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空调及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数据中心或野外等自然条件较为严苛的区域设置的基站中,机房的空气环境是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里所定义的空气环境包括热环境、湿环境以及空气品质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热环境和湿环境通过设置在机房中的空调设备进行调整,保证温度、湿度达到理想状态。
现有技术中的基站空调一般不对空气品质进行调节。这存在以下问题:机房空气环境内有大量尺寸在0.1μm至1000μm的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这些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一旦进入机柜,或者进入空气调节设备的本体内,都会长期附着,严重影响设备散热及导电性能,甚至造成短路。如果机房内的湿度超过一定范围,还会出现腐蚀电路板的情况。此外,在基站空调中还设置有排水结构,排水结构用于将换热器产生的冷凝水排出壳体外,避免对设备造成损坏。但是,由于基站空调的使用环境较差,排水机构的排水口可能会由于集水盘中固体粒子的吸附沉积而堵塞,这会导致冷凝水流至空调器内的其它区域,造成对设备的破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基站空调,在为机房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湿度环境和空气品质的同时,避免冷凝水由于排水口堵塞损坏空调设备。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空调,包括换热器、压缩机以及形成在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循环,还包括集水盘,所述集水盘设置在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集水盘包括侧壁以及沿所述侧壁延伸方向向上伸出所述侧壁边缘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侧壁一体成型;所述集水盘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和第二排水孔,其中,所述第一排水孔开设在所述凸起部上,所述第二排水孔开设在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一排水孔的最低点高于所述侧壁的边缘。
进一步的,所述集水盘倾斜设置,所述凸起部形成在所述集水盘的设置位置较低的一端;所述第一排水孔的直径小于第二排水孔的直径。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水孔处,所述第一电磁阀接收控制单元输出的控制信号并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排水孔连接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管壁中敷设有电加热管。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壳体,所述壳体中设置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倾斜设置,所述集水盘设置在所述蒸发器下方,所述集水盘的倾斜方向与所述蒸发器的倾斜方向相同,所述凸起部形成在蒸发器和壳体背板之间,所述壳体下方开设有进风口;还包括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内侧,所述净化装置上设置有过滤检测装置,所述过滤检测装置输出检测信号至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当所述检测信号超过设定阈值时,输出控制信号至所述第一电磁阀,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净化滤网和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相向设置的限位构件,所述限位构件的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上,限位构件的第二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进风口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净化滤网设置在相向设置的限位构件形成的所述间隔中,所述净化滤网只有一个边缘和所述限位构件接触;所述过滤检测装置分别设置在所述净化滤网的内外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端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限位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构件相向设置的第二端部的长度;所述第一限位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间隔中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将间隔区分为多个容纳部,所述净化滤网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
优选的,所述净化滤网的过滤精度为0.5μm至100μm。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站空调,特别为需要在严苛条件下运行且针对高空气质量的要求设计,通过过滤装置和制冷剂循环的配合,实现对空调房间中的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的空气质量的全面调节,同时,通过特别设计的保护排水结构,确保即使不对空调房间的设备进行检测,也可以及时获得设备的使用状态,避免出现冷凝水溢出的情况,保障了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时公开了一种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过滤检测装置检测净化滤网内、外两侧的气体参数并输出至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利用内、外两侧气体参数的比值计算所述净化滤网的积尘程度值;
