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73924发布日期:2020-10-20 13:07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模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辅助工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切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模切工艺,利用模切刀具依据产品的形状切割保护膜,以得到成品膜,使用时,如果成品模的形状为窄边框或者成品膜中孔太大或太多,模切过程需要移除大面积保护膜,导致保护膜利用率低,浪费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模切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模切装置,所述模切装置包括机架,沿同一水平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于所述机架中部的第一模切单元、第二模切单元、压合单元及第三模切单元;

所述第一模切单元用于提供粘膜、第一离型膜及第一双面胶,并将所述粘膜、所述第一离型膜和所述第一双面胶进行压紧贴合与裁切,并移除所述第一模切单元裁切后的废料,以得到第一裁切膜;

所述第二模切单元用于提供第二离型膜及第二双面胶,并将所述第二离型膜及所述第二双面胶压紧贴合与裁切,并移除所述第二模切单元裁切后的废料及所述第二离型膜,以得到第二裁切膜;

所述压合单元用于提供胶带,将所述第一裁切膜、所述第二裁切膜及所述胶带压紧贴合,并移除所述胶带及所述胶带粘附的废料,以得到复合膜;

所述第三模切单元用于提供覆盖膜,并将所述复合膜及所述覆盖膜压紧贴合与裁切,并移除所述粘膜及所述第三模切单元裁切后的废料,以得到成品膜。

进一步地,第一模切单元包括第一上料辊组,位于所述机架中部且依次设置的第一压合辊组及第一模切辊组;

第一上料辊组用于向所述第一压合辊组提供所述粘膜、所述第一离型膜及所述第一双面胶;

所述第一压合辊组用于将所述粘膜、所述第一离型膜和所述第一双面胶进行压紧贴合,以得到第一压合膜,并将所述第一压合膜输送至所述第一模切辊组;

所述第一模切辊组用于将所述第一压合膜进行裁切,并移除所述第一模切辊组裁切后的废料,以得到第一裁切膜。

进一步地,第一模切单元还包括第一回收辊、第一辅助离型膜上料辊及第二回收辊;

所述第一回收辊位于所述第一压合辊组上方,以用于移除并回收所述第一双面胶的自带离型膜;

所述第一辅助离型膜上料辊及所述第二回收辊分别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模切辊组上方,所述第一辅助离型膜上料辊用于向所述第一模切辊组提供第一辅助离型膜,所述第一模切辊组能够将所述第一辅助离型膜与移除所述自带离型膜的所述第一压合膜压紧贴合并裁切,所述第二回收辊用于回收裁切后所述第一双面胶废料及所述第一辅助离型膜废料。

进一步地,第二模切单元包括沿所述第一模切单元到所述第三模切单元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压合辊组、第二模切辊组和剥离件,及设于所述第二压合辊组上方的第二上料辊组;

所述第二上料辊组用于向所述第二压合辊组提供所述第二离型膜及所述第二双面胶;

所述第二压合辊组用于将所述第二离型膜及所述第二双面胶进行压紧贴合,以得到第二压合膜,并将所述第二压合膜输送至所述第二模切辊组;

所述第二模切辊组用于将所述第二压合膜进行裁切并移除裁切后所述第二压合膜废料,以得到过渡膜,并将所述过渡膜输送至所述剥离件;

所述剥离件用于移除所述过渡膜的所述第二离型膜,以得到所述第二裁切膜,并所述第二裁切膜贴合至所述第一裁切膜上。

进一步地,第二模切单元还包括第三回收辊、第二辅助离型膜上料辊及第四回收辊;

第三回收辊位于所述第二压合辊组上方,以用于移除并回收所述第二双面胶的自带离型膜;

第二辅助离型膜上料辊及第四回收辊分别依次设于所述第二模切辊组上方,所述第二辅助离型膜上料辊用于向所述第二模切辊组提供第二辅助离型膜,所述第二模切辊组能够将所述第二辅助离型膜压紧贴合于所述第二压合膜上并进行裁切,所述第四回收辊用于回收裁切后所述第二压合膜废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模切单元包括第五回收辊,所述第五回收辊位于所述第二压合辊组上方;

所述第二压合辊组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且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传送辊,第二传送辊,第三传送辊及第四传送辊,所述第二模切辊组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机架且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五传送辊,第六传送辊,第七传送辊及第二模切辊;

