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站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866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站空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站空调。



背景技术:

在数据中心或野外等自然条件较为严苛的区域设置的基站中,机房的空气环境是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这里所定义的空气环境包括热环境、湿环境以及空气品质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热环境和湿环境通过设置在机房中的空调设备进行调整,保证温度、湿度达到理想状态。

现有技术中的基站空调一般不对空气品质进行调节。这存在以下问题:机房空气环境内有大量尺寸在0.1μm至1000μm的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这些固体粒子和液体粒子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一旦进入机柜,或者进入空气调节设备的本体内,都会长期附着,严重影响设备散热及导电性能,甚至造成短路。如果机房内的湿度超过一定范围,还会出现腐蚀电路板的情况。传统观念认为,通风换气是机房内除尘、除臭以及空气净化最有效的治理措施,但是对于对密闭性要求较高的机房,或者需要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起到隐蔽作用的基站来说,大规模通风换气基本无法实现。

因此,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有效的设备,可以同时为机房提供良好的热环境、湿环境和空气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设计一种基站空调,可以同时为机房提供良好的温度环境、湿度环境和空气品质。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站空调,包括换热器、压缩机、以及形成在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循环,还包括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壳体,所述压缩机设置在壳体中,所述壳体上形成有沿壳体延伸的进风口,还包括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设置在所述进风口内侧,所述净化装置包括净化滤网和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相向设置的限位构件,所述限位构件的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壁上,限位构件的第二端部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具有间隔,所述间隔沿第二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进风口平行,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净化滤网设置在相向设置的限位构件形成的所述间隔中,所述净化滤网只有一个边缘和所述限位构件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构件和第二限位构件,所述第一限位构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端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限位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构件相向设置的第二端部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壳体下方,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二限位构件设置在所述进风口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间隔中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将间隔区分为多个容纳部,所述净化滤网设置在所述容纳部中。

优选的,所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

优选的,所述净化滤网的过滤精度为0.5μm至100μm。

进一步的,所述净化滤网包括重叠设置的多层净化滤网,净化滤网的网眼孔斜向交错设置,多层过滤网具有不同目数。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中设置有引流蜗壳,所述进风口包括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和第三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对应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设位置与所述引流蜗壳的设置位置平齐,所述第三进风口开设在所述壳体的前面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中设置有蒸发器,所述蒸发器斜向设置在所述引流蜗壳上方,所述蒸发器的上端靠近壳体背板设置,下端靠近所述前面板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机设置在所述引流蜗壳下方。

本发明所提供的基站空调,特别为需要在严苛条件下运行且针对高空气质量的要求设计,通过过滤装置和制冷剂循环的配合,实现对空调房间中的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的空气质量的全面调节,同时,通过特别设计的过滤装置结构,一方面有效地缩小了更换过滤装置所需的预留空间,另一方面简化了过滤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流程,同时避免了出现锈蚀等现象造成无法更换滤网的情况。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基站空调中净化装置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基站空调中净化装置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基站空调中净化滤网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所示基站空调中净化滤网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定义的基站空调是应用在机房、野外、沙漠、荒郊或者类似地区设置的基站中,工作在较为严苛的条件下且对空调房间的空气质量具有较高要求区域的空气调节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民用空调,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的应用领域存在以下特殊性,其一在于应用场合可能毗邻铁路、码头、机场或化工厂等大量挥发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区域;其二在于其房间本身要求的空气质量较民用场合较高;其三在于需要在连续长时间工况下运行。基于上述三个特殊要求,且同时考虑到环境因素,要求基站空调具有调节湿度、温度、空气质量以及连续长时间工作四点要求。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为解决上述问题,调节湿度和温度通过形成在换热器和压缩机之间制冷剂循环实现,连续长时间工作通过多套冗余电源系统配合工作实现。此外,作为辅助保证长时间连续工作的一项前提准备,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图中未示出)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壳体1中,对压缩机进行保护,避免使得压缩机在严苛的工况下工作,降低压缩机的性能要求,同时提高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完全不同,针对基站空调可能需要应用在大量挥发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区域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特别设计了一组净化装置。参见图1所示,设置在空调房间内的壳体1上开设有进风口2,进风口2沿着壳体1方向延伸并具有固定的进风截面积。净化装置设置在进风口2内侧。开设在壳体1上的进风口2设置在壳体1下侧,在空气循环的过程中,进风口2的进风是空调房间内经过基站空调处理过的气体,相对于严苛的外部环境来说,是唯一可以获得的洁净气源。为了实现对空气质量的调节,净化装置包括净化滤网3,净化滤网3可以由多种材料制成,包括但不限于由不锈钢、黄铜等金属制成的具有连续气孔构造的多孔性烧结金属网,或者以塑料或塑料粉末为原料烧结成型的连续气孔构造的过滤材料、无纺布、玻璃纤维等等,针对基站空调的使用环境,净化滤网3的过滤精度为0.5μm至100μm。

