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热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3881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微波热水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微波热水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在微波热水器的内胆内绕设有水管,微波热水器通过微波实现对水管内的水的加热。但是,这样需要在内胆内绕设较多的水管,其使得内胆内的结构较为复杂,并增加了微波热水器的安装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需要提供一种微波热水器。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包括本体、微波加热系统及水管系统,所述本体包括导热的内胆,所述内胆形成有加热腔室,所述微波加热系统包括微波发生器,所述微波发生器用于向所述加热腔室发射微波,所述水管系统包括绕设在所述内胆的外壁上的导热的加热水管。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中,加热水管绕设在内胆的外壁上,从而简化了内胆内的结构,并降低了微波热水器的安装难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水管与所述内胆的外壁接触的一侧呈扁平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水管绕设所述内胆的外壁的圈数大于或等于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管系统包括导热的连接水管,所述连接水管穿设所述加热腔室,所述连接水管的一端位于所述加热腔室外且连接所述加热水管的一端,所述连接水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加热腔室外并与所述加热水管的另一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水管相对于所述加热水管更靠近所述内胆的顶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管系统包括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的一端穿设所述内胆的侧板并与所述加热腔室连通,所述第一出水管的一端穿设所述内胆的侧板并与所述加热腔室连通,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第一阀门及第二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安装在所述第一进水管上,所述第二阀门安装在所述第一出水管上,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二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出水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一阀门及所述第二阀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门及所述第二阀门的开关状态,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微波发生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微波发生器的工作状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水位检测元件,所述水位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加热腔室内的水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水管系统包括第二进水管及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连接所述加热水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出水管连接所述加热水管的另一端,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第三阀门及第四阀门,所述第三阀门安装在所述第二进水管上,所述第四阀门安装在所述第二出水管上,所述第三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进水管,所述第四阀门用于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二出水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第三阀门及所述第四阀门电性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三阀门及所述第四阀门的开关状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本体内形成有电器室,所述电器室位于所述内胆的一侧,所述微波发生器安装在所述电器室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胆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隔开所述加热腔室和所述电器室,所述微波发生器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加热系统包括电源装置,所述电源装置安装在所述电器室内,所述电源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微波发生器,所述电源装置用于向所述微波发生器供电以激发所述微波发生器向所述加热腔室发射所述微波。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加热系统包括安装在所述内胆上的微波激励器件及绝缘的透波器件,所述微波激励器件连接所述微波发生器,所述微波发生器通过所述微波激励器件向所述加热腔室发射所述微波,所述透波器件罩设所述微波激励器件并伸进所述加热腔室,所述透波器件隔开所述微波发生器与所述加热腔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安装在所述电器室内,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形成冷风以对所述电器室内的元器件进行冷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水套结构及第一循环水管,所述水套结构围绕所述微波发生器的发热区域,所述第一循环水管连通所述水套结构及所述加热腔室。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电源装置及导热的壳体,所述电源装置电性连接所述微波发生器,所述电源装置用于向所述微波发生器供电以激发所述微波发生器向所述加热腔室发射微波,所述电源装置与所述壳体热连接,所述电源装置密封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电源装置及所述壳体均位于所述加热腔室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连通所述加热腔室并穿设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第二循环水管,所述电源装置与所述壳体之间填充有绝缘的导热介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循环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循环水管的一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微波热水器包括与所述加热水管连通的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一循环水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的一端,所述第二循环水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另一端。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又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又再一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内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模块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的另一模块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微波热水器100;

本体10、内胆11、加热腔室111、外壁112、顶端113、检测器件115、显示装置116、电器室12、安装板13、外壳14、安装空间141、微波发生器21、微波激励器件22、透波器件23、加热水管31、连接水管32、第一进水管33、第一出水管34、第二进水管35、第二出水管36、第一阀门40、第二阀门41、第三阀门42、第四阀门43、控制装置50、按键51、水位检测元件60、显示屏幕61、电源装置70、辅助器件71、冷却装置80、水套结构81、第一循环水管83、壳体84、导热介质841、第二循环水管8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图9,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100包括本体10、微波加热系统及水管系统。