所述第一模切单元输出的所述第一裁切膜分别穿过所述第一传送辊与所述第二传送辊之间,所述第五传送辊与第六传送辊之间,以到达所述压合单元,所述第二上料辊组提供的所述第二离型膜及所述第二双面胶经由所述第三传送辊及所述第四传送辊进行压合,以得到所述第二压合膜,所述第二压合膜经由所述第七传送辊及所述第二模切辊压合裁切,并移除裁切后所述第二压合膜上产生的废料,所述剥离件移除的所述第二离型膜分别经由所述第六传送辊与第七传送辊之间、所述第二传送辊与所述第三传送辊之间,以使所述第五回收辊回收所述第二离型膜。

进一步地,所述压合单元包括第三压合辊组、胶带上料辊及第六回收辊;

所述第三压合辊组设于所述第二模切单元和第三模切单元之间,所述胶带上料辊及所述第六回收辊依次设于所述第三压合辊组上方,所述胶带上料辊用于向所述第三压合辊组提供胶带,所述第三压合辊组用于将由所述剥离件输送的所述第二裁切膜压、所述第一裁切膜及所述胶带紧贴合,所述第六回收辊用于移除并回收所述胶带、粘附于所述胶带上的所述第一辅助离型膜及所述第二辅助离型膜,以得到所述复合膜。

进一步地,第三模切单元包括位于所述机架中部且依次设置的第四压合辊组及第三模切辊组,及设于所述第四压合辊组上方的覆盖膜上料辊;

所述覆盖膜上料辊用于向所述第四压合辊组提供覆盖膜,所述第四压合辊组用于将所述复合膜及所述覆盖膜进行压紧贴合,以得到所述第四压合膜,并将所述第四压合膜输送至所述第三模切辊组,所述第三模切辊组用于将第四压合膜进行裁切,并移除所述第三模切辊组裁切后的废料,以得到成品膜。

进一步地,第三模切单元还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模切辊组上下两侧的第七回收辊及第八回收辊;

所述第七回收辊用于回收裁切后所述覆盖膜上产生的废料,所述第八回收辊用于移除并回收所述粘膜及所述粘膜上粘附的废料。

进一步地,所述模切装置还包括下料收集单元,所述下料收集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模切单元的后面,所述下料收集单元用于收集所述成品膜。

上述模切装置通过第一模切单元获得第一裁切膜,通过第二模切单元获得第二裁切膜,通过压合单元将第一裁切膜及第二裁切膜压紧贴合,并经由第三模切单元裁切处理,获得成品膜,本申请通过多次裁切然后拼接,以获得预设形状的成品膜,可以适应多种场景,提高模切过程物料的利用率,节省成本,且全程自动化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依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扩展,具有一定可扩展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模切装置的机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压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过渡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裁切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压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过渡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三过渡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裁切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四过渡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压合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成品膜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使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使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照图1,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模切装置100,包括机架10,沿同一水平方向自前向后依次设置于机架10中部的第一模切单元20、第二模切单元30、压合单元40及第三模切单元50。

具体地,请一并参见图4、图8、图10和图12,第一模切单元20用于提供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及第一双面胶230,并将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和第一双面胶230进行压紧贴合、裁切并移除第一双面胶230废料,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第一裁切膜240,第二模切单元30用于提供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并将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压紧贴合与裁切并移除第二双面胶260废料及第二离型膜250,以得到如图8所示的第二裁切膜270,压合单元40用于提供胶带280,并将第一裁切膜240、第二裁切膜270及胶带280压紧贴合,并移除胶带280及该胶带280粘附的废料,以得到如图10所示的复合膜290,第三模切单元50用于提供覆盖膜300,并将复合膜290及覆盖膜300压紧贴合与裁切,并移除粘膜210及裁切后覆盖膜300上产生的废料,以得到如图12所示的成品膜310。

本实施例中,机架10呈方形,竖直设置,第一模切单元20、第二模切单元30、压合单元40及第三模切单元50均依次设于机架10一侧。

本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为:

第一模切单元20提供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及第一双面胶230,并将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和第一双面胶230进行压紧贴合与裁切,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第一裁切膜240;

第二模切单元30提供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并将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压紧贴合与裁切处理,以得到如图8所示第二裁切膜270;

压合单元40用于提供胶带280,并将第一裁切膜240、第二裁切膜270及胶带280进行压紧贴合,以得到如图10所示的复合膜290;

