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

文档序号:26273338发布日期:2021-08-13 19:27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

本发明属于模具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产品冷却成型后,需要将产品顶出下料,现有的注塑模具顶出机构,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注塑模具顶针板二次顶出机构[申请号:201820297701.x;授权公告号:cn208035263u],其包括第一顶针板、第二顶针板、第一顶针、第二顶针、固定板、移动介子、拉钩、止动杆、限位柱;第一、第二顶针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一、第二顶针板上,第一顶针板叠合在第二顶针板的顶面,固定板固定安装在第一顶针板内,移动介子活动套置在固定板内,拉钩的下端活动穿置在固定板内且拉钩卡槽可与移动介子的一端卡接,移动介子的另一端可与止动杆卡槽卡接,限位柱的上端固定在动模上,限位柱的下端间隙穿置在第二顶针板内且与第一顶针板顶靠。

该种结构的二次顶出机构,通过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的先后动作顺序,实现第一顶针和第二顶针对产品的二次顶出。但是该种结构的二次顶出机构,只能对简单的、相对平整的产品进行顶出,而对于一些具有大曲度或者弯折类的产品,该种结构的二次顶出机构,顶出时存在产品与模芯卡住的问题,导致产品无法被顶出,存在产品在下料时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二次顶出机构能将大曲度、弯折类的产品顶出。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模具包括动模、定模和模芯,所述模芯位于动模和定模之间,所述模芯、动模和定模之间形成成型腔,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包括第一顶板、第二顶板、固连在所述第一顶板上的若干根第一顶杆以及固连在所述第二顶板上并穿过第一顶板的若干根第二顶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顶杆的顶部穿过动模与模芯相固连,所述模芯中具有若干个斜导腔,每个所述斜导腔中均可移动的设有斜导块,所述模芯中还具有若干个连通斜导腔和成型腔且倾斜设置的导向孔,每个所述斜导块上均固连有若干根导向推杆,且所述导向推杆穿设在对应的导向孔中,所述第一顶杆的顶部穿过动模伸入到模芯中并与对应的斜导块通过第一斜楔结构相连,所述第一顶板带动第一顶杆相对第二顶板上移时能通过第一斜楔结构和斜导块使导向推杆穿出导向孔并伸入到成型腔中。

