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7343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空调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抑制触点部分腐蚀的空调机。该空调机包括放电部和触点部。放电部具有放电极和与放电极相对的对向极。触点部朝放电部供给电压。收容触点部的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和收容放电部的放电部收容空间被配置在气流中。气流在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朝向放电部收容空间的方向上流动。
【专利说明】空调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机。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存在一种空调机,该空调机通过吸入室内空气,并进行所吸入的空气中的悬浮物(臭味成分、尘埃、细菌、病毒等)的去除、分解,将净化后的空气吹出至室内。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5-300111号公报)所公开的空调机中,在由具有针状的放电针的放电极、对向极等构成的放电部中生成活性物质。此外,通过将活性物质供给至从室内吸入的空气中,可提高浮游物的去除、分解力。

【发明内容】

[0004]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在放电部进行放电,需要用于朝放电部供给电压的触点。此处,在上述专利文献I公开的放电部中生成的生成物的氧化性较强。因此,当生成物与触点部分接触时,触点部分可能会腐蚀。
[0006]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触点部分腐蚀的空调机。
[0007]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8]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包括放电部和触点部。放电部具有放电极和与放电极相对的对向极。触点部朝放电部供给电压。收容触点部的触点部收容空间和收容放电部的放电部收容空间被配置在气流中。气流在从触点部收容空间朝向放电部收容空间的方向上流动。
[0009]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气流经由触点部收容空间而朝放电部收容空间流动。由此,能抑制在放电部中生成的生成物朝触点部收容空间流动。由此,能抑制触点部腐蚀。
[0010]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机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触点部收容空间与用于吸入上述气流的吸入口连通,并与放电部收容空间相邻。
[0011]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即便在触点部收容空间与放电部收容空间相邻的情况下,气流也会经由触点部收容空间朝放电部收容空间流动,因此,能抑制放电部中生成的生成物朝触点部收容空间流动。
[0012]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二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空调机还包括放电单元。放电单元形成放电部收容空间。另外,放电单元具有插入触点部,该插入触点部采用能插入触点部收容空间并与触点部接触的接触状态。触点部收容空间和放电单元被分隔部分隔开。分隔部形成有能供插入触点部插入的插入开口。在插入触点部的接触状态下,在插入触点部与插入开口之间存在间隙。
[0013]在本发明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即便在插入触点部与插入开口之间存在有间隙的情况下,气流也会经由触点部收容空间朝放电部收容空间流动,因此,能抑制放电部中生成的生成物朝触点部收容空间流动。
[0014]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空调机还包括主体。主体生成吹出流。另外,在主体上形成吹出吹出流的吹出口。气流是吹出流的一部分。
[0015]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朝触点部收容空间及放电部收容空间流动的气流是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流的一部分。即,被空气调节后的空气朝触点部收容空间及放电部收容空间流动。由此,能抑制尘埃朝触点部及其周边的附着。
[0016]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空调机还包括主体安装单元,该主体安装单元安装于主体,并在插入触点部的接触状态下安装有放电单元。在主体安装单元上形成有触点部收容空间及吸入口。另外,在主体安装单元上配置有分隔部。
[0017]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抑制触点部腐蚀。
[0018]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空调机是在第一技术方案至第五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的基础上,触点部收容空间的气压比放电部收容空间的气压高。
[0019]在本发明第六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触点部收容空间的气压比放电部收容空间的气压高,因此,能抑制从放电部收容空间朝触点部收容空间流动的气流(逆流)。即,能抑制在放电部中生成的生成物朝触点部收容空间流动。由此,能抑制触点部腐蚀。
