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45194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核电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燃料水池内贮存乏燃料,池面蒸发时会有大量的包含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水蒸气进入水池大厅,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

相关技术中,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送、排风管都布置在水池大厅的中上部,送、排风管分两侧布置,采用在大厅中部送风、中上部排风的形式。

但是,由于操作人员所在工作区域位于燃料水池上方1.5m左右,而排风口位于整个水池大厅中、上部位置,池面蒸发时产生的气载放射性物质在流向排风口的过程中,会经过操作人员所在工作区域并向整个燃料水池大厅扩散,容易增大操作人员吸入气载放射性物质的风险。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降低操作人员对气载放射性物质的吸入量的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降低操作人员对气载放射性物质的吸入量的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其包括燃料水池、位于燃料水池上方的操作人员工作区域,以及位于操作人员工作区域上方的水池大厅,其中,燃料水池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高于燃料水池水面的池面排风口,水池大厅侧墙设有至少一个位于操作人员工作区域上方的送风口。水池蒸发产生的气载放射性物质可以尽量不经过操作人员工作区域即从池面排风口中排走,可显著降低操作人员对气载放射性物质的吸入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池面排风口与燃料水池水面相距600~700mm,每个池面排风口的面积不大于0.1m2,相邻池面排风口中心间距为2.0~3.5m。由于池面排风口设置在水池的侧壁上,距离水池水面较近,会使水池水面的空气流速增大,而水池水面空气流速增大会使水池蒸发量增大,为了保证水池蒸发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以及池面排风对水池撇沫等工艺不产生影响,所以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中池面排风口与燃料水池水面相距600~70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水池大厅侧墙上设有至少一个位于所述送风口上方的顶部排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水池大厅80%~90%排风通过池面排风口排走,10%~20%排风通过所述顶部排风口排走。

虽然池面排风口和送风口的配合可以尽量多的使气载放射性物质从池面排风口中排出,但是仍然会有少量气载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大厅的中上部,因此在水池大厅的侧墙上设有位于送风口上方的顶部排风口,可以排出这部分气载放射性物质,避免扩散到大厅中上部的少量气载放射性物质在大厅中长时间存留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水池大厅中相对的两个侧墙上的顶部排风口位置对称。池面排风口和顶部排风口的设置方式的限定,是为了在水池大厅内形成通畅的气流组织,保证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排出以及尽量少的向水池大厅中上部扩散,相比于散乱无章的分布来说,效果更佳显著。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距离所述燃料水池水面上方0.1m处的空气流速不大于0.3m/s。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燃料水池中相对的两个侧壁上的池面排风口位置对称。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水池大厅的四个侧墙上均设有一个位于所述送风口上方的顶部排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水池大厅的四个侧墙上均设有一个位于操作人员工作区域上方的送风口。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燃料水池大厅形成中部送风,上、下排风的气流组织,使得水池池面产生的气载放射性物质尽可能的在扩散到操作人员工作区域前就从池面排风口排走,保证水池大厅有良好的气流组织,减少操作人员对气载放射性的吸入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燃料水池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10-燃料水池;20-操作人员工作区域;30-水池大厅;40-燃料水池侧壁;50-池面排风口;60-燃料水池水面;70-水池大厅侧墙;80-送风口;90-顶部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效果更加清晰,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为了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其包括燃料水池10、位于燃料水池10上方的操作人员工作区域20,以及位于操作人员工作区域20上方的水池大厅30,其中,燃料水池侧壁40上设有高于燃料水池水面60的池面排风口50,水池大厅侧墙70设有位于操作人员工作区域20上方的送风口80。水池蒸发产生的气载放射性物质可以尽量不经过操作人员工作区域即从池面排风口中排走,可显著降低操作人员对气载放射性物质的吸入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池面排风口50与燃料水池水面60相距600~700mm,每个池面排风口的面积不大于0.1m2,相邻池面排风口中心间距为2.0~3.5m。由于池面排风口50设置在燃料水池10的侧壁40上,距离燃料水池水面60较近,会使燃料水池水面60的空气流速增大,而燃料水池水面60空气流速增大会使水池蒸发量增大,因此限定池面排风口50与燃料水池水面60相距600~700mm,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可保证水池蒸发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以及池面排风对水池撇沫等工艺不产生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水池大厅侧墙70上设有位于送风口80上方的顶部排风口90。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水池大厅30中80%~90%排风通过池面排风口50排走,10%~20%排风通过顶部排风口90排走。

虽然池面排风口50和送风口80的配合可以尽量多的使气载放射性物质从池面排风口50中排出,但是仍然会有少量气载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大厅的中上部,因此在水池大厅侧墙70上设有位于送风口80上方的顶部排风口90,可以排出这部分气载放射性物质,避免扩散到大厅中上部的少量气载放射性物质在大厅中长时间存留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水池大厅30中相对的两个水池大厅侧墙70上的顶部排风口90位置对称。对池面排风口50和顶部排风口90的设置方式的限定,是为了在水池大厅30内形成通畅的气流组织,保证气载放射性物质的排出以及尽量少的向水池大厅30中上部扩散,相比于散乱无章的分布来说,效果更佳显著。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距离燃料水池水面60上方0.1m处的空气流速不大于0.3m/s。如此限定燃料水池水面60上方0.1m处的空气流速使得燃料水池10蒸发量适当,从而保证水池蒸发量在可接受范围内以及池面排风对水池撇沫等工艺不产生影响。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燃料水池10中相对的两个燃料水池侧壁40上的池面排风口50位置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四个水池大厅侧墙70上均设有一个顶部排风口90,且位置相对的两个水池大厅侧墙70上的顶部排风口90位置对称。

根据本实用新型核电厂燃料水池大厅通风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四个水池大厅侧墙70上均设有一个送风口80,且位置相对的两个水池大厅侧墙70上的送风口80位置对称。

结合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燃料水池大厅形成中部送风,上、下排风的气流组织,使得水池池面产生的气载放射性物质尽可能的在扩散到操作人员工作区域前就从池面排风口排走,保证水池大厅有良好的气流组织,减少操作人员对气载放射性的吸入量。

根据上述原理,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