工作时,第一次顶出时,第一顶板和第二顶板同时上移,通过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将模芯整体上移,然后第二顶板停止移动,第一顶板继续上移,由于第二顶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二顶板和模芯相固连,因此,模芯也停止移动,第一顶板上移带动第一顶杆上移,第一顶杆上移通过第一斜楔结构使斜导块斜向上移动,从而使导向推杆斜向上移动并伸入到成型腔中,将位于成型腔中的产品顶出,实现产品下料。本二次顶出机构第一次顶出时,将模芯和产品整体向上顶出,使动模不会影响产品下料,第二次顶出时,通过第一斜楔结构和斜导块,使第一顶杆的竖向移动变成导向推杆沿导向孔的斜向移动,从而使导向推杆可以顶在大曲度、弯折类产品的转角处,使模芯不会影响到产品的顶出,最终将产品斜向顶出,实现产品下料。通过第一斜楔结构使第一顶杆和斜导块能在较小的空间实现相对移动,合理利用空间,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好。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斜导腔的腔壁上具有斜向上设置的第一导向壁,所述斜导块上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斜导面,所述第一斜导面能贴靠在对应的第一导向壁上,所有的所述导向推杆均斜向上设置,所述导向推杆与对应的第一导向壁和第一斜导面均相平行。该种结构,保证斜导块和导向推杆斜向移动,使斜导块和导向推杆移动顺畅,不会存在卡住的问题,从而使产品顶出顺畅。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导向推杆靠近成型腔一端的端面与成型腔的腔壁相齐平,或者所述导向推杆靠近成型腔一端的端面与成型腔腔壁的连接处平滑过渡。该种结构,使导向推杆该端面成为成型腔腔壁的一部分,使导向推杆和导向孔不会破坏产品的成型,保证产品能被顶出的同时保证产品的精度。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第一斜楔结构包括第一顶杆顶部倾斜设置的第一楔形块和斜导块上倾斜设置的第一楔形槽,所述第一楔形块嵌入设置在第一楔形槽中,所述第一楔形块能沿着第一楔形槽滑动使所述第一顶杆和斜导块能相对移动。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模具还包括固连在动模上的第一下拉杆和固定在模芯中的固定杆,所述模芯中具有与成型腔相连通的第一分离腔,所述第一分离腔中设有第一分离块,所述第一下拉杆顶部的侧部具有凹入设置的缺口,所述缺口中倾斜设置有斜导槽,所述第一分离块上具有凸出且倾斜设置的斜导条,所述第一分离块部分嵌入到缺口中且所述斜导条嵌入到斜导槽中,所述第一分离块与固定杆的顶部可移动的相卡接,所述第一下拉杆和第一分离块靠近成型腔一端的端面为成型腔的腔壁,当第一下拉杆相对模芯下移时,所述第一分离块能相对第一下拉杆和固定杆移动并向第一分离腔缩进。动模位于定模的下方,开模时,动模下移,第一下拉杆随动模一起下移,第一下拉杆拉动第一分离块沿着斜导槽移动的同时使第一分离块沿着固定杆移动,使第一下拉杆在下移时不会存在卡住的问题,同时第一下拉杆下移带动第一分离块朝第一分离腔缩进,即第一下拉杆和第一分离块靠近成型腔一端的端面不再贴靠在产品上,实现产品的局部脱离,使产品该处充满气体,使产品不再与模芯紧密贴合,使相对大型的大曲度、弯折类的产品能够更加方便的被顶出,产品不会因为下料时受力不均而产生变形和裂开的问题,提高大型的产品的加工质量,降低报废率。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第一下拉杆和第一分离块靠近成型腔一端的端面均呈弧形,所述第一下拉杆该端端面沿竖直方向在第一分离块该端端面的上方。该种结构,一是匹配产品的形状,二是保证第一分离块水平移动会向第一分离腔缩进,使第一分离块能与产品分离。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缺口中还具有倾斜设置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和斜导槽相平行,所述第一分离块的一侧面贴靠在所述导向面上。导向面配合导向槽均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第一分离块移动顺畅,从而使第一下拉杆和第一分离块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存在卡住的问题,提高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固定杆的顶部沿水平方向具有第三楔形块,所述第一分离块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具有第三楔形槽,所述第三楔形块嵌入设置在第三楔形槽中,所述第三楔形块能沿着第三楔形槽滑动使所述第一分离块能相对固定杆平移。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动模上还固连有第二下拉杆,所述模芯中具有与成型腔相连通的第二分离腔,所述第二分离腔中设有第二分离块,所述第二下拉杆的顶部伸入到模芯中并与第二分离块通过第二斜楔结构相连,所述第二分离块的一面为成型腔的腔壁,当第二下拉杆相对模芯下移时,所述第二分离块能通过第二斜楔结构相对第二下拉杆移动并向第二分离腔缩进。开模时,动模下移,第二下拉杆随动模一起下移,在第二斜楔结构的作用下,第二下拉杆拉动第二分离块移动,使第二分离块朝第二分离腔缩进,即第二分离块的一面不再贴靠在产品上,实现产品的局部脱离,使产品该处充满气体,使产品不再与模芯紧密贴合,使相对大型的大曲度、弯折类的产品能够更加方便的被顶出,产品不会因为下料时受力不均而产生变形和裂开的问题,提高大型的产品的加工质量,降低报废率。同时第二分离块位于产品的端部,第二分离块内缩后不会卡住产品朝内弯曲的弧形端部,使产品可以下料。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第二分离腔的腔壁上具有斜向上设置的第二导向壁,所述第二分离块上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二斜导面,所述第二斜导面贴靠在第二导向壁上。第二导向壁和第二斜导面的设置起到导向的作用,使第二分离块移动顺畅,使第二下拉杆和第二分离块在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存在卡住的问题,提高稳定性。

