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注塑模芯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40594发布日期:2022-08-31 10:04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色注塑模芯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注塑模具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双色注塑模芯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2.双色注塑是指将两种不同的材料注塑到同一套模具,从而实现注塑出来的零件由两种材料形成的成型工艺。有的两种材料是不同颜色的,有的是软硬不同的,从而提高产品的美观性和装配等性能。
3.图1、2示出了一种双色塑件制品,该塑件制品中两色胶料存在卡合关系,目前在生产该类塑件制品大多采用双色注塑成型。现有技术中,生产该类塑件制品均是采用液压缸抽动动模成型型芯,实现第一色胶料注塑型腔与第二色胶料注塑型腔的切换,从而实现双色注塑成型。此种方式存在以下问题:
4.1、模具内需增加液压缸驱动机构,增加的模具的制作成本;
5.2、通过液压缸驱动型腔转换过程需要耗费时间,增加了注塑的时间周期,降低了模具的注塑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6.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采用液压缸驱动型腔转换存在的问题,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模芯结构,包括第一定模型芯和动模型芯,所述动模型芯能够与所述第一定模型芯连接,所述动模型芯内设有第一色型腔和第二色型腔,所述第一色型腔与第二色型腔连通;所述动模型芯上设有第一滑块和型腔镶件,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动模型芯可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内设有第一弯销,所述第一弯销与所述型腔镶件连接,且所述第一弯销能够驱动所述型腔镶件在所述动模型芯内运动,所述型腔镶件能够伸入所述第二色型腔内,且与所述第一色型腔相连;所述第一定模型芯上设有斜导柱,所述斜导柱远离所述第一定模型芯的一端能够与所述第一滑块连接,且所述斜导柱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在所述动模型芯内滑动;当所述第一定模型芯与所述动模型芯分离时,所述斜导柱驱动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一弯销往远离所述第一色型腔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弯销带动所述型腔镶件往远离所述第一色型腔的方向运动,所述型腔镶件运动产生的避让空间形成所述第二色型腔。
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定模型芯,所述第二定模型芯能够与所述动模型芯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内设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能够在所述第一滑块内滑动,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色型腔相连,所述第二定模型芯上设有第二弯销,所述第二弯销能够插入所述第一滑块内并与所述第二滑块连接,所述斜导柱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往远离所述第一色型腔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弯销能够带动所述第二滑块往靠近所述第一色型腔的方向运动。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滑块上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件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槽限力连接,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滑块
能够随所述第一滑块同步运动。
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型芯内设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能够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限位槽限力连接。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导向凸块,所述导向凸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滑块的两侧,所述动模型芯上与所述导向凸块的相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导向压块,所述导向凸块分别与对应的导向压块滑动限位连接。
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型芯上与所述第一滑块的配合面上设有耐磨块,所述第一滑块与所述耐磨块滑动连接。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滑块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能够伸出所述安装孔,所述弹性件伸出所述安装孔的一端与所述动模型芯连接。
