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54961发布日期:2022-04-07 09:0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燃气换热器及燃烧结构。


背景技术:

2.燃气热水器等燃气换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避免表面温度过高,需要对燃烧结构进行冷却降温。传统的方式为在燃烧结构内设置相应的冷却通道,利用冷空气的流动对燃烧结构的侧壁进行冷却降温。如此,需要将燃烧器总成安装在燃烧室壳体的侧板上,导致后续燃烧器总成的更换或维护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烧结构,其能够便于后续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
4.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换热器,其能够便于后续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
5.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6.一种燃烧结构,包括:
7.燃烧器总成,所述燃烧器总成的侧边设有引射孔组,所述燃烧器总成的顶部设有与所述引射孔组连通的火孔组,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底部设有进气孔组;
8.燃烧室壳体,所述燃烧室壳体设有冷却通道、燃烧腔及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设置于所述燃烧腔的下方并与所述燃烧腔连通,所述安装腔的一侧具有避空缺口;
9.其中,所述燃烧器总成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使所述引射孔组与所述避空缺口对应设置,所述火孔组与所述燃烧腔对应连通,所述冷却通道通过所述进气孔组与所述燃烧腔连通,且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与所述安装腔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
10.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烧结构,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使用时,将燃烧器总成安装在位于燃烧室壳体下方的安装腔内,外界的空气从避空缺口的引射孔组处进入而与可燃气体混合形成混合气后从火孔组处流出,从而被火孔组处的点火探针点燃而在燃烧腔内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往上流通过程中与换热管等换热组件接触而进行换热,从而对水等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同时,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燃烧室壳体的冷却通道内,从而对燃烧室壳体进行有效的冷却与降温。并且,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通过进气孔组后进入燃烧腔内,从而参与混合气的点火燃烧,提高了燃烧性能。而且,利用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与安装腔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后续需要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时,只需解除燃烧器总成与安装腔的内侧壁的装配连接,即可将燃烧器总成从避空缺口处取出,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还能实现燃烧器总成与燃烧室壳体的模块化生产,节省了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灵活的选择燃烧器总成的型号,可以灵活增减燃烧器总成的火排数量,使用灵活,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框的内侧设有朝向下方延伸的第三翻边,所述第
三翻边与所述换热箱的外侧壁贴合。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避空缺口的内侧壁设有用于承托所述燃烧器总成的承托翻边。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的内侧壁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对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燃烧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及所述第二连接孔紧固配合。