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01634发布日期:2021-07-23 21:18阅读: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及其加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模具,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

模具一般分为动模和定模两个部分,待两个模具中的产品冷却成型后,再通过相应的提拉装置对动模施加提拉作用力,使其与定模分离,进而便于取出产品。

一般的在提拉过程中,动模与定模分离的初始阶段需要比较大的作用力,因为初始阶段中产品与动模分离需要额外的作用力,而在后续阶段,只需要克服动模的重力即可。现有技术中提拉装置的功率一般固定,其最小值应大于初始阶段所需要的功率,而对于后续阶段,则会出现功率浪费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

安装架;

定模和动模,所述定模固定配置于所述安装架的底端,所述动模配置于所述定模上方;

第一提拉机构,所述第一提拉机构的下端与所述动模连接,用于提供提拉所述动模所需要的第一驱动力;

第二提拉机构,所述第二提拉机构配置于所述安装架的顶端,其下端与所述第一机构连接,用于提供提拉所述动模所需要的第二驱动力;

其中,所述第一提拉机构提供的第一驱动力大于所述第二提拉机构提供的第二驱动力。

优选地,所述安装架包括底座和安装板以及安装杆,所述安装板通过安装杆固定配置于所述底座上方,所述定模固定配置于所述底座上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提拉机构包括升降板、第一驱动件、连接杆、提拉杆、升降环,所述升降板配置于所述第二提拉机构的下端,且下侧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块,一对所述提拉杆对称设置于所述升降板的下侧,所述提高杆的内端与所述安装块铰接,所述升降环的下侧与所述提拉杆的上侧抵接,且通过连接块与所述动模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为u形结构,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提拉杆的外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固定配置于所述升降板上侧,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相对于所述升降板升降。

优选地,所述提拉杆的外端上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嵌设滑动配置有第一滑块,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与所述第一滑块铰接。

优选地,所述提拉杆内端上侧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嵌设滑动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开设有安装口,所述升降环贯穿所述安装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气缸,所述气缸固定配置于所述升降板上侧,其输出端与所述连接杆的中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提拉机构包括卷轮和第二驱动件以及提拉绳,所述卷轮转动配置于所述安装板上侧,所述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卷轮旋转,所述提拉绳一端绕接在所述卷轮上,下端与所述升降板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提拉机构还包括收线管和分散板以及导向轮,所述收线管贯穿配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分散板固定配置于所述收线管下方,多个所述导向轮导向轮转动配置于所述分散板侧边。

优选地,所述第二提拉机构还包括限位杆,所述限位杆固定配置于所述安装杆上,用于限制升降板可下落的最低位置。

本发明还提出的一种便于脱模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待定模与动模内的产品冷却成型后,启动第一提拉机构,第一提拉机构中,第一驱动件驱动连接杆相对于升降板上升,而连接杆带动两个提拉杆的外端向上移动,使得提拉杆绕铰接点向上转动,带动升降环升高一定距离,从而将动模提升一定的距离;

待第一提拉机构运行完成后,启动第二提拉机构,第二提拉机构中,第二驱动件驱动卷轮旋转,对连接绳进行绕接,从而使得连接绳拉动升降板提升,则继续带动动模上升较大的距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第一提拉机构和第二提拉机构,分别提供大小不同的第一驱动力和第二驱动力,第一驱动力大于第二驱动力,第一驱动力作用于提拉动模的初始阶段,用于将动模与内部产品分离,而第二驱动力用于提升第一提拉机构,进而继续提升动模,使得动模与定模分离出一定的距离;该提拉动模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的提拉装置,合理设置两种不同大小的驱动力,分别作用于动模提升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进而提拉针对性更强,避免了提拉装置的功率溢出;

2、在需要提拉动模时,第一驱动件驱动连接杆相对于升降板上升,进而带动两个提拉杆的外端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提拉杆绕铰接点向上转动,进而带动升降环升高一定距离,从而将动模提升一定的距离;该过程中根据杠杆原理,升降环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大于第一驱动件对连接杆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进而使得动模受到大于第一驱动件提供的提拉作用力,该第一提拉机构中,利用杠杆原理,牺牲形成以提供更大的提拉作用力,适用于动模提拉的初始阶段;

3、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卷轮旋转,对连接绳进行绕接,从而使得连接绳拉动升降板提升,第二提拉机构提供的提升力较小,但是提升行程比较大,适用于动模的后续提升阶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合模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初步开模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的完全开模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的第一提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安装板、3安装杆、4定模、5动模、6升降板、7气缸、8连接杆、9提拉杆、10第一滑块、11升降环、12第二滑块、13安装块、14连接块、15卷轮、16提拉绳、17收线管、18分散板、19导向轮、20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一种便于脱模的注塑模具,包括:

安装架;

定模4和动模5,定模4固定配置于安装架的底端,动模5配置于定模4上方;

第一提拉机构,第一提拉机构的下端与动模5连接,用于提供提拉动模5所需要的第一驱动力;

第二提拉机构,第二提拉机构配置于安装架的顶端,其下端与第一机构连接,用于提供提拉动模5所需要的第二驱动力;