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型芯内设有第一色流道,所述第二定模型芯内设有第二色流道,所述第一色流道与所述第一色型腔连通,所述第二色流道与所述第二色型腔连通。
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模型芯内设有多个脱模顶针,所述脱模顶针能够伸入所述第一色流道内。
15.另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双色注塑模芯结构是双色注塑模具,还包括两个上模和两个下模,所述第一定模型芯设置在其中一个上模内,所述第二定模型芯设置在另一个上模内;所述动模型芯是数量有两个,且每个所述下模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动模型芯,两个所述下模通过旋转盘连接,所述上模上设有定位柱,所述下模内与所述定位柱的相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插入对应所述定位孔内滑动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7.本技术通过设置斜导柱、第一滑块、第一弯销和型腔镶件,在开模过程中即可完成模内型腔转换,无需另设液压缸驱动机构,降低了模具的制作成本,同时也缩短了双色注塑成型的时间周期,提高了模具的注塑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生产的产品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a-a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开模后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色注塑模芯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5是图4中b-b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6是图4中c-c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动模型芯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滑块结构示意图;
27.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色注塑模芯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10是图9中d-d剖面结构示意图;
29.图11是图10中e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
31.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3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3.如图3-11所示,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两个上模1和两个下模2,其中一个上模1内设有第一定模型芯3,另一个上模1内设有第二定模型芯4,每个下模2内均设有一个动模型芯5,两个动模型芯5的结构完全相同,两个下模2的一端通过旋转盘6固定连接;工作时,旋转盘6能够驱动两个下模2旋转,进而驱动两个下模2调换位置,使得两个动模型芯5能够分别与第一定模型芯3和第二定模型芯4连接;其中,在进行第一色注塑时,动模型芯5与第一定模型芯3连接,第一色注塑完成后,模具开模驱动动模型芯5与第一定模型芯3分离,再通过驱动旋转盘6转动,使得两个下模2调换位置,再合模,使得动模型芯5与第二定模型芯4连接,完成第二色注塑。
34.每个动模型芯5内设有第一色型腔7和第二色型腔8,第一色型腔7与第二色型腔8连通;工作时,在第一色型腔7内进行第一色胶料s1成型,在第二色型腔8内进行第二色胶料s2成型。动模型芯5上设有第一滑块9和型腔镶件10,第一滑块9与动模型芯5可滑动连接,第一滑块9内设有第一弯销11,第一弯销11与型腔镶件10连接,且第一弯销11能够驱动型腔镶件10在动模型芯5内运动,型腔镶件10能够伸入第二色型腔8内,且与第一色型腔7相连;具体地,型腔镶件10的中部设有与第一弯销11形状适配的第一连接孔101,第一弯销11的一端与第一滑块9固定连接,另一端伸出第一滑块9并插入到第一连接孔101内,第一弯销11插入第一连接孔101的一端呈弯曲结构;当第一滑块9带动第一弯销11向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时,在第一弯销11弯曲结构的作用力下,带动型腔镶件10也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其中,型腔镶件10与第一滑块9的运动方向相互垂直。
35.第一定模型芯3上固定设有斜导柱12,斜导柱12远离第一定模型芯3的一端能够与第一滑块9连接,且斜导柱12能够驱动第一滑块9在动模型芯5内滑动;具体地,斜导柱12相对于第一定模型芯3的开、合模的运动方向呈倾斜设置,第一滑块9的上端面分别设有与斜导柱12适配的第二连接孔91,当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盖合连接时,斜导柱12能够插
入对应的第二连接孔91内;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盖合或打开的过程中,受斜导柱12的拉力作用,能够带动第一滑块9在动模型芯5上滑动。