当所述积尘程度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动作至第一开度;
当所述积尘程度值小于第二阈值时,所述控制单元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至第一电磁阀,第一电磁阀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动作至第二开度;
流量检测装置检测第一排水孔中的流量,当第一排水孔中有液体流动时输出流量检测信号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记录输出流量检测信号时的积尘程度值并输出警示信号;
更换净化滤网后,第一电磁阀接收控制单元的控制信号恢复初始状态;在下一个周期的运行过程中,如果第一排水孔中有液体流动,或者达到控制单元记录的积尘程度值时,控制单元输出警示信号;
其中,第一阈值为30%,第二阈值为10%。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提供了一种自主化程度更好且具有实时统计和警示功能的方式,使得基站空调的运行过程更为平稳,降低了设备的损坏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图2所示集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后视图;
图5为图1所示基站空调处于运行状态时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基站空调处于装卸状态时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净化滤网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净化滤网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的基站空调是应用在机房、野外、沙漠、荒郊或者类似地区设置的基站中,工作在较为严苛的条件下,并且同时对空调房间的空气质量具有较高要求区域的空气调节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民用空调,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的应用领域存在以下特殊性,其一在于应用场合可能毗邻铁路、码头、机场或化工厂等大量挥发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区域;其二在于其房间本身要求的空气质量较民用场合较高;其三在于需要在连续长时间工况下运行。基于上述三个特殊要求,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要求基站空调具有调节湿度、温度、空气质量以及连续长时间工作四点要求。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为解决上述问题,调节湿度和温度通过形成在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制冷剂循环实现,连续长时间工作通过多套冗余电源系统配合工作实现。此外,作为辅助保证长时间连续工作的一项前提准备,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壳体1中,对压缩机进行保护,避免使得压缩机在严苛的工况下工作,降低压缩机的性能要求,同时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参见图2至图4所示,与现有技术中传统的民用空调一样,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换热器会形成一定量的冷凝水,所以,通常在换热器的下方设置有集水盘10,通过集水盘10和开设在集水盘10上的排水口的引流作用,将冷凝水引出室外排放,避免冷凝水对电气设备或者空调房间内的其它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坏。但是,由于对于基站空调来说,包含在空气中的自然尘和人工形成的灰尘来源中的微粒浓度较高,且随着时间不同有很大的变动。这些微粒随着进风口2的进风进入空调器壳体1内部,不仅会沉积降落在电子设备上,还会随着冷凝水集聚在集水盘10中,并随着冷凝水的排放堵塞排水口。集水盘10中的冷凝水在集聚到一定程度后溢出流动至壳体10中的其它位置,造成对设备不可逆的损坏。由于基站空调的空调房间中并不是一直处于有人状态,所以溢出的冷凝水不会被及时清理,一旦有冷凝水溢出,则可能会溢出壳体造成更大的破坏。针对上述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空调,在保证基站空调工作状态要求的前提下,提供一种保护结构。在基站空调的换热器下方设置有集水盘10。如图所示,集水盘10由侧壁10-3围成,上方形成有开口,换热器形成的冷凝水从所述开口处进入集水盘10中汇聚。与现有技术完全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集水盘10的侧壁10-3上形成有沿侧壁10-3延伸方向向上伸出所述侧壁10-3边缘的凸起部10-6,凸起部10-6与侧壁10-3一体成型。凸起部10-6可以如图1和图2所述竖直设置,也可以呈逐渐向内略收的形态,避免冷凝水汇聚到一定量时流出集水盘10。在集水盘10上开设有第一排水孔10-1和第二排水孔10-2,其中第一排水孔10-1开设在凸起部10-6上,第二排水孔10-2开设在侧壁10-3上,第一排水孔10-1的开设位置高于第二排水孔10-2的开设位置,且第一排水孔10-1的最低点高于侧壁10-3的边缘。通过第一排水孔10-1和第二排水孔10-2的组合,实现了一种针对排水孔堵塞情况的冗余保护方案,当集水盘10中的积水超过第二排水孔10-2的上沿继续上涨时,第一排水孔10-1可以及时地向外疏导集聚的冷凝水,避免流入壳体1内对其它电子设备进行破坏。第一排水孔10-1的孔径优选小于第二排水孔10-2的孔径,在一个正常的检修周期中起到对冷凝水的分流作用。
