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49274发布日期:2021-12-08 11:3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双色注塑模具是指将两种不同颜色、不同种类的塑料,通过双色注塑机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注塑,从而将两种塑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件完整产品。现有的双色注塑生产中,当第一材料成型完成后开模,注塑机台的一边带动后模旋转180
°
;在后模旋转180
°
后需要重新对准前模,开始注射第二材料。但现有的前模和后模结构并不能快速地对准,导致在合模前工作人员需要花费时间对准前模和后模,降低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以解决上述问题。
4.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前模、后模、第一注塑组件、第二注塑组件、顶板和底板;
6.所述前模设置于所述后模的顶面,所述前模设有第一上模腔和第二上模腔,所述后模设有第一下模腔和第二下模腔;所述第一下模腔与所述第一上模腔或第二上模腔相对应,所述第二下模腔与所述第一上模腔或第二上模腔相对应;所述前模底面的四个角设有定位凸块,所述后模顶面的四个角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块相对应的定位凹槽;
7.所述顶板设置于所述前模的上方;所述第一注塑组件和第二注塑组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前模内,且所述第一注塑组件的注塑口和第二注塑组件的注塑口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的顶面,所述第一注塑组件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模腔,所述第二注塑组件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模腔。
8.所述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中,所述定位凸块设有定位轴,所述定位凹槽内设有与所述定位轴相适配的自润滑导套。
9.所述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中,所述定位凹槽还包括耐磨块,所述耐磨块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定位凹槽的侧壁。
10.所述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中,所述耐磨块朝向所述自润滑导套的一面向上倾斜。
11.所述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中,所述第一注塑组件的出料端和第二注塑组件的出料端倾斜设置。
12.所述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中,所述第一注塑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出料端;所述第二注塑组件包括至少两个出料端。
13.所述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中还包括脱模组件,所述脱模组件包括第一脱
模件和第二脱模件;
14.所述第一脱模件的固定端和第二脱模件的固定端分别与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脱模件的活动端穿过所述后模,并进入所述第一下模腔;所述第二脱模件的活动端穿过所述后模,并进入所述第二下模腔。
15.本实用新型所述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可以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6.前模底面设有定位凸块,后模顶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块相对应的定位凹槽,当合模时,定位凸块和定位凹槽相互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得前模和后模能够快速对准,提高了合模的速度,增强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17.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模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是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22.图5是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注塑组件和第二注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前模1、后模2、第一注塑组件3、第二注塑组件4、顶板5、底板6、脱模组件7;
24.定位凸块11、定位轴12;定位凹槽21、自润滑导套22、耐磨块23;第一脱模件71、第二脱模件72。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请参照图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前模1、后模2、第一注塑组件3、第二注塑组件4、顶板5和底板6;