对于传统的空调设备或者通风设备来说,可能也设计有类似的净化滤网。所采用的方式是将净化滤网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壳体的内壁上。由于基站空调使用环境的限制,净化滤网3的使用寿命远远低于民用空调,所以必须根据既定的使用周期对净化滤网3进行更换,传统利用螺栓连接的方式,一方面由于壳体内部的布设格局比较紧凑,维修人员在壳体内侧基本没有操作空间,另一方面,如果螺栓锈蚀,则必须采用破坏性的方式进行拆卸,且新滤网的安装基本无法进行;第三,如果基站空调更换一个使用环境,则无法对滤网进行扩展,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基站空调来说是不可取的。为了克服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设计了一种限位组件和净化滤网的配合结构。

参见图2至图7所示,具体来说,限位组件包括至少一组相向设置的限位构件,为了便于描述,分别定义为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其中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一端部41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二端部42沿第一方向D1延伸。在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之间具有间隔43,间隔43沿第二方向D2延伸。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之间形成夹角。对应的,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一端部51也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由于第二限位构件5和第一限位构件4相向设置,所以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也沿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方向延伸,同样在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一端部51和第二端部52之间也具有间隔53。这样,通过相向设置的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在二者之间形成了通过第二端部42和52限位的可以容纳净化滤网的间隔区域,形成在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中的两个间隔43、53之间的距离基本与净化滤网3的一个边缘到另一个边缘之间的距离匹配,足以满足净化滤网的安装需求。

处于便于描述的考虑,定义净化滤网的对应设置的一组边缘为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对于异形的滤网,如圆形滤网,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为同一条直径上的圆上两点,如椭圆滤网,则为其长轴上的两点。第一边缘31和第二边缘32在结构上并无明显差异。在通过间隔区域安装净化滤网时,将净化滤网的第一边缘31从形成在第一限位构件4中的间隔43中伸入直至第一边缘31接触到第一限位构件4。当净化滤网3的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接触时,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和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一方向D1存在缝隙6。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二方向D2移动并进入形成在第二限位构件5中的间隔53中。在外力的作用下,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55接触,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分离。在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二端部42和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的限位作用下,净化滤网3保持在间隔中,完成安装。在安装过程中所定义的外力可以是作用在净化滤网3上的重力或弹力。

在拆卸净化滤网3时,首先保持净化滤网3在所述间隔中,在外力的作用下,将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4分离,直到所述净化滤网3的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接触,使得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5的第二端部52之间再次形成沿第一方向D1的缝隙6,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二方向D2移动并从形成在第二限位构件5中的间隔53中脱离,完成拆卸。