由于第一排水孔10-1是设计的保护结构,所以,必须保证第一排水孔10-1在需要使用时是畅通的。作为排水孔设计的一个优选方案在第一排水孔10-1处设置有第一电磁阀10-7。通过第一电磁阀10-7控制在正常工作状态时,第一排水孔10-1闭合,避免有微粒集聚在第一排水孔10-1中,造成第一排水孔10-1在需要进行疏水时出现堵塞,无法达到对应的技术效果。第一排水孔10-1通过第一排水管连接到室外。同样基于基站空调应用环境严苛的考虑,为了避免第一排水管在排水的过程中出现结冰无法排水的情况,在第一排水管的管壁10-4中敷设有蛇形或螺旋形的电加热管。同时,在第一排水孔10-1闭合时,电加热管不工作。当然,也可以在集水盘10的底板中同样敷设电加热管,起到整体防止结冰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孔10-1的导通和关闭通过开关电平信号实现自动控制。在第二排水孔10-2堵塞时,第一排水孔10-1自动开启起到疏水的作用。可以单独在第二排水孔10-2处设置传感设备检测其通断,还可以通过以下结构采样第二排水孔10-2的工作状态。具体来说,通过以下方案实现,针对基站空调可能需要应用在大量挥发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区域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特别设计了一组净化装置,可以对净化装置的采样得到第二排水孔的工作状态。具体来说,如图所示,以室内端为例,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壳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2,进风口2沿着壳体1方向延伸并具有固定的进风截面积。净化装置设置在进风口2内侧。开设在壳体1上的进风口2设置在壳体1下侧,在空气循环的过程中,进风口2的进气是空调房间内经过基站空调处理过的气体,相对于严苛的外部环境来说,是可以获得的洁净气源。为了实现对空气品质的进一步调节,净化装置包括净化滤网3,净化滤网3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由不锈钢、黄铜等金属制成的具有连续气孔构造的多孔性烧结金属网,或者以塑料或塑料粉末为原料烧结成型的连续气孔构造的过滤材料等等,针对基站空调的使用环境,净化滤网3的过滤精度为0.5μm至100μm。
为了达到一定的过滤精度,净化滤网3的目数是确定的。同时第二排水孔10-2的直径也是确定的。所以,当净化滤网3到达一定的过滤极限时,可以通过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判定第二排水孔10-2中必定有微尘集聚处于一定的堵塞状态。基于上述关系,在净化滤网3的两侧分别设置一个过滤检测装置13,过滤检测装置13可以是检测光强的传感器,也可以是检测压力的传感器,通过检测净化滤网3两端的光强和压力判断净化滤网3上的积尘程度。当净化滤网3上的积尘程度到达设定阈值时,过滤检测装置13输出检测信号至控制单元11,通过控制单元11输出控制信号至第一电磁阀10-7,控制第一电磁阀10-7打开,使得第一排水孔10-1处于准备状态。在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控制单元11,可以是单片机、或者类似的具有输入输出端口可以输出逻辑信号的集成电路。接收一个模拟检测信号并输出逻辑控制信号是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在此不对具体的信号处理进行进一步介绍。通过过滤检测装置13检测到的净化滤网3的积尘状态,进一步得到第二排水孔10-2的使用状态,即可以作为第一排水孔10-1通断的依据。
对于基站空调设备来说,净化滤网3在固定的周期中会清洗或者更换。清洗更换后的净化滤网3需要安装过滤检测装置13,同时,用户可以对集水盘10进行清理。过滤检测装置13检测新更换的净化滤网3上的积尘程度属于初始设定的范围,过滤检测装置13通过控制单元输出相反的控制信号至第一电磁阀10-7,控制第一电磁阀10-7关闭,第一排水孔10-1处于关闭状态,为执行下一个周期做好准备。
对于传统的空调设备或者通风设备来说,可能也设计有类似的净化滤网3。所采用的方式是将净化滤网3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壳体1的内壁上。由于基站空调使用环境的限制,净化滤网3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民用空调,所以更换周期更为频繁。如果采用传统的螺栓连接方式,一方面由于壳体1内部的布设方式比较紧凑,如果需要安装过滤检测装置13,则进一步挤压了壳体1内部可以使用的空间,维修人员在壳体1内侧基本没有地方进行更换操作,另一方面,如果螺栓锈蚀,则必须采用破坏性的方式进行拆卸,且新滤网的安装基本无法进行,进一步导致设计的冗余排水结构无法自动工作;第三,如果基站空调更换一个使用环境,则无法对滤网进行扩展,所以这种方式对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来说是不可取的。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限位组件和净化滤网3的配合结构。
参见图5至图12所示,具体来说,限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相向设置的限位构件,为了便于描述,分别定义为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其中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一端部41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二端部42沿第一方向D1延伸。在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之间具有间隔43,间隔43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之间形成夹角。对应的,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一端部51也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由于第二限位构件5和第一限位构件4相向设置,所以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也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延伸,同样在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之间也具有间隔53。这样,通过相向设置的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在二者之间形成了通过第二端部限位的可以容纳净化滤网3的间隔区域,形成在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中的两个间隔43和53之间的距离基本与净化滤网3的一个边缘到另一个边缘之间的距离匹配,足以满足净化滤网3的安装需求。
