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896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气系统,更详细的说涉及一种使包裹强制送风风扇的风扇外罩坚固地固定的换气系统风扇外罩固定结构(A fan housing fixingstructure of ventilation system)。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能源与噪音等问题,人类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倾向于密集型。但是这种封闭空间的空气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成二氧化碳,而且会被污染,从而妨碍生命体的呼吸。
尤其是在办公室或车辆内等人们经常逗留的地方要随时更换空气。此时通常使用具有热交换方式的换气装置。这种换气装置能够在维持室内空气温度的同时,供应外部空气并排出室内空气。
图1中是现有换气装置的外观示意图,图2中显示的是现有换气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3a和图3b中显示的是现有换气装置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
如此图示,形成外观的本体壳10一侧形成有能够吸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吸入口12。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内部在与传导型热交换器14之间的位置上形成吸入管道(图中未示),从而形成外部空气的通路。吸入管道使通过上述吸入口12吸入的外部空气能够传达到下面将要说明的传导型热交换器14上。
为了使从外部吸入的空气和在室内向外部排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如图2所示的传导型热交换器14设置在上述本体壳10的内部,且一般是由具有菱角模型的断面而构成。
如上的传导型热交换器14的原理通常是使发生温差的各个空气通过不同的流路,通过形成上述相互不同流路的层的高效率的热交换膜进行热交换。
外部空气从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通过外部空气供给部(图中未示),经过上述吸入口12的相对侧上的外部空气供给孔16供给到室内。
上述外部空气供给孔16的侧面形成有使室内的空气向上述换气装置的本体壳10内部吸入的室内空气吸入口18。此外,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12的侧面形成有使从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18向换气装置的内部吸入的室内空气排出的室内空气排气孔20。
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14的四角落从前至后形成有传导型热交换器支撑框架22,这样的传导型热交换器14的下部设置有前置过滤器24。上述前置过滤器24起到过滤外部的空气中掺杂的异物的作用,这样的前置过滤器24与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14是独立形成并可拆卸的。
另外,如上的传导型热交换器的左右侧各自具有为了使室内空气向外部强制排出的风扇(fan)和使室外空气能够向室内强制流入的风扇(fan)。且这样的风扇(fan)周围设置有包裹风扇的风扇外罩30。
图3a中显示的是这样的风扇外罩30的一侧断面。根据如图所示,在构成本体壳10的底面的本体底面上设置风扇外罩30。此外,上述风扇外罩30的右侧设置有支撑风扇外罩30的外罩支撑台32。
上述外罩支撑台32上下形成,从而限制风扇外罩30向侧方移动。此外,这样的外罩支撑台32的下端还可以设置向侧方垂直折曲延长的支撑端部。进而,上述风扇外罩30的下端放在上述外罩支撑台32的上面而安装。
但是,如上的现有换气装置有如下的缺点。
如上的现有外罩支撑台32的构成中,不能完全阻断风扇外罩30向侧方向移动的问题。
即,上述外罩支撑台32是上下形成的,从而支撑上述风扇外罩30的一侧端,但是,没有固定另一侧端的装置,因此在换气装置受到外部施加的冲击的情况下,上述风扇外罩30的下端部将会向侧方向滑出。这样的话,如图3b所示在上述风扇外罩30上将会产生缝隙34。即,上述风扇外罩30的内部和外部将会连通。进而,内部的空气通过上述缝隙34向外部泄漏从而不能确保所希望的风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上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供使风扇外罩坚固地固定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防止在换气系统的送风风扇上产生的空气泄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部具有阻断风扇外罩的侧方游动的固定装置。其中风扇安装在换气系统上,从而使室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而使外部的空气向室内吸入。
另外,上述固定装置是包括阻断上述风扇外罩下端部的向左侧方向游动的左侧固定部和阻断上述风扇外罩的向右侧方向游动的右侧固定部而构成。
上述左侧固定部是上下形成的,而且下端还形成有向侧方向垂直折曲而延长的下端支撑部,从而使能够支撑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上述右侧固定部则在上述下端支撑部的右侧端向上方突出一体形成。
另外,在上述左侧固定部和右侧固定部中至少一个是从形成换气系统的外观的本体壳的底面上向上方突出形成。
具有如上结构的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风扇壳固定结构具有提高换气系统的效率的优点。
根据综上所述的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在风扇外罩的下端部上设置有阻断左右游动的固定装置,这样的固定装置是由包括阻断左侧方向游动的左侧固定部和阻断右侧方向游动的右侧固定部而构成。