第三模切单元50提供覆盖膜300,并将复合膜290及覆盖膜300进行压紧贴合与裁切处理,以得到如图12所示的成品膜310。

第一模切单元20包括第一上料辊组21,位于所述机架10中部且依次设置的第一压合辊组22及第一模切辊组23,第一上料辊组21用于向第一压合辊组22提供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及第一双面胶230,第一压合辊组22用于将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和第一双面胶230进行压紧贴合,以获得如图2所示的第一压合膜241,并将第一压合膜241输送至第一模切辊组23,第一模切辊组23用于将第一压合膜241进行裁切,并移除裁切后第一双面胶230上产生的废料,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第一裁切膜240,其中第一模切辊组23将第一辅助离型膜231与第一压合膜241压紧贴合得到如图3所示的第一过渡膜242,裁切第一过渡膜242并移除废料以得到第一裁切膜24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料辊组21包括粘膜上料辊211、第一离型膜上料辊212和第一双面胶上料辊213,其中粘膜上料辊211位于机架10的下部,第一离型膜上料辊212和第一双面胶上料辊213分别位于机架10的上部。

在本实施例中,粘膜上料辊211和第一压合辊组22之间设有纠偏器214,纠偏器214用于将粘膜上料辊211输出的粘膜纠正导正,以使粘膜沿预设方向输送至第一压合辊组22。

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例,纠偏器214可设于第一离型膜上料辊212或第一双面胶上料辊213与第一压合辊组22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压合辊组22包括转动连接于机架10且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两个传送辊。第一模切辊组23包括转动连接于机架10且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一传送辊和一模切辊。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模切单元20还包括第一回收辊24、第一辅助离型膜上料辊25及第二回收辊26,第一回收辊24位于所述第一压合辊组22上方,第一辅助离型膜上料辊25及第二回收辊26分别位于第一模切辊组23上方且依次设置,第一回收辊24用于移除并回收第一压合膜241上的第一双面胶230的自带离型膜,第一辅助离型膜上料辊25用于向第一模切辊组23提供第一辅助离型膜231,第一模切辊组23用于将第一辅助离型膜231与移除自带离型膜的第一压合膜241压紧贴合与裁切,第二回收辊26用于回收裁切后的第一双面胶230废料及第一辅助离型膜231废料。

本实施例中,第一辅助离型膜231较第一双面胶230的自带离型膜的离型力小,便于后续裁切后移除第一双面胶230废料。

可以理解,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离型膜可为5g离型膜或pet离型膜。

第二模切单元30包括沿第一模切单元20到第三模切单元50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二压合辊组31、第二模切辊组32和剥离件33,及设于第二压合辊组31上方的第二上料辊组34,第二上料辊组34用于向第二压合辊组31提供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第二压合辊组31用于将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进行压紧贴合,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第二压合膜271,并将第二压合膜271输送至第二模切辊组32,第二模切辊组32用于将第二压合膜271进行裁切并移除裁切第二压合膜271产生的废料,以得到第三过渡膜272,并将第三过渡膜272输送至剥离件33,剥离件33用于移除第三过渡膜272上的第二离型膜250,以得到如图8所示的第二裁切膜270,并将移除后的第二裁切膜270贴合至第一裁切膜240上,其中,第二模切辊组32将第二辅助离型膜261与第二压合膜271压紧贴合得到如图6所示的第二过渡膜273,裁切第二过渡膜273并移除裁切后产生的废料以得到第二过渡膜273。

本实施例中,剥离件33为一剥离刀,刀刃大致呈三角形。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上料辊组34包括第二离型膜上料辊341及第二双面胶上料辊342,第二离型膜上料辊341及第二双面胶上料辊342分别位于机架10的上部且第二压合辊组31上方。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模切单元30还包括第三回收辊35,第二辅助离型膜上料辊36及第四回收辊37,第三回收辊35位于第二压合辊组31上方,第二辅助离型膜上料辊36及第四回收辊37分别位于第二模切辊组32上方且依次设置,第三回收辊35用于移除并回收第二双面胶260的自带离型膜,第二辅助离型膜上料辊36用于向第二模切辊组32提供第二辅助离型膜261,第二模切辊组32用于将第二辅助离型膜261压紧贴合于第二压合膜271上并进行裁切,第四回收辊37用于回收裁切后第二压合膜271上产生的废料。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模切单元30还包括第五回收辊38,第五回收辊38位于第二压合辊组31上方,第五回收辊38用于回收第二离型膜250。