本体10包括导热的内胆11。内胆11形成有加热腔室111。微波加热系统包括微波发生器21。微波发生器21用于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水管系统包括绕设在内胆11的外壁112上的导热的加热水管31。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微波热水器100中,加热水管31绕设在内胆11的外壁112上,从而简化了内胆11内的结构,并降低了微波热水器100的安装难度。

工作时,由于内胆11导热,并且导热的加热水管31为绕设在内胆11的外壁112上,这样可通过微波发生器21加热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然后再通过导热的内胆11将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热量传导至加热水管31内的水,从而完成对加热水管31内的水的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本体10内设置的内胆11的数目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内胆11的数目可为1个或2个。内胆11内的水的加热方式均可保持一致。微波加热系统可以为单套微波加热系统,也可以为双套微波加热系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微波热水器100包括两个内胆11时,可将两个内胆11设置分开设置,然后在内胆11外设置双套微波加热系统,并通过两个微波发生器21分别对相应的加热腔室111进行加热。

同时,内胆11由导热材料构成,例如内胆11由金属材料构成。当然,在内胆11由金属材料构成时,由于加热腔室111内可能会长期盛水,这样可通过在加热腔室111的内壁上涂覆一层防水层(图未示出)以防止水腐蚀内胆11。防水层可由防水涂料构成。

同样,可以理解的是,若内胆11由金属材料构成,还可通过设置检测器件115检测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离子浓度以防止水腐蚀内胆11,尤其是防止水对内胆11产生电化学腐蚀。

例如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微波热水器100设置有用于实时检测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pH值的检测器件115。微波热水器100还包括与检测器件115电性连接的显示装置116。显示装置116用于实时显示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pH值的数值。在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pH值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阈值时(例如pH值小于或等于6时),用户可直接更换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以防止电化学腐蚀。同样,在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pH值大于或等于第二设定阈值时(例如pH值大于或等于12时),用户也可通过直接更换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以防止加热腔室111内产生结垢。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设定阈值和第二设定阈值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可根据构成内胆11的金属材料的种类进行对应设置。

再有,加热水管31由导热材料构成,例如加热水管31由金属材料构成。可以理解,为了提高加热水管31与内胆11的外壁112的接触面积,可将加热水管31与内胆11的外壁112接触的一侧设置成扁平状,这样加热水管31与外壁112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在加热水管31与外壁112之间具有较大的导热面积。同样,可以理解,也可在内胆11的外壁112上形成与加热水管31的形状相匹配的凹槽(图未示出),并使得凹槽对加热水管31形成半包裹状,这样也可增加加热水管31与外壁112的接触面积,并能够减小加热水管31与外壁112之间的热损失,从而提高加热水管31与外壁112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胆11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内胆11的制造较为简单。

在一个例子中,内胆11为圆桶式水箱。如此,制造方便,并且价格较为便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腔室111的容积小于或等于10L。如此,加热腔室111的容积的大小适中,这样装入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量适中,从而使得微波发生器21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加热。这样保证了微波发生器100在微波的作用下能够实现较快速的加热。

需要说明的是,在微波热水器100工作之前,可预先在加热腔室111内装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可直接通过微波发生器21向加热腔室111内发射微波以加热加热腔室111内的水。这样经由微波加热的水产生的热量便可直接通过内胆11传导至加热水管31,从而可对加热水管31内的水进行实时的加热。其中,既可以在加热腔室111内装满水,也可以在加热腔室111内装一分部水,这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只需满足能够使得加热水管31内的水得到充分的加热即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腔室111的容积的范围在4L~8L。如此,这样既能够使得微波发生器21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对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加热,又能够保证由微波加热后的加热腔室111内的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对加热水管31内的水的充分加热。

在一些例子中,加热腔室111的容积为4L、5L、5.5L、6L、7L、7.5L或8L。需要说明的是,加热腔室111的容积并不仅限于上述例子中所列举的值。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加热水管31绕设内胆11的外壁112的圈数大于或等于2。如此,加热水管31的流动路径较长,并且与外壁112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在加热水管31与外壁112之间具有较大的导热面积,从而能够保证加热水管31内的水得到充分的加热。同时,由于加热水管31与外壁112之间具有较大的导热面积,这样还可保证加热水管31内流动的水能够得到较快速的加热。

