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28126阅读:86来源:国知局
取暖换气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取暖换气扇,包括框架、从所述框架的顶面板下侧安装的蜗牛壳和安装于所述顶面板上侧的电气部品盒;所述蜗牛壳和顶面板之间分设各区域,设有循环送风机和换气送风机;所述循环送风机和换气送风机设有设于所述蜗牛壳下面的进风口、在一部分的顶面板上与循环扇叶连通的第一通风孔和与换气扇叶连通的第二通风孔,电气部品盒内设有连通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风路。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既能确保风量,又能降低产品厚度。
【专利说明】取暖换气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换气扇,尤其是关于一种取暖换气扇。

【背景技术】
[0002]图1是在中国专利ZL200820133997.8中所公开的公知的取暖换气扇100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不形成箱体状的框架110的上面设有电气部品盒,上述框架110的下面设有开口 111,框架110下面的开口 111设有带出风口 210和进风口 220的面罩200,框架分成三大区域,分别为设有循环送风机310的循环区域300,设有换气送风机410的换气区域400和用于安装加热器组合510的加热区域500,其中循环区域300与换气区域400并列配置,与循环区域300和换气区域400相邻接的加热区域500位于框架110较长方向处,加热区域500的一端与循环区域300连通,室内的空气通过循环送风机310的作用,从面罩200的进风口 220吸气后吹向加热区域500,再穿过加热器组合510,被加热后通过面罩200的出风口 210吹向室内;换气区域400通过框架110壁上的开口和连接该开口的管道与室外连通,换气区域400的换气送风机运转后,从面罩200上的进风口 220吸气,将室内的空气排到室外。
[0003]上述取暖换气扇,一般安装于天花板与屋顶之间的空间内。现时人们安装的天花板与屋顶之间的距离不一,为增大产品的适用范围,使产品即使在天花板与屋顶之间的距离较小时也可以安装,要求取暖换气扇的厚度尽可能降低。
[0004]但另一方面,为确保产品有足够的风量,必须确保框架内的通风风路,如果减小框架厚度的话就会缩小框架内的通风风路,所以一种既能确保风量,又能降低产品厚度的取暖换气扇为人们所期盼。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取暖换气扇,在不降低风量的同时,具有较低的高度。
[0006]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取暖换气扇,包括框架、从所述框架的顶面板下侧安装的蜗牛壳和安装于所述顶面板上侧的电气部品盒;所述蜗牛壳和顶面板之间分设各区域,所述区域内设有循环扇叶和换气扇叶、由固定于顶面板上的循环马达和换气马达分别与所述循环扇叶和换气扇叶连接而构成的循环送风机和换气送风机;设置于所述框架一侧的与所述循环送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加热器组合、设于所述框架侧壁且连通所述换气送风机的出风口与室外的排气口、设于所述框架下面的框架开口和设于框架开口带面罩出风口和面罩进风口的面罩;所述循环送风机和换气送风机设有设于所述蜗牛壳下面的进风口、在一部分的顶面板上与循环扇叶连通的第一通风孔和与换气扇叶连通的第二通风孔,电气部品盒内设有连通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风路。
[0007]连通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的风路设于所述电气部品盒通过电气部品盒内的隔板分隔放置电气部品的第一空间后剩下的第二空间。
[0008]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的开孔的数量为2个或者2个以上。
[0009]所述顶面板上、所述蜗牛壳外周侧设有与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风路连通的第三通风孔。
[0010]连通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与第三通风孔的风路设于所述电气部品盒通过电气部品盒内的隔板分隔放置电气部品的第一空间后剩下的第二空间。
[0011]所述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的开孔的数量为2个或者2个以上。
[0012]所述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的风路形成倾斜弯曲的部分,并且第一通风孔侧相对于第二通风孔侧设置得更宽阔。