[0020]发明效果
[0021]在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抑制触点部腐蚀。
[0022]在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及第三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抑制从放电部收容空间朝触点部收容空间流动的气流(逆流)。
[0023]在本发明第四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抑制尘埃朝触点部及其周边的附着。
[0024]在本发明第五技术方案及第六技术方案的空调机中,能抑制触点部腐蚀。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示意外观立体图。
[0026]图2是空调机的分解立体图。
[0027]图3是空调机在拆下了前表面面板及安装单元的状态下的示意主视图。
[0028]图4是主体安装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0029]图5是放电单元的示意立体图。
[0030]图6是变形例1A的主体安装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进行说明。
[0032](1)空调机1的示意结构
[0033]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1的示意外观立体图。图2是空调机1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空调机1在拆下了前表面面板20及主体安装单元30的状态下的示意主视图。图4是主体安装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了上、下、左、右、正面(前)、背面(后)这些表示方向的词,只要没有特别地规定,这些方向是指图1所示的方向。
[0034]空调机I具有对设置的空调空间(例如室内)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功能。空调机I是落地式的,如图1及图2所示,其由主体10、前表面面板20、主体安装单元30及放电单元50构成。
[0035](I — I)主体 10
[0036]如图1所示,主体1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
[0037]在主体10上形成有用于吸入空调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 lla(参照图3)、llb(参照图1)。具体而言,吸入口 11a、Ilb分别形成于主体10的两侧面。另外,在主体10上安装有前表面面板20的状态下,在主体10与前表面面板20之间形成有吸入空间11c。具体而言,吸入空间Ilc形成于主体10的前方的下方部分且形成于前表面面板20的后方的下方部分。吸入空间Ilc与吸入口 IlaUlb—起作为吸入空调空间的空气的吸入口起作用。即,空调机I从侧方及下方吸入空调空间的空气。另外,在主体10上形成有用于将净化后的空气吹出至空调空间的吹出口 12。具体而言,吹出口 12形成于主体10的上后方部分。在空调机I中,经由吸入口 IlaUlb及吸入空间Ilc而吸入主体10内的空气在主体10的内部被净化,净化后的空气经由吹出口 12而被排出至主体10外。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经由吸入口 IlaUlb及吸入空间Ilc而被吸入主体10内并经由吹出口 12而吹出至主体10外的空气称为主气流(恰当地表示为主气流A,参照图2)。
[0038]另外,在主体10上形成有多个小径的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 (参照图2、图3),这多个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具有将放电单元50中生成的活性物质供给至主气流A的功能。另夕卜,在图2中,未示出全部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
[0039]在主体10的内部主要配置有空气净化单元2、风扇3及控制单元(未图示)。以下,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
[0040](1 — 1 — 1)空气净化单元2
[0041]如图2所示,空气净化单元2主要具有第一预滤器(未图示)、离子化部22、第二预滤器23、HEPA过滤器24、除臭过滤器25。这些构件从主气流A的上游侧朝下游侧依次配置。
[0042]第一预滤器设于吸入口 IlaUlb中,以捕捉从吸入口 IlaUlb吸入的空气中的较
大的尘埃。
[0043]离子化部22使第一预滤器中未捕捉到的尘埃带电。具体而言,在离子化部22中,通过在一对相对电极与离子化线之间产生放电来使尘埃带电,该离子化线配置于这一对相对电极之间。
[0044]第二预滤器23对从吸入口 IlUlb及吸入空间Ilc吸入的空气中的比较大的尘埃进行捕捉。
[0045]HEPA过滤器24吸附离子化部22中带电的尘埃或吸附从吸入空间Ilc吸入并通过第二预滤器23的空气中的尘埃。
[0046]除臭过滤器25包括活性炭等,吸附通过第一预滤器、离子化部22、第二预滤器23及HEPA过滤器24的空气中的臭味、有毒气体并加以分解。
[0047](1 — 1 — 2)风扇 3
[0048]风扇3配置于空气净化单元2的主气流下游侧,并安装于主体10的背面侧部分。风扇3具有生成主气流A的功能。具体而言,风扇3是西洛克风扇(多叶片式风扇),从转轴延伸的方向吸入流过空气净化单元2的空气,并使该空气相对于转轴方向朝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方向吹出。