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室壳体包括具有第一侧开口和第一避空口的第一围框、具有第二侧开口和第二避空口的第二围框、及用于封闭所述第一侧开口的盖板组件,所述第一围框套设于所述第二围框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二围框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冷却流道,并使所述第一避空口与所述第二避空口连通形成所述避空缺口;所述第一围框设有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盖板组件设有第二冷却流道及与所述第二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冷却流道和所述第二冷却流道形成所述冷却通道。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框远离所述燃烧器总成的一端设有朝向所述第二围框设置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设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围框设有与所述第一翻边贴合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连通形成与所述第一冷却流道连通的第三进气口。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组件与所述第一围框可拆卸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板组件包括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所述第二盖板相对间隔设置形成所述第二冷却流道,所述第一盖板设有所述第二进气口及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二盖板设有与所述第三连接孔对应连通的第四连接孔,所述第一围框设有与所述第四连接孔对应连通的第五连接孔,所述燃烧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卸的与所述第三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及所述第五连接孔紧固配合。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围框设有朝向所述第一侧开口内设置的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设有所述第五连接孔,所述第二盖板设有朝向所述第一盖板设置的折弯翻边,所述折弯翻边的外侧设有与所述第三翻边贴合的第四翻边,所述第四翻边设有所述第四连接孔。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结构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燃烧室壳体的底端连接并与所述燃烧器总成的底部间隔设置形成与所述冷却通道、所述避空缺口及所述进气孔组均连通的连通间隙。
20.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21.一种燃气换热器,包括所述的燃烧结构。
2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燃烧室壳体的冷却通道内,从而对燃烧室壳体进行有效的冷却与降温。并且,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通过进气孔组后进入燃烧腔内,从而参与混合气的点火燃烧,提高了燃烧性能。而且,利用燃烧器总成的外侧壁与安装腔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后续需要对燃烧器总成进行更换或维护时,只需解除燃烧器总成与安装腔的内侧壁的装配连接,即可将燃烧器总成从避空缺口处取出,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还能实现燃烧器总成与燃烧室壳体的模块化生产,节省了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灵活的选择燃烧器总成的型号,可以灵活增减燃烧器总成的火排数量,使用灵活,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23.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5.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燃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图1的燃烧结构的爆炸图;
27.图3为图1的燃烧结构一方向下的剖视图;
28.图4为图1的燃烧结构另一方向下的剖视图。
29.附图标记:
30.100、燃烧器总成;110、引射孔组;120、火孔组;130、进气孔组;140、第二连接孔;200、燃烧室壳体;210、燃烧腔;220、安装腔;221、第一连接孔;230、避空缺口;231、承托翻边;240、第一围框;241、第一侧开口;242、第一避空口;243、第一进气口;244、第一翻边;2441、第一缺口;245、第三翻边;2451、第五连接孔;250、第二围框;251、第二侧开口;252、第二避空口;253、第二翻边;2531、第二缺口;260、盖板组件;261、第二冷却流道;262、第一盖板;2621、第二进气口;2622、第三连接孔;263、第二盖板;2631、第四连接孔;2632、折弯翻边;2633、第四翻边;270、第一冷却流道;300、底板;310、连通间隙;400、点火探针。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
