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5508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领域,涉及焊割设备,具体涉及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
背景技术
焊割是一种金属机械加工工艺,需借助焊割设备完成,射吸式焊割炬就是人们常用的主要设备之一,一般由氧气管、混合气管、切割氧调节阀、预热氧调节阀、氧气阀、燃气阀、手柄、导气管、割嘴、中部主体和后部主体等部件组成。平时作业,气体火焰在割嘴外面燃烧,当气体压力不足、焊嘴堵塞、焊嘴离焊件太近或焊嘴过热时,气体火焰会进入嘴内逆向燃烧,产生回火现象,如果火陷蔓延到乙炔瓶,就会发生爆炸事故,因此焊割炬具备防回火功能非常重要。中国专利号CN2614828Y公开了一种新型干式回火防止器,由金属壳体、金属棒芯、金属网、调节螺筒、密封头、进气接头和出气接头组成,金属棒芯上紧紧卷有若干层的金属网后被装入金属壳体内并与壳体内壁保持紧密接触,金属网上的纵横网络与金属棒芯、壳体内壁、调节螺筒、密封头一起所构成的气体能通过,也能被封闭的特殊微孔通道,此类防回火装置虽有一定的防回火作用,但由于组装金属网非常繁琐,而且缠绕过紧会减缓气体流速,反而更容易回火,缠绕过松又起不到防回火作用,金属网松紧度不好把握,在久用后还会产生渣灰将微孔堵塞,使其防回火效率低下;另外有通过在割嘴处加装烧结件阻止回火的,此类焊割炬一方面加重自身重量,另一方面防回火效率低还不能更换割嘴;还有通过在中部主体下部设置防回火装置的,此类防回火装置结构复杂,操作不方便,不仅加重焊割炬重量,而且当回火回燃时,火焰很容易蔓延到混合气管,在混合气管内进行充分燃烧、轻爆,火焰极有可能越过防回火装置逼近燃气源,危险性依旧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精巧、使用轻便、防回火效率高的新型防回火焊割炬。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包括氧气管、燃气管、切割氧调节阀、燃气调节阀、氧气阀、燃气阀、手柄以及具有气道的割嘴、中部主体和后部主体,所述的切割氧调节阀和燃气调节阀均固定安装在中部主体上,所述的后部主体一端分别连接氧气阀和燃气阀,另一端通过手柄与中部主体连接,所述的割嘴与中部主体之间分别连接所述的氧气管和燃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气管内设有预热氧管,所述的预热氧管中部设有阻火段,所述的阻火段内径小于预热氧管两端内径,且阻火段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的手柄内设有导气管,氧气经氧气阀、导气管、切割氧调节阀、氧气管进入割嘴,预热氧经氧气阀、导气管、中部主体、预热氧管进入割嘴,燃气经燃气阀、手柄、燃气调节阀、燃气管进入预热氧管。射吸式结合阻火段的设置,结构简单巧妙,使回火回燃现象在通过割嘴后不久便于管内消除,防回火功能稳定、作用明显,而且整体结构设计不仅未改变原有的经典的焊割炬外形,反而使手柄部更加精简美观,整体重量也较原有的轻。在上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中,所述的通孔至少一个。
在上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中,所述的通孔直径为1. 3-1. 5mm。此孔径下,既能保证充足的燃气流通,又能起到防回火作用。在上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中,所述的阻火段内径为1. 3-1. 5mm。此内径下,当回火时,该处由于空间变窄,火焰到此便终结,而混合气受到压缩,压力增大并强于外界压力,混合气在压差下向割嘴喷射。在上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中,所述的预热氧管内位于中部主体端设有螺旋座和一端固连在螺旋座上的螺旋条,所述的螺旋条另一端朝向割嘴,所述的螺旋座卡固在预热氧管内壁上。此设计使得预热氧进入预热氧管后压力平稳,也有助于消除回火回燃现象的发生。在上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中,所述的燃气调节阀位于中部主体的侧面。此结构便于人们在突发情况下,第一时间便可轻松切断燃气,从而提高作业安全性。在上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中,所述的燃气阀与后部主体之间设有单向阀。单向阀的设置意在确保作业安全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后,外形精简美观,使用轻便,防回火功能稳定、作用明显,多方位确保作业安全性。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工作时气流通道示意图。图中,1、氧气管;2、燃气管;3、切割氧调节阀;4、燃气调节阀;5、氧气阀;6、燃气阀、手柄;8、割嘴;9、中部主体;10、后部主体;11、单向阀;12、预热氧管;13、阻火段;14、通孔;15、导气管;16、混合气室;17、预热氧室;18、燃气室;19、燃气道;20、螺旋座;21、螺旋条。