在上述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中,所述第二斜楔结构包括第二下拉杆顶部倾斜设置的第二楔形槽和第二分离块上倾斜设置的第二楔形块,所述第二楔形块嵌入设置在第二楔形槽中,所述第二楔形块能沿着第二楔形槽滑动使所述第二分离块能相对第二下拉杆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具有以下优点:

1、本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第一次顶出时将模芯和产品一起顶出,第二次顶出时使第一顶杆的竖向移动变成导向推杆沿导向孔的斜向移动,从而使可以将大曲度、弯折类的产品斜向顶出,实现下料。

2、本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在开模时,通过第一分离块和第二分离块进行局部脱离,使产品该处充满气体,使相对大型的大曲度、弯折类的产品能够更加方便的被顶出,产品不会因为下料时受力不均而报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模具动模和定模分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模具的模芯、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的位置示意图。

图3是本模具模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模具第一顶杆、斜导块、导向推杆和模芯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模具第一下拉杆、第二下拉杆和模芯等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动模;2、定模;3、模芯;31、斜导腔;311、第一导向壁;32、导向孔;33、第一分离腔;34、第二分离腔;341、第二导向壁;4、成型腔;5、第一顶板;6、第二顶板;7、第一顶杆;8、第二顶杆;9、斜导块;91、第一斜导面;10、导向推杆;11、第一斜楔结构;111、第一楔形块;112、第一楔形槽;12、第一下拉杆;121、缺口;122、斜导槽;123、导向面;13、固定杆;131、第三楔形块;14、第一分离块;141、斜导条;142、第三楔形槽;15、第二下拉杆;16、第二分离块;161、第二斜导面;17、第二斜楔结构;171、第二楔形槽;172、第二楔形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模具包括动模1、定模2、模芯3、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第一下拉杆12、固定杆13、第一分离块14、第二下拉杆15和第二分离块16,动模1位于定模2的下方,模芯3位于动模1和定模2之间,模芯3、动模1和定模2之间形成成型腔4,模芯3是两部分拼接而成。如图2所示,二次顶出斜向脱模机构包括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固连在第一顶板5上的第一顶杆7以及固连在第二顶板6上并穿过第一顶板5的第二顶杆8,本实施例中,第一顶杆7和第二顶杆8的数量均为两根,在实际生产中,第一顶杆7和第二顶杆8的数量可以均为三根或者四根。

第一顶杆7、斜导腔31、和斜导块9一一对应设置,如图3、图4所示,模芯3中具有两个斜导腔31,每个斜导腔31中均可移动的设有斜导块9,本实施例中,每个斜导腔31均通过四个倾斜设置的导向孔32与成型腔4相连通,每个斜导块9上均固连有四根导向推杆10,导向推杆10穿设在对应的导向孔32中,在实际生产中,每个斜导腔31可以均通过三个或者五个倾斜设置的导向孔32与成型腔4相连通,每个斜导块9上可以均固连有三根或者五根导向推杆10。

第二顶杆8的顶部穿过动模1与模芯3相固连,第一顶杆7的顶部穿过动模1伸入到模芯3中并与对应的斜导块9通过第一斜楔结构11相连。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楔结构11包括第一顶杆7顶部倾斜设置的第一楔形块111和斜导块9上倾斜设置的第一楔形槽112,第一楔形块111嵌入设置在第一楔形槽112中,第一楔形块111能沿着第一楔形槽112滑动使第一顶杆7和斜导块9能相对移动,在实际生产中,第一楔形槽112可以设置在第一顶杆7的顶部,第一楔形块111可以设置在斜导块9上。

斜导腔31的腔壁上具有斜向上设置的第一导向壁311,斜导块9上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一斜导面91,第一斜导面91能贴靠在对应的第一导向壁311上,所有的导向推杆10均斜向上设置,导向推杆10与对应的第一导向壁311和第一斜导面91均相平行。本实施例中,导向推杆10靠近成型腔4一端的端面与成型腔4的腔壁相齐平,在实际生产中,导向推杆10靠近成型腔4一端的端面与成型腔4腔壁的连接处平滑过渡。