其中,第一提拉机构提供的第一驱动力大于第二提拉机构提供的第二驱动力。

应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提拉机构和第二提拉机构,分别提供大小不同的第一驱动力和第二驱动力,第一驱动力大于第二驱动力,第一驱动力作用于提拉动模5的初始阶段,用于将动模5与内部产品分离,而第二驱动力用于提升第一提拉机构,进而继续提升动模5,使得动模5与定模4分离出一定的距离;该提拉动模5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的提拉装置,合理设置两种不同大小的驱动力,分别作用于动模5提升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进而提拉针对性更强,避免了提拉装置的功率溢出。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技术方案,安装架包括底座1和安装板2以及安装杆3,安装板2通过安装杆3固定配置于底座1上方,定模4固定配置于底座1上侧。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一提拉机构包括升降板6、第一驱动件、连接杆8、提拉杆9、升降环11,升降板6配置于第二提拉机构的下端,且下侧中部固定连接有安装块13,一对提拉杆9对称设置于升降板6的下侧,提高杆的内端与安装块13铰接,升降环11的下侧与提拉杆9的上侧抵接,且通过连接块14与动模5固定连接,连接杆8为u形结构,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提拉杆9的外端连接,第一驱动件固定配置于升降板6上侧,用于驱动连接杆8相对于升降板6升降;具体的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驱动件,在需要提拉动模5时,第一驱动件驱动连接杆8相对于升降板6上升,进而带动两个提拉杆9的外端向上移动,从而使得提拉杆9绕铰接点向上转动,进而带动升降环11升高一定距离,从而将动模5提升一定的距离;该过程中根据杠杆原理,升降环11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大于第一驱动件对连接杆8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进而使得动模5受到大于第一驱动件提供的提拉作用力,该第一提拉机构中,利用杠杆原理,牺牲形成以提供更大的提拉作用力,适用于动模5提拉的初始阶段。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技术方案,提拉杆9的外端上侧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嵌设滑动配置有第一滑块10,连接杆8的端部与第一滑块10铰接;具体的通过设置滑块,可满足提拉杆9转动过程中,连接杆8端部与提拉杆9的相对位置会产生偏移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技术方案,提拉杆9内端上侧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槽内嵌设滑动有第二滑块12,第二滑块12开设有安装口,升降环11贯穿安装口设置;具体的通过设置第二滑块12,可满足提拉杆9转动过程中,升降环11与提拉杆9的相对位置会产生偏移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技术方案,第一驱动件气缸7,气缸7固定配置于升降板6上侧,其输出端与连接杆8的中部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二提拉机构包括卷轮15和第二驱动件以及提拉绳16,卷轮15转动配置于安装板2上侧,第二驱动件用于驱动卷轮15旋转,提拉绳16一端绕接在卷轮15上,下端与升降板6固定连接;具体的,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卷轮15旋转,对连接绳进行绕接,从而使得连接绳拉动升降板6提升,第二提拉机构提供的提升力较小,但是提升行程比较大,适用于动模5的后续提升阶段。

其中具体的,第二驱动件为驱动电机。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二提拉机构还包括收线管17和分散板18以及导向轮19,收线管17贯穿配置于安装板2上,分散板18固定配置于收线管17下方,多个导向轮19导向轮19转动配置于分散板18侧边;具体的,多个提拉绳16上端绕接在卷轮15上,通过收线管17后,再通过分散板18散开,分别通过相应的导向轮19实现转向。

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二提拉机构还包括限位杆20,限位杆20固定配置于安装杆3上,用于限制升降板6可下落的最低位置;具体的通过设置限位杆20,升降板6下落过程中最终与限位杆20抵接,从而处在最低位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便于脱模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待定模4与动模5内的产品冷却成型后,启动第一提拉机构,第一提拉机构中,第一驱动件驱动连接杆8相对于升降板6上升,而连接杆8带动两个提拉杆9的外端向上移动,使得提拉杆9绕铰接点向上转动,带动升降环11升高一定距离,从而将动模5提升一定的距离;

待第一提拉机构运行完成后,启动第二提拉机构,第二提拉机构中,第二驱动件驱动卷轮15旋转,对连接绳进行绕接,从而使得连接绳拉动升降板6提升,则继续带动动模5上升较大的距离;

应用上述技术方案的实施例中,第一提拉机构中根据杠杆原理,升降环11受到的向上的作用力,大于第一驱动件对连接杆8施加的向上的作用力,进而使得动模5受到大于第一驱动件提供的提拉作用力,该第一提拉机构中,利用杠杆原理,牺牲形成以提供更大的提拉作用力,适用于动模5提拉的初始阶段;

第二提拉机构中,第二驱动件驱动卷轮15旋转,对连接绳进行绕接,从而使得连接绳拉动升降板6提升,第二提拉机构提供的提升力较小,但是提升行程比较大,适用于动模5的后续提升阶段;

该提拉动模5的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一的提拉装置,合理设置两种不同大小的驱动力,分别作用于动模5提升过程中不同的阶段,进而提拉针对性更强,避免了提拉装置的功率溢出。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