[0049](1 — 1 — 3)控制单元
[0050]控制单元由位于用户能操作的操作部(未图示)的下方的多个电器元件构成,并对主体10内的各种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根据经由操作部输入的用户的指示对空气净化单元2、风扇3等进行控制。
[0051](1 — 2)前表面面板20
[0052]如图1所示,前表面面板20是形成空调机1的前表面的构件,其从主体10的前方安装于主体10。前表面面板20具有通过相对于主体10的前表面进行装拆来打开或关闭主体10的功能。
[0053](1 - 3)主体安装单元30
[0054]主体安装单元30配置于空气净化单元2及风扇3的上方。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主体10中,在空气净化单元2及风扇3的上方形成有收容主体安装单元30的收容空间S1。主体安装单元30通过收容于该收容空间S1并通过螺钉紧固等固定于主体10而安装于主体10。由吹出口 12吹出的气流(吹出流)的一部分即分流A1从主体安装单元30的后方流入主体安装单元30。
[0055]如图4所示,主体安装单元30具有安装单元主体40。安装单元主体40具有主体部41和安装于主体部41并通过螺钉紧固而被固定的盖部42。
[0056]在主体部41的背面的中央区域形成有用于将分流A1吸入至主体安装单元30的吸入口 43。另外,在主体部41的中央部且后方的区域形成有分流导向部44,该分流导向部44用于将经由吸入口 43而流入主体安装单元30的分流A1引导至放电单元50及后述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分流导向部44从分流A1的气流上游侧朝下游侧向上方倾斜。
[0057]另外,安装单元主体40的内部被多个分隔板划分成多个空间。上述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位于多个空间中的隔着分流导向部44的两侧。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是对固定触点部47a、47b进行收容的空间。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与吸入口 43连通。
[0058]另外,收容放电单元50的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位于多个空间中的主体部41的中央部分且前方部分。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相邻,并位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靠分流A1的气流下游侧的位置。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和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被分隔板45分隔开。
[0059]在分隔板45的上侧部分且中央区域形成有朝内侧(下方)凹陷的凹部45a。另夕卜,在分隔板45上形成有能供放电单元50的插入触点部52a、52b (后述,参照图5)插入的插入开口 46a、46b。插入开口 46a、46b分别形成于分隔板45的两侧部分。在放电单元50安装于主体安装单元30的状态下,放电单元50的插入触点部52a、52b采用位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而与固定触点部47a、47b接触的接触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触点部52a、52b与固定触点部47a、47b接触的状态下形成有触点。即,在插入触点部52a、52b的接触状态下,朝放电部152供给电压。另外,当插入触点部52a、52b采用接触状态时,在插入触点部52a、52b与插入开口 46a、46b之间存在插入时间隙(日文:差込時隙間)。
[0060]从吸入口 43吸入并在分流导向部44的上方及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中流动的分流Al经由凹部45a及插入时间隙而朝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流动。
[0061]另外,在主体部41上形成有用于将在放电单元50中流过的分流Al朝分流路(未图示)进行引导的分流路导入开口(在图4中仅示出了形成于主体部41的左部的分流路导入开口 49,但也形成于右部)。即,分流路导入开口与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连通。此处,分流路是指与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连通的空气流路,其形成于空气净化单元2的两侧。另夕卜,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是指朝主气流A引导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l的开口。利用分流路导入开口及分流路将流过放电单元50时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l朝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引导。
[0062](I —4)放电单元 50
[0063]图5是放电单元50的示意立体图。