在一些例子中,加热水管31绕设内胆11的外壁112的圈数为2圈、3圈、4圈或5圈。需要说明的是,加热水管31绕设内胆11的外壁112的圈数并不仅限于上述例子中所列举的值。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管系统包括导热的连接水管32。连接水管32穿设加热腔室111。连接水管32的一端位于加热腔室111外且连接加热水管31的一端。连接水管32的另一端位于加热腔室111外并与加热水管31的另一端连接。

如此,水可从加热水管31的一端进入连接水管32内,并可由连接水管32进入加热水管31的另一端。同时,由于导热的连接水管32的部分为位于加热腔室111内,这样可使得经由连接水管32的水在微波作用下得到加热,从而可提高加热水管31内的水的加热效率,即提高了微波热水器100的加热速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水管32相对于加热水管31更靠近内胆11的顶端113。

如此,这样可保证加热水管31能够沿着内胆11的外壁112至下而上地充分地绕设在内胆11的外壁112上。同时,连接水管32对内胆11的结构影响较小,不会影响加热腔室111的装水。例如,当以在内胆11的顶端113的壁上开孔的方式使连接水管32穿设加热腔室111时,由于内胆11上开设的孔在顶端113上,这样孔对加热腔室111装水容量的影响较小。

需要指出的是,“至下而上”依据的是内胆11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时的位置状态,例如如图1所示的位置状态。

在一个例子中,连接水管32的一端连接加热水管31的一端。连接水管32的另一端为先穿设内胆11的一侧的外壁112,然后再伸入加热腔室111内,然后再由内胆11的另一侧的外壁112穿出,然后再与加热水管31的另一端连接。连接水管32与内胆11的外壁112之间设置有防水的密封元件(图未示出)。密封元件密封连接水管32与内胆11的外壁112之间的间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管系统包括第一进水管33及第一出水管34。第一进水管33的一端穿设内胆11的侧板并与加热腔室111连通。第一出水管34的一端穿设内胆11的侧板并与加热腔室111连通。微波热水器100包括第一阀门40及第二阀门41。第一阀门40安装在第一进水管33上。第二阀门41安装在第一出水管34上。第一阀门40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进水管33。第二阀门41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出水管34。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对加热腔室111进行装水时,可先通过第一阀门40打开第一进水管33,并通过第二阀门41关闭第一出水管34,这样水可从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在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到达设置水位时,则可直接关闭第一阀门40。这时便可通过微波发生器21发射微波以对加热腔室111内的水进行加热。

在需要放出加热腔室111内的水时,只需要通过第二阀门41打开第一出水管34便可实现将加热腔室111内的水排出。如此,这样通过较为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加热腔室111内的进出水的控制。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设置水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在加热腔室111内装满水时,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位置。

可以理解,为了避免过多的水滞留在第一进水管33或第一出水管34而影响加热效果,可将第一阀门40安装在与内胆11靠近的第一进水管33的一端上,并可将第二阀门41安装在与内胆11靠近的第一出水管34的一端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阀门40及第二阀门41的打开及关闭方式可通过手动实现,也可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加热腔室111进水时,加热腔室111的顶部可开设有与外界连通的通气孔(图未示出),以使得进水顺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与第一阀门40及第二阀门41电性连接。控制装置50用于控制第一阀门40及第二阀门41的开关状态。控制装置50与微波发生器21电性连接。控制装置50用于控制微波发生器21的工作状态。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对加热腔室111进行装水,即微波热水器100进入装水状态时,控制装置50控制第一阀门40打开以使得水可由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并控制第二阀门41关闭以使得第一出水管34与加热腔室111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微波发生器21处于关闭状态,即微波发生器21不可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此时,水可直接从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并且不会从第一出水管34排出。在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到达设置水位时,控制装置50控制第一阀门40关闭以使得第一进水管33与加热腔室111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第二阀门41保持关闭状态,这时加热腔室111停止进水,即微波热水器100退出装水状态。