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5.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37.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燃烧结构,能够应用于燃气换热器中。其中,燃烧结构包括燃烧器总成100及燃烧室壳体200。具体地,燃烧器总成100的侧边设有引射孔组110,燃烧器总成100的顶部设有与引射孔组110连通的火孔组120,燃烧器总成100的底部设有进气孔组130;燃烧室壳体200设有冷却通道、燃烧腔210及安装腔220,安装腔220设置于燃烧腔210的下方并与燃烧腔210连通,安装腔220的一侧具有避空缺口230。而且,燃烧器总成100设置于安装腔220内,使引射孔组110与避空缺口230对应设置,火孔组120与燃烧腔210对应连通,冷却通道通过进气孔组130与燃烧腔210连通,且燃烧器总成100的外侧壁与安装腔220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
38.上述实施例的燃烧结构,使用时,将燃烧器总成100安装在位于燃烧室壳体200下方的安装腔220内,外界的空气从避空缺口230的引射孔组110处进入而与可燃气体混合形成混合气后从火孔组120处流出,从而被火孔组120处的点火探针400点燃而在燃烧腔210内产生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往上流通过程中与换热管等换热组件接触而进行换热,从而对水等换热介质进行加热。同时,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燃烧室壳体200的冷却通道内,从而对燃烧室壳体200进行有效的冷却与降温。并且,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通过进气孔组130后进入燃烧腔210内,从而参与混合气的点火燃烧,提高了燃烧性能。而且,利用燃烧器总成100的外侧壁与安装腔220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后续需要对燃烧器总成100进行更换或维护时,只需解除燃烧器总成100与安装腔220的内侧壁的装配连接,即可将燃烧器总成100从避空缺口230处取出,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还能实现燃烧器总成100与燃烧室壳体200的模块化生产,节省了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机型需求或负荷需求等)灵活的选择燃烧器总成100的型号,可以灵活增减燃烧器总成100的火排数量,使用灵活,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
39.相比采用冷却管道盘绕燃烧室壳体200进行冷却的形式而言,在燃烧室壳体200上设置冷却通道,冷却效果更好,也不会因水质较差而出现堵塞或漏水的情况,还能减少或消除冷凝水的产生。
40.其中,燃烧器总成100可以包括现有的燃烧器壳体和至少两个火排,火排能够将空气与可燃气进行混合以得到混合气。另外,燃烧器壳体设有空腔,火排采取螺接、卡接等方式安装在空腔内,从而使得引射孔组110朝向燃烧器壳体的一侧,而火孔组120朝向燃烧器
壳体的上方;如此,燃烧器总成100安装在安装腔220内后,引射孔组110朝向避空缺口230,火孔组120朝向燃烧腔210。至少两个火排设有用于供空气进入的引射孔组110和用于供混合气流出的火孔组120,燃烧器壳体的底壁设有与空腔连通的进气孔组130。相邻的两个火排之间留有间隙以供从进气孔组130处进入的空气穿过以流至火孔组120处。此外,火排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灵活的进行增减。
41.如图1所示,可选地,避空缺口230的内侧壁设有用于承托燃烧器总成100的承托翻边231。如此,利用承托翻边231对燃烧器总成100进行承压,便于燃烧器总成100与燃烧室壳体200进行装配连接。具体地,利用承托翻边231对燃烧器壳体进行承托,能够对燃烧器壳体与燃烧室壳体200的装配连接进行预定位,提高装配精度,也降低装配难度。
42.其中,燃烧器总成100的外侧壁与安装腔220的内侧壁的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现,只需满足便于将燃烧器总成100与燃烧室壳体200进行装配连接和拆卸即可。
43.如图2所示,可选地,安装腔220的内侧壁设有第一连接孔221。如图2所示,燃烧器总成100的外侧壁设有与第一连接孔221对应连通的第二连接孔140。燃烧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未图示),第一连接件可拆卸的与第一连接孔221及第二连接孔140紧固配合。如此,利用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连接孔221和第二连接孔140的紧固配合,从而将燃烧器总成100和燃烧室壳体200进行稳定、可靠的装配连接,只需解除第一连接件与第一连接孔221和第二连接孔140的紧固配合,即可实现燃烧器总成100与燃烧室壳体200的拆装,并将燃烧器总成100从避空缺口230处取出,简单、方便,拆装效率高。其中,第一连接件可以是螺钉或螺杆等螺纹件,第一连接孔221和第二连接孔140均可以为螺纹孔,利用螺纹件与螺纹孔的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稳定、可靠的装配连接,将螺纹件从螺纹孔内拧出,即可实现拆卸,简单、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也可以是插销等插接件,第一连接孔221和第二连接孔140也可以是插孔,利用插接件与插孔的插拔也能实现装配连接和拆卸。