[0064]放电单元50通过产生流光放电来生成活性物质,并朝流过放电单元50的分流Al供给活性物质。被放电单元50供给活性物质的分流Al经由上述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而吹出至主气流A并合流。具体而言,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l经由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而吹出至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
[0065]放电单元50能相对于主体安装单元30自由装拆,并由放电单元壳体51构成。放电单元壳体51是由树脂构成的长方体形状的构件,具有与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 —致的外形。放电单元壳体51由多个(此处为两个)构件构成。多个构件通过螺钉紧固等而连接在一起,放电单元壳体51的内部的检查等能通过将用于连接多个构件的螺钉拆下来进行。另外,在放电单元壳体51上形成有多个开口 51a。经由该开口 51a而流动至放电单元50的分流Al朝分流路导入开口流动。
[0066]放电单兀50主要具有放电部152。放电部152收容于放电单兀壳体51。S卩,放电单元50在内部形成有用于收容放电部152的放电部收容空间S5。
[0067]放电部152是产生流光放电并生成活性物质的主要部分,其具有放电极152a和对向极152b。
[0068]放电极152a具有金属板155和放电针156。
[0069]金属板155呈大致长方形,并被安装成与放电单元壳体51的背面大致平行。即,金属板155被安装成使宽度较大且呈长条状的平面部155d朝向水平方向(前后方向)。该金属板155通过两端利用多个(此处为两个)螺钉157、157螺钉紧固于放电单元壳体51的背面而安装于放电单兀壳体51。另外,用于朝放电极152a供给电压的插入触点部52a与金属板155连接。插入触点部52a延伸至比放电单元壳体51的外表面更靠外侧突出的位置。插入触点部52a的周围被具有空洞的第一绝缘构件(未图示)覆盖。
[0070]另外,在金属板155上形成有多个(此处为三个)切起部155a、155b、155c。切起部155a、155b、155c从平面部155d朝前方(具体而言,相对于对向极152b的水平面沿铅垂方向)延伸。
[0071]放电针156是进行放电的放电构件。放电针156具有直径较小的圆柱形状,其由能进行弹性变形的金属构件(具体而言为例如钨等)构成。放电针156从切起部155a、155b、155c的各个两侧部分朝侧方(沿左右方向)延伸。放电针156的直径为0.3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为0.2mm以下。另外,放电针156的长度为3.0mm?3.5mm是较为理想的。通过朝该放电针156施加电压而在其与对向极152b之间产生流光放电。[0072]对向极152b由金属板构成,具有比放电极152a更大的大致长方形的外形。对向极152b被配置成与放电极152a分离,且被配置成与放电极152a相对(具体而言为大致平行)。另外,对向极152b被配置成也与放电针156大致平行。具体而言,对向极152b的两端利用多个(此处为两个)螺钉158、158螺钉紧固于放电单元壳体51的前表面。另外,用于朝对向极152b供给电压的插入触点部52b与对向极152b连接。插入触点部52b延伸至比放电单元壳体51的外表面更靠外侧突出的位置。插入触点部52b的周围被具有空洞的第二绝缘构件(未图示)覆盖。
[0073]另外,放电单元壳体51还具有:对放电针156进行清扫的平板形状的清扫构件153 ;以及用于使清扫构件153转动的驱动构件154。驱动构件154具有驱动齿轮154b和对驱动齿轮154b进行驱动的驱动齿轮驱动构件154c。由于驱动齿轮驱动构件154进行驱动,因此,使驱动齿轮154b转动。此外,通过驱动齿轮154b转动而经由驱动轴154a使与驱动轴154a的前端连接的清扫构件153转动。通过清扫构件153的转动来进行清扫以去除附着于放电针156的附着物。
[0074](2)空调机1的动作
[0075]通过风扇电动机的驱动来使风扇3旋转,由此生成上述主气流A。具体而言,首先,空调空间的空气经由主体10的吸入口 11a、lib及吸入空间11c而流入主体10内。然后,经由吸入口 11a、lib及吸入空间11c而流入主体10内的气流在流过空气净化单元2时,被去除了较大的尘埃、细微的尘埃、臭味等。此处,通过流过放电单元50而受到活性物质供给的分流A1被吹出至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因此,流过第二预滤器23的气流包含活性物质。由此,吸附于位于比第二预滤器23更靠主气流下游侧的HEPA过滤器24、除臭过滤器25的尘埃、臭味被流过第二预滤器23的气流中含有的活性物质分解。
[0076]此外,由空气净化单元2净化后的气流从风扇3的转轴方向经由风扇吸入口(未图示)而流入风扇3。流入风扇3的气流的方向被转换为上方,并经由风扇导出口(未图示)而被引导至吹出口 12。朝吹出口 12引导的气流经由吹出口 12而被吹出至上方,即被供给至主体10的外部即空调空间。另外,经由该吹出口 12而被吹出的气流(相当于吹出流)的一部分作为分流A1经由吸入口 43朝主体安装单元30流动,并流过安装于主体安装单元30的放电单元50经由活性物质供给开口 13与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合流。
[0077](3)主体安装单元30内的分流A1的流动
[0078]在放电单元收容空间S4中收容有放电单元50的状态下,开始空调机1的运转。此时,放电单元50所形成的放电部收容空间S5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相邻,并位于比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更靠分流A1的下游侧的位置。
[0079]以下,使用图4及图5,对该状态下的主体安装单元30内的分流A1的流动进行说明。另外,图4及图5所示的箭头表示分流Al、Ala、Alb、Ale、Aid、Ale的流动。