此时,控制装置50控制微波发生器21开启,即微波发生器21可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如此,这样通过较为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加热腔室111内的进出水的控制,并且实现了对两个阀门及微波发生器21的智能化控制。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设置水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在加热腔室111内装满水或装到一半容量时,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水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按键51。控制装置50电性连接按键51。控制装置50通过按键51控制微波热水器100进入装水状态。在微波热水器100进入装水状态后,控制装置50用于控制第一阀门40打开以使得第一进水管33连通加热腔室111,并用于控制第二阀门41关闭以使得第一出水管34与加热腔室111处于断开状态。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用户启动按键51后,微波热水器100进入装水状态,即开始向加热腔室111内进水。这时,控制装置50控制第一阀门40打开以使得水可由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并控制第二阀门41关闭以使得第一出水管34与加热腔室111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微波发生器21处于关闭状态,即微波发生器21不可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这时水可直接从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并且不会由第一出水管34流出。如此,控制装置50通过按键51实现了对微波热水器100的进水状态的控制,这样便于用户操作,提高了微波热水器100的可操作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水位检测元件60。水位检测元件60用于检测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如此,这样可通过水位检测元件60实现对加热腔室111内的实际水位的检测,从而能够以较为简单的方式更准确地掌握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状况。

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控制装置50电性连接水位检测元件60。水位检测元件60能够检测加热腔室111内的实时水位,并能够将检测结果以电信号形式反馈至控制装置50。在水位检测元件60检测到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水位时,控制装置50能够根据水位检测元件60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阀门40关闭以使得第一进水管33与加热腔室111处于断开状态。这时,加热腔室111停止进水,即微波热水器100退出装水状态。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设置水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在加热腔室111内装满水或装到一半容量时,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位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位检测元件60包括流量传感器(图未示出)。流量传感器安装在第一进水管33。流量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进水管33内的水的流量。水位检测元件60通过流量传感器检测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如此,可通过检测进入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流量来确定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从而以较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的检测。同时,通过流量传感器的检测方式得到的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的值的准确度较高。

例如,在流量传感器安装在第一进水管33上,并且水由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时,流量传感器能够检测出经由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实时流量,并可根据经由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实时流量累计得出进入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量,从而可确定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位检测元件60包括液位传感器(图未示出)。液位传感器安装在加热腔室111内。水位检测元件60通过液位传感器检测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如此,液位传感器可直接检测出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这样以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对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的检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水管系统包括第二进水管35及第二出水管36。第二进水管35连接加热水管31的一端。第二出水管36连接加热水管31的另一端。微波热水器100包括第三阀门42及第四阀门43。第三阀门42安装在第二进水管35上。第四阀门43安装在第二出水管36上。第三阀门42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进水管35。第四阀门43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出水管36。

如此,可通过第三阀门42打开第二进水管35以使得水进入加热水管31内(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这样水可沿着加热水管31流动并吸收来自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产生的热量。同时,可通过第四阀门43打开第二出水管36以使得加热水管31内的水经由第二出水管36流出(如图1的虚线箭头所示),从而实现水的利用。这样便以较简单的方式实现了加热水管31内的水的进出。

可以理解,为了避免过多的水滞留在第二进水管35或第二出水管36而影响加热效果,可将第三阀门42安装在与加热水管31的一端靠近的第二进水管35的一端上,并可将第四阀门43安装在与加热水管31的另一端靠近的第二出水管36的一端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阀门42及第四阀门43的打开及关闭方式可通过手动实现,也可通过程序控制实现,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

在一个例子中,水管系统包括保温水套(图未示出)。保温水套套设在第二出水管36上。如此,这样可有效防止加热水管31内加热后的水在第二出水管36流动时出现热量损失。

请参阅图8,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控制装置50。控制装置50与第三阀门42及第四阀门43电性连接。控制装置50用于控制第三阀门42及第四阀门43的开关状态。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在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水位时,控制装置50控制第三阀门42打开以使得水可由第二进水管35进入加热水管31内,并控制第四阀门43打开以使得水可由第二出水管36流出。其中,冷水在加热水管31内沿着内胆11的外壁112流动时是能够吸收来自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产生的热量。由于流经加热水管31内的水较少,这样容易通过加热腔室111的水实现对经由加热水管31内的水的实时加热,即能够使得微波热水器100达到即开即热的加热效果。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述的“设置水位”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在加热腔室111内装满水或装到一半容量时,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位置。