36.该双色注塑模具合模后,第一定模型芯3和第二定模型芯4分别与对应的一个动模型芯5盖合密封;此时,第一定模型芯3与对应的动模型芯5组成第一色注塑模芯,在第一色注塑模芯内完成第一色注塑;第二定模型芯4与另一个动模型芯5组成第二色注塑模芯,在第二色注塑模芯内完成第二色注塑。
37.第一色注塑模芯在开模的过程中,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分离,斜导柱12随第一定模型芯3同步运动,驱动第一滑块9和第一弯销11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第一弯销11带动型腔镶件10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型腔镶件10运动产生的避让空间正好形成第二色型腔8,实现第一色型腔7向第二色型腔8的转变;之后,通过旋转盘6再驱动两个动模型芯5调换位置,之后再合模完成第二色胶料s2成型。与此同时,开模后,可以在第二色注塑模芯内取出完成双色注塑的成品塑件制品。
38.第一色注塑模芯在合模的过程中,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合拢,斜导柱12随第一定模型芯3同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斜导柱12会插入第二连接孔91内与第一滑块9连接,且驱动第一滑块9和第一弯销11往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第一弯销11带动型腔镶件10伸入第二色型腔8内,直至型腔镶件10与第一色型腔7相连,型腔镶件10的运动的过程中会封堵住第二色型腔8,实现由第二色型腔8向第一色型腔7的转变;之后注塑机出料,在第一色注塑模芯内完成第一色胶料s1成型,在第二色注塑模模芯内完成第二色胶料s2成型。
39.该双色注塑模芯合模一次,在第一色注塑模芯内完成从第二色型腔8向第一色型腔7转换,并且完成第一色胶料s1成型,同时在第二色注塑模芯内完成第二色胶料s2成型;开模一次,在第一色注塑模芯内完成从第一色型腔7向第二色型腔8转换,同时从第二色注塑模芯内取出成型好的双色塑件制品;即该双色注塑模芯开合模一次即可完成一组双色塑件制品的注塑成型,缩短了双色注塑成型的时间周期,提高了模具的注塑加工效率。
40.本实施例中,每个动模型芯5内设有8个第一色型腔7和8个第二色型腔8,且第一色型腔7与第二色型腔8一一对应;即该双色注塑模具,开合模一次就能完成8个双色塑件制品的成型;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其它数量的第一色型腔7和第二色型腔8。第一弯销11和型腔镶件10的数量也是8个,且与第一色型腔7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动模型芯5内设有4个第一滑块9,每个第一滑块9内设有两个第一弯销11,即每个第一滑块9对应两个产品型腔。
41.为了对第一滑块9的运动方向进行限位导向,第一滑块9上设有导向凸块92,导向凸块92设置在第一滑块9的两侧,动模型芯5上与导向凸块92的相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导向压块13,导向凸块92分别与对应的导向压块13限位滑动连接。当斜导柱12带动第一滑块9运动时,导向凸块92受导向压块13限位,只能在导向压块13和动模型芯5之间滑动,从而确保第一滑块9不会移位,提高传动精准度。
42.为了减少第一滑块9对动模型芯5的磨损,在动模型芯5与第一滑块9的配合面上固定安装有耐磨块14,第一滑块9与耐磨块14滑动连接,通过设置耐磨块14能够减少磨损,保障传动的精度,确保加工的良品率。
43.第一滑块9内设有安装孔93,安装孔93内设置有弹性件15,弹性件15的一端能够伸出安装孔93,弹性件15伸出安装孔93的一端与动模型芯5连接;第一色注塑模芯合模时,斜
导柱12带动第一滑块9往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一滑块9会压缩弹性件15;第一色注塑模芯开模时,斜导柱12带动第一滑块9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的过程中,弹性件15会反弹推动第一滑块9。设置弹性件15一方面是提供辅助推力,用于推动第一滑块9,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结构的紧凑性,确保第一滑块9与动模型芯5的位置相对固定,防止结构松动而影响加工的精度。
44.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5为螺旋弹簧,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件15也可以替换成弹片等其它弹性部件或弹性机构。
45.第一滑块9内设有第二滑块16,第二滑块16的一端与第一色型腔7相连,设置有第一定模型芯3的这个上模1内安装有压块17,压块17与上模1通过螺丝固定连接,且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盖合后,压块17能够抵住第二滑块16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一端;第二定模型芯4上设有第二弯销18,第二弯销18能够插入第一滑块9内并与第二滑块16连接;第二滑块16能够在第一滑块9内滑动,第二滑块16上设有第一限位件19,第一滑块9上设有第一限位槽94,第一限位件19能够与第一限位槽94限力连接,进而使得第二滑块16能够随第一滑块9同步运动。动模型芯5内设有第二限位件20,第一滑块9上设有两个第二限位槽95,第二限位件20能够分别与两个第二限位槽95限力连接,且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的限位力度小于第二限位件20与第二限位槽95的限位力度。
