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2263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外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外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房的美观要求愈高,已不再满足于室内的装修美观,同时也要求住房的外侧也具有一定的美观性,因此现阶段的主流建筑均将空调外机放置于围护结构预留的箱笼中。出于增大住房实际使用面积的目的,用于放置空调外机的箱笼一般很狭窄。目前,传统空调外机的风机腔与压缩机腔为左右并排设置,空调外机的进出风口一般偏向外机的一侧(常偏向左侧)。其中,在压缩机腔的遮挡下使得冷凝器两侧的进风极不均匀。并且由于箱笼的体积较狭窄,当将传统的空调外机放置于建筑物预留的箱笼中时,会导致空调外机的部分出风口被建筑物围护结构遮挡,从而影响空调外机的出风;同时,空调外机的进风面距围护结构的距离非常近,有的几乎贴在了围护结构上,致使依靠左侧和后面进风的传统空调外机无法正常吸风,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冷凝器两侧进风的不均匀性,进而对空调外机的性能造成极不利的影响,恶劣工况下甚至会出现停机保护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外机,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空调外机进风的顺畅性,以提高空调外机的性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外壳,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内具有风机腔和压缩机腔;

所述外壳主体上与所述风机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连通内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以使所述风机腔通过所述进风口进风、且通过所述出风口出风;

其中,所述进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外壳主体顶端的第一进风口。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前述的空调外壳中,可选的,所述外壳主体包括顶盖,以及由面板、第一侧板、背板和第二侧板依次首尾连接围成的内部具有收纳空间且两端具有开口的板状结构;所述顶盖安装在所述板状结构的顶端开口处;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顶盖上;

所述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第三进风口和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上的第四进风口。

在前述的空调外壳中,可选的,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面板上。

在前述的空调外壳中,可选的,所述顶盖包括顶盖固定部分和顶盖活动部分;顶盖通过所述顶盖固定部分安装在所述板状结构的顶端开口处;

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顶盖固定部分上;

所述顶盖活动部分可活动地设置在所述顶盖固定部分上,以相对所述顶盖固定部分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打开所述第一进风口,和运动至第二位置时闭合所述第一进风口。

在前述的空调外壳中,可选的,所述顶盖活动部分的一端与所述顶盖固定部分铰接形成铰接端,以使顶盖活动部分能绕所述铰接端旋转至所述的第一位置或所述的第二位置。

在前述的空调外壳中,可选的,所述铰接端相对所述第一进风口靠近所述面板;且当所述顶盖活动部分闭合所述第一进风口时,所述顶盖活动部分的自由端相对所述第一进风口远离所述面板。

在前述的空调外壳中,可选的,所述压缩机腔位于所述风机腔的下方;

和/或,所述第一进风口处设有空气过滤网。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外机,包括风机、换热器和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空调外壳;所述风机和换热器均设置在所述空调外壳的风机腔内。

在前述的空调外机中,可选的,当所述压缩机腔位于所述风机腔的下方时,

所述空调外机还包括用于分隔所述的风机腔和所述的压缩机腔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排水通道,用于将空调外机工作时所述换热器上产生的冷凝水排出到所述外壳主体的外部。

在前述的空调外机中,可选的,当所述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背板上的第三进风口时,所述换热器在所述背板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三进风口,且所述换热器在所述外壳主体顶端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所述第一进风口。

在前述的空调外机中,可选的,所述换热器呈平板状,所述换热器的一端靠近或抵接于所述背板,所述换热器的与所述一端相背的另一端靠近或抵接于所述顶盖固定部分;