进而,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部不仅是向左侧而且向右侧也不能游动地设置,因此可坚固地进行固定。
这样,从外部向换气系统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能保证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部不向侧方向挤出,因此防止由排气风扇或者供气风扇而强制送风的空气的泄漏。
最终,在整体上确保风扇的风量,因此得到换气系统的效率提高的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换气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根据现有技术的换气装置的传导型热交换器和过滤器的示意图;图3a是现有技术风扇外罩的下端固定状态的侧剖面图;图3b是现有技术风扇外罩的下端部向侧方游动状态的部分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换气系统风扇外罩固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的换气系统主要构成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换气系统风扇外罩固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的换气系统内部构成的剖开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换气系统的风扇安装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换气系统风扇外罩固定结构的典型实施例的实施状态的侧断面图;
图8是显示在电热换气模式启动时根据本发明的换气系统内部上的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图9是显示在一般换气模式启动时根据本发明的换气系统内部上的空气流动状态的状态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50本体壳 52外部空气吸入口54左侧吸入管道56室内空气排出口58左侧排出管道60传导型热交换器62支撑框架64左侧导向突起64’右侧导向突起 66交换器导向68过滤器 82外部空气送出口84送出口安装孔86右侧排气管道88室内空气吸入口 90室内空气口安装孔92右侧吸入管道94阻尼器100排气风扇 110电机组装体112电机外壳 114连接部116连接孔 120管套122贯通孔 124固定件安装孔132本体固定口 140电机固定件144电机安装部 146倾斜部150供气风扇 200控制盒210风扇外罩 220外罩支撑台222左侧固定部 224下端支撑部226右侧固定部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是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一实施例的分解简略图,图5是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内部构成示意图。此外,图6是本发明的风扇(fan)安装结构的分解示意图,图7中是本发明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的侧断面图。
如图所示,四角箱形的本体壳50形成外观,并同时具有支撑和保护内部构造物的且遮断异物从外部流入产品内部的作用。
上述本体壳50的左侧面向侧方向突出设置有外部空气吸入口52,是将外部空气吸入的入口。上述本体壳50的左侧面前端部上形成吸入口安装孔(图中未示),从而使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插入而固定。
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内部在与传导型热交换器60之间形成左侧吸入管道54,用于使从上述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传达到下面将要说明的传导型热交换器60上。即,上述左侧吸入管道54起到能够圆滑地引导吸入的外部空气的作用。
上述本体壳50的内侧中央部具有传导型热交换器60。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一般具有六角圆柱形状且具有交叉流动板型结构。即,用特殊加工纸形成的隔段板分离供气/排气通路,从而使外部气体和室内空气不互相混合。
进而,如上的传导型热交换器60是使通常产生温差的各自空气通过不同的流路,从而由形成上述相互不同流路的层的高效率的热交换膜而引起导热交换。即,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使用的特殊加工纸具有不通过空气而仅通过热和水分的特征。
具有如上构成的传导型热交换器60装置内的供气和排气之间进行导热交换,从而在向室外排出的排气中吸收空气的热量,再传达到向室内供给的空气上,从而使室内空气的状态少受外部空气的影响。
这样的导热换气模式是能够由使用者的选择而进行。即,通常在室内外温差大的夏季和秋季主要使用如上的导热换气模式,而在室内外的温差不大的情况下,则使用通常换气模式。通常模式是由下面将要说明的阻尼器94而使向室外排出的空气的通路变更,进而使向外部排气的空气不通过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
上述本体壳50的内部上下面上设置有前后方向形成的支撑传导型热交换器的支撑框架62。上述支撑框架62是支撑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荷重从而使传导型热交换器60坚固的支撑的同时,在传导型热交换器60前后方拆卸时起导向轨道的作用。
上述支撑框架62是在上述本体壳50内部的上面和下面相对面相互对称地形成,这样的支撑框架62上形成有导向突起64,64’,上述导向突起64,64’能够引导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前后方滑动。即,上述支撑框架62的左侧部上向上方突出一定部分形成左侧导向突起64,在右侧部上向上突出一定部分形成右侧导向突起64’。