46.具体地,第二滑块16插入第一滑块9内,且第二滑块16与第一滑块9间隙配合,第一滑块9上设有插槽96,第二滑块16上设有与第二弯销18适配的缺口161,插槽96的尺寸大于缺口161,第二弯销18与第一滑块9和第二滑块16的连接端呈弯曲结构。
47.第一色注塑模芯合模时,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合拢,斜导柱12带动第一滑块9往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连接,所以第二滑块16能够随第一滑块9同步往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接着,压块17随第一定模型芯3运动,会与第二滑块16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一端抵接,从而推动第二滑块16向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分离,直至第二滑块16与第一色型腔7相连;合模完成后,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第二限位槽95正好与第二限位件20连接,使得第一滑块9与动模型芯5限位连接固定。
48.第一色注塑模芯开模时,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分离,斜导柱12的推力远大于第二限位槽95与第二限位件20的限位力,所以第二限位槽95会与第二限位件20脱离,使得斜导柱12能够带动第一滑块9运动,此时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处于脱离状态,且第二滑块16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一端被压块17抵住,所以第二滑块16不会随第一滑块9运动;随着第一滑块9在动模型芯5上滑动,第一限位槽94会与第一限位件19连接,此时压块17随第一定模型芯3运动也正好脱离对第二滑块16的抵接限位,之后斜导柱12继续运动就会带动第一滑块9和第二滑块16同步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滑块16离开第一色型腔7;第一色注塑模芯开模后,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第二限位槽95正好与第二限位件20连接,使得第一滑块9与动模型芯5限位连接固定。
49.第二色注塑模芯合模时,第二定模型芯4与动模型芯5合拢,第二弯销18会穿过第一滑块9上的插槽96后插入到和第二滑块16上的缺口161上,此时,第二滑块16受第二弯销18的弯曲结构推动;因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的限位力度小于第二限位件20与第二限位槽95的限位力度,所以在受到第二弯销18推力的作用下,第一限位件19会与第一限位
槽94脱离,而第二限位件20不会与第二限位槽95脱离,使得第二弯销18推动第二滑块16在第一滑块9内往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二弯销18与插槽96的端面抵接;第二色注塑模芯合模完成后,第二滑块16与第一色型腔7相连。
50.第二色注塑模芯开模时,第二定模型芯4与动模型芯5分离,第二弯销18从插槽96和缺口161上抽出,此时,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分离,所以第二弯销18带动第二滑块16在第一滑块9内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滑块16与第一色型腔7分离,方便产品脱模;第二色注塑模芯开模完成后,第二滑块16抽离第一色型腔7,且第一限位件19正好与第一限位槽94连接,使得第一滑块9与第二滑块16限位固定。
51.以上只是将两个注塑模芯分开说明,实际工作中,第一色注塑模芯和第二色注塑模芯是同时开模,也是同时合模的。
52.设置第二滑块16和第二弯销18是为了方便双色注塑完成后对产品进行脱模;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9为弹针,端面设有滚珠,第一限位槽94为与滚珠适配的弧面槽;第二限位件20为固定安装在动模型芯5上的限位柱,限位柱的端面上设有三角形限位块,第二限位槽95为设置在第一滑块9上与三角限位块适配的卡槽。
53.动模型芯5内设有第一色流道21,第一色流道21与第一色型腔7连通,安装有第一定模型芯3的上模1内设有第一色喷嘴22;第一色注塑模芯内进行第一色注塑时,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连接,第一色流道21分别与第一色喷嘴22和第一色型腔7连通,第一色喷嘴22出料通过第一色流道21流入到第一色型腔7内完成第一色注塑成型。
54.第二定模型芯4内设有第二色流道23,第二色流道23与第二色型腔8连通,安装有第二定模型芯4是上模1内设有第二色喷嘴24;第二色注塑模芯内进行第二色注塑时,第二定模型芯4与动模型芯5连接,第二色流道23分别与第二色喷嘴24和第二色型腔8连通,第二色喷嘴24出料通过第二色流道23流入到第二色型腔8内完成第二色注塑成型。该双色注塑模具,将第一色流道21和第二色流道23分别设置在下模2和上模1上,与现有技术将双色流道均设置在下模2上相比,降低了下模2加工的难度,也能够彻底皮面双色流道出现串流杂色的问题。
55.动模型芯5内设有顶针板25,顶针板25上安装有多个脱模顶针26,脱模顶针26的一端与顶针板25固定连接,另一端能够伸入第一色流道21内。设置顶针板25和脱模顶针26是为了便于将成型好的产品顶出产品型腔;双色成型完成后,第一色型腔7、第二色型腔8、第一色流道21和第二色流道23内的胶料都全部已经硬化成型,此时上模1就下模2分离从而打开模具,之后注塑机驱动顶针板25运动,顶针板25带动脱模顶针26同步运动,脱模顶针26伸入第一色流道21内,将第一色流道21内的胶料及产品型腔内的双色塑件制品一起顶起,完成产品的脱模。