[0013]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既能确保风量,又能降低产品厚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公知技术示意图;
[0015]图2是本发明的总体示意图;
[0016]图3是本发明的纵向剖面图;
[0017]图4是本发明取暖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5是本发明换气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0019]图6是本发明干燥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7是本发明的假象去掉一部分的电气部品盒盒盖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图2是本发明的总体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的纵向剖面图。
[0022]如图2、图3所示,本发明的取暖换气扇,包括框架610、从所述框架610的顶面板611下侧安装的蜗牛壳800和安装于所述顶面板611上侧的电气部品盒700 ;
[0023]所述蜗牛壳800和顶面板611之间分设各区域,所述区域内设有循环扇叶330和换气扇叶430、由固定于顶面板611上的循环马达320和换气马达420分别与所述循环扇叶330和换气扇叶430连接而构成的循环送风机310和换气送风机410 ;
[0024]设置于框架610 —侧的与所述循环送风机310的出风口 820 (图2、图3中未示,图4-图6中表示)连通的加热器组合(图中未示)、设于所述框架610 —侧对面的侧壁且连通所述换气送风机410的出风口 830与室外的排气口 810 ;
[0025]设于所述框架610下面的框架开口 111和设于框架开口 111、带面罩出风口 210和面罩进风口 220的面罩200 ;
[0026]所述加热器组合设于框架610 —个侧面上、占据框架610的长边方向而设置。且面罩出风口 210与该加热器组合相向设置。
[0027]所述循环送风机310和换气送风机410设有位于所述蜗牛壳800下面的进风口311和411,在一部分的顶面板611上与循环扇叶330连通的第一通风孔612和与换气扇叶430连通的第二通风孔613,电气部品盒700内设有连通第一通风孔612和第二通风孔613的风路620。
[0028]也就是说,循环送风机310设有位于内部的循环扇叶330、下面的进风口 311和上面的第一通风孔612,换气送风机410设有位于内部的换气扇叶430和下面的进风口 411和上面的第二通风孔613。
[0029]通过所述第一通风孔612和第二通风孔613,形成换气模式和取暖模式下的辅助入风口,具体来说:
[0030]图4是本发明取暖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产品处于取暖模式时,循环送风机310运行,换气送风机410不运行,一部分的室内空气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从循环送风机310下面的进风口 311 (循环主入风口 )进入循环送风机310内。
[0031]因为位于换气扇叶430上方的顶面板611上设有第二通风孔613,所以有一部分的室内空气可以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后穿过换气送风机410,再通过第二通风孔613进入电气部品盒700内的空间,然后通过第一通风孔612进入循环送风机310内,最后进入与所述循环送风机310的出风口 820连通的加热组合后形成加热空气,从面罩出风口 210吹到室内。
[0032]因为循环送风机310和换气送风机410相对于面罩200水平并列设置,所以产品处于取暖模式运行时,可以较大地利用面罩进风口 220的开口面积。
[0033]图5是本发明换气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当产品处于换气模式时,换气送风机410运行,循环送风机310不运行,一部分的室内空气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从换气送风机410下面的进风口 411 (换气主入风口 )进入换气送风机410内。
[0034]因为循环扇叶330的上方的顶面板611上设有第一通风孔612,所以有一部分的室内空气可以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后穿过循环送风机310,再通过第一通风孔612进入电气部品盒700内的空间,然后通过第二通风孔613进入换气送风机410内,最后通过与室外连通的排气口 810排到室外。
[0035]再如图4和图5所示,因为循环送风机310和换气送风机410相对于面罩200并列设置,所以产品处于换气模式运行时,可以较大地利用面罩进风口 220的开口面积。
