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具用制冷机构及具有制冷机构的炉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1862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厨具用制冷机构及具有制冷机构的炉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厨具用制冷机构及具有制冷机构的炉灶,属于厨用电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厨房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大型餐馆、酒店等的厨房,由于其使用频繁,蒸煮煎炸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无法得到释放而滞留在厨房有限的空间中,造成操作者的不适。常规的方法是在厨房中安置空调、风扇等,但这种方式也仅仅是将油烟从一个部位转移到另一个部位,成本高,且还会占用到厨房本身就有限的空间,影响厨房的空间布置是一方面,空调等制冷装置的使用还会影响室内烧菜环境温度,影响烧菜质量和菜品口感,实用性不强。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厨房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申请首先提供一种可应用于炉灶、实现无空间制冷的厨具用制冷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厨具用制冷机构,包括蒸发室、冷凝室、驱动机构和传热介质,蒸发室与冷凝室相互独立,并分别或同时由驱动机构驱动,蒸发室底部设置入风口,以导入待处理烟气,入风口上方设置排风口,将处理后的空气排出;传热介质一端位于蒸发室,另一端位于冷凝室,并实现蒸发室与冷凝室的热互换,冷凝室后方设置排放口。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蒸发室中设置有蒸发器,蒸发器由电机一驱动单独工作,蒸发器周边设置传热介质,该传热介质穿过蒸发室将其另一端延伸至冷凝室。冷凝室温度较低,该低温由传热介质传递至蒸发室,热风在蒸发器叶片的带动下,流动并与传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热量传递给传热介质,空气则得到冷却,并在蒸发器上叶片的吹动下,冷却风由排风口排出。更优选的,所述的蒸发室内壁为弧形结构,传热介质附着于该弧形内壁上,并环绕蒸发器设置,这种环绕结构,有利于流动空气与换热介质的接触,加快热交换和空气冷却速度。

所述的冷凝室设置有冷凝器,冷凝器由电机二驱动单独工作,传热介质位于其内的另一端位于该蒸发器的周边。传热介质将蒸发室的热量传递到冷凝室,在冷凝器的低温作用下,传热介质逐渐冷却,并传递至其位于蒸发室中的一端参与蒸发室的热交换,冷凝器则将传热介质原有热量带出,并由排放口排出。更优选的,所述的冷凝室内壁为弧形结构,传热介质位于冷凝室的一端附着于该弧形内壁上,并环绕冷凝器设置,这种环绕结构,有利于流动空气与换热介质的接触,加快热交换和换热介质冷却速度。

所述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是由同一个电机驱动,电机驱动两者同时工作。所述的冷凝室的弧形内壁与蒸发室的弧形内壁方向相反,两者弯曲方向相对,蒸发室内壁向排风口对面凹陷,冷凝室内壁则向排风口所在侧凹陷。一方面为空气热交换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热交换完毕后空气的顺势排出,加快空气流动效率。

所述的冷凝室前壁设置有配风口,用于空气流入。配风口与排放口对侧设置,有利于加快空气流动,进而加快制冷速度。

所述的传热介质为铜管。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制冷机构的集成灶,包括箱体、制冷机构、灶台和灶盖,灶具位于灶台上,所述的灶台位于箱体顶部,灶盖一端与箱体连接,另一端作为抽油烟机构罩盖于灶台上方;制冷机构位于箱体内,包括蒸发室、冷凝室、驱动机构和传热介质,蒸发室与冷凝室相互独立,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同时或分别工作,蒸发室底部设置入风口,以导入箱体及厨房中待处理烟气,入风口上方设置排风口,将处理后的空气排出到箱体和厨房中;传热介质一端位于蒸发室,另一端位于冷凝室,并实现蒸发室与冷凝室的热互换,冷凝室后方设置排放口,其排放口与灶盖或室外连通。

同时,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具有制冷机构的抽油烟机,包括制冷机构、集气罩、进口、风机和排口,风机位于集气罩内,并由电动机驱动,排口和进口分居风机上方和下方,进口下方为灶具,制冷机构位于进口与灶具之间,包括蒸发室、冷凝室、驱动机构和传热介质,蒸发室与冷凝室相互独立,并由驱动机构驱动其同时或分别工作,蒸发室底部设置入风口,以导入灶具及厨房中的待处理烟气,入风口上方设置排风口,将处理后的空气排出到厨房中;传热介质一端位于蒸发室,另一端位于冷凝室,并实现蒸发室与冷凝室的热互换,冷凝室后方设置排放口,其排放口与排口或室外连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制冷机构的第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制冷机构第一种结构的局部剖开图;

图3为本申请制冷机构的侧面图;

图4为图3中A-A方向剖面图;