44.其中,燃烧室壳体200可以采取冲压或钣金等形式制得。在燃烧室壳体200下方的一侧开设出避空缺口230,便于对燃烧器总成100进行拆装,提高了装配效率。
45.如图2所示,可选地,燃烧室壳体200包括具有第一侧开口241和第一避空口242的第一围框240、具有第二侧开口251和第二避空口252的第二围框250、及用于封闭第一侧开口241的盖板组件260。如此,将第一围框240套设于第二围框250的外侧,并使得第一围框240与第二围框250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冷却流道270,也使得第一避空口242与第二避空口252连通形成避空缺口230。如此,便于将燃烧器总成100从避空缺口230处安装在安装腔220内,也便于后续对燃烧器总成100从避空缺口230处进行拆卸。如图2及图4所示,同时,第一围框240设有与第一冷却流道270连通的第一进气口243,盖板组件260设有第二冷却流道261及与第二冷却流道261连通的第二进气口2621,第一冷却流道270和第二冷却流道261形成冷却通道。如此,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一进气口243从侧边进入第一冷却流道270内,从而对第一围框240和第二围框250进行降温与冷却;外界的空气通过第二进气口2621进入第二冷却流道261内,从而对盖板组件260进行冷却;进而对整个燃烧室壳体200进行充分、有效的冷却。第一进气口243的数量和第二进气口2621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进气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
46.其中,第一围框240与第二围框250的装配,可以通过焊接、螺接或卡接等方式实
现,只需满足将第一围框240套设在第二围框250的外侧,使得第一围框240和第二围框250间隔设置形成第一冷却流道270,并使得第一避空口242和第二避空口252对应连通形成避空缺口230,也使得第一侧开口241与第二侧开口251对应连通即可。
47.如图2所示,具体地,第一围框240和第二围框250均设有对应连通的第一连接孔221,燃烧器壳体设有第二连接孔140。
48.如图2所示,可选地,第一围框240远离燃烧器总成100的一端设有朝向第二围框250设置的第一翻边244,第二围框250设有与第一翻边244贴合的第二翻边253。如此,将第一围框240套设在第二围框250的外侧,使得第一翻边244与第二翻边253进行贴合,再采用焊接或螺接等方式将第一翻边244与第二翻边253进行连接固定,从而使得第一围框240与第二围框250实现稳定、可靠的装配连接。如图2所示,第一翻边244设有第一缺口2441,第二翻边253设有第二缺口2531,第一缺口2441与第二缺口2531连通形成与第一冷却流道270连通的第三进气口。如此,外界的空气能够通过顶部的第三进气口进入第一冷却通道内,增加了进气的多样性,利用冷空气在第一冷却通道内的各个部位流道,增强了降温和冷却的效果。
49.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第一围框240上设置朝向第二围框250凸设的连接凸包,使得连接凸包与第二围框250抵触配合,再在连接凸包上开设出第一螺纹孔,在第二围框250上开设出与第一螺纹孔对应连通的第二螺纹孔,最后借助螺栓等螺纹件与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的螺纹配合,从而将第一围框240与第二围框250进行连接固定。当然,连接凸包的装配形式还可以与第一翻边244与第二翻边253的装配形式进行组合,使得第一围框240与第二围框250装配的更加稳定、可靠。
50.其中,盖板组件260对第一侧开口241的封闭,可以将盖板组件260与第一围框240进行连接以封闭第一侧开口241。优选为盖板组件260与第一围框240采取螺接、卡接等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从而能够方便的将盖板组件260与第一围框240进行分离后便于对燃烧器总成100进行拆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盖板组件260也可以采取焊接等不可拆卸的方式与第一围框240进行装配连接。
