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换料装置

文档序号:30890155发布日期:2022-07-26 22:2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换料装置

1.本实用新型属于注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快速换料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国内,一台注塑机上会生产1-2套模具,由于所使用的颗粒料不同,在每次生产时,都需要进行换料。在更换颗粒料时,需要将之前的颗粒料取出来,放置在其他位置,然后将新的颗粒料加入其中,需要较长的时间完成此项操作,并且还容易污染新添加的颗粒料,给生产造成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提供一种快速换料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换料所需时间长或易造成物料污染等缺陷。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5.一种快速换料装置,包括y型三通组件,所述y型三通组件包括与注塑机入料口连接的y型三通管,所述y型三通管的上部两个端口处分别连接有第一加料筒以及第二加料筒,所述y型三通管与第一加料筒以及第二加料筒的接口处均设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抽拉板。
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抽拉板设有使物料通过的第一下料孔,通过控制第一下料孔与y型三通管的通孔的相对位置,实现快速换料。
7.更进一步的,对第一抽拉板进行抽拉使第一下料孔与y型三通管的通孔对齐,物料通过第一下料孔然后经y型三通管进入注塑机入料口。
8.更进一步的,对第一抽拉板进行抽拉使第一下料孔完全偏离y型三通管的通孔,物料被第一抽拉板挡住,停止进料。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料筒的下部还设有可开通或封闭的排料管。
10.更进一步的,所述排料管设有用于控制第二加料筒中物料排放的第二抽拉板。
11.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抽拉板设有使物料通过的第二下料孔,当需要取出第二加料筒中的剩余物料时,对第二抽拉板进行抽拉使第二下料孔与排料管的通孔对齐,第二加料筒中的物料通过第二下料孔排出,即取出第二加料筒中剩余物料。
12.更进一步的,当第二加料筒中物料向注塑机入料口进料时,所述第二下料孔完全偏离所述排料管的通孔。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料筒与y型三通管通过透明管连接,便于观察颗粒料的状态。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料筒位于注塑机入料口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加料筒的侧方设有用于放置第二加料筒的支架。
15.本实用新型换料装置设计有两个加料筒,分别放入两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颗粒料,两个加料筒安放在注塑机入料口上部,颗粒料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滑到注塑机入料口内部。
在第一加料筒的下方连接有y型三通管,并在y型三通管与第一加料筒、第二加料筒的连接部位分别安装第一抽拉板,用于控制第一加料筒以及第二加料筒物料管道的开通与封闭,便于两种颗粒料使用的快速转换。在第二加料筒的底部设有排料管,用于取出第二加料筒中剩余的颗粒料,在正常生产时,排料管处于关闭状态。如果需要清空第二加料筒中剩余颗粒料,抽拉第二抽料板,使第二下料孔与排料管的通孔对齐,第二加料筒中的物料通过第二下料孔排出,即取出第二加料筒中剩余物料,避免人工去机台上面掏料,缩短换料时间。
16.本实用新型装置中的y型三通管是以钢铁材料制作而成,使其更有强度,防止发生形变。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8.(1)本实用新型设计有两个加料筒,分别放入两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颗粒料,在第一加料筒的下方设计y型三通管,并在y型三通管与第一加料筒、第二加料筒的连接部位分别安装第一抽拉板,用于控制第一加料筒以及第二加料筒物料管道的开通与封闭,便于两种颗粒料使用的快速转换,缩短操作时间;
19.(2)本实用新型第二加料筒的底部设有排料管,通过抽拉第二抽料板,使第二下料孔与排料管的通孔对齐,第二加料筒中的物料通过第二下料孔排出,即取出第二加料筒中剩余物料,避免人工去机台上面掏料,在缩短换料时间的同时,也保证了人员安全;
20.(3)本实用新型装置安装较简单,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中标记说明:
23.1-第一加料筒、2-y型三通管、3-第一抽拉板、4-第二加料筒、5-第二抽拉板、6-排料管、7-支架、8-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25.以下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的功能部件或结构,则表明其均为本领域为实现对应功能而采用的常规部件或常规结构。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8.为克服现有技术中换料所需时间长或易造成物料污染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速换料装置,请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y型三通组件,所述y型三通组件包括与注塑机入料口连接的y型三通管2,所述y型三通管2的上部两个端口处分别连接有第一加料筒1以