图5为具有制冷机构集成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具有制冷机构抽油烟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制冷机构的第二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标号:1. 蒸发室;11. 排风口;12. 蒸发器;121. 叶片;13. 蒸发室弧形内壁;2. 冷凝室;21. 排放口;22. 冷凝器;23. 冷凝室弧形内壁;3. 驱动机构;4. 传热介质;5. 入风口;6. 配风口;A. 箱体;B. 制冷机构;C. 灶台;D. 灶盖;E. 灶具;F. 集气罩;G. 进口;H. 风机;I. 排口;J. 电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厨具用制冷机构,结合图1-图4,包括蒸发室1、冷凝室2、驱动机构3和传热介质4,蒸发室1与冷凝室2相互独立,并由驱动机构3驱动,蒸发室1底部设置入风口5,以导入待处理烟气,入风口5上方设置排风口11,将处理后的空气排出;传热介质3一端位于蒸发室1,另一端位于冷凝室2,并实现蒸发室1与冷凝室2的热互换,冷凝室2后方设置排放口21。

本实施例中,蒸发室1中设置有蒸发器12,蒸发器12由电机一驱动单独工作,蒸发器12周边设置传热介质4,该传热介质4穿过蒸发室1将其另一端延伸至冷凝室2;冷凝室2设置有冷凝器22,冷凝器22由电机二驱动单独工作,传热介质4延伸至冷凝室2内的一端位于该蒸发器22的周边;传热介质4可采用铜管或类似可以进行热传递的物品或部件。

电机一、电机二启动后,蒸发器12和冷凝器22开启工作,由于冷凝室2温度较低,该低温由传热介质4传递至蒸发室1,热风在蒸发器12的叶片121带动下,流动并与传热介质4进行热交换,热量传递给传热介质4,空气则得到冷却,并在蒸发器12上叶片121的吹动下,冷却风由排风口11排出;与此同时,传热介质4将蒸发室1的热量传递到冷凝室2,在冷凝器22的低温作用下,传热介质4逐渐冷却,并传递至其位于蒸发室1中的一端参与蒸发室1的热交换,冷凝器22则将传热介质4原有热量带出,并由排放口21排出。

将上述制冷机构应用于集成灶,可形成具有制冷机构的集成灶,结合图5,该新型集成灶包括箱体A、制冷机构B、灶台C和灶盖D,灶具E位于灶台C上,灶台C位于箱体A顶部,灶盖D一端与箱体A连接,另一端作为抽油烟机构罩盖于灶台C和灶具E上方;制冷机构B位于箱体A内,其排放口21与灶盖D或室外连通。

将上述制冷机构应用于抽油烟机,可形成具有制冷机构的抽油烟机,结合图6,包括制冷机构B、集气罩F、进口G、风机H和排口I,风机H位于集气罩F内,并由电动机J驱动,排口I和进口G分居风机H上方和下方,进口G下方为灶具,制冷机构B位于进口G与灶具之间(此时,可将集气罩F稍微向上移动一定距离,腾出制冷机构B的安装位置即可),其排放口21与排口I或室外连通。

将本申请应用于集成灶、抽油烟机等厨具上,可以从产生热量的油烟根本上改善热量的传递,从热量传播路径上截断其通向室内,保持室内操作环境处于常态,而不影响炒菜等灶具的具体操作环境,在改善操作者工作环境的同时,不影响具体炒菜成型环境;同时,本申请制冷机构应用于集成灶或抽油烟机时,不会占用额外的空间,其所利用的安装面积多位于集成灶箱体内部或者抽油烟机的集气罩后方空间,而这些空间通常是以闲置方式存在的,因此,不会影响厨房的布局和操作空间。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蒸发室1的内壁为弧形结构,传热介质4附着于该蒸发室弧形内壁13上,并环绕蒸发器12设置,这种弧形环绕结构,有利于流动空气与换热介质的接触,加快热交换和空气冷却速度。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冷凝室2的内壁为弧形结构,传热介质4位于冷凝室2的一端附着于该冷凝室弧形内壁23上,并环绕冷凝器22设置,这种环绕结构,有利于流动空气与换热介质4的接触,加快热交换和换热介质冷却速度。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蒸发室1的内壁为弧形结构,传热介质4附着于该蒸发室弧形内壁13上,并环绕蒸发器12设置,这种弧形环绕结构,有利于流动空气与换热介质的接触,加快热交换和空气冷却速度;冷凝室2的内壁为弧形结构,传热介质4位于冷凝室2的一端附着于该冷凝室弧形内壁23上,并环绕冷凝器22设置,这种环绕结构,有利于流动空气与换热介质4的接触,加快热交换和换热介质冷却速度。

且冷凝室弧形内壁23与蒸发室弧形内壁13方向相反,两者弯曲方向相对,蒸发室弧形内壁13向排风口11对面凹陷,冷凝室弧形内壁23则向排风口11所在侧凹陷。这一方面为空气热交换提供更大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热交换完毕后空气的顺势排出,加快空气流动效率。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蒸发器12和冷凝器22是由同一个电机驱动,电机驱动两者同时工作。电机共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安装空间,并确保蒸发器12与冷凝器22的工作同步性。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设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区别在于:结合图7,冷凝室2前壁设置有配风口6,用于空气流入。配风口6与排放口21对侧设置,有利于加快空气流动,进而加快制冷速度。

以上内容是结合本发明创造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所提供技术方案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创造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上述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创造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