在本发明示例中,控制装置50电性连接按键51。控制装置50与第一阀门40及第二阀门41电性连接。控制装置50与第三阀门42及第四阀门43电性连接。控制装置50电性连接水位检测元件60。

在进行微波热水器100的安装时,可往加热腔室111内装水。微波热水器100加热的工作原理如下:在用户启动按键51后,微波热水器100进入装水状态。这时,微波热水器100能够自动进行下一步操作,即控制装置50控制第一阀门40打开以使得第一进水管33连通加热腔室111,并控制第二阀门41关闭以使得第一出水管34与加热腔室111处于断开状态,并控制微波发生器21处于关闭状态,即微波发生器21不可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这时水可直接从第一进水管33进入加热腔室111内,并且不会由第一出水管34流出。

在水位检测元件60检测到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水位(即加热腔室111内装满水)时,控制装置50能够根据检测元件60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阀门40关闭以使得第一进水管33与加热腔室111处于断开状态。这时,加热腔室111停止进水,即微波热水器100退出装水状态。这时,控制装置50能够控制微波发生器21开启,即微波发生器21可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由于加热腔室111内的水较少,加热腔室111内的水在微波发生器21的发射的微波作用下能够得到快速加热。

同时,在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水位时,控制装置50控制第三阀门42打开以使得水可由第二进水管35进入加热水管31,并控制第四阀门43打开以使得水可由第二出水管36流出。在加热水管31内的水沿着内胆11的外壁112流动时,加热水管31内的水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吸收热量,从而使得加热水管31内的水能够以较高的温度实时流出第二出水管36,从而使得微波热水器100能够达到即开即热的加热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显示屏幕61。显示屏幕61与控制装置50电性连接。显示屏幕61用于显示微波热水器100的工作状态。如此,用户可直接从显示屏幕61读取微波热水器100的工作状态,从而方便了用户操作,并提高了微波热水器100的智能化。

例如,在一个例子中,在用户启动按键51后,微波热水器100进入装水状态,这时显示屏幕61以文字形式显示微波热水器100已经进入装水状态以提示用户。在另一个例子中,在水位检测元件60检测到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达到设置水位时,显示屏幕61以文字形式显示加热腔室111内的水位以提示用户。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体10内形成有电器室12。电器室12位于内胆11的一侧。微波发生器21安装在电器室12内。如此,电器室12对微波发生器21具有保护作用,这样外界的灰层或水汽等物质不容易进入微波发生器21内。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胆11包括安装板13。安装板13隔开加热腔室111和电器室12。微波发生器21安装在安装板13上。

如此,安装板13的设置既可避免加热腔室111和电器室12之间相互影响,又便于微波发生器21的安装。

具体地,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安装板13为内胆11的一个侧板,并能够可拆卸地安装在内胆11上。在需要安装微波发生器21时,可先将微波发生器21安装在安装板13上,然后再一并与内胆11的其它侧板进行安装。并且,可通过在安装板13与内胆11的其它侧板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元件(图未示出),密封元件例如为硅胶圈,以提高内胆11密封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微波发生器21还可直接与内胆11焊接。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安装板13为一体成型结构。如此,结构简单,便于制造。

可以理解,微波发生器21可安装在安装板13的上侧、下侧、左侧或右侧,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设置。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加热系统30包括电源装置70。电源装置70安装在电器室12内。电源装置70电性连接微波发生器21。电源装置70用于向微波发生器21供电以激发微波发生器21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

如此,电器室12对电源装置70具有保护作用,这样外界的灰层或水汽等物质不容易进入电源装置70内。同时,由于电源装置70及微波发生器21均设置在电器室12内,这样电源装置70与微波发生器21之间的距离较近,从而方便两者之间的电连接设置。

在一个例子中,控制装置50为电控板。控制装置50与电源装置70电性连接。控制装置50通过控制电源装置70的工作状态以控制微波发生器21的工作状态。在控制装置50控制电源装置70处于关闭状态时,电源装置70不工作。这时,微波发生器21也处于关闭状态,即微波发生器21不可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在控制装置50控制电源装置70处于开启状态时。这时微波发生器21开启,即电源装置70向微波发生器21供电。这时微波发生器21可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