51.如图2所示,可选地,盖板组件260包括第一盖板262和第二盖板263,第一盖板262和第二盖板263相对间隔设置形成第二冷却流道261。第一盖板262设有第二进气口2621及第三连接孔2622。第二盖板263设有与第三连接孔2622对应连通的第四连接孔2631。第一围框240设有与第四连接孔2631对应连通的第五连接孔2451。燃烧结构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未图示),第二连接件可拆卸的与第三连接孔2622、第四连接孔2631及第五连接孔2451紧固配合。如此,利用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孔2622、第四连接孔2631及第五连接孔2451的紧固配合,从而将第一盖板262、第二盖板263与第一围框240进行稳定、可靠的装配连接,只需解除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孔2622、第四连接孔2631及第五连接孔2451的紧固配合,即可实现第一盖板262和第二盖板263与第一围框240的拆装,进而能够将燃烧器总成100从第一侧开口241和第二侧开口251处取出,简单、方便,拆装效率高。其中,第二连接件可以是螺钉或螺杆等螺纹件,第三连接孔2622、第四连接孔2631和第五连接孔2451均可以为螺纹孔,利用螺纹件与螺纹孔的螺纹配合从而实现稳定、可靠的装配连接,将螺纹件从螺纹孔内拧出,即可实现拆卸,简单、方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也可以是插销等插接件,第三连接孔2622、第四连接孔2631和第五连接孔2451也可以是插孔,利用插接件与插孔的插拔也
能实现装配连接和拆卸。
52.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第一围框240设有朝向第一侧开口241内设置的第三翻边245,第三翻边245设有第五连接孔2451。第二盖板263设有朝向第一盖板262设置的折弯翻边2632,折弯翻边2632的外侧设有与第三翻边245贴合的第四翻边2633。第四翻边2633设有第四连接孔2631。如此,将第二盖板263的第四翻边2633与第一围框240的第三翻边245相贴合,并使得第四连接孔2631与第五连接孔2451对应连通,再将第一盖板262罩设在第二盖板263上,使得第一盖板262与第四翻边2633相贴合,并使得第三连接孔2622与第四连接孔2631对应连通,最后利用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孔2622、第四连接孔2631及第五连接孔2451的紧固配合,从而实现第一盖板262和第二盖板263与第一围框240的装配连接。另外,第三翻边245与第四翻边2633贴合的形式,第一盖板262与第四翻边2633贴合的形式,也能保证密封性。同时,第一盖板262与第四翻边2633贴合时,第一盖板262与折弯翻边2632抵触配合,从而使得第一盖板262与第二盖板263间隔设置而形成第二冷却流道261。其中,折弯翻边2632可以垂直于第二盖板263设置,第四翻边2633可以垂直于折弯翻边2632设置。
53.更进一步地,第一盖板262的外侧还设有朝向第二盖板263设置的第五翻边,第五翻边能够与第四翻边2633的侧边贴合设置,从而增大了第一盖板262与第二盖板263的接触面积,对第二冷却流道261的密封性好。
54.其中,为了便于对燃烧腔210内的燃烧状况进行观察,在燃烧室壳体200上还可以对应燃烧腔210设置观察窗。
55.可选地,第一盖板262设有朝向第二盖板263设置的第一凹孔,第二盖板263设有朝向燃烧腔210内设置的第二凹孔,第一凹孔与第二凹孔同心设置且第一凹孔的外侧壁插设于第二凹孔内,从而通过第一凹孔和第二凹孔能够观察燃烧腔210内的火焰燃烧情况。
56.其中,还可以在燃烧室壳体200上开设出与燃烧腔210连通并用于供点火探针400安装的安装通孔。具体地,可以在第一围框240和第二围框250上均开设出安装通孔,以供点火探针400插入进行安装。
57.如图2至图4所示,可选地,燃烧结构还包括底板300。底板300与燃烧室壳体200的底端采取焊接、螺接等方式连接并与燃烧器总成100的底部间隔设置形成与冷却通道、避空缺口230及进气孔组130均连通的连通间隙310。如此,利用底板300对燃烧室壳体200的底部进行遮蔽。同时,外界的空气通过避空缺口230进入连通间隙310内并通过进气孔组130进入燃烧腔210内参与混合气的燃烧。另外,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也能进入连通间隙310内并通过进气孔组130进入燃烧腔210内参与混合气的燃烧,而且,能够促进冷空气在冷却通道内的流通,加强冷却效果。
58.其中,底板300可以与第一围框240采取螺接等可拆卸方式进行连接,便于取下以对燃烧器总成100进行拆卸或安装。
59.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燃气换热器,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燃烧结构。
60.上述实施例的燃气换热器,外界的冷空气进入燃烧室壳体200的冷却通道内,从而对燃烧室壳体200进行有效的冷却与降温。并且,从冷却通道内流出的空气通过进气孔组130后进入燃烧腔210内,从而参与混合气的点火燃烧,提高了燃烧性能。而且,利用燃烧器总成100的外侧壁与安装腔220的内侧壁可拆卸连接,后续需要对燃烧器总成100进行更换或维护时,只需解除燃烧器总成100与安装腔220的内侧壁的装配连接,即可将燃烧器总成
100从避空缺口230处取出,简单、方便,装配效率高,还能实现燃烧器总成100与燃烧室壳体200的模块化生产,节省了生产成本。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灵活的选择燃烧器总成100的型号,可以灵活增减燃烧器总成100的火排数量,使用灵活,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
61.其中,燃气换热器可以是燃气热水器等换热元件。
6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