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车圈预型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386101发布日期:2022-09-03 01:32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纤维车圈预型治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碳纤维车圈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碳纤维车圈预型治具。


背景技术:

2.轮圈模具,又称为车圈模具,是一种用于胎槽成型的装置,使用时,先将待预成型的u形碳纤维车圈被放入装置内进行夹持固定,接着转动车圈并将一紧固条缠绕安装于车圈上;接着在紧固条上安装缓冲块,以此来提高车圈的抗冲击能力,此过程称为“补点”;而当轮圈补点完毕后,需要将u形碳纤维车圈两侧的胎槽弯曲并相互贴合,以形成o形碳纤维车圈,并确保车圈内部中空,此过程称为“贴倒弓”。
3.现有技术中,“贴倒弓”的过程一般是由操作人员目测接口宽度并手工包制贴合,对于贴合精度把握只能依靠人员的熟练程度;这种做法存在以下缺点:
4.其一,难以确保u形碳纤维车圈两侧的胎槽相互精准贴合,大概率造成跑位,导致成型的o形碳纤维车圈上存在缝隙,后期不排除有风管经常吹破的可能性,产品稳定性差;
5.其二,u形碳纤维车圈两侧的胎槽可能会直接贴合车圈底侧,从而导致成型的o形碳纤维车圈内部不再呈中空状,导致产品直接作废。
6.因此,按照现有技术进行“贴倒弓”,不仅成品率的低,其稳定性也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7.(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碳纤维车圈预型治具,可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9.(二)技术方案
10.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1.一种碳纤维车圈预型治具,安装于车圈模具的夹具上,所述夹具的外圆周处设有夹槽;而该预型治具包括连接块、成型条和定位条,所述连接块相对于所述夹具活动设计,且所述连接块的底端可伸入所述夹槽内;所述成型条设于所述夹槽内,且所述成型条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块的底端连接;所述定位条设于所述夹槽外并与所述夹具的外圆周边缘相抵,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定位条的第一端连接。
12.优选地,所述成型条呈弧状设计,且所述成型条的弧度与所述夹具的弧度相同。
13.优选地,所述定位条呈弧状设计,且所述定位条的弧度与所述夹具的弧度相同。
14.优选地,所述成型条和所述定位条的弧长均等于所述夹具的外圆周边缘的弧长的八分之一。
15.优选地,所述定位条设有两根,两根所述定位条均设于所述夹槽外并分别与所述夹具的外圆周边缘贴合;所述成型条安装于两根所述定位条之间并置于所述夹槽内。
16.优选地,成型条两侧均设有弧形导角。
17.优选地,所述成型条上设有防粘层。
18.优选地,所述成型条和定位条均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
19.优选地,还包括驱动件,所述连接块的底端处设有活动槽,所述成型条的第一端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活动槽内,所述驱动件安装于所述连接块上并与所述成型条驱动连接,以驱使所述成型条沿所述活动槽移动。
20.优选地,所述驱动件包括驱动栓和滑杆,所述成型条的第一端上设有滑槽和驱动孔;所述滑杆竖直地安装于所述活动槽内并与所述滑槽可滑动地连接;所述驱动栓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连接块上,且所述驱动栓一端贯穿所述连接块并与所述驱动孔螺纹连接。
21.优选地,所述连接块上还设有拨块。
22.(三)有益效果
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碳纤维车圈预型治具,将成型条放入夹槽内,将定位条与夹具的外圆周边缘相抵,弯曲u形碳纤维车圈两侧的胎槽至成型条上并相互贴合;贴合完毕后转动夹具,然后按上述操作对其余的胎槽进行贴合;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定位条用于限制成型条的位置,避免在移动连接块时,成型条偏离夹槽,提高操作稳定性;通过设计成型条为u形碳纤维车圈两侧的胎槽提供相互贴合的平台,提高贴合精度,避免胎槽贴合时发生跑位而产生缝隙;此外,在胎槽贴合过程中,成型条可以将胎槽与车圈底侧隔开,避免胎槽贴合车圈底侧,确保车圈内部中空,提高成品率。
附图说明
24.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5.图1示出了本实用安装使用示意图一;
26.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7.图3示出了图1的俯视图;
28.图4示出了图3的剖视图a-a;
29.图5示出了图4中b处的放大图;
30.图6示出了本实用安装使用示意图二;
31.图7示出了图6的剖视图b-b;
32.图8示出了图7中b处的放大图;
