调节性,方便后续设计与调节顶针顶出行程和顶出速度。该二次顶出机构利用成熟的行位机构转化开模力驱动顶针改变顶出状态,同时合理利用行位机构外形与注塑模具外形的兼容性,保证了该二次顶出机构具有体型小、调节方便等特性,同时兼顾了生产成本与节能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的仰视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的俯视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第二顶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合模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开模时运动第一阶段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h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开模时运动第二阶段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v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二次顶出机构完全开模时运动总量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k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4中m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顶针板,11、第一空腔,12、第二空腔,13、第一孔洞,14、第二孔洞,15、深腔,2、顶针底板,21、第三空腔,31、铲基,32、滑块,33、第二顶针,34、行位压条,35、顶针导向块一,36、顶针导向块二,37、弹簧,38、博主螺丝,321、斜面,322、铲基腔,323、滑轨,324、螺丝孔,325、凹槽,326、滑槽,331、第二顶针头,332、顶针球头,4、第一顶针,41、第一顶针头,5、垃圾钉,6、限位柱,7、塑胶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图6,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板1与顶针底板2,其中,所述顶针板1与所述顶针底板2贴合连接;

具体地,所述顶针板1与所述顶针底板2通过螺丝锁紧。

所述顶针板1上设置有第一空腔11与第二空腔12,所述第一空腔11内设置有第一顶针4,所述第二空腔12内设置有弹簧37,第二顶针33穿过所述弹簧37设置于所述第二空腔12内,所述第二顶针33近所述顶针板1一端的底端设置有第二顶针头331;

具体地,所述第一顶针4底端设置有第一顶针头41,所述第一顶针4为圆顶针,所述第一顶针头41为圆柱体形,所述第一顶针头41的横切面积大于所述第一顶针4针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空腔12分为第二空腔上腔和第二空腔下腔,所述弹簧37呈圆柱体形并与所述第二空腔下腔相匹配,所述第二顶针33为扁顶针,所述第二顶针33针体与所述第二空腔上腔相匹配,所述第二空腔下腔大于所述第二空腔上腔,所述第二顶针头331呈圆柱体形,所述第二顶针头331的横切面积大于所述弹簧37,这样设置是为了让所述弹簧37对所述扁顶针有弹力的作用,注塑模具合模状态时,所述弹簧37被压缩,当注塑模具开模时,所述弹簧37反弹所述扁顶针,可以让所述扁顶针有后退减速、回退脱模的效果,防止所述扁顶针与塑胶产品粘连。

所述顶针底板2上设置有第三空腔21,所述第三空腔21内设置有可在所述第三空腔21内滑动的滑块32,所述滑块32一端设置有斜面321,所述滑块32另一端设置有铲基腔322,所述滑块32两侧设置有滑轨323,所述斜面321与所述第二顶针33相接触,所述铲基腔322内连接有铲基31。

具体地,所述滑块32右侧为所述斜面321,所述第二顶针33通过所述弹簧37压在所述斜面321上随所述滑块32的左右移动而上下起伏运动;所述滑块32左侧端设置有铲基腔322,所述铲基31通过所述铲基腔322与所述滑块32滑动连接,这样,所述铲基31的垂直运动就可以转化成所述滑块32的水平动作,再依靠所述滑块32的导向作用使得所述第二顶针33后退完成二次顶出,进一步地,可以通过所述滑块32的可调节性可精确有效的调节所述第二顶针33的运动效果。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一顶针4与所述第一空腔11相匹配。

具体地,所述第一空腔11分为第一空腔上腔和第一空腔下腔,所述第一空腔上腔与所述第一顶针4针体相匹配,所述第一空腔下腔与所述第一顶针头41相匹配,所述第一空腔下腔大于所述第一空腔上腔,这样,当所述顶针板1与所述顶针底板2贴合固定时,所述第一顶针4就被固定在所述第一空腔11内。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三空腔21内两侧均设置有行位压条34,两侧所述行位压条34相互配合使所述滑块32能在所述行位压条34上滑动,所述滑块32通过所述滑轨323在所述行位压条34上滑动。

具体地,所述行位压条34设置有两块,分别位于第三空腔21的前侧和后侧,并与所述顶针底板2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32的前侧和后侧均设置有所述滑轨323,所述滑块32通过所述滑轨323在所述行位压条34上滑动。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顶针板1上设置有深腔15。

具体地,所述深腔15位于所述铲基31的上方,设置所述深腔15是为了当所述铲基31上端过长时可以不会碰撞到所述顶针板1,从而影响所述铲基31的运动。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滑块32顶部设置有螺丝孔324,所述螺丝孔324内设置有相匹配的玻珠螺丝38;所述顶针板1底部设置有第一孔洞13与第二空洞14,所述第一孔洞13和所述第二空洞14与所述玻珠螺丝38上的钢珠相匹配。