[0036]也就是说,第二通风孔613形成取暖模式下的辅助入风口,第一通风孔612形成换气模式下的辅助入风口,且框架610顶面板611下方的蜗牛壳800内的空间与框架610顶面板611上方的电路板盒700内的空间连通,形成辅助风路,即使减小框架610厚度,也能够确保足够体积的通风风路,从而确保产品风量,减小产品体积,节省成本。还因为风可以从辅助入风口进入循环送风机310和换气送风机410内,所以降低了循环送风机310和换气送风机410下面的进风口(换气主入风口)的风速,且扇叶转速也可以降低,因此可以降低产品噪音。
[0037]如图6所示,顶面板611上、所述蜗牛壳800外周侧设有与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612和第二通风孔613的风路620连通的第三通风孔614。
[0038]本实施方式中,加热器组合设置于面罩出风口 210的上方,第三通风孔614靠近设有加热器组合的框架610的一侧的相对侧而设置。
[0039]通过所述第三通风孔614,形成换气模式、取暖模式和干燥模式下的辅助入风口,具体来说:
[0040]如图4所示,当产品处于取暖模式时,循环送风机310运行,换气送风机410不运行,一部分的室内空气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从循环送风机310下面的进风口 311 (循环主入风口 )进入循环送风机310内。
[0041]因为循环扇叶330和换气扇叶430的上方的顶面板611上设有第三通风孔614,所以有一部分的室内空气可以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后,通过第三通风孔614进入电气部品盒700内的空间,再通过循环扇叶330上方的第一通风孔612进入循环送风机310,最后进入与所述循环送风机310的出风口 820连通的加热组合后形成加热空气,从面罩出风口 210吹到室内。
[0042]如图5所示,当产品处于换气模式时,换气送风机410运行,循环送风机310不运行,一部分的室内空气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从换气送风机410下面的进风口 411 (换气主入风口 )进入换气送风机410内。
[0043]因为循环扇叶330和换气扇叶43上方的顶面板611上设有第三通风孔614,所以有一部分的室内空气可以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后,通过第三通风孔614进入电气部品盒700内的空间,再通过换气扇叶430内侧的上方的第二通风孔613进入换气送风机410内,最后通过与室外连通的排气口 810排到室外。
[0044]图6是本发明干燥模式下的立体示意图。如图所示,当产品处于干燥模式时,换气送风机410和循环送风机310同时运行,一部分的室内空气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从换气送风机410和循环送风机310下面的进风口 311 (循环主入风口 )和进风口 411 (换气主入风口)进入换气送风机410和循环送风机310内。
[0045]因为设有第三通风孔614,所以有一部分的室内空气可以通过面罩进风口 220后,通过第三通风孔614进入电气部品盒700内的空间,这部分的空气中,一部分的空气再通过换气扇叶430上方的第二通风孔613进入换气送风机410内,最后通过与室外连通的排气出810风口排到室外;且上述空气的另一部分则通过循环扇叶330上部的第一通风孔610进入循环送风机310,最后进入与所述循环送风机310的出风口 820连通的加热组合后形成加热空气,从面罩出风口 210吹到室内。也就是说,第三通风孔614形成换气模式、取暖模式和干燥模式下的辅助入风口,且顶面板611下方的蜗牛壳800内的空间与顶面板611上方的电路板盒700内的空间连通,形成辅助风路,即使减小框架610厚度,也能够确保足够体积的通风风路,从而确保产品风量。且可以分别降低循环送风机和换气送风机下面的进风口 311 (循环主入风口 )和进风口 411 (换气主入风口 )的风速,因此,减小产品体积,节省成本。
[0046]且加热器组合设置于面罩出风口 210的上方,第三通风孔614靠近设有加热器组合的框架610的一侧的相对侧而设置,出风口 210可以设置在离第三通风孔614吸风处较远的位置,所以在取暖模式和干燥模式下,浴室内的空气的循环的效率也会更好。可以容易地防止进风口 220和出风口 210之间的短路。
[0047]图7是本发明的假象去掉一部分的电气部品盒盒盖的立体示意图。如图7所示,连通第一通风孔612、第二通风孔613和第三通风孔614的风路设于所述电气部品盒700通过电气部品盒700内的沿长边方向设置的隔板710分隔放置电气部品740的第一空间720后剩下的第二空间730。
[0048]本发明如果在浴室中使用时,高温高湿的空气可能会进入电气部品盒700并在电气部品740上凝结成结露水损坏电气部品740。因此,通过在电气部品盒700内设置把电气部品740和马达320、420分隔开的隔板710,即使空气穿过框架610顶面板611上的第一通风孔612、第二通风孔613和第三通风孔614进入电气部品盒700的第二空间730内,也会被隔板710挡住,从而不能进入第一空间720与电气部品740接触而凝结成结露水。