或,所述换热器呈L形,所述L形的一个支臂与所述第一进风口相对,另一个支臂与所述第三进风口相对。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外机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外壳主体的顶端具有第一进风口,从而使空调外机可以从顶端进风,当将本发明空调外机放置于围护结构的箱笼内时,位于顶端的第一进风口可以避免被围护结构遮挡,从而保证了空调外机进风的顺畅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外机的性能。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正示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侧示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换热器为平板式换热器且顶盖活动部分打开时的侧示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换热器为L形换热器且顶盖活动部分打开时的侧示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顶盖活动部分闭合顶盖上的第一进风口时两者装配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顶盖活动部分打开顶盖上的第一进风口时两者装配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外机的顶盖活动部分打开顶盖上的第一进风口时两者装配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外壳,包括外壳主体1。外壳主体1内具有风机腔11和压缩机腔12。外壳主体1上与风机腔11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连通内部的进风口和出风口13,以使风机腔11通过进风口进风、且通过出风口13出风。其中,进风口包括设置在外壳主体1顶端的第一进风口141。

在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外壳主体1的顶端具有第一进风口141,从而使空调外机可以从顶端进风,当将本发明空调外机放置于围护结构的箱笼内时,位于顶端的第一进风口141可以避免被围护结构遮挡,从而保证了空调外机进风的顺畅性,进而提高了空调外机的性能。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前述的外壳主体1可以包括顶盖3,以及由面板101、第一侧板102、背板103和第二侧板104依次首尾连接围成的内部具有收纳空间且两端具有开口的板状结构。顶盖3安装在板状结构的顶端开口处。前述的第一进风口141设置在顶盖3上。前述的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侧板102上的第二进风口、设置在背板103上的第三进风口和设置在第二侧板104上的第四进风口。在本示例中,外部的空气可以从第一进风口141、第二进风口、第三进风口和第四进风口进入外壳主体1内部,以使空调外壳可以四面进风,以进一步保证了空调外机进风的顺畅性,提高了空调外机的性能。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定义前述的面板101为正面,第一侧板102为左面,背板103为后面,第二侧板104为右面,如此空调外壳可以在上、后、左、右四面进风,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空调外机进风的舒畅性,保证了空调外机的性能。

进一步的,前述的出风口13设置在面板101上,以不对其它各板上的进风造成干扰。

前述的面板101、第一侧板102、背板103和第二侧板104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提高四者之间的连接稳定性,保证外壳主体1的强度。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前述的外壳主体1还包括盖设于板状结构的另一端开口的底盘106,以使外壳主体1形成封闭的箱体结构,从而可以对安装在内部的部件提供有效的保护,防止内部的部件受到外界的损伤。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前述的外壳主体1还可以包括支撑脚,支撑脚设置在外壳主体1的下部,以对外壳主体1提供支撑。优选的,支撑脚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以提高支撑脚对外壳主体1的支撑稳定性。

如图3至图8所示,前述顶盖3包括顶盖固定部分31和顶盖活动部分32。顶盖3通过顶盖固定部分31安装在板状结构的顶端开口处。第一进风口141设置在顶盖固定部分31上。顶盖活动部分32可活动地设置在顶盖固定部分31上,以相对顶盖固定部分31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打开第一进风口141,和运动至第二位置时闭合第一进风口141。其中,当应用上述空调外壳的空调外机不需要进风时,可以通过顶盖活动部分32将第一进风口141闭合,以防止异物从第一进风口141进入空调外机内部,从而保障了空调外机的性能。

进一步的,前述的顶盖活动部分32可以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设置在第一进风口141处,比如可以转动、平动等,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下面以顶盖活动部分32通过转动的方式打开或闭合第一进风口141举例说明:如图4至图8所示,前述顶盖活动部分32的一端可以与顶盖固定部分31铰接形成铰接端,以使顶盖活动部分32能绕该铰接端旋转至前述的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

进一步的,如图3至图5所示,前述顶盖活动部分32的铰接端相对第一进风口141靠近面板101;且当顶盖活动部分32闭合第一进风口141时,顶盖活动部分32的自由端相对第一进风口141远离面板101。如此设置,主要是减小顶盖活动部分32打开时对板状结构上的进风口尤其是背板103上的进风的干扰,使板状结构上的进风口可以正常进风。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前述的第一进风口141处设有空气过滤网2,以对流入空调外机内的空气进行过滤,防止异物夹杂在空气中被带入空调外机内部而影响空调外机的性能。