另外,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左右侧端的边角部上还设置有交换器导向66。上述交换器导向66是前后长的形成的,进而支撑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侧端部的同时,引导向前后方的移动。另外上述交换器导向66上还形成有过滤器支撑部(图中未示)。
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上设置有过滤器68。上述过滤器68是起在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中的过滤出异物的过滤作用。即,上述过滤器68是过滤出在外部空气中掺杂的异物,从而提高供给到室内的空气的洁净度的同时,在从异物中保护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作用。
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后方形成有预备流路。上述预备流路在上述本体壳50的内部后端部上从左至右而形成,且是在下面将要说明的阻尼器94遮断右侧吸入管道92从而使室内空气不经过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直接排出到外部的情况下成为空气移动通路的部分。
进而,上述预备流路和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之间设置有由泡沫聚苯乙烯形成的流路壁72。另外,这样的流路壁72和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之间还设置有金属材质的加强板74。上述加强板74是由具有一定厚度的铁板物而形成,且与上述支撑框架62和交换器导向66的后端部结合,进而在外部冲击中保护上述流路壁72的功能。
另外,上述的传导型热交换器60是通常前后设置两个,这样的传导型热交换器60是由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支撑框架62而支撑并且前后滑动。进而,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前面上还设置有使传导型热交换器60的前后方移动变得容易的把手71。
上述本体壳50的左侧后端部上设置有使室内空气向外部排出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这样的排出口56是插入上述本体壳50上形成的排出口安装孔(图中未示)上而固定。此外,上述排出口安装孔的内部上形成有左侧排出管道58,从而使由下面将要说明的排气风扇100而强制送风的室内空气引导到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上。
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前端部,即与设置有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的位置的相反侧形成外部空气送出口82。上述送出口82插入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面上形成的送出口安装孔84上,并且从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面向右侧方向有一定大小地突出而设置。此外,在上述送出口安装孔84的内部形成有右侧排气管道86,从而使从下面将要说明的供气风扇150而强制送风的外部空气引导到上述送出口82上。
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后端部,即与设置有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的位置的相反侧上设置有室内空气吸入口88。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从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面向右侧方向突出而设置的,并且固定在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面后端部上形成的圆形的室内吸入口安装孔90上。另外,在上述室内吸入口安装孔90的内部形成有右侧吸入管道92,从而使从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引导到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上。
另一方面,上述右侧吸入管道92的内部设置有可使通过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能够有选择地流入到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上的阻尼器94。即,上述阻尼器94随着下面将要说明的控制盒200的控制而开闭上述右侧吸入管道92。进而,上述阻尼器94遮蔽上述右侧吸入管道92时,通过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室内空气不通过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直接通过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向外部排出。
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和外部空气吸入口52之间设置有上述室内空气排气风扇100。上述排气风扇100起到使通过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强制送风的作用,最好是轴流风扇(Sirocco fan)。
另外,上述排气风扇100的一侧如图6所示安装有电机组装体110。上述电机组装体110的内部设置的电机(图中未示),其形成旋转动力,进而使形成的旋转动力传递到排气风扇100。