及第二加料筒4,所述y型三通管2与第一加料筒1以及第二加料筒4的接口处均设有控制其通断的第一抽拉板3。
29.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抽拉板3设有使物料通过的第一下料孔,通过控制第一下料孔与y型三通管2的通孔的相对位置,实现快速换料。
30.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抽拉板3进行抽拉使第一下料孔与y型三通管2的通孔对齐,物料通过第一下料孔然后经y型三通管2进入注塑机入料口。
31.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抽拉板3进行抽拉使第一下料孔完全偏离y型三通管2的通孔,物料被第一抽拉板3挡住,停止进料。
32.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1,所述第二加料筒4的下部还设有可开通或封闭的排料管6。
33.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料管6设有用于控制第二加料筒4中物料排放的第二抽拉板5。
34.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抽拉板5设有使物料通过的第二下料孔,当需要取出第二加料筒4中的剩余物料时,对第二抽拉板5进行抽拉使第二下料孔与排料管6的通孔对齐,第二加料筒4中的物料通过第二下料孔排出,即取出第二加料筒4中剩余物料。
35.更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当第二加料筒4中物料向注塑机入料口进料时,所述第二下料孔完全偏离所述排料管6的通孔。
3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加料筒4与y型三通管2通过透明管连接,便于观察颗粒料的状态。
37.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1,所述第一加料筒1位于注塑机入料口的正上方,所述第一加料筒1的侧方设有用于放置第二加料筒4的支架7。
38.本实用新型换料装置设计有两个加料筒,分别放入两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颗粒料,两个加料筒安放在注塑机入料口上部,颗粒料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滑到注塑机入料口内部。在第一加料筒1的下方设计y型三通管2,并在y型三通管2与第一加料筒1、第二加料筒4的连接部位分别安装第一抽拉板3,用于控制第一加料筒1以及第二加料筒4物料管道的开通与封闭,便于两种颗粒料使用的快速转换。在第二加料筒4的底部设有排料管6,用于取出第二加料筒4中剩余的颗粒料,在正常生产时,排料管6处于关闭状态。如果需要清空第二加料筒4中剩余颗粒料,抽拉第二抽料板,使第二下料孔与排料管6的通孔对齐,第二加料筒4中的物料通过第二下料孔排出,即取出第二加料筒4中剩余物料,避免人工去机台上面掏料,缩短换料时间。
39.实施例1:
4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速换料装置,请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第一加料筒1、y型三通管2、第一抽拉板3、第二加料筒4、第二抽拉板5、排料管6、支架7、底板8。
41.y型三通管2与注塑机入料口连接,y型三通管2的另外两个管端处分别连接有第一加料筒1以及第二加料筒4,第一加料筒1位于注塑机入料口的正上方,第一加料筒1的侧方设置支架7,第一加料筒1位于支架7上,支架7固定于底板8上。y型三通管2与第一加料筒1以及第二加料筒4的接口处均设有第一抽拉板3。第一抽拉板3设有使物料通过的第一下料孔,通过控制第一下料孔与y型三通管2的通孔的相对位置,实现快速换料。对第一抽拉板3进行抽拉使第一下料孔与y型三通管2的通孔对齐,由于第一加料筒1、第二加料筒4安放在注塑
机入料口上部,颗粒料依靠自身的重量,下滑到注塑机入料口内部;对第一抽拉板3进行抽拉使第一下料孔完全偏离y型三通管2的通孔,物料被第一抽拉板3挡住,停止进料。
42.第二加料筒4的下部还设有可开通或封闭的排料管6,所述排料管6设有用于控制第二加料筒4中物料排放的第二抽拉板5。所述第二抽拉板5设有使物料通过的第二下料孔,当需要取出第二加料筒4中的剩余物料时,对第二抽拉板5进行抽拉使第二下料孔与排料管6的通孔对齐,第二加料筒4中的物料通过第二下料孔排出,即取出第二加料筒4中剩余物料。当第二加料筒4中物料向注塑机入料口进料时,所述第二下料孔完全偏离所述排料管6的通孔。
43.所述第二加料筒4与y型三通管2通过透明管连接,便于观察颗粒料的状态。
44.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第一加料筒1、第二加料筒4中分别放入两种不同规格型号的颗粒料。通过抽拉第一抽拉板3控制第一加料筒1以及第二加料筒4物料管道的开通与封闭,从而实现两种颗粒料使用的快速转换。在正常生产时,排料管6处于关闭状态。当需要清空第二加料筒4中剩余颗粒料,抽拉第二抽料板,使第二下料孔与排料管6的通孔对齐,第二加料筒4中的物料通过第二下料孔排出,即取出第二加料筒4中剩余物料,避免人工去机台上面掏料,缩短换料时间。
45.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本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