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13006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震研究及地热能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
技术背景 地球本身存在极大的能量,其中包括有地震能、地磁能、地热能、地球板块漂移能、以及其他至今尚未被人类认识的一些能量。根据能量耗散理论,在地核的内部,其能量交换几乎是平衡的,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但地幔和地壳之间,由于远离平衡态,存在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譬如海沟每时每刻“吞吃”着地肉,在别的地方产生了新的岩层,整个地壳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干效应。非平衡即有序之源,由于能量交换的非平衡是引起地壳变迁的真正原因,因此若能够有效地将地幔和地壳之间的能量进行释放,以实现能量的平衡且应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延缓甚至是消弭地震的发生。德国的R.霍尔尼斯提出的地震分类,一直使用至今即塌陷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上述各类地震的特点参见表一
权利要求1.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多个深井注水ロ、多个深井供气ロ、多条钻井管道、冷水水源供水管道、以及地热利用设备所组成;上述多个深井注水口和多个深井供气ロ均设于地面上,且分布在以城市主轴为中心、半径为I个地壳厚度的圆周上;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ロ相互间隔设置;每个深井注水ロ的上方通过加压注水装置与冷水水源供水管道相连通,每个深井供气ロ的上方与地热利用设备相连通;每个深井注水口和每个深井供气ロ的下方均与至少2条钻井管道相连通;上述每条钻井管道均从地面向下延伸至地下8 12km处,2个相邻的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口下方所连的至少各一条钻井管道的末端在地下8 12km处相互靠近或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水源供水管道的入水端与海水、湖水和/或江河水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利用设备为地热发电站和/或城市供暖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意ー项所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ロ的总和为32的倍数。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水水源供水管道为钢管。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ロ相互间隔设置的方式有如下2种其ー采用完全等距设置方式,即让每个深井注水ロ均和与之相邻的2个深井供气ロ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个深井供气ロ均和与之相邻的2个深井注水ロ之间的间距相等;其ニ采用分组等距设置方式,即让ー个深井注水ロ与一个深井供气ロ相互靠近形成ー组深井口,然后让每组深井口和与之相邻的2组深井口之间的间距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ロ采用等距设置方式时,相邻的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ロ之间的间隔为2 4公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当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ロ采用分组等距设置方式时,所述每组深井口之间的间隔为2 4公里,每组深井ロ内的深井注水ロ与深井供气ロ之间的间隔为200 400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减消地震型注水深井地热能利用系统,其多个深井注水口和多个深井供气口均设于地面上,且分布在以城市主轴为中心、半径为1个地壳厚度的圆周上;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口相互间隔设置;每个深井注水口的上方通过加压注水装置与冷水水源供水管道相连通,每个深井供气口的上方与地热利用设备相连通;每个深井注水口和每个深井供气口的下方均与至少2条钻井管道相连通;上述每条钻井管道均从地面向下延伸至地下8~12km处,2个相邻的深井注水口和深井供气口下方所连的至少各一条钻井管道的末端在地下8~12km处相互靠近或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减弱、延缓甚至是消弭地震、并能有效提高地热能的利用率。
文档编号F24J3/08GK202581913SQ201220195290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3日
发明者张宇, 孙保燕, 曾铮, 张嵩, 申健民, 张荣付, 赵新生, 刘小兵, 范霞, 张翼宏, 秦树淼 申请人:张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