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9029发布日期:2020-07-04 01:22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顶出机构的设计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



背景技术:

塑料模具,是塑料加工工业中和塑料成型机配套,赋予塑料制品以完整构型和精确尺寸的工具。由于塑料品种和加工方法繁多,塑料成型机和塑料制品的结构又繁简不一,所以,塑料模具的种类和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将会使用到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对于橡胶或者塑料进行压合,压合后然后将上模具抬起,然后再将下模具中的产品进行取出,但是现有的对于橡胶或者塑料模具在加工过程温度比较高,将会对工作人员造成烫伤,同时橡胶模具可能将会与下模具之间进行粘连而造成损坏,同时在压合时模具压合的力度不同,不方便取出,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内部设有空腔,所述底座的上方设于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内部设有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第一托板,所述第一托板的中间设有第一放置槽,所述第一放置槽的内部设有第二托板,所述第二托板远离所述第一托板的一侧设有第二放置槽,所述第二放置槽的内部设有第三托板,所述第三托板的一端固定设有升降杆,所述升降杆与所述第二放置槽之间通过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放置箱,所述放置箱的内部设有齿条板,所述齿条板的两侧与支撑装置连接,所述齿条板与齿轮相啮合,所述齿轮的一侧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条板远离所述齿轮的一侧设有凸形滑槽,所述凸形滑槽与所述升降杆之间通过滑动轮连接,所述第一托板的两侧设有液压杆,苏所述液压杆的一端与液压缸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固定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远离所述第二托板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托板、下模具和底座,且向所述空腔的内部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滑杆,所述滑杆固定与所述齿条板的两端,所述滑杆上均套设有套筒,所述套筒的一侧与所述放置箱的内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杆远离所述齿条板的一端固定设有限位板,所述套筒的两端位于所述滑杆上均套设有缓冲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放置箱的内部顶部固定设有限位筒,所述升降杆设于所述限位筒的内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托板与所述下模具之间位于所述固定杆套设有减震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托板与所述第一放置槽之间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下模具中设有第一托板和第二托板以及第三托板,第一、第二、第三托板之间能够与下模具之间相匹配,所以在对模具产品成型后,启动液压缸,液压缸将会带动液压杆收缩,将会带动第一托板下降,第一托板下降将会模具的边缘处脱落,然后启动电机,电机启动将会带动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将会带动第三托板的升起,从而能够实现模具与第二托板之间的脱离,脱离后,然后反向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第三托板下降收纳与第二放置槽中,实现第二托板和第三托板之间平齐,然后在启动液压缸,使液压缸带动液压缸伸出,并且使第一托板高于第二托板,从而实现将模具顶起,实现模具与第三托板之间的脱离,从而实现模具与顶出机构之间进行有外向内一次脱离的过程中,先顶出边缘强度较高的部分,避免模具顶出时产品与顶出机构粘连变形损坏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模具脱模的质量,同时避免了工作人员探伤的现象,大大的增加了安全性,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中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座;2、空腔;3、下模具;4、第一托板;5、第一放置槽;6、第二托板;7、第二放置槽;8、第三托板;9、升降杆;10、齿条板;11、齿轮;12、电机;13、放置箱;14、凸形滑槽;15、滑动轮;16、液压杆;17、液压缸;18、固定杆;19、滑杆;20、套筒;21、限位板;22、缓冲弹簧;23、限位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做出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3,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模具