第二压合辊组31包括转动连接于机架10且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传送辊311,第二传送辊312,第三传送辊313及第四传送辊314,第二模切辊组32包括转动连接于机架10且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五传送辊321,第六传送辊322,第七传送辊323及第二模切辊324,第一模切单元20输出的第一裁切膜分别穿过第一传送辊311与第二传送辊312之间,第五传送辊321与第六传送辊322之间,以到达压合单元40,第二上料辊组34提供的第二离型膜及第二双面胶经由第三传送辊313及第四传送辊314进行压合,以得到第二压合膜271,第二压合膜经由第七传送辊323及第二模切辊324压合裁切,并移除裁切第二压合膜产生的废料,剥离件33移除的第二离型膜分别经由第六传送辊322与第七传送辊323之间、第二传送辊312与第三传送辊313之间,以使第五回收辊回收第二离型膜250。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传送辊311,第二传送辊312,第三传送辊313及第四传送辊314分别为钢棍、凹槽辊、钢棍、橡胶辊,第五传送辊321,第六传送辊322,第七传送辊323及第二模切辊324分别为钢棍、凹槽辊、钢棍、刀辊或圆刀,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传送辊311,第二传送辊312,第三传送辊313、第四传送辊314、第五传送辊321,第六传送辊322,第七传送辊323及

第二模切辊324可以依据实际传送的物料或切割的产品选择相应的辊材。

压合单元40包括第三压合辊组41、胶带上料辊42及第六回收辊43,第三压合辊组41设于第二模切单元30和第三模切单元50之间,胶带上料辊42及第六回收辊43依次设于第三压合辊组41上方,胶带上料辊42用于向第三压合辊组41提供胶带280,第三压合辊组41用于将胶带280,第一裁切膜240及由剥离件33输送的第二裁切膜270压紧贴合,第六回收辊43用于移除并回收胶带280、粘附于胶带280上的第一辅助离型膜231及第二辅助离型膜261,以得到复合膜290。

第三模切单元50包括第四压合辊组51、第三模切辊组52及覆盖膜上料辊53,第四压合辊组51及第三模切辊组52分别依次设于机架10中部,覆盖膜上料辊53设于第四压合辊组51上方,覆盖膜上料辊53用于向第四压合辊组51提供覆盖膜300,第四压合辊组51用于将复合膜290及覆盖膜300进行压紧贴合,以得到第四压合膜320,并将第四压合膜320输送至第三模切辊组52,第三模切辊组52用于将第四压合膜320进行裁切,并移除裁切后第四压合膜上产生的废料,以得到成品膜310。

第三模切单元50还包括分别位于第三模切辊组52上下两侧的第七回收辊54及第八回收辊55,第七回收辊54用于回收第三模切辊组52裁切覆盖膜300产生的废料,第八回收辊55用于移除并回收粘膜210及粘膜210上粘附的废料。

模切装置100还包括下料收集单元60,下料收集单元60设置在第三模切单元50的后面,下料收集单元60用于收集所述成品膜310。本实施例中,下料收集单元60为一收料辊,能够实现卷绕收集成品膜310。

模切装置100还包括第五压合辊组70,第五压合辊组70位于下料收集单元60和第三模切辊组52之间,用于压紧贴合成品膜310,并将成品膜310输送至下料收集单元60。

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五压合辊组70可以省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双面胶230及第二双面胶260均为泡棉胶。

综上,请一并参照图2至图12,得到本申请的成品膜310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为:

粘膜上料辊211、第一离型膜上料辊212和第一双面胶上料辊213分别向第一压合辊组22提供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及第一双面胶230。

第一压合辊组22将粘膜210、第一离型膜220及第一双面胶230压紧贴合为如图2所示的第一压合膜241,第一回收辊24回收第一双面胶230的自带离型膜,并将第一压合膜241输送至第一模切辊组23,其中第一压合膜241包括粘膜210,贴附于粘膜210上的第一离型膜220及贴附于第一离型膜220上的第一双面胶230。

第一辅助离型膜上料辊25向第一模切辊组23提供第一辅助离型膜231,第一模切辊组23将第一辅助离型膜231与第一压合膜241压紧贴合与裁切,第二回收辊26回收裁切后产生的废料,以得到如图4所述的第一裁切膜240,并将第一裁切膜240经由第二压合辊组31、第二模切辊组32输送至压合单元40,其中第一模切辊组23将第一辅助离型膜231与第一压合膜241压紧贴合首先得到如图3所示的第一过渡膜242,其中第一过渡膜242包括粘膜210,贴附于粘膜210上的第一离型膜220,贴附于第一离型膜220上的第一双面胶230,贴附于第一双面胶230上的第一辅助离型膜231,第一裁切膜240包括粘膜210,贴附于粘膜210上的第一离型膜220,及裁切后的第一双面胶230及第一辅助离型膜231。

