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开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5328发布日期:2021-08-13 16:02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模具开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具开模装置。



背景技术:

在如今的产品加工过程中,模具是生产橡胶制品的主要工具,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在成型腔内注入受热融化的材料,待材料冷却后即成为了所需要的产品,一般来说,产品的成型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开模取出产品时,却是比较不容易,操作困难且容易损伤产品。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模具开模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具开模装置,以实现开模操作简单,不损伤产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模具开模装置,包括本体、安装在本体上的第一活动部和第二活动部,本体与第一活动部之间沿第一方向开设有成型腔,第一活动部沿第三方向可转动的安装在本体上,第二活动部位于第一活动部的一侧且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安装在本体上,第二活动部移动以推动第一活动部转动,成型腔内的产品在第一活动部的转动而推动下与成型腔分离。

一实施例中,所述本体包括底板、沿第一方向安装在底板上的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第一凸起部、底板和第二凸起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活动部的导向槽,导向槽沿第二方向设置,本体上沿第三方向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活动部的第一凹槽,本体上沿第一方向开设有与第一凹槽连通的通孔。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容纳部以及与第一容纳部连通的第二容纳部,一部分第一容纳部开设在位于导向槽底部的底板上、另一部分第一容纳部开设在位于第一凸起部底部的底板上,第二容纳部沿第三方向开设在用于形成导向槽的第一凸起部的一侧壁上,且第二容纳部贯穿第一凸起部的顶部并与第一容纳部连通。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部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在第二凹槽与通孔连通的状态下,通孔和第二凹槽形成成型腔。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动部包括基座以及安装在基座上的安装块,安装块的侧壁面包括相连的第一侧壁面和第二侧壁面,第一侧壁面呈弧形,第二侧壁面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面、通过朝向安装块内侧进行一次折弯形成的第一折弯面以及通过朝向安装块外侧进行二次折弯形成的的第二折弯面,第二折弯面与第一侧壁面相连接的连接端部朝向安装块外侧且凸出于第一连接面所在的平面。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部的侧壁上沿第三方向开设有第三凹槽,第三凹槽贯穿第二活动部的顶部和底部,第三凹槽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与侧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沿靠近第二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连接部与侧壁之间的垂直距离沿靠近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连接部的长度长于第二连接部的长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活动部顶部开设有若干安装孔。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部顶部开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凸起部顶部开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

一实施例中,所述通孔为阶梯孔,通孔的孔径沿靠近第一凹槽的方向依次减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活动部移动从而推动第一活动部转动,使得成型的产品与成型腔分离,方便取出产品,结构巧妙,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本体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二活动部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和第二活动部的第一状态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活动部和第二活动部的第二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开模装置,包括本体、安装在本体上的第一活动部和第二活动部,本体与第一活动部之间沿第一方向开设有成型腔,第一活动部沿第三方向可转动的安装在本体上,第二活动部位于第一活动部的一侧且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安装在本体上,第二活动部移动以推动第一活动部转动,成型腔内的产品在第一活动部的转动而推动下与成型腔分离。

第一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方向为y轴方向,第三方向为z轴方向。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参图1并结合图3和图6所示,一种模具开模装置,包括本体10、安装在本体10上的第一活动部20和第二活动部30,本体10与第一活动部20之间沿第一方向开设有成型腔,第一活动部20沿第三方向可转动的安装在本体10上,第二活动部30位于第一活动部20的一侧且沿第二方向可移动安装在本体10上,第二活动部30移动以推动第一活动部20转动,成型腔内的产品在第一活动部20的转动而推动下与成型腔分离。

参图1并结合图2所示,本体10包括底板11、沿第一方向依次安装在底板11上的第一凸起部12和第二凸起部13,第一凸起部12、底板11和第二凸起部13之间形成有用于安装第二活动部30的导向槽14,导向槽14沿第二方向设置,本体10上沿第三方向开设有用于安装第一活动部20的第一凹槽15,本体10上沿第一方向开设有与第一凹槽15连通的通孔16。

其中,第一凹槽15包括第一容纳部151以及与第一容纳部151连通的第二容纳部152,第一容纳部151呈圆柱形,一部分第一容纳部151开设在位于导向槽14底部的底板11上、另一部分第一容纳部151开设在位于第一凸起部12底部的底板11上,第二容纳部152沿第三方向开设在用于形成导向槽14的第一凸起部12的一侧壁上,第二容纳部152的侧壁面为弧面,且第二容纳部152贯穿第一凸起部12的顶部并与第一容纳部151连通。

参图1所示,第一凸起部12顶部开设有若干第一固定孔121,第二凸起部13顶部开设有若干第二固定孔122,通过第一固定孔121和第二固定孔122将本体10与外部设备固定安装。

参图3并结合图4所示,第一活动部20包括基座21以及安装在基座21上的安装块22,安装块22沿第三方向安装在基座21上,基座21放置在第一容纳部151内,安装块22对应放置在第二容纳部152内,安装块22的侧壁面包括相连的第一侧壁面221和第二侧壁面222,第一侧壁面221呈弧形,第一侧壁面221与第二容纳部152的侧壁面贴合,第二侧壁面222朝向导向槽14,第二侧壁面222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连接面2221、通过朝向安装块22内侧进行一次折弯形成的第一折弯面2222以及通过朝向安装块22外侧进行二次折弯形成的的第二折弯面2223,第二折弯面2223与第一侧壁面221相连接的连接端部朝向安装块22外侧且凸出于第一连接面2221所在的平面。

参图3并结合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活动部20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23,具体的,部分第二凹槽23位于第一侧壁面221上、另一部分第二凹槽23位于基座21的侧壁面上,在第二凹槽23与通孔16连通的状态下,通孔16和第二凹槽23形成成型腔。

进一步参图2所示,通孔16为阶梯孔,通孔16的孔径沿靠近第一凹槽15的方向依次减小,通孔16由四个同轴设置且孔径不一的连通孔组成。

参图6所示,第二活动部30的侧壁301上沿第三方向开设有第三凹槽31,第三凹槽31贯穿第二活动部30的顶部和底部,第二活动部30放置在导向槽14内,此时,第二活动部30压住基座21,第三凹槽31与第二侧壁面222相对设置,第三凹槽31包括相连的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均与侧壁301连接,第一连接部311与侧壁301之间的垂直距离沿靠近第二连接部312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二连接部312与侧壁301之间的垂直距离沿靠近第一连接部311的方向逐渐增大,第一连接部311的长度长于第二连接部312的长度,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之间的夹角呈90°。

进一步的,第二活动部30顶部开设有若干安装孔32,通过安装孔32将第二活动部30与外部设备配合安装。

参图7所示,在注塑时,保证第二凹槽23与通孔16连通,以及与第一连接部311连接的侧壁301与第一连接面2221贴合,第二弯折面2223与第一侧壁面221的连接端部位于第三凹槽31内,然后往第二凹槽23和通孔16内浇注,参图8所示,当浇注的橡胶产品凝固后,移动第二活动部30,使得第二连接部312与侧壁301的连接端部朝向第二弯折面2223和第一侧壁面221的连接端部移动,最终使得与第二连接部312连接的侧壁301与第二弯折面2223和第一侧壁面221的连接端部接触,此时安装块22产生一定角度的旋转,第二凹槽23和通孔16产生一定的错位,从而对橡胶产品产生推力,继而使得橡胶产品松动,从而方便取出橡胶产品。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活动部移动从而推动第一活动部转动,使得成型的产品与成型腔分离,方便取出产品,结构巧妙,实用性强,适合推广使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