第一下拉杆12和第二下拉杆15均固连在动模1上,固定杆13固定在模芯3中。模芯3中具有与成型腔4相连通的第一分离腔33和第二分离腔34,第一分离腔33中设有第一分离块14,第二分离腔34中设有第二分离块16,第二分离腔34的腔壁上具有斜向上设置的第二导向壁341,第二分离块16上具有倾斜设置的第二斜导面161,第二斜导面161贴靠在第二导向壁341上。如图5所示,第一下拉杆12顶部的侧部具有凹入设置的缺口121,缺口121中倾斜设置有斜导槽122和倾斜设置的导向面123,导向面123和斜导槽122相平行,第一分离块14上具有凸出且倾斜设置的斜导条141,第一分离块14部分嵌入到缺口121中且斜导条141嵌入到斜导槽122中,第一分离块14的一侧面贴靠在导向面123上。

第二下拉杆15的顶部伸入到模芯3中并与第二分离块16通过第二斜楔结构17相连,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第二斜楔结构17包括第二下拉杆15顶部倾斜设置的第二楔形槽171和第二分离块16上倾斜设置的第二楔形块172,第二楔形块172嵌入设置在第二楔形槽171中,第二楔形块172能沿着第二楔形槽171滑动使第二分离块16能相对第二下拉杆15移动,在实际生产中,第二楔形槽171可以设置在第二分离块16上,第二楔形块172可以设置在第二下拉杆15的顶部。

第一下拉杆12和第一分离块14靠近成型腔4一端的端面均呈弧形状,第一下拉杆12和第一分离块14靠近成型腔4一端的端面为成型腔4的腔壁,第一下拉杆12该端端面沿竖直方向在第一分离块14该端端面的上方,第二分离块16的一面为成型腔4的腔壁。当第一下拉杆12相对模芯3下移时,第一分离块14能相对第一下拉杆12和固定杆13移动并向第一分离腔33缩进,当第二下拉杆15相对模芯3下移时第二分离块16能通过第二斜楔结构17相对第二下拉杆15移动并向第二分离腔34缩进。

第一分离块14与固定杆13的顶部可移动的相卡接,具体来说,固定杆13的顶部沿水平方向具有第三楔形块131,第一分离块14的底部沿水平方向具有第三楔形槽142,第三楔形块131嵌入设置在第三楔形槽142中,第三楔形块131能沿着第三楔形槽142滑动使第一分离块14能相对固定杆13平移。

下料时,先动模1下移进行开模,动模1带动第一下拉杆12和第二下拉杆15下移,第一下拉杆12带动第一分离块14水平移动,使第一下拉杆12顶部的端面和第一分离块14顶部的端面均与产品脱离;同时第二下拉杆15带动第二分离块16斜向下移动,使第二分离块16与产品脱离。然后第一顶板5带动第一顶杆7上移的同时第二顶板6带动第二顶杆8上移,使模芯3和产品整体上移。最后第一顶板5带动第一顶杆7上移,使斜导块9沿着斜导腔31移动,从而使到导向推杆10穿过导向孔32进入到成型腔4中,将产品斜向顶出,实现产品的下料。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动模1、定模2、模芯3、斜导腔31、第一导向壁311、导向孔32、第一分离腔33、第二分离腔34、第二导向壁341、成型腔4、第一顶板5、第二顶板6、第一顶杆7、第二顶杆8、斜导块9、第一斜导面91、导向推杆10、第一斜楔结构11、第一楔形块111、第一楔形槽112、第一下拉杆12、缺口121、斜导槽122、导向面123、固定杆13、第三楔形块131、第一分离块14、斜导条141、第三楔形槽142、第二下拉杆15、第二分离块16、第二斜导面161、第二斜楔结构17、第二楔形槽171、第二楔形块172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