第二离型膜上料辊341及第二双面胶上料辊342分别向第二压合辊组31提供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第二压合辊组31将第二离型膜250及第二双面胶260压紧贴合,以得到如图5所示的第二压合膜271,第三回收辊35移除并回收第二双面胶260的自带离型膜,然后将第二压合膜271输送至第二模切辊组32。

第二辅助离型膜上料辊36向第二模切辊组32提供第二辅助离型膜261,第二模切辊组32将第二辅助离型膜261与第二压合膜271压紧贴合与裁切,第四回收辊37回收裁切后产生的废料,以得到图7所示的第三过渡膜272,并将第三过渡膜272输送至剥离件33,其中第二模切辊组32将第二辅助离型膜261与第二压合膜271压紧贴合得到如图6所示的第二过渡膜273,其中第二过渡膜273包括第二离型膜250,贴附于第二离型膜250上的第二双面胶260及贴附于第二双面胶260上的第二辅助离型膜261,第三过渡膜272包括第二离型膜250,贴附于第二离型膜250上的裁切后的第二双面胶260及第二辅助离型膜261。

剥离件33将裁切后的第二离型膜250和第二双面胶260移除分开,以得到如图8所示的第二裁切膜270,将移除后的第二裁切膜270贴合至第一裁切膜240上,以得到如图9所示的第四过渡膜274,使第五回收辊38移除后的回收第二离型膜250,其中第二裁切膜270包括裁切后的第二双面胶260及第二辅助离型膜261,第二辅助离型膜261贴附于第二双面胶260上,第四过渡膜274包括粘膜210,贴附于粘膜210上的第一离型膜220,及裁切后的第一双面胶230及粘附于第一双面胶230上的第一辅助离型膜231,裁切后的第二双面胶260及粘附于第二双面胶260上的第二辅助离型膜261,可以理解,通过若干个第二双面胶260配合第一双面胶230,拼接为预设的形状。

胶带上料辊42向第三压合辊组41提供胶带,第三压合辊组41将胶带280,第一裁切膜240及由剥离件33输送的第二裁切膜270压紧贴合,第六回收辊43移除并回收胶带280、粘附于胶带280上的第一辅助离型膜231及第二辅助离型膜261,以得到如图10所示的复合膜290,并将复合膜290输送至第四压合辊组51,其中复合膜290包括粘膜210,贴附于粘膜210上的第一离型膜220,贴附于第一离型膜220上的第二双面胶260和第一双面胶230。

覆盖膜上料辊53向第四压合辊组51提供覆盖膜300,第四压合辊组51将复合膜290及覆盖膜300进行压紧贴合,以得到如图11所示的第四压合膜320,并将第四压合膜320输送至第三模切辊组52,其中第四压合膜320包括复合膜290,及粘附于复合膜290上的覆盖膜300。

第三模切辊组52将第四压合膜320进行裁切,第七回收辊54回收裁切后覆盖膜300产生的废料,第八回收辊55移除并回收粘膜210及粘膜210上粘附的废料,以得到如图12所示的成品膜310,并将成品膜310输送至第五压合辊组70,其中成品膜310包括第一离型膜220,贴附于第一离型膜220上的第二双面胶260和第一双面胶230,贴附于第二双面胶260和第一双面胶230上的覆盖膜300。

第五压合辊组70压合成品膜310并将成品膜输送至下料收集单元60,下料收集单元60卷绕收集成品膜310。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依据实际成品膜310的形状,增加第一模切单元20或第二模切单元30的数量。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模切单元20、第二模切单元30、压合单元40及第三模切单元50的相对位置,可以依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调整。

本申请通过第一模切单元20获得第一裁切膜240,通过第二模切单元获得第二裁切膜270,通过压合单元40将第一裁切膜240及第二裁切膜270压紧贴合,并经由第三模切单元50裁切处理,以获得成品膜310,本申请涉及的模切装置100可以提高模切过程物料的利用率,节省物料成本,且模切过程自动化完成,提高工作效率。本申请通过多次裁切物料然后拼接作业,以获得预设形状的成品膜310,适应多种场景和各种形状的成品膜310,应用广泛,可以依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扩展,具有一定可扩展性。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