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距分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68493发布日期:2020-08-07 18:43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距分料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治具的配套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变距分料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下料分穴机构包括接收件,接收件上设置有多个容纳位,多个容纳位用于接收治具从模具上取下的多个工件,多个容纳位的底部分别设置有滑道,使工件沿滑道下滑至对应的工件盒。

接收件上的多个容纳位的布局是依据治具上的工件布局而布局的,而治具上的工件布局是依据模具上的工件布局而布局的,由于模具上的工件布局比较紧凑,因此,接收件上的多个容纳位的布局也比较紧凑,对应的滑道宽度比较窄,使得工件在滑道中下滑时,容易出现滑动不畅、卡料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变距分料机构,解决了工件在现有下料分穴机构的流道中易出现流动不畅、卡住及占用空间大等问题。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变距分料机构,用于接收治具从模具上取下的多个工件,包括:

工作台,设置于所述治具的下方;

至少一个导轨,设置在工作台的上方;

至少一组接收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导轨上,每组所述接收件包括多个依次排布的接收件,每个所述接收件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容纳位;多个所述接收件被带动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往复运动;

所述工作台上开设有多个落料口,多个所述接收件在所述展开状态下,多个所述落料口与多个所述容纳位一一对应;及

多个所述接收件在所述收缩状态下,多个所述容纳位与治具上的工件一一对应,以接收所述治具释放的工件。

可选地,变距分料机构还包括:伸缩格栅,连接于多个依次排布的所述接收件间,用于限定多个所述接收件在所述收缩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下的间距。

可选地,任意两个所述接收件间的所述伸缩格栅包括两个固定铰接点,分别位于两个所述接收件的中央位置。

可选地,变距分料机构还包括:多个遮蔽板,与多个所述落料口对应设置,配置成多个所述接收件在所述收缩状态时,遮蔽多个所述落料口;

在多个所述接收件在所述展开状态时,显露多个所述落料口。

可选地,所述落料口为圆形落料口,可容纳所述工件。

可选地,多个所述落料口下方均设置有工件盒。

可选地,至少一组所述导轨位于至少一组所述接收件的中部。

可选地,变距分料机构还包括:驱动装置,配置为带动多个所述接收件在所述收缩状态和所述展开状态间往复运动。

可选地,所述接收件的组数为四组,所述四组接收件依次排布。

可选地,所述导轨为两个,平行设置在所述工作台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依次排布的接收件设置滑动地设置在导轨上,且被带动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往复运动,工作台上开设有多个落料口,多个接收件在展开状态下,多个落料口与多个容纳位一一对应,多个接收件在收缩状态下,多个容纳位与治具上的工件一一对应,用于接收治具释放的工件。本实施例通过改变接收件间的间距,以使工件在落料口自由下落,避免了由于多个容纳位间的间距过小造成工件在滑道中滑落时易出现卡料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距分料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距分料机构中的两组接收件在收缩状态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可选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变距分料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收件的变距分料机构中的两组接收件在收缩状态下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变距分料机构100,用于接收治具从模具上取下的多个工件,其包括:工作台110、至少一个导轨、至少一组接收件;其中,工作台110设置在治具的下方,整体结构类似长方体状,导轨120的个数为两个,两个导轨120沿工作台110的纵向平行设置在工作台110的台面上方,接收件130的组数为四组,四组接收件依次排布在两个导轨120上,并可沿导轨120滑动,两个导轨120位于四组接收件的中部,每组接受件包括依次排布的四个接收件130,接收件130上设置有两个容纳位131,分别位于两个导轨120的两侧,多个接收件130被带动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往复运动。

其中,容纳位131的顶部和底部连通,容纳位131的底部与工作台110的台面贴合,在两个导轨120的两侧,工作台110的台面上开设有多个落料口111,落料口111的数量与容纳位131的数量相同。多个接收件130在展开状态下,多个落料口111与多个容纳位131一一对应,以使容纳位131中的工件掉入对应的落料口111中;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下,多个容纳位131与治具上的工件一一对应,以接收治具释放的工件。

需要说明地是,导轨120的个数、接收件130的组数、每组接收件包括的接收件130的数量以及接收件130上设置的容纳位131的位置及数量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而设置,本实用新型对其均不做具体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通过改变多个接收件130间的间距,可以使多个容纳位131与治具上的工件一一对应,以接收治具上的工件;以及使多个容纳位131与多个落料口111一一对应,以使容纳位131中的工件掉入对应的落料口111中,避免了由于多个容纳位131间的间距过小、工件在滑道中滑落时易出现卡料的问题。

此外,如图2所示,变距分料机构100还包括伸缩格栅140,铰接设置在多个依次排布的接收件130之间。其中,任意两个接收件130间的伸缩格栅140包括两个固定铰接点150,分别位于两个接收件130的中央位置;以及两个自由铰接点170,均位于两个接收件130之间。伸缩格栅140会跟随多个接收件130的运动而运动,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时,伸缩格栅140也处于收缩状态,任意两个接收件130间的两个自由铰接点170间的间距达到最大;多个接收件130在展开状态下,伸缩格栅140处于最大自由度的状态,任意两个接收件130间的两个自由铰接点170间的间距达到最小。伸缩格栅140用于限定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下的间距,保证了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时,多个容纳位131与治具上的工件一一对应;多个接收件130在展开状态下,多个容纳位131与多个落料口111一一对应。

此外,如图1所示,变距分料机构100还包括多个遮蔽板(图中未示出)以及至少一个控制部件180,其中,遮蔽板的数量与落料口111的数量相同,多个遮蔽板与多个落料口111对应设置,控制部件180为四个,分别沿导轨120的两侧设置,控制部件180上包括多个控制端181,多个控制端181对应多个落料口111。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时,多个控制端181使多个遮蔽板遮蔽对应的落料口111;多个接收件130在展开状态时,多个控制端181移除多个遮蔽板使对应的落料口111显露出来,保证了多个容纳位131中的工件可以掉落到对应的落料口111中。

此外,落料口111的下方均设置有工件盒(图中未示出),落料口111为圆形落料口111,开口尺寸远远大于工件的尺寸,使工件可以顺利掉落到位于落料口111下方的工件盒中。相比于工件经由滑道掉落至工件盒,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工件经由落料口111自由掉落至对应的工件盒,避免了工件在滑道中滑落时易出现卡料的问题。

需要说明地是,落料口111的开口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本实用新型对其不做具体限定。

此外,如图1所示,变距分料机构100还包括驱动装置160,用于带动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往复运动。具体地,驱动装置160可以为气缸、马达等,并且驱动装置160优选通过同步带来带动多个接收件130运动。

此外,驱动装置160还用于驱动控制部件180。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变距分料机构100,其中,多个依次排布的接收件130设置滑动地设置在导轨120上,且被带动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往复运动,工作台110上开设有多个落料口111,多个接收件130在展开状态下,多个落料口111与多个容纳位131一一对应,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下,多个容纳位131与治具上的工件一一对应,用于接收治具释放的工件。本实施例通过改变接收件130间的间距,以使工件在对应的落料口111自由下落,避免了由于多个容纳位131间的间距过小、工件在滑道中滑落时易出现卡料的问题;此外,伸缩格栅140的设置可以限定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和展开状态下的间距,使多个接收件130在收缩状态时,多个容纳位131与治具上的工件一一对应,以及多个接收件130在展开状态下,多个容纳位131与多个落料口111一一对应,保证了容纳位131中的工件可以掉落到对应的落料口111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