进一步的,如图1和图2所示,前述的压缩机腔12位于风机腔11的下方,如此,相对于现有技术,可以减小压缩机腔12对风机腔11的进出风的干扰,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应用上述空调外壳的空调外机的进出风的顺畅性,提高了空调外机的性能。

另外,通过将压缩机腔12设置于风机腔11的下方可以增大风机腔11的相对高度,当将应用上述空调外壳的空调外机放置于围护结构的箱笼内时,可以避免空调外机的出风口13的下部被围护结构遮挡。同时,通过将现有左右并排设置的压缩机腔12和风机腔11改成上下设置的方式可以大大减小空调外机的宽度,以避免空调外机的进出风口13被围护结构遮挡,从而增大了风机腔11的实际进出风面积,进一步保证了空调外机的进出风的顺畅性,提高了空调外机的性能。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外机,包括空调外壳、风机4和换热器5。其中,空调外壳为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空调外壳。风机4和换热器5均安装在空调外壳的风机腔11内。在本示例中,从进风口流入风机腔11内的空气经由换热器5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风机4的作用下流出出风口13。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外机由于设置上述空调外壳的缘故,因此可以保证空调外机的进出风的顺畅性,提高空调外机的性能。

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前述压缩机腔12位于风机腔11下方的示例中,本发明空调外机还包括隔板6。隔板6设置在外壳主体1内,用于分隔风机腔11和压缩机腔12,以防止风机腔11内的风机4和压缩机腔12内的压缩机两者在工作时相互造成干扰。

进一步的,前述的隔板6上设有排水通道,用于将空调外机工作时换热器5上产生的冷凝水排出到外壳主体1的外部,以防止冷凝水对外壳主体1内的零部件造成干扰。

进一步的,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前述换热器5在外壳主体1顶端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一进风口141,以使从第一进风口141流入的空气可以直接冲击到换热器5上进行换热,如此可以提高换热器5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前述的进风口还包括设置在背板103上的第三进风口的示例中,换热器5在背板103上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第三进风口,以使从第三进风口流入的空气可以直接冲击到换热器5上进行换热,如此可以进一步提高换热器5的换热效率。

前述的换热器5可以呈平板状或L形等,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设置。如图2所示,在一个示例中,换热器5呈平板状,换热器5的一端靠近或抵接于背板103,换热器5的与所述一端相背的另一端靠近或抵接于顶盖固定部分31,以使从第一进风口和从第三进风口流入的空气可以直接冲击到换热器5上。

进一步的,前述呈平板状的换热器5与第一侧板102和第二侧板104垂直。

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5所示,前述的换热器5呈L形,所述L形的一个支臂与第一进风口141相对,另一个支臂与第三进风口相对。

前述的压缩机腔12内设置有压缩机。本发明空调外机还包括用于与风机4、压缩机以及换热器5配合使用的控制器、四通阀以及节流元件,控制器、四通阀以及节流元件设置在压缩机腔12内。因为风机腔11内有气流的流动,在本示例中,通过将控制器、四通阀以及节流元件等设置在压缩机腔12内,可以减小气流对这些元器件的干扰。

上述的压缩机首选卧式压缩机,以降低压缩机腔12高度,从而可以缩小整个空调外机的体积。

前述的风机4可以为轴流风机或离心风机等,具体形式不受限制。

在上述示例中,空调外机在运行时,顶盖活动部分32可以自动向前上方翻转,打开上方的第一进风口141,从而实现空调外机上、后、左、右四面进风(如图3至图5中的相应箭头所示),并从前面出风(如图3至图5中的相应箭头所示),保证空调外机的进出风顺畅,提高空调外机的性能,即使将空调外机放置于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箱笼内也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出风口13被遮现象的发生,并保证空调外机进风的顺畅性。

另外,本发明的空调外机与传统空调外机相比,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投入,且技术上容易实现。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各示例中相关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具体对于各种组合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