形成上述电机组装体110的外观的电机外罩112中央部上沿着上述电机外罩112的圆周面向侧方向突出形成连接部114。上述连接部114上形成有螺丝贯通而进行连接的多个连接孔116。
上述本体壳50的底面上设置有管套120。上述管套120是从上述本体壳50的底面向上方突出而构成,从而区划向上述排气风扇100吸入的空气和排出的空气。
另外,这样的上述管套120的中央部上形成有与上述排气风扇100的侧面大小相对应的贯通孔122。进而,室内空气通过上述贯通孔122进入上述排气风扇100的中央部后向排气风扇100的圆周方向送出。
上述管套120的下端固定在上述本体壳50的底面而上端固定在上述本体壳50的上面。进而,还设置有为了能使上述管套120的上下端安装到上述本体壳50的上下端上的固定口。
即,为了使上述管套120固定在上述本体壳50的下端而形成下端固定口,并为了使上述管套120固定在上述本体壳50的上端而形成上端固定口。上述固定口是由包括与上述本体壳50连接的部分的本体固定部132和从上述本体固定部132垂直折曲而形成且与上述管套120连接的部分的支撑台固定部而构成。
上述管套120上安装有电机固定件140。上述电机固定件140如图6所示安装在上述管套120的右侧面上且中央部是向右侧方向突出而形成。即,上述电机固定件140包括管套安装部,与上述管套120的上下端部连接;电机安装部144,用于安装上述电机组装体110的连接部114,以及连接上述管套安装部和电机安装部144的倾斜部146。
上述电机安装部144中央还形成有圆形的电机插入孔144’。上述电机插入孔144’上从左侧方向插入安装上述电机组装体110的右侧部,这样的电机插入孔144’的边缘成形有与上述电机外罩112的连接孔116相对应的多个安装孔144″。进而,多个螺丝(screw)插入上述安装孔144″和连接孔116进行连接,从而使上述电机组装体110安装在上述电机固定件140上。
另一方面,上述电机固定件140是安装在上述管套120上的,为此在上述管套120的贯通孔122上下部四处设置有使上述电机固定件140进行安装的多个固定件安装孔124。另外,为上述电机固定件14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管套安装部上各自形成有与上述管套120的固定件安装孔124相对应的螺丝贯通孔’。
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和室内空气排出口56之间设置有与上述排气风扇100形状相同的供气风扇150,从而使外部的空气向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强制送出。进而通过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的外部空气由上述供气风扇150而向上述右侧排气管道86引导,进而通过上述外部空气送出口82向室内流出。
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前端上设置有控制盒200。上述控制盒200的内部形成有控制部,从而控制换气系统的运转条件。即,间断电源使换气系统开启(on)/关闭(off),控制上述供气风扇150和排气风扇100的转速,从而调节风量。另一方面,调节上述阻尼器94的驱动器(图中未示)来控制换气方式。从而可以选择传导型热交换模式或者通常换气模式。
在上述本体壳50的前面设置有使换气系统安装到建筑物的天井上的天井固定口102。另外在上述本体壳50的前面中央部上形成有检查口104。上述检查口104的前面上设置有检查门106,从而有选择的开闭上述检查口104。进而,上述在更换上述传导型热交换器60或者有必要进行检查的情况下,可打开上述检查门106拿出传导型热交换器60进行作业。
另一方面,上述排气风扇100和供气风扇150的外部形成有风扇外罩210。上述风扇外罩是包裹排气风扇100和供气风扇150而形成的,是由泡沫聚苯乙烯构成,且设置在构成上述本体壳50下面的本体底面的上侧。
如上的风扇外罩210的下端部是由外罩支撑台220而固定。上述外罩支撑台220是固定上述风扇外罩210的下端部的固定装置,在图7中显示其一实施例。
如此图示,上述外罩支撑台220是上下方向形成的,包括左侧固定部222,下端支撑部224以及右侧固定部226。其中左侧固定部222可防止上述风扇外罩210的下端部向左侧方向的游动;下端支撑部224从上述左侧固定部222的下端向右侧方向垂直折曲而延长形成;右侧固定部226从上述下端支撑部224的右侧端向上方垂直折曲而延长。
进而,上述左侧固定部222是起不使上述外罩支撑台220的下端部向左侧方向(图7)中游动而进行固定的作用,上述右侧固定部226是起不使上述外罩支撑台220向右侧方向(图7)中游动而进行固定的作用。
下面通过具有如上构成的本发明换气系统的室内外的空气的游动状态参照图8和图9进行说明。
图8中显示的是在传导式热交换模式启动的情况下的通过换气系统的空气流动状态。这样的传导式热换气模式通常是如夏季或秋季在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及湿度相差多的情况下使用。
根据如此图面所示说明换气状态的话,上述阻尼器94根据使用者对传导式热换气模式的选择,根据上述控制盒200内部的控制部命令开启上述右侧吸入管道92。
另外,随着上述供气风扇150的动作,外部的空气通过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系统内部,这样的外部空气由上述左侧吸入管道54而引导,进而通过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吸入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内部。此时,外部空气是通过安装在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上的过滤器68,因此空气中的异物经过初次过滤后吸入到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内部。
吸入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在从排出的空气中交换热和水分后通过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面而排出。