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包括氧气管1、燃气管2、切割氧调节阀3、燃气调节阀4、氧气阀5、燃气阀6、手柄7以及具有气道的割嘴8、中部主体9和后部主体10,切割氧调节阀3固定安装在中部主体9的上部,燃气调节阀4固定安装在中部主体9的侧面上,后部主体10—端分别连接氧气阀5和单向阀11,单向阀11与燃气阀6连接,后部主体10另一端通过手柄7与中部主体9连接,割嘴8与中部主体9之间分别连接氧气管I和燃气管2,预热氧管12位于燃气管2内,预热氧管12中部设有内径小于预热氧管12两端内径的阻火段13,阻火段13内径为1. 3mm,并且在阻火段13壁上开设有一个孔径为1. 3mm的通孔14,导气管15位于手柄7内。整体结构设计不仅未改变原有的经典的焊割炬外形,反而使手柄7部更加精简美观,整体重量也较原有的轻,在突发情况时,也便于人们在第一时间轻松切断燃气,并且从多方位确保该焊割炬作业安全性。如图2所示,割嘴8 一路通过氧气管1、切割氧调节阀3和导气管15与氧气阀5接通,割嘴8另一路通过预热氧管12、中部主体9以及导气管15与氧气阀5接通,燃气管2通过燃气调节阀4和手柄7与燃气阀6接通。阻火段13将预热氧管12分隔成左右两个互通的腔室,分别为混合气室16和预热氧室17,预热氧管12与燃气管2间隔形成燃气室18,导气管15与手柄7间隔形成供燃气流通的燃气道19,预热时,关闭切割氧调节阀3,打开燃气调节阀4和燃气阀6,燃气经单向阀11、燃气道19、燃气调节阀4进入燃气室18,随后打开氧气阀5,氧气经导气管15进入预热氧管12的预热氧室17,当氧气穿过阻火段13时,对燃气产生吸合,燃气通过通孔14进入预热氧管12并与氧气混合进入混合气室16,混合气最后到达割嘴8喷口,即可点火作业,当发生回火回燃时,火焰进入割嘴8到达混合气室16,由于阻火段13内径缩小,空间变窄,使得火焰到此受阻随即熄灭,之后混合气室16和预热氧室17行成压力差,预热氧穿过阻火段13并吸合燃气进入割嘴8,点火便可继续作业,切割时将切割氧调节阀3打开,氧气经导气管15、切割氧调节阀3和氧气管I进入割嘴8。射吸式结合阻火段13的设置,结构简单巧妙,使回火回燃现象在通过割嘴8后不久便于管内消除,防回火功能稳定、作用明显。如图1和图2所示,在预热氧管12内位于中部主体9端设有螺旋座20和一端固连在螺旋座20上的螺旋条21,螺旋条21另一端朝向割嘴8,螺旋座20卡固在预热氧管12内壁上。此设计使得预热氧进入预热氧管12后气流集中、压力平稳,也有助于消除回火回燃现象的发生。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包括氧气管、燃气管、切割氧调节阀、燃气调节阀、氧气阀、 燃气阀、手柄以及具有气道的割嘴、中部主体和后部主体,所述的切割氧调节阀和燃气调节阀均固定安装在中部主体上,所述的后部主体一端分别连接氧气阀和燃气阀,另一端通过手柄与中部主体连接,所述的割嘴与中部主体之间分别连接所述的氧气管和燃气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气管内设有预热氧管,所述的预热氧管中部设有阻火段,所述的阻火段内径小于预热氧管两端内径,且阻火段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的手柄内设有导气管,氧气经氧气阀、导气管、切割氧调节阀、氧气管进入割嘴,预热氧经氧气阀、导气管、中部主体、预热氧管进入割嘴,燃气经燃气阀、手柄、燃气调节阀、燃气管进入预热氧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至少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孔直径为1. 3-1. 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火段内径为1.3-1. 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热氧管内位于中部主体端设有螺旋座和一端固连在螺旋座上的螺旋条,所述的螺旋条另一端朝向割嘴,所述的螺旋座卡固在预热氧管内壁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气调节阀位于中部主体的侧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气阀与后部主体之间设有单向阀。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防回火焊割炬,属于机械领域。传统的焊割炬防回火效果不好,作业时存在安全隐患。本发明在现有的燃气管内设有预热氧管,预热氧管中部设有阻火段,阻火段内径小于预热氧管两端内径,且阻火段壁上开设有通孔,手柄内设有导气管,氧气经氧气阀、导气管、切割氧调节阀、氧气管进入割嘴,预热氧经氧气阀、导气管、中部主体、预热氧管进入割嘴,燃气经燃气阀、手柄、燃气调节阀、燃气管进入预热氧管。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后,外形精简美观,使用轻便,防回火功能稳定、作用明显,多方位确保作业安全性。
文档编号F23D14/82GK103047650SQ20121057176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5日
发明者张建达, 王连红 申请人:宁波隆兴焊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