[0080]首先,通过驱动风扇3的风扇电动机来生成主气流A。然后,仅利用风扇3的风压使从吹出口 12吹出的吹出流的一部分作为分流A1经由吸入口 43流入主体安装单元40的内部。分流A1在分流导向部44的上方分流为朝左右方向流动且分流的分流Ala、Alb和朝前方流动的分流Ale。具体而言,分流A1分流为分流Ala、分流Alb及分流Alc,其中,上述分流Ala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流动,上述分流Alb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3流动,上述分流Alc朝放电单元50流动。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流动的分流Ala、Alb经由位于插入触点部52a、52b与插入开口 46a、46b之间的插入时间隙而朝前方(即,放电单元50 —侧)流动。朝放电单元50流动的分流Alc与经由插入时间隙朝前方流动的分流Ala、Alb合流而成为分流Al。此外,在放电单元50中分流Ala、Alb、Alc合流后的分流Al流过形成于构成放电单元50的放电单元壳体51的多个开口 51a,并再次分流作为分流Aid、Ale朝分流路导入开口流动。此外,朝分流路导入开口 49引导的分流AlcUAle经由分流路导入开口而朝分流路流动。此外,朝分流路流动的分流Aid、Ale经由与分流路连通的活性物质供给开口13与流过第二预滤器23之前的气流合流而成为主气流A。
[008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分流Al作为分流Ala、Alb而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流动,使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气压比放电部收容空间S5的气压大。
[0082](4)特征
[0083](4—1)
[0084]例如,在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5-300111号公报)所公开的放电部中生成的生成物的氧化性较强。因此,生成物与触点接触时,触点可能会腐蚀。
[008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流(分流Al)在从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朝向放电部收容空间S5的方向上流动。即,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位于比放电部收容空间S5更靠分流Al的气流上游侧的位置。由此,能抑制放电部152中生成的生成物(活性物质)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5、S3流动。因此,能抑制固定触点部47a、47b及插入触点部52a、52b (触点)的腐蚀。
[0086]另外,能通过这种简易方法抑制固定触点部47a、47b及插入触点部52a、52b的腐蚀,因此,与用另行设置的密封用密封件对这些固定触点部47a、47b及插入触点部52a、52b进行密封或用耐腐蚀用的涂覆元件进行涂覆这样的情况相比,成本较低。
[0087](4 — 2)
[0088]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与放电部收容空间S5相邻。
[0089]这样,即便是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与放电部收容空间S5相邻这样的配置关系,气流也会经由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朝放电部收容空间S5流动,因此,能抑制放电部152中生成的生成物(活性物质)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流动。
[0090](4 — 3)
[009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触点部52a、52b的接触状态下,插入时间隙存在于插入开口 46a、46b与插入触点部52a、52b之间。
[0092]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存在插入时间隙这样的产生空气流通的部位,气流也会经由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朝放电部收容空间S5流动,因此,能抑制放电部152中生成的生成物(活性物质)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流动。另外,也可使用另行设置的构件而不密封上述间隙,因此,能抑制成本。
[0093](4 — 4)
[0094]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吹出口 12吹出的气流(吹出流)的一部分作为分流Al朝主体安装单元30流动。即,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流动的空气是在主体10的内部被净化后的空气。因此,能抑制固定触点部47a、47b及插入触点部52a、52b或其周边的尘埃附着。藉此,能抑制漏电起痕(tracking)。
[0095](4 — 5)[009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气压比放电部收容空间S5的气压闻。
[009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与吸入口 43连通,藉此,采用容易使气流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流动的结构。
