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炉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1870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炉具。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器类(用电)保温或烹饪炉具,如保温盘、电炉、电磁炉、电陶炉或红外炉等,采用的发热体为加热管、或为电磁线圈盘、或为电阻丝(片)在通电后经电磁动能或电加热传导、辐射作用于锅体而对食物进行加热。

然而,炉具采用上述的发热体存在如下缺陷:加热速度慢、热效率低、不节能环保、加热温度不均匀、使用寿命短、加热过程噪音大,特别是其中的电磁加热方式所产生的低频辐射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炉具,以实现提高热效率和节能环保的目的。炉具包括炉体、安装在炉体中的耐热基板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由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制成,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通过多弧等离子镀膜方式覆盖于所述耐热基板的下表面上而形成一层所述发热体。

本实用新型之炉具实现提高热效率和节能环保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如下方案进行改进:

所述发热体与耐热基板下表面间还设置有上绝缘层。

耐热基板由陶瓷或玻璃材料制成。

所述玻璃材料为微晶玻璃。

所述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为纳米PTC化合物材料,所述纳米PTC化合物材料的一端配置有第一电极,纳米PTC化合物材料的另一端配置有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电源电路。

所述纳米PTC化合物材料的组分为:55%重量百分比的钛酸钡;33%重量百分比的锡;5%重量百分比的镍;5%重量百分比的的铬;2%重量百分比的铟。

所述炉具还包括隔热体和反光板,所述反光板形成有容置腔,所述隔热体上表面设置有腔室,所述反光板和隔热体安装固定在所述炉体后,所述发热体被容置在所述腔室中与外界隔绝,所述隔热体置于所述容置腔中。

所述发热体与隔热体间还设置有下绝缘体。

所述炉具还包括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风扇和风导。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

1、将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附着在耐热基板上,通电后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加热置于耐热基板上表面的锅具和置于锅具内的食物,通过发射4-18nm波长的远红外线(食物最具活性波段),使食物产生自加热现象,实现保温和烹饪功能。远红外加热技术效率高、节能环保、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使用寿命长、加热过程中无噪音、不产生对人体有伤害的辐射;

2、在发热体的两边分别设置上绝缘体和下绝缘体,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另外,通过设置隔热体和反光板,有效隔绝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向下传递,提高了热效率。

3、实现各种烹饪所需温度,实现可调、定时、节能模式和极速火力功能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中炉具各部件处于分解状态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所示的一种炉体1,其包括炉体1、安装在炉体1中的耐热基板2和发热体3。耐热基板2由陶瓷或玻璃材料制成,所述玻璃材料优选微晶玻璃。

所述发热体3由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制成,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通过多弧等离子镀膜方式覆盖于所述耐热基板2的下表面上而形成一层所述发热体3。

所述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为纳米PTC化合物材料,所述纳米PTC化合物材料的一端配置有第一电极,纳米PTC化合物材料的另一端配置有第二电极,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电源电路。

具体地说,所述纳米PTC化合物材料的组分为:55%重量百分比的钛酸钡;33%重量百分比的锡;5%重量百分比的镍;5%重量百分比的的铬;2%重量百分比的铟。

将纳米远红外线加热材料附着在耐热基板2上,通电后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加热置于耐热基板2上表面的锅具和置于锅具内的食物,通过发射4-18nm波长的远红外线(食物最具活性波段),使食物产生自加热现象,实现保温和烹饪功能。远红外加热技术效率高、节能环保、加热速度快、加热均匀、使用寿命长、加热过程中无噪音、不产生对人体有伤害的辐射。

所述发热体3与耐热基板2下表面间还设置有上绝缘层4(涂层)。

所述炉具还包括隔热体5和反光板6,所述反光板6形成有容置腔61,所述隔热体5上表面设置有腔室51,所述反光板6和隔热体5安装固定在所述炉体1后,所述发热体3被容置在所述腔室51中与外界隔绝,所述隔热体5置于所述容置腔61中。所述发热体3与隔热体5间还设置有下绝缘体7(涂层)。

在发热体3的两边分别设置上绝缘体和下绝缘体7,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另外,通过设置隔热体5和反光板6,有效隔绝发热体3所产生的热量向下传递,提高了热效率。

另外,所述炉具还包括散热装置8、电路板9、灯板和探温计10等常规的炉具各部件,通过电路板9控制各个部件,实现各种烹饪所需温度,实现可调、定时、节能模式和极速火力功能等。

所述散热装置8包括风扇81和风导82。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