出于便于描述的考虑,定义净化滤网3的对应设置的一组边缘为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对于异形的滤网,如圆形滤网,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为同一条直径上的圆上两点,如椭圆滤网,则为其长轴上的两点。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在结构上并无明显差异。在通过间隔区域安装净化滤网3时,将净化滤网3的第一边缘31从形成在第一限位构件4中的间隔43中伸入直至第一边缘31接触到第一限位构件4。当净化滤网3的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接触时,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和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一方向D1存在缝隙6。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二方向D2移动并进入形成在第二限位构件5中的间隔53中。在外力的作用下,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5接触,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分离。在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二端部42和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的限位作用下,净化滤网3保持在间隔中,完成安装。在安装过程中所定义的外力可以是作用在净化滤网3上的重力或弹力。
在拆卸净化滤网3时,首先保持净化滤网3在所述间隔中,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5分离,直到所述净化滤网3的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接触,使得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之间再次形成沿第一方向D1的缝隙6,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二方向D2移动并从形成在第二限位构件5中的间隔中脱离,完成拆卸。
考虑到基站空调的风道设计,进风口2的设置位置在壳体1的两侧以及壳体1的前面板上,且沿着基站空调壳体1的延伸方向延伸。对应引流蜗壳9的设置位置,进风口2优选设置在壳体1下方。所以,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优选分别设置在进风口2的上方和下方,采用以上描述的方法完成净化滤网3的安装和拆卸。设置在进风口2上方的第一限位构件4第二端部42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的长度。采用这种结构,当安装净化滤网3时,安装人员将净化滤网3的第一边缘31从形成在第一限位构件4中的间隔43中伸入直至第一边缘31接触到第一限位构件4。由于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二端部42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的52长度,安装人员可以将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二方向D2移动。在重力的作用下,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5接触,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分离,保持净化滤网3的正常使用。
采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净化装置,壳体1中送风口7和对应设置在送风口7处的功能部件,如引流蜗壳或者电控板等,之间仅需要预留净化滤网3边框厚度的1至1.2倍用于对净化滤网3的安装、拆卸和更换,远小于用于拆卸螺栓等连接部件的预留空间。通过采用该净化装置,可以在无需使用其它工具的条件下完成对净化滤网3的安装和更换。更重要的是,壳体1中省出的空间可以进一步用于安装过滤检测装置13,并且进一步可以进行基站空调的风道的改进,提供优化风道设计的空间。
在上述实施例所详细描述的净化装置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至90度之间,考虑到限位组件的材料强度,优选将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夹角设定为90度。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可以和壳体1内壁一体成型设置,或者焊接在壳体1上,以避免使用螺栓等连接件,提高出现锈蚀等问题的风险。