[0098]此处,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的气压比放电部收容空间S5的气压高,因此,能抑制从放电部收容空间S5朝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流动的气流(逆流)。因此,能抑制固定触点部47a、47b及插入触点部52a、52b的腐蚀。
[0099](5)变形例
[0100]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0101](5—1)变形例 1A
[0102]图6是本变形例1A的主体安装单元30的分解立体图。
[0103]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以外,也可在分流导向部44上设置分流形成构件44a。分流形成构件44a呈平板形状,并被设成从分流导向部44朝上方延伸。分流形成构件44a具有对分流A1的流动进行限制的功能。由此,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减少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朝放电单元50流动的分流Alc,因此,比起上述实施方式,能将更多的空气引导至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
[0104]藉此,比起上述实施方式,能进一步增大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与放电部收容空间S5的气压差。
[0105]另外,分流导向部44也可采用与分流形成构件44a —体形成这样的结构。
[0106](5 - 2)变形例 1B
[010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插入触点部52a、52b插入插入开口 46a、46b而与固定触点部47a、47b接触的接触状态来形成电连接的触点,但并不限于此,也可预先在触点部收容空间中形成用于朝放电部152供给电压的触点(部)。
[0108](5 - 3)变形例 1C
[010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落地式的空调机来加以说明了,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适用于还具有加湿功能、除湿功能的空调机,也可以适用于埋入天花板或悬挂于天花板的天花板安装型的空调机或者是埋入墙壁或安装于墙壁的墙壁安装型的空调机。
[0110]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0111]本发明能适用于进行使氧化性较强的生成物产生的放电的各种空调机。
[0112]符号说明
[0113]1 空调机
[0114]3 风扇
[0115]10 主体
[0116]12 吹出口
[0117]30 主体安装单元
[0118]43 吸入口
[0119]45 分隔板(分隔部)[0120]46a 插入开口
[0121]46b 插入开口
[0122]47a固定触点部(触点部)
[0123]47b固定触点部(触点部)
[0124]50 放电单元
[0125]52a插入触点部
[0126]52b插入触点部
[0127]152放电部
[0128]152a 放电极
[0129]152b 对向极
[0130]S2 触点部收容空间
[0131]S3 触点部收容空间
[0132]S5 放电部收容空间
[0133]现有技术文献
[0134]专利文献
[013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300111号公报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机(1),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电部(152),该放电部(152)具有放电极(152a)和与所述放电极相对的对向极(152b);以及触点部(47a、47b),该触点部(47a、47b)用于朝所述放电部供给电压,收容所述触点部的触点部收容空间(S2、S3)和收容所述放电部的放电部收容空间(S5)被配置在气流中,所述气流在从所述触点部收容空间朝向所述放电部收容空间的方向上流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部收容空间与用于吸入所述气流的吸入口(43)连通,并与所述放电部收容空间相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还包括放电单元(50),该放电单元(50)具有插入触点部(52a、52b)并形成所述放电部收容空间,该插入触点部(52a、52b)采用能插入所述触点部收容空间并与所述触点部接触的接触状态,所述触点部收容空间和所述放电单元被分隔部(45)分隔开,在该分隔部(45)上形成有能供所述插入触点部插入的插入开口(46a、46b),在所述接触状态下,在所述插入触点部与所述插入开口之间存在间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还包括主体(10),该主体(10)收容生成吹出流的风扇(3),并形成有吹出所述吹出流的吹出口(12),所述气流是所述吹出流的一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还包括主体安装单元(30),在该主体安装单元(30)上形成有所述触点部收容空间及所述吸入口并配置有所述分隔部,所述主体安装单元(30)安装于所述主体,并在所述接触状态下安装有所述放电单元。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触点部收容空间的气压比所述放电部收容空间的气压高。
【文档编号】F24F7/00GK103635753SQ201280031873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9日
【发明者】山下哲也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