28.所述前模1设置于所述后模2的顶面,所述前模1设有第一上模腔和第二上模腔,所述后模2设有第一下模腔和第二下模腔;所述第一下模腔与所述第一上模腔或第二上模腔相对应,所述第二下模腔与所述第一上模腔或第二上模腔相对应;所述前模1底面的四个角设有定位凸块11,所述后模2顶面的四个角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块11相对应的定位凹槽21;
29.所述顶板5设置于所述前模1的上方;所述第一注塑组件3和第二注塑组件4分别设
置于所述前模1内,且所述第一注塑组件3的注塑口和第二注塑组件4的注塑口分别设置于所述顶板5的顶面,所述第一注塑组件3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第一上模腔,所述第二注塑组件4的出料端设置于所述第二上模腔。
30.所述双色注塑模具注塑前,工作人员将前模1和后模2合模,使第一上模腔和第一下模腔相互配合,第二上模腔和第二下模腔相互配合。
31.在注塑时,双色注塑机通过第一注塑组件3向第一上模腔和第一下模腔注入第一物料;当第一上模腔和第一下模腔中的第一物料成型后,第一物料在第一下模腔上形成半成品;随后开模,将后模2转动180
°
后重新合模,使第二上模腔和第一下模腔相互配合,第一上模腔和第二下模腔相互配合;双色注塑机通过第二注塑组件4向第二上模腔和第一下模腔注入第二物料;第二物料在第一下模腔上的半成品表面成型,形成注塑成品。在双色注塑机注入第二物料的同时,双色注塑机通过第一注塑组件3向第一上模腔和第二下模腔注入第一物料,当第一上模腔和第二下模腔中的第一物料成型后,第一物料在第二下模腔上形成另一个半成品。
32.再次开模,将第一下模腔上的注塑成品取出,并将后模2转动180
°
后重新合模,使第一上模腔和第一下模腔重新配合,第二上模腔和第二下模腔重新配合;双色注塑机通过第一注塑组件3向第一上模腔和第一下模腔注入第一物料;同时,双色注塑机通过第二注塑组件4向第二上模腔和第二下模腔注入第二物料,第二物料在第二下模腔上的另一个半成品表面成型,形成另一个注塑成品,开模取出另一个注塑成品,随后后模2转动180
°
后重新合模,如此交替注塑。
33.前模1底面设有定位凸块11,后模2顶面设有与所述定位凸块11相对应的定位凹槽21,当合模时,定位凸块11和定位凹槽21相互配合,起到定位的作用,使得前模1和后模2能够快速对准,提高了合模的速度,增强生产效率。
34.具体地,所述定位凸块11设有定位轴12,所述定位凹槽21内设有与所述定位轴12相适配的自润滑导套22。
35.在合模时,定位轴12插入自润滑导套22中,在开模时,定位轴12从自润滑导套22中拔出,自润滑导套22的内壁有自润滑功能,定位轴12能够顺滑地插入自润滑导套中或从自润滑导套22中拔出,避免在合模过程中发生卡顿而使得半成品发生位移的问题,影响最终的注塑效果。定位轴12和自润滑导套22相互配合,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前模1和后模2能够精准地对齐。
36.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凹槽21还包括耐磨块23,所述耐磨块23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定位凹槽21的侧壁。前模1和后模2在多次合模过程中,定位凹槽21的侧壁容易与定位凸块11或定位轴12发生摩擦,使得定位凹槽21的侧壁容易出现磨损,从而使定位凸块11插入定位凹槽21时发生松动,影响注塑效果。耐磨块23代替定位凹槽21的侧壁与定位凸块11或定位轴12发生摩擦,当耐磨块23发生磨损时,工作人员可对耐磨块23进行跟换,避免前模1和后模2在合模时因定位凹槽21的侧壁容易出现磨损发生松动的问题。
37.更进一步地,所述耐磨块23朝向所述自润滑导套22的一面向上倾斜。采用这种结构,可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定位凹槽21和定位凸块11的定位,缩短合模时间,加快注塑效率。
38.可选地,所述第一注塑组件3的出料端和第二注塑组件4的出料端倾斜设置。采用
这种结构,可加快注入第一物料和第二物料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注塑效率。
39.优选地,所述第一注塑组件3包括至少两个出料端;所述第二注塑组件4包括至少两个出料端。第一注塑组件3采用这种结构,第一物料能够从两个出料端流出,加快注塑的速度。同理第二注塑组件4设有两个或以上的出料端,可加快第二物料注塑的速度。
40.具体地,所述一种汽车灯具零件的双色注塑模具,还包括脱模组件7,所述脱模组件7包括第一脱模件71和第二脱模件72;
41.所述第一脱模件71的固定端和第二脱模件72的固定端分别与所述底板6连接;所述第一脱模件71的活动端穿过所述后模2,并进入所述第一下模腔;所述第二脱模件72的活动端穿过所述后模2,并进入所述第二下模腔。
42.所述双色注塑模具通过脱模组件7将注塑成品从第一下模腔或第二下模腔分离。第一脱模件71和第二脱模件72的结构相同,可参考现有注塑模具的脱模组件。
43.第一脱模件71和第二脱模件72独立运作,两者之间不会相互影响。当需要取出第一下模腔中的注塑成品时,第一脱模件71的活动端伸入到第一下模腔中,将注塑成品顶出,工作人员即可取出。同理地,当需要取出第二下模腔中的注塑成品时,第二脱模件72的活动端伸入到第二下模腔中,将注塑成品顶出。
44.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技术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