56.上模1是四个侧边上分别设有定位凸块27,下模2的侧边上与定位凸块27的相应位置出设有定位槽28;当上模1与下模2合模完成后,定位凸块27能够分别与对应的定位槽28卡接,通过设置定位槽28和定位凸块27,能够对上模1和下模2合模位置进行精准定位。
57.上模1的四个拐角处均设有定位柱29,下模2与定位柱29的相应位置处分别设有定位孔30,定位柱29插入对应的定位孔30内滑动连接。该双色注塑模具开模或合模过程中,上模1与下模2分离,使得定位柱29分别在对应的定位孔30内滑动,通过定位柱29和定位孔30对开模或合模的运动过程进行限位导向,提高传动的精准度,确保能够顺利的开模或合模。
58.工作原理:
59.使用该双色注塑模具加工前,先将该双色注塑模具安装到注塑机上,且将旋转盘6安装到注塑机的旋转驱动机构上。
60.该双色注塑模具合模后,第一色注塑模芯内完成第一色胶料s1的注塑成型,在第二色注塑模芯内完成第二色胶料s2的注塑成型。该双色注塑模具开模后,第一色注塑模芯内成型了第一色胶料s1,同时对应的动模型芯5内产品型腔从第一色型腔7转变成了第二色型腔8;由此同时,在第二色注塑模芯内成型好了一个完整的双色塑件制品。用户从第二色注塑模芯内取走成型好的双色制品后,注塑机驱动旋转盘6转动180
°
,使两个动模型芯5的位置对调,再从新合模注塑;即开模一次,则驱动旋转盘6转动180
°

61.第一色注塑模芯在合模的过程中,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合拢,斜导柱12随第一定模型芯3同步运动,在运动过程中,斜导柱12会插入第二连接孔91内与第一滑块9连接,带动第一滑块9往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第一滑块9带动第一弯销11同步运动,第一弯销11伸入第一连接孔101内带动型腔镶件10运动,直至型腔镶件10伸入到第二色型腔8内,并与第一色型腔7相连,型腔镶件10封堵住第二色型腔8,实现第二色型腔8向第一色型腔7的转变。在运动的过程中,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连接,所以第二滑块16能够随第一滑块9同步往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接着,压块17随第一定模型芯3运动,会与第二滑块16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一端抵接,从而推动第二滑块16向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分离,直至第二滑块16与第一色型腔7相连;合模完成后,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第二限位槽95正好与第二限位件20连接,使得第一滑块9与动模型芯5限位连接固定。
62.第一色注塑模芯开模的过程中,第一定模型芯3与动模型芯5分离,斜导柱12随第一定模型芯3同步运动,斜导柱12的推力远大于第二限位槽95与第二限位件20的限位力,所以第二限位槽95会与第二限位件20脱离,使得斜导柱12能够带动第一滑块9运动,第一滑块9带动第一弯销11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第一弯销11带动型腔镶件10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型腔镶件10运动产生的避让空间正好形成第二色型腔8,实现第一色型腔7向第二色型腔8的转变;此时第一限位件19与第一限位槽94处于脱离状态,且第二滑块16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一端被压块17抵住,所以第二滑块16不会随第一滑块9运动;随着第一滑块9在动模型芯5上滑动,第一限位槽94会与第一限位件19连接,此时压块17随第一定模型芯3运动也正好脱离对第二滑块16的抵接限位,之后斜导柱12继续运动就会带动第一滑块9和第二滑块16同步往远离第一色型腔7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滑块16离开第一色型腔7;第一色注塑模芯开模后,靠近第一色型腔7的第二限位槽95正好与第二限位件20连接,使得第一滑块9与动模型芯5限位连接固定。
63.该双色注塑模具的双色成型过程为:在第一色注塑模芯内完成第一色胶料s1成型

第一色注塑模芯开模,驱动型腔镶件10运动,使得动模型芯5内的产品型腔由第一色型腔7转变成第二色型腔8

旋转盘6转动,将注塑好第一色胶料s1的动模型芯5旋转到第二色注塑模芯

第二色注塑模芯合模,在第二色注塑模芯内成型第二色胶料s2

第二色注塑模芯开模,取走成型好的双色塑件制品

旋转盘6转动,将第二注塑模芯内的动模型芯5旋转到第一色注塑模芯

第一色注塑模芯合模,驱动型腔镶件10运动,使型腔镶件10封堵住第二色型腔8,使得动模型芯5内由第二色型腔8转变成第一色型腔7;循环上述过程,实现连续生
产双色塑件制品。
64.上述过程是分双色注塑进行说明,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该双色注塑模具开模合模一次则在第一色型腔7内完成一次第一色胶料s1成型,同时在第二色型腔8内完成一次第二色胶料s2成型;即该双色注塑模芯开合模一次即可完成一组双色塑件制品的注塑成型,缩短了双色注塑成型的时间周期,提高了模具的注塑加工效率。
65.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本技术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对本技术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技术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