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编织用高粱秸秆的低耗能干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8143阅读:8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编织用高粱秸秆的低耗能干燥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粱秸秆的处理工艺,具体涉及一种编织用高粱秸秆的低耗能干燥工艺。



背景技术:

高粱秸秆是高粱采收后残留下的废弃物,最初人们的处理方式是进行焚烧归田,但因对环境危害较大,此方式逐渐被摒弃。人们尝试对高粱秸秆进行无公害的开发利用,目前将其用于制造肥料、生物化工原料、制成清洁燃料、用于编织等。随着人们对于编织品喜爱程度的提升,高粱秸秆越来越多的被用于编织,所制的编织品即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又能创造很好的经济价值,是高粱秸秆再利用方式中较为高效的一种。

高粱秸秆在编织时需要对其进行干燥处理,刚采收后的高粱秸秆的含水量通常在60%以上,传统的方法是将其自然堆放于阳光下进行曝晒,此方式的弊端是处理时间长、秸秆处理质量较差,于是人们开始对其进行整体、集约式的批量人工干燥,其方式是将高粱秸秆水平的码放在干燥室内,控制干燥室内的温度将高粱秸秆含水量干燥至一定程度以下(如20%以下),但此方式干燥会出现干燥不均匀、干燥时间较长、能耗较大、秸秆的质量不均匀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编织用高粱秸秆的低耗能干燥工艺,具有秸秆处理质量均匀、能耗较低的优点。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编织用高粱秸秆的低耗能干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秸秆制备:将新鲜采收后的高粱秸秆的叶、根和梢去除后,再以高粱秸秆高度、粗度的相近度进行分类备用;

(2)捆绑处理:将步骤(1)处理后的高粱秸秆以同一类为一组进行捆绑处理,制成秸秆捆备用,所述秸秆捆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对高粱秸秆进行捆绑时还在其内部设置了通风管,通风管按位置划分又分为内层管和外层管,两个管排列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所述内层管位于秸秆捆半径的1/3处,所述外层管位于秸秆捆半径的2/3处,所述通风管的长度不小于秸秆捆的平均高度;

(3)干燥处理:

a.将步骤(2)制成的秸秆捆竖直立于干燥室内,先保持干燥室内温度为常温,静止放置2~3h后,测定秸秆捆1/2高度处、内层管附近的高粱秸秆的含水率A;

b.当含水率A>40%时,先向内层管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44~47℃,持续加热5~10min,然后停止向内层管内输送热风,此时开始对外层管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50~53℃,持续加热7.5~15min,然后停止向外层管内输送热风,此时再向内层管内输送热风,进行上述循环操作,直至测定操作a所述部位的含水率A不大于40%为止;

c.操作b处理完成后,先将干燥室内的真空度保持为0.05MPa,然后向内层管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40~43℃,持续加热4~8min,然后停止向内层管内输送热风,此时开始对外层管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45~48℃,持续加热6~12min,然后停止向外层管内输送热风,此时再向内层管内输送热风,进行上述循环操作,直至测定操作a所述部位的含水率A不大于20%为止;

(4)拆分编织:将步骤(3)处理后的秸秆捆从干燥室内取出,拆开取出通风管后即可进行后续的编织处理工艺。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通风管直径为2.5~3.5cm,管壁上设有通风孔,通风孔的直径为3~5mm,所述通风管又分为上部和下部两个部分,所述上部通风管管壁每平方分米面积上设有通风孔20~25个,所述下部通风管上通风孔的密度是上部通风管的1.6~1.8倍,所述通风管的下部对应的位于秸秆捆的下端。

进一步的,步骤(3)操作b和操作c中所述的外层管送风加热时长始终是内层管送风加热时长的1.5倍。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高粱秸秆内的水分会因重力因素而向下沉降,会从高温向低温处转移出现“导温性”现象,会从高水分处向低水分处扩散,出现从内部不断向表面迁移的“导湿性”现象,本发明正是利用上述规律,对高粱秸秆进行特殊的干燥处理工艺,将高粱秸秆直立放置促使水分向下迁移,形成上部少、下部多的状态,利用内层管和外层管的间歇式通风加热,可很好的促进水分向外部扩散,形成温度和湿度梯度,不断促进水分的蒸发,提高了干燥效率。

(2)本发明通过对干燥工艺的合理优化与搭配,快速而高效的实现了对高粱秸秆的干燥处理工艺,与现有技术相比,其能耗降低了25~35%,干燥时间缩短了10~15%,且干燥后的高粱秸秆各处水含量相同,强度、柔韧性等性能差异较小,整体处理质量均匀,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秸秆捆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通风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编织用高粱秸秆的低耗能干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1)秸秆制备:将新鲜采收后的高粱秸秆2的叶、根和梢去除后,再以高粱秸秆2高度、粗度的相近度进行分类备用;

(2)捆绑处理:将步骤(1)处理后的高粱秸秆2以同一类为一组进行捆绑处理,制成秸秆捆1备用,所述秸秆捆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对高粱秸秆2进行捆绑时还在其内部设置了通风管5,通风管5按位置划分又分为内层管3和外层管4,两个管排列的截面形状均为圆形,所述内层管3位于秸秆捆半径的1/3处,所述外层管4位于秸秆捆半径的2/3处,所述通风管5的长度不小于秸秆捆1的平均高度;

(3)干燥处理:

a.将步骤(2)制成的秸秆捆1竖直立于干燥室内,先保持干燥室内温度为常温,静止放置2h后,测定秸秆捆1/2高度处、内层管附近的高粱秸秆2的含水率A;

b.当含水率A>40%时,先向内层管3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46℃,持续加热5min,然后停止向内层管3内输送热风,此时开始对外层管4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52℃,持续加热7.5min,然后停止向外层管4内输送热风,此时再向内层管3内输送热风,进行上述循环操作,直至测定操作a所述部位的含水率A不大于40%为止;

c.操作b处理完成后,先将干燥室内的真空度保持为0.05MPa,然后向内层管3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43℃,持续加热8min,然后停止向内层管3内输送热风,此时开始对外层管4内输送热风,保持热风的温度为48℃,持续加热12min,然后停止向外层管4内输送热风,此时再向内层管3内输送热风,进行上述循环操作,直至测定操作a所述部位的含水率A不大于20%为止;

(4)拆分编织:将步骤(3)处理后的秸秆捆1从干燥室内取出,拆开取出通风管5后即可进行后续的编织处理工艺。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通风管5直径为2.8cm,管壁上设有通风孔53,通风孔53的直径为3.5mm,所述通风管5又分为上部51和下部52两个部分,所述上部通风管51管壁每平方分米面积上设有通风孔20个,所述下部通风管52上通风孔53的密度是上部通风管的1.8倍,所述通风管5的下部对应的位于秸秆捆1的下端。

对照组

现有的堆码干燥处理工艺。

将同一批采收的高粱秸秆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干燥处理,最终统计发现对照组每处理1kg高粱秸秆需要消耗2300千卡的热量,平均耗时15min,而实施例1每处理1kg高粱秸秆需要消耗1600千卡的热量,平均耗时13min。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