通过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空气由上述供气风扇150而强制送风且引导到上述右侧排气管道86上,从而通过设置在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面上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流出到室内。
另一方面,室内的空气是由上述排气风扇100的动作而向外部排气,此时室内空气是通过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到换气系统内部后,由上述右侧吸入管道92而引导,通过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下部右侧吸入传导式热交换器60内部。
吸入到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内部的室内空气在从外部吸入的外气中交换热及水分后,通过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而流出去。流出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室内空气由上述排气风扇100而强制送风,从而引导到上述左侧排出管道58上并通过设置在上述本体壳50的左侧面后端部上的室内空气排出口56而向外部排气。
下面再参照图9对通常换气模式下的空气流动状态进行说明。
通常的模式是如春季或秋季在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及湿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室内空气不经过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而变为旁路(bypass)直接向外部排气。
进而,使用者选择通常模式时,随着上述控制盒200内部的控制部命令而使上述阻尼器94遮蔽上述右侧吸入管道92。这时通过上述室内空气吸入口88吸入的空气不经过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而通过上述预备流路强制送风到上述室内空气排出口56而向外部流出。
另一方面,对于外部空气的流动,根据上述供气风扇150的动作,外部的空气通过上述外部空气吸入口52吸入到换气系统内部,这样的外部空气由上述左侧吸入管道54而引导,且通过安装在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下部左侧面上的过滤器68,因此空气中的异物经过初次过滤后吸入到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内部。
吸入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内部的空气因为排出的空气不经过传导式热交换器60,因此没有热和水分的交换直接通过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上部右侧面而排出。
通过上述传导式热交换器60的空气由上述供气风扇150而强制送风引导到上述右侧排气管道86上,从而通过设置在上述本体壳50的右侧面上的外部空气送出口82流入到室内。
如此,在通常模式中是与传导式热换气模式的情况不同,在传导式热交换器60内部不发生热及水分的交换。
这样的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上面所说明的实施例中,在如上的技术范围内,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会以本发明为基础进行其他的多种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部上设置有阻断风扇外罩向侧方向游动的固定装置;风扇安装在使室内的空气向外部排出而使外部的空气向室内吸入从而实现室内换气的换气系统上,从而使空气强制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固定装置是由包括阻断左侧方向游动的左侧固定部和阻断右侧方向游动的右侧固定部而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左侧固定部是上下形成且下端还形成有支撑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的向侧方向垂直折曲而延长的下端支撑部;上述右侧固定部是在上述下端支撑部的右侧端向上方突出一体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左侧固定部和右侧固定部中至少一个是从形成换气系统的外观的本体壳的底面上向上方突出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室内进行换气的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换气系统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是安装在换气系统上包裹使空气强制送风的风扇而形成的风扇外罩,其特征在于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部上设置有阻断风扇外罩的侧方向游动的固定装置。另外,上述固定装置是由阻断上述风扇外罩下端部的左侧方向游动的左侧固定部和阻断上述风扇外罩的右侧方向游动的右侧固定部而构成。上述左侧固定部是由上而下形成,在其下端还形成有向侧方向垂直折曲延长的下端支撑部,从而支撑上述风扇外罩的下端;上述右侧固定部是在上述下端支撑部的右侧端向上方突出而一体形成。如此的风扇外罩固定结构可防止空气泄漏,从而使换气系统的效率提高。
文档编号F24F7/08GK1626961SQ20031010732
公开日2005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12月12日
发明者江太昱, 江光玉, 江完石, 李虎范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