具体地,所述滑块32顶部装有玻珠螺丝38,当注塑模具合模状态时,所述玻珠螺丝38上的钢珠卡入所述第一孔洞13内用来固定所述滑块32,当注塑模具完全开模状态时,所述玻珠螺丝38上的钢珠卡入所述第二孔洞14内用来固定所述滑块32。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滑块32顶部近所述斜面321一端设置有凹槽325。

具体地,设置所述凹槽325是为了防止注塑模具合模时,所述第二顶针头331碰撞到所述滑块32。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二顶针头331底端设置有顶针球头332,所述斜面321与所述顶针球头332相接触处设置有滑槽326,所述滑槽326与所述顶针球头332相匹配。

具体地,设置所述顶针球头332和所述滑槽326可以提升所述第二顶针33与所述斜面321之间的活动性。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第二顶针33上设置有顶针导向块一35与顶针导向块二36。

具体地,所述顶针导向块一35与所述顶针板1可拆卸连接,用来稳定所述第二顶针33;所述顶针导向块二36与b板700可拆卸连接,用来稳定所述第二顶针33。

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其中,所述顶针板1上设置有限位柱6,所述顶针底板2上设置有垃圾钉5。

具体地,设置所述垃圾钉5为了减少所述顶针底板2与下码模板100的接触面积,避免因垃圾及灰尘落在所述顶针底板2及所述下码模板100上而造成合模不到位,所述垃圾钉5的大小根据注塑模具的大小而定;设置所述限位柱6可以限定二次顶出机构的顶出距离并防止所述顶针板1与b板700碰撞。

请参阅图6,基于上述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包括:

b板700;

设置于所述b板700上的型芯800;

与所述b板700连接的方铁900;

与所述方铁900连接的下码模板100,以及

与所述b板700和所述下码模板100连接的二次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顶出机构为任一所述的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具体如上所述。

请参阅图7-图16,为了更进一步理解本发明所述的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现用一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

开模阶段:

1、运动第一阶段:注塑模具合模状态时滑块32被玻珠螺丝38固定在原位,铲基31与滑块32存在安全间隙1mm(见图8),开模时顶出系统开始推动顶针底板2和顶针板1顶出,顶出系统需整体推动顶针底板2和顶针板1顶出2.66mm后铲基31与滑块32贴合(见图11),依靠铲基开始驱动二次顶出机构,模具各部件运动状态与运动量见图10。

2、运动第二阶段:顶出系统继续顶出剩余的60.84mm行程,铲基31驱动滑块32后退17.6mm后依靠玻珠螺丝38固定在原位。扁顶针(此实施例中的第二顶针33设为扁顶针)在弹簧37的压力下贴合滑块32上的斜面321下滑,形成扁顶针后退减速效果,由于滑块32上的斜面321表面存在5mm高度差(见图9、图15),因此在顶出完成时扁顶针相对于圆顶针(此实施例中的第一顶针4设为圆顶针)等顶出部件后退5mm(见图12);

完全开模后扁顶针与塑胶产品7分离5mm,实现二次顶出目的(如图14、图16所示)。

上述开模阶段运动状态与总运动量见图14。

闭模阶段:

闭模时二次顶出机构的运动与开模阶段相反,由于不存在运动干涉等问题,闭模阶段二次顶出机构的运动无特殊要求,合模状态如图(7)所示。

运动计算:

已知铲基31导向角度θ22°(见图13),闭模时铲基31与滑块32安全间隙s=1mm(见图8),铲基31有效导向高度h=46.2mm(见图13),顶出行程h总=63.5mm。

可得l1=1/0.3764=2.66mm

即:使铲基31与滑块32消除间隙s所需顶出距离l1=2.66m。(见图10)

h总-l1=l剩=60.84mml剩为顶针板剩余顶出行程

h-l1=l2=43.54mml2为铲基驱动滑块剩余高度

可得l滑=17.6mm

即:滑块32水平移动距离为17.6mm。(见图12)

二次顶出机构的原理综述:将行位机构整合在顶针板与顶针底板之间,利用原本开模动作转换为行位机构的横向运动,再依靠滑块导向作用使得顶针后退完成二次顶出。通过滑块的拓展性可精确有效的调节顶针运动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的二次顶出机构及注塑模具,该二次顶出机构仅设置两块顶针板然后配合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等装置就达到了注塑模具二次顶出的功能,实现了二次顶出机构的小型化;开模时模具顶针底板与下码模板的分离,可作为该二次顶出机构驱动力,同时通过滑块和铲基的设置,开模时顶针底板垂直分离转化为滑块的水平动作,再依靠滑块导向作用使得顶针后退完成二次顶出,从而大幅缩短二次顶出机构机构高度,保留了行位机构的可调节性,方便后续设计与调节顶针顶出行程和顶出速度。该二次顶出机构利用成熟的行位机构转化开模力驱动顶针改变顶出状态,同时合理利用行位机构外形与注塑模具外形的兼容性,保证了该二次顶出机构具有体型小、调节方便等特性,同时兼顾了生产成本与节能理念。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