在一些例子中,微波发生器21产生的微波的频率范围在900MHz~3000MHz。如此,在微波发生器21产生的微波的作用下,加热腔室111内的水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快速的升温。

需要说明的是,电源装置70可包括工频变压器或逆变器。若电源装置70采用工频变压器,则需要增加用于辅助微波发生器21的辅助器件71(如图1虚线框中的部件所示),其中辅助器件71包括高压电容或高压二极管。如电源装置70采用逆变器,则不需要增加用于辅助微波发生器21的辅助器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加热系统包括安装在内胆11上的微波激励器件22及绝缘的透波器件23。微波激励器件22连接微波发生器21。微波发生器21通过微波激励器件22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透波器件23罩设微波激励器件22并伸进加热腔室111。透波器件23隔开微波发生器21与加热腔室111。

如此,在微波发生器21发射出微波后,微波激励器件22可使得微波得到充分的发射,并可减少微波反射到微波发生器21,从而避免了微波对微波发生器21的产生损害。同时,绝缘的透波器件23可保证微波发生器21与加热腔室111隔开,从而实现了水电分离。同时,由于透波器件23罩设微波激励器件22并伸进加热腔室111,这样加热效率高,并且结构简单。

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微波发生器21安装在安装板13上。透波器件23罩设微波激励器件22并安装在安装板13上且位于加热腔室111内。透波器件23将微波激励器件22及微波发生器21与加热腔室111隔开。微波热水器100包括密封件(图未示出)。密封件密封透波器件23及安装板13之间的间隙。如此,可保证透波器件23及安装板13之间的密封效果,防止加热腔室111内的水泄漏。密封件例如由硅胶材料或橡胶材料制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透波器件23的壁的厚度的范围在1mm~3mm。如此,透波器件23的承压能力较大。

需要说明的是,透波器件23的壁的厚度不能太大,需要保证微波发生器21产生的微波能够顺利穿透透波器件23。

在一些例子中,透波器件23的壁的厚度为1mm、2mm或3mm。需要说明的是,透波器件23的壁的厚度不限于上述例子中所列举的值。

在一些例子中,透波器件23由非金属材料构成,例如为玻璃或陶瓷。较佳的,透波器件23由玻璃材料构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冷却装置80。冷却装置80安装在电器室12内。冷却装置80用于形成冷风以对电器室12内的元器件进行冷却。

如此,由于冷却装置80能够形成冷风并对电器室12内的元器件进行冷却,从而可保证电器室12内的元器件的温度不会超温,进而保证了电器室12内的元器件的使用安全性。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电器室12内的元器件包括微波发生器21及电源装置70,即微波发生器21及电源装置70均安装在电器室12内。电源装置70电性连接微波发生器21。电源装置70用于向微波发生器21供电以激发微波发生器21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这样在微波热水器100工作时,冷却装置80能够通过冷风带走微波发生器21及电源装置70产生的热量,从而提高了微波发生器21及电源装置70的散热效率。

可以理解,为了提高电器室12内的元器件及冷却装置80的使用安全性,可在电器室12内的元器件及冷却装置80的表面上涂覆防水层(图未示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体10包括外壳14。外壳14形成有安装空间141。内胆11位于安装空间141内。如此,外壳14对内胆11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隔热元件(图未示出)。隔热元件隔开外壳14与内胆11。如此,隔热元件可有效防止内胆11内的热量流失,从而保证微波热水器100的加热效果。

在一个示例中,隔热元件包括发泡剂。如此,隔热元件的隔热效果较佳,并具有一定的隔音效果,从而降低了电热水器100工作时的噪音。

请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微波热水器100包括水套结构81及第一循环水管83。水套结构81围绕微波发生器21的发热区域(图未示出)。第一循环水管83连通水套结构81及加热腔室111。

