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3836发布日期:2020-01-24 13:17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气发生和转换装置。



背景技术:

水加热至沸点后会产生蒸汽,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蒸汽的应用越来与广泛,由于其具有较高的能量且具有清洁的特性,在各个行业均具有较高的利用率,例如食品加工消毒、医疗行业消毒、热交换加热供暖、石油炼制、生物质热解等,但是现有技术中水蒸气发生装置多是采用直接加热水的方式,之后收集蒸汽再加以利用,其中无法通过连续的工艺生产出所需求的蒸汽,而由于各个行业或不同的生产线对蒸汽的密度、热度及湿度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别,而直接加热水产蒸汽收集利用的方式无法在生产过程中即对蒸汽进行调整以适应应用端的需求,其还需对蒸汽进行二次加工,难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大大影响工作效率。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调节且连续生产的蒸汽发生及转换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通过预处理器产生蒸汽后直接进入附能器进行需求调整,最后进入调节器调整用户端所需要的压力及湿度,出气即可进行直接应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包括软水储存箱,所述软水储存箱内壁安装有液位传感器;还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预处理器、附能器和调节器;所述软水储存箱通过管路与所述预处理器连接;

所述预处理器包括蒸汽发生部和蒸汽贮存部以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隔离器,所述软水储存箱通过软水管连接设置于所述预处理器侧壁的进水口,所述蒸汽贮存部内壁设置有第一监测模块,且侧壁具有与所述第一监测模块电连接的泄压阀,所述蒸汽贮存部具有第一出汽口;

所述附能器底端具有第一进汽口、顶端具有第二出汽口,内部具有附能管束集,使蒸汽由第一进汽口进入附能器经附能管束集处理后由第二出汽口排出;所述附能器内壁安装有第二监测模块,所述第一进汽口与所述第一出汽口通过管路连接;

所述调节器具有第二进汽口和第三出汽口,顶端设置有调压器,内壁均匀覆有承压保温层,承压保温层表面安装有第三监测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发生部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加热器和栏式加热器,所述隔离器为倒置中空锥台,表面均布有蒸汽通孔,所述软水管穿过所述进水口及所述隔离器中空处使软水管出口置于所述栏式加热器的顶端。

进一步的,所述蒸汽发生部外壁盘绕有集热器循环管,所述蒸汽贮存部外壁具有抗压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软水管为导热材质,置于所述集热器循环管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监测模块包括第一热电偶和第一气压计,所述第二监测模块包括第二热电偶、第二气压计和湿度计,所述第三监测模块包括第三热电偶和第三压力计。

进一步的,所述附能器内侧壁具有反热辐射层、外壁包覆有抗压保温层。

进一步的,所述附能器底部与所述附能管束集之间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隔热垫、底加热板和分流板;所述附能管束集顶端与所述附能器顶端内壁之间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分流板下表层贴合有盘旋式热管。

进一步的,所述调压器包括依次连接的液压器、连杆和套合柱,所述液压器置于所述调节器的顶端,所述套合柱侧壁与所述承压保温层表面贴合,所述连杆穿过所述调节器顶端一端连接所述液压器、另一端连接所述套合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出汽口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且第一出汽口处设置有真空泵。

进一步的,所有连接所用的管路均采用复合管道,其包括内层、中层和外层,内层为抗压耐热合金管且内壁贴合弹性加热丝,中层为隔热碳布,外层为铝和陶瓷隔热层。

经由上述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将蒸汽制备装置、附能装置和调节装置集成,预处理器作为蒸汽发生装置将水初次升温制备饱和蒸汽,之后将饱和蒸汽泵入附能器进一步升温及加速,增加蒸汽能量并调节蒸汽湿度,最后将其输入调节器调整输出蒸汽的压力,以满足用户端对蒸汽温度、干湿度和压力的需求,确保满足需求的蒸汽源源不断的产出,进而保证生产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的预处理器结构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的隔离器部位俯视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的附能器结构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的附能管束集俯视图;

图5附图为本发明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的调节器结构图;