的多级顶出机构,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内部设有空腔2,所述底座1的上方设于下模具3,所述下模具3的内部设有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包括第一托板4,所述第一托板4的中间设有第一放置槽5,所述第一放置槽5的内部设有第二托板6,所述第二托板6远离所述第一托板4的一侧设有第二放置槽7,所述第二放置槽7的内部设有第三托板8,所述第三托板8的一端固定设有升降杆9,所述升降杆9与所述第二放置槽7之间通过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放置箱13,所述放置箱13的内部设有齿条板10,所述齿条板10的两侧与支撑装置连接,所述齿条板10与齿轮11相啮合,所述齿轮11的一侧与电机1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齿条板10远离所述齿轮11的一侧设有凸形滑槽14,所述凸形滑槽14与所述升降杆9之间通过滑动轮15连接,所述第一托板4的两侧设有液压杆16,苏所述液压杆16的一端与液压缸17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托板6的一端固定设有固定杆18,所述固定杆18远离所述第二托板6的一端贯穿所述第一托板4、下模具3和底座1,且向所述空腔2的内部延伸,通过在下模具3中设有第一托板4和第二托板6以及第三托板8,第一、第二、第三托板之间能够与下模具3之间相匹配,所以在对模具产品成型后,启动液压缸17,液压缸17将会带动液压杆16收缩,将会带动第一托板4下降,第一托板4下降将会对模具的边缘处脱落,然后启动电机12,电机12启动将会带动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将会带动第三托板8的升起,从而能够实现模具与第二托板6之间的脱离,脱离后,然后反向启动电机12,电机12带动第三托板8下降收纳与第二放置槽7中,实现第二托板6和第三托板8之间平齐,然后在启动液压缸17,使液压缸17带动液压杆16伸出,并且使第一托板4高于第二托板6,从而实现将模具顶起,实现模具与第三托板8之间的脱离,从而实现模具与顶出机构之间进行有外向内一次脱离的过程中,先顶出边缘强度较高的部分,避免模具顶出时产品与顶出机构粘连变形损坏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模具脱模的质量,同时避免了工作人员探伤的现象,大大的增加了安全性,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1-3,对于支撑装置来说,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滑杆19,所述滑杆19固定与所述齿条板10的两端,所述滑杆19上均套设有套筒20,所述套筒20的一侧与所述放置箱13的内壁固定连接,支撑装置能够对齿条板10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齿条板10的悬空放置,大大的增加了运动的稳定性,对于滑杆19来说,所述滑杆19远离所述齿条板10的一端固定设有限位板21,所述套筒20的两端位于所述滑杆19上均套设有缓冲弹簧22,缓冲弹簧22能够对套筒20与限位板21和齿条板10之间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齿条板10和限位板21与套筒20之间发生撞击而损坏,大大的提高了使用的寿命;对于放置箱13来说,所述放置箱13的内部顶部固定设有限位筒23,所述升降杆9设于所述限位筒23的内部,限位筒23能够对升降杆9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启动限位的作用,同时增加上下移动的稳定性;对于第一托板4来说,所述第一托板4与所述下模具3之间位于所述固定杆18套设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能够对第一托板在下降的过程中起到减震的作用,避免第一托板4与下模具3的底部之间进行装置,大大的增加了使用的安全性;对于第二托板6来说,所述第二托板6与所述第一放置槽5之间相匹配,方便第二托板6与第一托板4之间进行放置,同时能够进行分离。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实际应用时,首先将第二托板收纳与第一放置槽中,并且使第一托板与第二托板之间平齐,第三托板收纳与第二放置槽中,第二托板与第三托板平齐,然后进行压模,带模具成型后,对下模具中的模具产品进行顶出,首先启动液压缸17,液压缸17将会带动液压杆16收缩,将会带动第一托板4下降,第一托板4下降将会对模具的边缘处脱落,然后启动电机12,电机12启动将会带动升降装置运动,电机12启动将会带动齿轮11的转动,齿轮11的转动将会带动齿条板10的运动,从而能够实现凸形滑槽14对滑动轮15的推动,实现升降杆9的上下运动,实现第三托板8的升起,从而能够实现模具与第二托板6之间的脱离,脱离后,然后反向启动电机12,电机12带动第三托板8下降收纳与第二放置槽7中,实现第二托板6和第三托板8之间平齐,然后在启动液压缸17,使液压缸17带动液压杆16伸出,并且使第一托板4高于第二托板6,从而实现将模具顶起,实现模具与第三托板8之间的脱离,从而实现模具与顶出机构之间进行有外向内一次脱离的过程中,先顶出边缘强度较高的部分,避免模具顶出时产品与顶出机构粘连变形损坏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模具脱模的质量,同时避免了工作人员探伤的现象,大大的增加了安全性,同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