基于基站空调尤为特殊的使用需求,净化装置中可以设置多层净化滤网3,以提高净化效果。为应对这一使用需求,在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对应形成的间隔中还设置有限位凸起44和54,限位凸起44和54将间隔43和53区分为多个容纳部。每一个容纳部中均可以容纳一个净化滤网3,通过多层滤网改变过滤精度。净化滤网3孔眼的形状可以是圆形、菱形或者十字孔式。由于净化装置设置在进风口2的内侧需要同时考虑到进风口2的风量、风速,所以,优选选用重叠设置的具有斜向交错设置的具有不同目数的净化滤网3,可以对粉尘颗粒进行有效过滤。如图所示为采用两种目数不同的净化滤网3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在基站空调的使用过程中,一旦根据自动检测或人工检测方式发现净化滤网3需要更换,操作人员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净化滤网3及过滤检测装置13的拆装。同样的,当基站空调需要改变使用环境,则可以选择更换一种滤网或多种滤网,或者改变多种滤网的目数使得过滤装置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由于基站空调的进风口2多采用定截面的方式进风,还可以通过改变过滤装置中净化滤网3的孔径和孔眼形状达到改变进风风量的效果。
在基站空调的引流蜗壳处设置进风口2,以及配套进风口2设置的净化装置可以对基站空调的进风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净化。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第一进风口21、第二进风口2对应设置在壳体1两侧,且其开设位置与所述引流蜗壳9的设置位置平齐沿壳体1向下延伸,第三进风口23开设在壳体1的前面板上。壳体1内部设置的换热器,即蒸发器8,斜向设置在所述引流蜗壳9上方,蒸发器8的上端靠近壳体1背板12设置,下端靠近前面板设置。压缩机优选设置在引流蜗壳9下方。配合倾斜设置的蒸发器8,集水盘10也成呈倾斜状态设置,凸起部10-6形成在集水盘10较低的一端,优选设置在集水盘10的一角10-5处,集水盘10的倾斜方向与蒸发器8的倾斜方向相同,凸起部10-6形成在蒸发器8和壳体1背板12之间,进一步起到引流的作用,避免冷凝水流入壳体中。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基站空调,特别为需要在严苛条件下运行且针对高空气质量的要求设计,通过过滤装置和制冷剂循环的配合,实现对空调房间中的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的空气质量的全面调节,通过设计二次排水结构,避免冷凝水在无人检测时由于第二排水空堵塞溢出,对设备造成不可逆的损坏。同时,通过特别设计的过滤装置结构,一方面有效地缩小了更换过滤装置所需的预留空间,另一方面简化了过滤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流程,同时避免了出现锈蚀等现象造成无法更换滤网的情况。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本发明中还提供了一种优化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在净化滤网3上的过滤检测装置13检测净化滤网3内、外两侧的气体参数并输出至控制单元。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11是具有存储、运算功能的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或者类似的处理器,控制单元11设置在壳体1中,对应的壳体1的侧壁完整,对控制单元11进行保护。控制单元11接收实时监测的净化滤网3内外两侧的气体参数,如透光率、压力等,并利用对应的数据计算内外两侧对应参数之间的比率作为净化滤网3的积尘程度值。
当积尘程度值小于第一阈值时,控制单元11输出第一控制信号至第一电磁阀10-7,第一电磁阀10-7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动作至第一开度。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是电流信号,用于使得第一电磁阀10-7动作使得第一排水孔10-1具有50%的开度,为可能出现的溢流进行准备。当积尘程度值小于第二阈值时,则说明第二排水孔10-2堵塞的可能性非常大,控制单元11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至第一电磁阀10-7,第一电磁阀10-7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动作至第二开度。如果第一控制信号是电流信号,则第二控制信号是与第一控制信号幅值不同的电流信号,控制第一排水孔10-1动作至第二开度,即处于全开状态。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通过净化滤网3目数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关系经过试验确认。
当第一排水孔10-1中有水流流过时,即可以判断第二排水孔10-2已经部分出现堵塞,集水盘10中的冷凝水很可能要流入壳体1中。因此,在第一排水孔10-1,或者与第一排水孔10-1连通的第一排水管中设置有流量检测装置,当第一排水孔10-1中有液体流动时输出流量检测信号至控制单元11。控制单元11一方面记录输出流量检测信号时的积尘程度值并输出警示信号,自动警示工作人员净化滤网3已经不满足使用需要且可能会有冷凝水溢出,需要进行更换。
在更换净化滤网3后,第一电磁阀10-7在控制单元11的控制下恢复初始的常闭状态。进入下一个使用周期。在下一个周期的运行过程中,在接收到两个并列的输入信号时,控制单元11都会输出警示信号。两个并列的输入信号即包括当第一排水孔10-1中有液体流动,或者即使没有液体流动,但是达到控制单元11在上一个周期中记录的积尘程度值时,控制单元11均输出警示信号。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地杜绝有冷凝水溢出,也可以通过多个周期中记录的积尘程度值计算统计在当前运行环境中,净化滤网的积尘程度和设备内部元件积尘程度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更换周期提供数据支持。根据试验,其中,第一阈值优选为30%至50%,第二阈值优选为10%至20%。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站空调的控制方法,提供了一种自主化程度更好,并且同时具有实时统计和警示功能的方式,使得基站空调的运行过程更为平稳,降低了设备的损坏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