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板条覆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32973发布日期:2020-10-17 01:2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板条覆膜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膜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板条覆膜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防火意识的增强,在安装门窗时,人们对材料的耐火性也越来越关注,不锈钢作为一种优良的防火材料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加工制作钢制防火门框时,需要使用剪板机对大块的钢板进行剪切加工成合适大小的钢板条,然后使用折边机将钢板条折叠成槽钢型门框;为了方便钢板条的折叠,在钢板条的一个面上刻画有折叠纹,进行折叠时,钢板条的另一个面与折叠机的工作台贴合抵紧,在折叠过程中钢板条会在工作台上滑动;钢板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钢板的耐腐蚀和抗老化能力,同时也为了提高门框的美观性,通常会采用静电塑料粉末喷涂对钢板表面进行修饰,在钢板表面形成平整光亮的涂层,但在折叠过程中,钢板条与折叠机贴合的一面在折叠机上滑动,可能会将涂层磨损,涂层一旦遭到破坏,难以修复,因而在使用折叠机对钢板条进行折叠加工前,需要对钢板条的与折叠机接触的一面覆盖塑料保护膜。

参照图1,现有的钢板条覆膜技术,在对钢板条6进行折叠前,将钢板条6平放在工作台上,然后由一个工作人员使用抹布等对钢板条6的表面进行清洁,为了使保护膜7将钢板条表面完全覆盖,保护膜7的宽度要宽于钢板条的宽度,由两个工作人员将保护膜7拉直平铺到钢板条6上,然后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将钢板条6一端的保护膜7扶稳,另一个工作人员使用刮刀等工具从保护膜7的一侧平推到另一侧,使保护膜7稳固地粘贴到钢板条6上,然后重复此过程在钢板条6上覆盖多层保护膜7,保护膜7粘贴稳固后,其中一个工作人员将钢板条6两侧多余的保护膜沿着钢板条6两侧边沿向下按压,保护膜7在钢板条6两侧边沿形成折叠痕,然后工作人员将钢板条6从工作台一侧抬起,用刀片顺着折叠出的痕迹将钢板条两侧多余的保护膜7割去,从而完成保护膜7在钢板条6上的覆盖。

但上述覆膜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在一些大型工厂中,一天生产的钢制门框的数量很多,因而需要覆膜的钢板条6数量有很多,而上述覆膜技术操作流程较为复杂,覆膜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板条覆膜装置,通过在覆膜的同时对多余的保护膜进行切除,具有提高覆膜效率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钢板条覆膜装置,包括支架、压辊和切刀;支架水平设置,在支架的下方垂直固定有两根支撑柱;压辊水平设置且转动支撑于两根支撑柱之间;切刀有两个且刀刃朝向压辊方向,两个切刀对称设置于支架下方,两个切刀的刀刃朝向压辊方向且两个切刀相对的两个面为平面,两个切刀之间的距离等于压辊的长度,两个切刀与支架之间的距离大于压辊与支架之间的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贴保护膜时,将保护膜覆盖于钢板条的上方,将压辊压在钢板条上,此时位于支架下方的切刀穿过钢板条两侧的保护膜卡接于钢板条两侧,切刀与钢板条两侧贴合,然后向前推动压辊,在压辊的作用下将钢板条上的保护膜压紧,保护膜紧密粘贴与钢板条上;在压辊运动的同时,切刀随之运动,将钢板条两侧多余的保护膜切除;在对保护膜压紧的同时完成对多余保护膜的切除,提高了覆膜效率。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配置为:切刀呈轮状;两个切刀的轴线方向重合且与压辊的轴线方向平行;在两个切刀与支架之间分别设置有一根连接杆,连接杆上端与支架连接,两个切刀分别转动支撑于连接杆下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轮状切刀底部抵紧工作台,压辊在滚动的同时,与钢板条两侧贴合的轮状切刀随之滚动,切刀在转动时,除了对保护膜进行水平切割的同时,也对保护膜进行从上到下的切割,从而使保护膜的切割更加流畅。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配置为:在支架与切刀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限位壳、滑块和压簧;限位壳与支架固定连接,连接杆竖直设置,连接杆穿过限位壳相对的两个面且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壳外,连接杆与限位壳滑动配合;滑块设置于限位壳内且与连接杆垂直固接,滑块与限位壳滑动连接;压簧套设于连接杆上且位于限位壳内,压簧一端与限位壳顶面抵接,另一端与滑块抵接,压簧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在压簧的作用下,滑块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钢板条较薄时,将压辊抵压在保护膜上,然后向下按压支架,此时连接杆带动切刀上移,从而使切刀和压辊之间的距离与钢板条厚度适配,在推动时,可以将支架压平,从而减小倾斜用力导致压辊或者切刀翘起的可能,使用时更加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调位螺母;在连接杆的上端设置有螺纹部;调位螺母螺接于螺纹部上,调位螺母的下端与限位壳抵接;滑块的下端与限位壳的底面有一定的间距,在压簧的作用下调位螺母与限位壳抵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钢板条过厚,压辊与切刀之间的高度差小于钢板条的厚度时,可以将调位螺母向上拧动,在压簧的推动作用下,支撑杆下移,切刀下移,从而可以使切刀与工作台抵紧,切刀能在连接杆上正常转动;通过调位螺母通过对切刀高度的调节,可以使其适配不同厚度的钢板条,提高了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配置为:限位壳呈矩形;滑块呈矩形且与限位壳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壳可以对滑块的位置进行限制,使其只可以沿着限位壳上下滑动而限制了其沿着自身的轴线转动,从而对连接杆和切刀的位置进行了限制,拧动调位螺母时,切刀能够保持稳定。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配置为:在支架的上方固定有一个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推动时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配置为:把手呈倾斜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倾斜的把手更加符合人体在推动时的力学原理,推动时更加省力。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把手上套设有橡胶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橡胶套具有防滑的功能同时提高在推动把手时的舒适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支架、压辊和切刀,在对保护膜压紧的同时完成对多余保护膜的切除,提高了覆膜效率;