如此,由于第一循环水管83连通水套结构81及加热腔室111,这样在加热腔室111内的水可经由第一循环水管83进入水套结构81内并直接冷却微波发生器21,这样利于微波发生器21的散热,提高了微波发生器21的散热效率,保证了微波热水器100的正常工作。进一步地,经微波发生器21加热的水还能返回加热腔室111内,可使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的升温更快。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循环水管83与加热腔室111及水套结构211构成循环的回路,第一循环水管83能够使得加热腔室111内的水经由第一循环水管83的一侧流入水套结构211内并再经由第一循环水管83的另一侧流回至加热腔室111内。

在一些例子中,第一循环水管83由金属管、耐温的塑料管、金属套塑料管中的一种或多种构成。

可以理解,为了提高微波发生器21使用的安全性,可将微波发生器21接地。

可以理解,在图2的基础上,还可作以下改进。具体地,请参阅图3。微波热水器100包括电源装置70及导热的壳体84。电源装置70电性连接微波发生器21。电源装置70用于向微波发生器21供电以激发微波发生器21向加热腔室111发射微波。电源装置70与壳体84热连接。电源装置70密封于壳体84内。电源装置70及壳体84均位于加热腔室111内。

如此,由于电源装置70位于加热腔室111内,这样加热腔室111内的水既可通过壳体84直接对电源装置70进行冷却,这样提高了电源装置70的散热效率,保证了电热水器100的正常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热连接指的是电源装置70与壳体84之间可进行有效的热交换,即电源装置70可将自身产生的热量通过壳体84散出。例如,在一些例子中,电源装置70与壳体84之间填充有绝缘的导热介质841(如图3所示)。其中,绝缘的导热介质可以为导热硅胶、树胶或变压器油等。

可以理解,在图3的基础上,还可作以下改进。具体地,请参阅图4。微波热水器100包括连通加热腔室111并穿设壳体84的内部的第二循环水管85。其中电源装置70与壳体84之间填充有绝缘的导热介质841。第二循环水管85穿设壳体84并且第二循环水管85的部分位于壳体84中。位于壳体84内的第二循环水管85的部分可与导热介质841进行热交换。如此,循环水管85能够将加热腔室111内的水导入壳体84内而带走电源装置70的热量,这样提高了电源装置70的散热效率。其中,第二循环水管85具有较好的耐温效果。

可以理解,在图4的基础上,还可作以下改进。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需要对内胆11开设4个孔(图未示出)。其中,第一循环水管83的两端分别穿设两个孔而与加热腔室111连通,第二循环水管85的两端分别穿设另两个孔而与加热腔室111连通)。考虑到开孔过多会可能影响内胆11的密封效果。

因此,在图5的示例中,将图4的示例中内胆11需要开的4个孔简化为2个孔(图未示出)。其中,第一循环水管83的一端穿设两个孔中的一个孔并与加热腔室111连通。第二循环水管85的一端穿设两个孔中的另一个孔并与加热腔室111连通。同时,第二循环水管85的另一端与第一循环水管83的另一端连通。也就是说,加热腔室111内的水可先进入第一循环水管83内,然后可沿着第一循环水管83进入第二循环水管85内,并最后可从第二循环水管85流回至加热腔室111内。

这样加热腔室111内的水通过第一循环水管83冷却完微波发生器21之后,直接流入第二循环水管85内并对电源装置70进行冷却。这样不仅提高了微波热水器100的电热转换效率,同时减少了内胆11开孔的数量,减小了内胆11漏水风险。

可以理解,在图5的基础上,还可作以下改进。为了进一步避免在内胆11上开孔,可如图6所示对水管进行优化设计。在图6中,直接将第二循环水管85的一端与第一循环水管83的一端设置成为连通状态,并将第二循环水管85的另一端与第二进水管35连通,并将第一循环水管83的另一端与第二进水管35连通。

也就是说,在微波热水器100工作时,在冷水进入第二进水管35后,冷水可先沿着第二进水管35的一端进入第一循环水管83内并由此可吸收微波发生器21产生的热量,然后可由第一循环水管83进入第二循环水管85内并由此可吸收电源装置70产生的热量,然后可由第二循环水管85流动至第二进水管35的另一端,并最后可进入加热水管31内。这样不仅可不用在内胆11上开孔,还相当于对进入加热水管31内的水进行了预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微波热水器100整体的热转换效率。其中,水的流动途径如图6的虚线箭头所示。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