33.图9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34.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35.图1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36.图1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37.图中:1车圈模具、11夹具、110夹槽、111夹板、12支座、2连接块、21活动槽、22拨块、3成型条、32滑槽、31驱动孔、3d弧形导角、3f防粘层、4定位条、5驱动件、51驱动栓、52滑杆、t胎槽。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9.参阅附图1-附图12,一种碳纤维车圈预型治具,安装于车圈模具1的夹具11上,车圈模具1属于现有技术,其包括支座12和可转动地安装于支座12上的夹具11,夹具11的外圆周处设有夹槽110;而本实用新型中的预型治具则包括连接块2、成型条3和定位条4,连接块2相对于夹具11活动设计,且连接块2的底端可伸入夹槽110内;成型条3设于夹槽110内,且成型条3的第一端与连接块2的底端连接;定位条4设于夹槽110外并与夹具11的外圆周边缘相抵,连接块2与定位条4的第一端连接。
40.使用时,如附图2、附图5和附图8所示,将成型条3放入夹槽110内,并使得定位条4与夹具11的外圆周边缘相抵,此时即可将u形碳纤维车圈两侧的胎槽t弯曲至成型条3上并相互贴合,从而使得部分u形碳纤维车圈形成o形碳纤维车圈;
41.贴合完毕后,手持移动块使得成型条3和定位条4停留于当前位置,然后绕支座12转动夹具11,使得成型条3远离形成o形碳纤维车圈的部分,且夹具11将带动其余待贴合的胎槽t移动成型条3处,然后按上述操作对其余的胎槽t进行贴合即可。
42.需要注意的是,当u形碳纤维车圈上的胎槽t即将全部贴合,需要移动连接块2,使成型条3和定位条4脱离夹具11,然后再通过手工对剩余的胎槽t进行贴合,成品如附图10所示。
43.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定位条4用于限制成型条3的位置,避免在移动连接块2时,成型条3偏离夹槽110,提高操作稳定性;通过设计成型条3为u形碳纤维车圈两侧的胎槽t提供相互贴合的平台,提高贴合精度,避免胎槽t贴合时发生跑位而产生缝隙;此外,在胎槽t贴合过程中,成型条3可以将胎槽t与车圈底侧隔开,避免胎槽t贴合车圈底侧,确保车圈内部中空,提高成品率。
44.参阅附图7-附图11,成型条3呈弧状设计,且成型条3的弧度与夹具11的弧度相同;该设计可以使得相互贴合后的胎槽t也呈弧状,且弧度与夹具11的弧度相同,确保成品的圆周外侧呈圆状。
45.参阅附图7-附图11,定位条4呈弧状设计,且定位条4的弧度与夹具11的弧度相同;该设计可以使得定位条4紧密地贴合夹具11的外圆周边缘,能有效地避免定位条4发生偏移,进而确保成型条3能稳定于夹槽110内。
46.参阅附图7-附图11,成型条3的弧长均等于夹具11外圆周的弧长的八分之一该设计可以使成型条3可平顺放置夹槽110内;定位条4的弧长均等于夹具11的外圆周边缘的弧长的八分之一,保证定位条4与夹具11外圆周边缘有足够的贴合面积,使定位条4可以稳定地贴合夹具11的外圆周边缘,即使松手也不容易掉落。
47.参阅附图8-附图12,定位条4设有两根,两根定位条4均设于夹槽110外并分别与夹具11的外圆周边缘贴合;成型条3安装于两根定位条4之间并置于夹槽110内。
48.具体的,车圈模具1的夹具11一般由两个呈圆状设计的夹板111组成,两个夹板111相互围合并于外圆周处形成夹槽110;两根定位条4分别与两个夹板111的外圆周边缘贴合;在成型条3两侧设置两根定位条4,使得该预型治具整体呈三齿状,具备更好的移动稳定性,使得在转动夹具11时,成型条3依然可以稳定地置于夹槽110内,尽可能地避免成型条3在夹具11转动的过程中发生偏移。
49.参阅附图5、附图11和附图12,由于两侧胎槽t在相互贴合的过程中,胎槽t上会产生弧角,若是弧角没有支撑,则容易导致胎槽t发生跑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中成型条3两侧均设有弧形导角3d。
50.具体的,两侧胎槽t在相互贴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弧角会与成型条3两侧的弧形导角3d贴合,由成型条3为其提供支撑,降低胎槽t的跑位风险。
51.此外,成型条3大小根据两侧胎槽t的导角大小来变更,以确保两侧胎槽t能顺利地与成型条3两侧的弧形导角3d贴合。
52.参阅附图11-附图12,成型条3上设有防粘层3f;防粘层3f可以采用防滑涂料,而本实用新型中为了节约成本,采用铁氟龙胶带包裹成型条3并作为防粘层3f,铁氟龙胶带具备很好的抗粘性,可以避免胎槽t贴合成型条3。
53.参阅附图11-附图12,成型条3和定位条4均采用碳纤维材料制作,从而使其具备良好的弹性和抗拉扯能力。
54.参阅附图8-附图12,考虑到车圈两侧胎槽t的长度是由车圈的规格决定的,而若是两侧胎槽t的长度较短,则两侧胎槽t相贴合后的高度会较小,这也意外着两侧胎槽t需要在较低的平台上进行贴合;在不改变夹槽110宽度的前提下,成型条3需要相对于夹槽110设置较低;
55.若是两侧胎槽t的长度较长,则两侧胎槽t相贴合后的高度会更大,这也意外着两侧胎槽t需要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贴合;在不改变夹槽110宽度的前提下,成型条3需要相对于夹槽110设置更高;
56.因此,为了方便调整成型条3与夹槽110之间的相对位置,本实用新型中还包括驱动件5,连接块2的底端处设有活动槽21,成型条3的第一端可移动地安装于活动槽21内,驱动件5安装于连接块2上并与成型条3驱动连接;通过驱动件5驱使成型条3沿活动槽21移动,即可使得成型条3靠近或远离夹槽110,以实现成型条3相对于夹槽110的位置调整。
57.参阅附图8-附图12,驱动件5的结构多样,可以采用丝杆电机或是气缸,本实用新型中并不做限定;而为了节约成本,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件5包括驱动栓51和滑杆52,成型条3的第一端上设有滑槽32和驱动孔31;滑杆52竖直地安装于活动槽21内并与滑槽32可滑动地连接;驱动栓51可转动地安装于连接块2上,且驱动栓51一端贯穿连接块2并与驱动孔31螺纹连接;拧动驱动栓51即可驱使成型条3的第一端沿滑杆52长度方向移动,进而调整成型条3的位置。
58.参阅附图11-附图12,连接块2上还设有拨块22,以方便使用者操作连接块2。
59.还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