2.通过设置调节组件,提高了切割效率和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钢板条覆膜的示意图;

图2是一种钢板条覆膜装置对钢板条两侧保护膜进行切割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钢板条覆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10、支撑柱;11、把手;110、橡胶套;2、压辊;3、切刀;4、连接杆;41、螺纹部;5、调节组件;50、限位壳;51、调位螺母;52、滑块;53、压簧;6、钢板条;7、保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钢板条覆膜装置,包括支架1、压辊2、切刀3和连接杆4;支架1的下方固定有两根互相平行的支撑柱10,在支架1的上方固定有一个把手11,把手11倾斜设置,在把手11上套设有橡胶套110;压辊2水平设置且转动支撑于两根支撑柱10之间;切刀3有两个且呈轮状,两个切刀3对称设置于支架1下方且轴线方向与压辊2的轴线方向平行,两个切刀3相对的面为平面且间距等于压辊2的长度,两个切刀3底部与支架1之间的距离大于压辊2底部与支架1之间的距离;连接杆4有两根且设置于支架1下方,连接杆4上端与支架1固定连接,两个切刀3分别转动支撑于两个连接杆4的下端。

在实际应用中,在对钢板条6进行覆膜时,先将保护膜7覆盖于钢板条6的上表面,然后将压辊2抵压在保护膜7上,此时位于支架1下方的切刀3卡接于钢板条6两侧,切刀3刀刃与钢板条6两侧贴合,切刀3的底端抵紧工作台,然后向前推动压辊2,在压辊2的作用下将钢板条6上的保护膜7压紧,保护膜7紧密粘贴于钢板条6上;在压辊2运动的同时,切刀3水平运动的同时绕连接杆4转动,切刀3的刀刃与钢板条6两侧边沿的贴合处会给保护膜7施加一个较大压强进而将保护膜7切断,同时,转动的切刀3还能对保护膜7从上到下进行切割,提高切割效率,从而完成对多余保护膜7的切除;在对保护膜7进行压紧的同时完成对多余保护膜7的切除,提高了覆膜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钢板条6的厚度不同,压辊2和切刀3之间的高度差无法总是很好的与钢板条6的厚度相匹配;当钢板条6过薄时,此时压辊2抵压在覆盖于钢板条6上的保护膜7上,切刀2抵压在钢板条6下的工作台上时,切刀3和压辊2之间会存在向一侧倾斜的状态,此时工作人员需要向倾斜方向用力推动把手11,施力不便;当钢板条6较厚时,压辊2抵压到保护膜上时,当切刀3与工作台抵紧时,切刀3与压辊2之间也会存在向一侧倾斜的状态,施力不便,可能影响按压切割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参照图2和图3,在连接杆4与支架1之间设置有调节组件5;调节组件5包括限位壳50、调位螺母51、滑块52和压簧53;限位壳50呈矩形且与支架1固定连接,连接杆4竖直设置且穿过限位壳50相对的两个面,连接杆4的两端分别位于限位壳50外,连接杆4与限位壳50滑动配合,在连接杆4的上端设置有螺纹部41;调位螺母51螺接于螺纹部41上,调位螺母51的下端与限位壳50抵接;滑块52呈矩形,滑块52设置于限位壳50内且与连接杆4垂直固接,滑块52与限位壳50滑动配合且滑块52的下端与限位壳50的底面有一定的间距;压簧53套设于连接杆4上且位于限位壳50内,压簧53一端与限位壳50顶面抵接,另一端与滑块52抵接,压簧53始终处于压缩状态;在压簧53的作用下,滑块52有向下运动的趋势且调位螺母51与限位壳50抵紧。

在实际应用中,当钢板条6较薄时,将压辊2抵压在保护膜7上,然后向下按压支架1,此时连接杆4带动和切刀3相对于限位壳50上移,从而使切刀3和压辊2之间的距离与钢板条厚度适配,在推动时,可以将支架1压平,从而减小倾斜用力导致压辊2或者切刀3翘起的可能,使用时更加稳定可靠;当压辊2与切刀3之间的高度差小于钢板条6的厚度时,可以向上拧动调位螺母51,在压簧53的推动作用下,连接杆4下移,切刀3下移,从而可以使切刀3与压辊2之间的高度差与钢板条6的厚度匹配,切刀3始终能抵压于工作台上,切刀能在连接杆4上转动,使用时更加可靠。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