考虑到基站空调的风道设计,进风口2的设置位置在壳体1的两侧以及壳体1的前面板上,且沿着基站空调壳体1的延伸方向延伸。对应蜗壳风机的设置位置,进风口2优选设置在壳体1下方。所以,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优选分别设置在进风口2的上方和下方,采用以上描述的方法完成净化滤网的安装和拆卸。设置在进风口2上方的第一限位构件第二端部42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构件的第二端部43的长度。采用这种结构,当安装净化滤网3时,安装人员将净化滤网3的第一边缘31从形成在第一限位构件4中的间隔43中伸入直至第一边缘31接触到第一限位构件4。由于第一限位构件4的第二端部42的长度大于第二限位构件5第二端部52的长度,安装人员可以将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沿第二方向D2移动。在重力的作用下,净化滤网3的第二边缘32和第二限位构件5接触,第一边缘31和第一限位构件4分离,保持净化滤网3的正常使用。

采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净化装置,壳体1中进风口2和对应设置在进风口2处的功能部件,如蜗壳或者电控板等,之间仅需要预留净化滤网边框厚度的1至1.2倍用于对净化滤网的安装、拆卸和更换,远小于用于拆卸螺栓等连接部件的预留空间,通过采用该净化装置,可以在无需使用其它工具的条件下完成对净化滤网的安装和更换。更重要的是,壳体中省出的空间可以进一步用于基站空调的风道的改进,提供优化风道设计的空间。壳体中省出的空间还可以用于安装检测装置,检测进风的状态,提高对进风参数的控制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所详细描述的净化装置中,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夹角可以在0至90度之间,考虑到限位组件的材料强度,优选将第一方向D1与第二方向D2之间的夹角设定为90度。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可以和壳体1内壁一体成型设置,或者焊接在壳体上,以避免使用螺栓等连接件,提高出现锈蚀等问题的风险。

参见图8和图9所示,基于基站空调尤为特殊的使用需求,净化装置中可以设置单层净化滤网或者多层净化滤网3,以提高净化效果。为应对这一使用需求,在第一限位构件4和第二限位构件5对应形成的间隔43和53中还设置有限位凸起44和54,限位凸起44和54分别将间隔43和53区分为多个容纳部。每一个容纳部中均可以容纳一个净化滤网3,实现净化滤网的串联连接,通过多层滤网改变过滤精度。净化滤网3孔眼的形状可以是圆形、菱形或者十字孔式。由于净化装置设置在进风口2的内侧需要同时考虑到进风口的风量、风速,所以,参见图9所示优选选用重叠设置的具有斜向交错设置的具有不同目数的净化滤网,可以对粉尘颗粒进行有效过滤。如图9所示为采用两种目数不同的净化滤网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在基站空调的使用过程中,一旦根据自动检测或人工检测方式发现净化滤网需要更换,操作人员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净化滤网的拆装。同样的,当基站空调需要改变使用环境,则可以选择更换一种滤网或多种滤网,或者改变多种滤网的目数使得过滤装置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由于基站空调的进风口多采用定截面的方式进风,还可以通过改变过滤装置中净化滤网的孔径和孔眼形状达到改变进风风量的效果。

在基站空调的引流蜗壳处设置进风口,以及配套进风口设置的净化装置可以对基站空调的进风进行有效的过滤和净化。具体来说,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基站空调中,第一进风口21、第二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对应设置在壳体1两侧,且其开设位置与所述引流蜗壳的设置位置平齐沿壳体1向下延伸,第三进风口23开设在壳体1的前面板上。壳体1的上方设置有送风口7。设置在壳体1一侧的进风口和单个送风口7的面积基本相等,使得室内气流不均匀的分布,不断过滤迭代置换室内空气的污染。壳体1内部的优选设置有蒸发器(图中未示出),蒸发器斜向设置在所述引流蜗壳上方,蒸发器的上端靠近壳体1背板设置,下端靠近前面板设置。压缩机优选设置在引流蜗壳下方。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基站空调,特别为需要在严苛条件下运行且针对高空气质量的要求设计,通过过滤装置和制冷剂循环的配合,实现对空调房间中的温度环境、湿度环境的空气质量的全面调节,同时,通过特别设计的过滤装置结构,一方面有效地缩小了更换过滤装置所需的预留空间,另一方面简化了过滤装置的安装和拆卸流程,同时避免了出现锈蚀等现象造成无法更换滤网的情况。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