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0649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雨水导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雨水导引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导流引出雨水的雨水导引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在竖置风管上端端ロ取为敞ロ结构,或上端端ロ不设雨护的轴流风机情況,均存在雨天雨水经竖置风管的上端端ロ,或轴流风机排风ロ灌入系统,进到滴油贮罐的客观可能,雨水进到滴油贮罐将減少滴油贮罐有效容积,缩短排油周期,还影响收集滴油品质,和影响收集滴油作为再生资源的再利用。因此,应该考虑对竖置风管上端端ロ取为敞ロ结构,以及竖置风管上端端口装置轴流风机排风ロ未设雨护情况下,对经管端ロ或风机排风ロ进入竖置风管的雨水实施导出处理,使进入雨水不能进入滴油贮罐与油滴被一同收集。油烟分离装置虽然有对油烟气中油份的分离结构的考虑,但同样缺少在竖置风管上端端ロ取为敞ロ结构,或竖置风管上端端ロ装置轴流风机,其排风ロ未设雨护情况下,对经管端ロ或风机排风ロ进入竖置风管的雨水实施导出处理。
发明内容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雨水导引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ー种雨水导引装置,包括风筒,所述风筒内壁串装有雨水导引结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雨水引流结构包括在所述风筒内壁设置的交互対称的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风筒的两端为进风端和排风端,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设置在所述风筒的排风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左右设置,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沿所述风筒的轴线上下错开设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的悬置端和第二斜置挡雨板的悬置端沿所述风筒轴向的投影相重合或相覆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风筒内壁构成第一集雨槽,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风筒内壁构成第二集雨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的根部设有第一雨水外导孔,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的根部设有第二雨水外导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所述风筒的连接处连通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和所述风筒的连接处连通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通过所述第一雨水外导孔与所述第一集雨槽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通过所述第二雨水外导孔与所述第二集雨槽连通。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第一雨水外导孔与所述第一排水管连通,所述第二雨水外导孔与所述第二排水管连通,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的出端均位于风筒外,可将第一集雨槽及第ニ集雨槽的集雨导出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系统装置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第一排水管、第二排水管设于风筒外或内,第一雨水外导孔和第二雨水外导孔作相应变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风筒的进风端、排风端的端ロ均设有与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的系统装置管道接ロ适配的接ロ结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风筒的进风端、排风端的外壁均设方圆转换接ロ。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雨水导引结构或者与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系统装置取为结合一体结构。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雨水导引结构为竖置装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ー步改进,所述风筒内壁串装有油烟分离装置,所述油烟分离装置、雨水导引结构沿所述风筒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针对竖置风管上端端ロ取为敞ロ结构,或竖置风管上端端口装置轴流风机,且排风ロ未设雨护情况设置,可实施对进入系统的雨水导出,避免雨水进入到滴油贮罐中与滴油一同被收集。

图1是本实用新型ー种雨水导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ー步说明。图1中的附图标号为风筒I ;接ロ结构11 ;方圆转换接ロ 12 ;油烟分离装置2 ;第一斜置挡雨板3 ;第一雨水外导孔31 ;第二斜置挡雨板4 ;第二雨水外导孔41 ;第一排水管5 ;第二排水管6 ;第一集雨槽7 ;第二集雨槽8 ;雨水导引结构9。如图1所示,ー种雨水导引装置,包括风筒1,所述风筒I内壁串装有雨水导引结构9。如图1所示,所述雨水引流结构9包括在所述风筒I内壁设置的交互対称的第一斜置挡雨板3和第二斜置挡雨板4。如图1所示,所述风筒I的两端为进风端和排风端,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3和第二斜置挡雨4设置在所述风筒I的排风端。如图1所示, 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3和第二斜置挡雨板4左右设置,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3和第二斜置挡雨板4沿所述风筒I的轴线上下错开设置。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3的悬置端和第二斜置挡雨板4的悬置端沿所述风筒I轴向的投影相重合或相覆盖。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3的上表面与所述风筒I内壁构成第一集雨槽7,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4的上表面与所述风筒I内壁构成第二集雨槽8。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3的根部设有第一雨水外导孔31,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4的根部设有第二雨水外导孔41。[0032]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3和所述风筒I的连接处连通有第一排水管5,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4和所述风筒I的连接处连通有第二排水管6,所述第一排水管5通过所述第一雨水外导孔31与所述第一集雨槽7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6通过所述第二雨水外导孔41与所述第二集雨槽8连通,可将第一集雨槽7及第ニ集雨槽8的集雨导出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系统装置外。如图1所示,第一排水管5、第二排水管6设于风筒I外或内,第一雨水外导孔31和第二雨水外导孔41作相应变化。如图1所示,雨水导引结构9或者与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系统装置取为结合一体结构。如图1所示,雨水导引结构9为竖置装置。如图1所示,所述风筒I的进风端、排风端的端ロ均设有与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的系统装置管道接ロ适配的接ロ结构11,其中,所述接ロ结构11优选为法兰接ロ部件、榫合部件、磁吸部件、弹性卡装部件、挂ロ部件或外卡部件中的任意ー种。如图1所示,所述风筒I的进风端、排风端的端ロ均设有方圆转换接ロ 12,所述风筒I取为方形,而与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的系统对接的管道为圆形情况,所述风筒I的两端设置方圆转换接ロ 12,经方圆转换接ロ 12实现与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的系统的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风筒I内壁串装有油烟分离装置2,所述油烟分离装置2、雨水导引结构9沿所述风筒I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所述油烟分离装置2用于油烟分离,雨水导引结构9置于油烟分离装置2之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ー种雨水导引装置,针对竖置风管上端端ロ取为敞ロ结构,或竖置风管上端端ロ装置轴流风机,且排风ロ未设雨护情况设置,可实施对进入系统的雨水导出,避免雨 水 进入到滴油贮罐中与滴油一同被收集。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ー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风筒,所述风筒内壁串装有雨水导引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引流结构包括在所述风筒内壁设置的交互对称的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的两端为进风端和排风端,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设置在所述风筒的排风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左右设置,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第二斜置挡雨板沿所述风筒的轴线上下错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的悬置端和第二斜置挡雨板的悬置端沿所述风筒轴向的投影相重合或相覆盖。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风筒内壁构成第一集雨槽,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的上表面与所述风筒内壁构成第二集雨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的根部设有第一雨水外导孔,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的根部设有第二雨水外导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置挡雨板和所述风筒的连接处连通有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二斜置挡雨板和所述风筒的连接处连通有第二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通过所述第一雨水外导孔与所述第一集雨槽连通,所述第二排水管通过所述第二雨水外导孔与所述第二集雨槽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的进风端、排风端的端口均设有与多油烟机合用排风的系统装置管道接口适配的接口结构,所述风筒的进风端、排风端的外壁均设方圆转换接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雨水导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筒内壁串装有油烟分离装置,所述油烟分离装置、雨水导引结构沿所述风筒的排风方向依次布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雨水导引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雨水导引装置,包括风筒,所述风筒内壁串装有雨水导引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针对竖置风管上端端口取为敞口结构,或竖置风管上端端口装置轴流风机,且排风口未设雨护情况设置,可实施对进入系统的雨水导出,避免雨水进入到滴油贮罐中与滴油一同被收集。
文档编号F23J13/00GK202868705SQ201220459900
公开日2013年4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曾德邻, 谢小莲 申请人:曾德邻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