[0049]且隔板710使连通第一通风孔612和第二通风孔613之间的风路形成倾斜弯曲的部分,即隔板710在第一通风孔612侧向远离循环马达320的方向倾斜弯曲,所以第一通风孔612侧相对于第二通风孔613侧可以设置得更宽阔。因为循环送风机310吹出的风要经过加热器组合和风向板才能吹向室外,所以需要确保取暖模式下的足够的风量。因为与循环送风机310连通的第一通风孔612侧相对于第二通风孔613侧可以设置得更宽阔,所以第一通风孔612可以设置成较大。当产品处于取暖模式时,风从比第一通风孔612小的第二通风孔613、以及第三通风孔614进入电气部品盒700内的空间后,从较大的第一通风孔612进入循环送风机310内,这样可以确保较大的循环风路,确保风量。
[0050]再如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通风孔612、第二通风孔613的开孔分别分割设置成2个或者2个以上为最佳。如此,即使在马达的外周部分设置第一通风孔612和第二通风孔613,也可以预留设置安装马达的结构(如螺孔或铆接结构等)的空间。反之,虽然也可以设置成一个环绕马达的环形开孔,但这时就需要另外预备固定马达的支架,并把其安装在比所述开孔更靠外周侧的地方,与第一通风孔612和第二通风孔613分割设置相比成本更高。
[0051]再如图7所示,电气部品盒700包括底座760和盒盖770,所述电气部品盒700的第一空间720的盒盖770上设置排气孔771。因此,即使有小部分的空气通过用于接线的开口进入到第一空间720内,也会通过排气孔771被排出,而不会凝结成结露水。从而提高了产品安全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取暖换气扇,包括框架、从所述框架的顶面板下侧安装的蜗牛壳和安装于所述顶面板上侧的电气部品盒; 所述蜗牛壳和顶面板之间分设各区域,所述区域内设有循环扇叶和换气扇叶、由固定于顶面板上的循环马达和换气马达分别与所述循环扇叶和换气扇叶连接而构成的循环送风机和换气送风机; 设置于所述框架一侧的与所述循环送风机的出风口连通的加热器组合、设于所述框架侧壁且连通所述换气送风机的出风口与室外的排气口、设于所述框架下面的框架开口和设于框架开口带面罩出风口和面罩进风口的面罩; 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送风机和换气送风机设有设于所述蜗牛壳下面的进风口、在一部分的顶面板上与循环扇叶连通的第一通风孔和与换气扇叶连通的第二通风孔,电气部品盒内设有连通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风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换气扇,其特征在于:连通第一通风孔与第二通风孔的风路设于所述电气部品盒通过电气部品盒内的隔板分隔放置电气部品的第一空间后剩下的第二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换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和所述第二通风孔的开孔的数量为2个或者2个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换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面板上、所述蜗牛壳外周侧设有与连通所述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的风路连通的第三通风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取暖换气扇,其特征在于:连通第一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与第三通风孔的风路设于所述电气部品盒通过电气部品盒内的隔板分隔放置电气部品的第一空间后剩下的第二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换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所述第二通风孔的开孔的数量为2个或者2个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所述的取暖换气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风孔和第二通风孔之间的风路形成倾斜弯曲的部分,并且第一通风孔侧相对于第二通风孔侧设置得更宽阔。
【文档编号】F24F7/007GK104075441SQ201310104661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8日
【发明者】翁叶帆, 张智聪, 黄伟扬, 张钦岚 申请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