其中,1、软水储存箱,2、预处理器,21、蒸汽发生部,211、进水口,212、底加热器,213、栏式加热器,214、集热器循环管,22、蒸汽贮存部,221、第一出汽口,222、抗压保温层,23、隔离器,231、蒸汽通孔,24、第一监测模块,25、泄压阀,3、附能器,31、第一进汽口,32、第二出汽口,33、附能管束集,34、第二监测模块,35、反热辐射层,36、抗压保温层,37、隔热垫,38、底加热板,39、分流板,4、调节器,41、第二进汽口,42、第三出汽口,43、调压器,431、液压器,432、连杆,433、套合柱,44、承压保温层,45、第三监测模块,5、软水管,6、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蒸汽发生和转换装置,包括软水储存箱1,软水储存箱1内壁安装有液位传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预处理器2、附能器3和调节器4;软水储存箱1通过管路与预处理器2连接;

预处理器2包括蒸汽发生部21和蒸汽贮存部22以及设置于两者之间的隔离器23,软水储存箱1通过软水管5连接设置于预处理器2侧壁的进水口211,蒸汽贮存部22内壁设置有第一监测模块24,且侧壁具有与第一监测模块24电连接的泄压阀25,蒸汽贮存部22具有第一出汽口221;

附能器3底端具有第一进汽口31、顶端具有第二出汽口32,内部具有附能管束集33,使蒸汽由第一进汽口31进入附能器3经附能管束集33处理后由第二出汽口32排出;附能器3内壁安装有第二监测模块34,第一进汽口31与第一出汽口221通过管路连接;

调节器4具有第二进汽口41和第三出汽口42,顶端设置有调压器43,内壁均匀覆有承压保温层44,承压保温层44表面安装有第三监测模块45;

蒸汽发生部21内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底加热器212和栏式加热器213,隔离器23为倒置中空锥台,表面均布有蒸汽通孔231,软水管5穿过进水口211及隔离器23中空处使软水管5出口置于栏式加热器213的顶端;

第一监测模块24包括第一热电偶和第一气压计,第二监测模块34包括第二热电偶、第二气压计和湿度计,第三监测模块45包括第三热电偶和第三压力计;

在应用过程中,软水储存箱1中的软水通过软水管5进入预处理器2的蒸汽发生部21,在底加热器212和栏式加热器213作用下产生饱和蒸汽并通过隔离器23的蒸汽通孔231上升至蒸汽贮存部22,蒸汽贮存部22中的第一监测模块24对预处理器2中的温度和压力进行监测,并反馈至泄压阀25控制泄压阀25的启闭,蒸汽通过第一出汽口221和第一进气口31进入附能器3,在附能器3中经附能管束集33处理后由第二出汽口32排出通过第二进汽口41进入调节器4,调节器中调压器43根据需求对蒸汽压力进行调整后通过第三出汽口42排出作用于应用端。

在另一些技术方案中,蒸汽发生部21外壁盘绕有集热器循环管214,软水管5为导热材质,置于集热器循环管214内,蒸汽贮存部22外壁具有抗压保温层222,集热器将应用端的蒸汽余热收集至集热器循环管214中,与软水管5中的软水进行热交换,进一步降低能耗。

在另一些技术方案中,附能器3内侧壁具有反热辐射层35、外壁包覆有抗压保温层36。

在另一些技术方案中,附能器3底部与附能管束集33之间由下至上依次设置有隔热垫37、底加热板38和分流板39;附能管束集33顶端与附能器3顶端内壁之间设置有导流板6,分流板39下表层贴合有盘旋式热管。

在另一些技术方案中,调压器43包括依次连接的液压器431、连杆432和套合柱433,液压器431置于调节器4的顶端,套合柱433侧壁与承压保温层44表面贴合,连杆432穿过调节器4顶端一端连接液压器431、另一端连接套合柱433。

在另一些技术方案中,第一出汽口221处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且第一出汽口221处设置有真空泵;真空泵可将饱和蒸汽排出,并且根据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反馈信息可对蒸汽状态进行监测从而根据蒸汽状态和实际需求调整附能器中的相应参数以满足相应的需求。

在另一些技术方案中,所有连接所用的管路均采用复合管道,其包括内层、中层和外层,内层为抗压耐热合金管且内壁贴合弹性加热丝,中层为隔热碳布,外层为铝和陶瓷隔热层,确保在蒸汽运输过程中的能量不损失。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