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及包含其的热风循环干燥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6899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及包含其的热风循环干燥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极片卷料干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及包含其的热风循环干燥箱。



背景技术:

由于锂电池极片的水含量过高会导致电阻增加,影响电池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因此锂电池的极片在注液前要对其烘干,以保证其极片的水含量。极片的干燥主要有整卷干燥和开卷干燥,开卷干燥因易引起极片损伤、卷料断带等,而卷料干燥主要采用热辐射方式进行加热,对于宽度较小的卷料,辐射加热效果尚可,但对于宽度大的卷料,影响其干燥效果。

有鉴于此,本发明技术人员经过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及包含其的热风循环干燥箱,通过热风循环方式将真空干燥腔内的空气和极片卷料加热到设定温度,此热风循环加热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材料加热更加直接和效率,温度均匀性较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圆筒,所述圆筒置于由隔热板形成的隔热箱体内,还包括圆筒内部放置卷料的真空干燥腔、圆筒内部热风循环装置、圆筒外部热风循环装置,所述圆筒内部热风循环装置使真空干燥腔形成内部热风循环风道,所述隔热箱体的一内侧面与圆筒外侧面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与圆筒外部热风循环装置使得圆筒外部腔室形成外部热风循环风道。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内部设有封板和隔板,所述封板和隔板将圆筒内部隔开形成前部用于放置卷料的真空干燥腔、位于真空干燥腔后部的圆筒内部加热室以及位于圆筒内部加热室下部的下腔室,所述隔板位于圆筒内部加热室和下腔室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底部与隔热箱体之间设有密封板,所述密封板将隔热箱体分隔成圆筒外部腔室和和位于圆筒外部腔室后部的圆筒外部加热室。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内部热风循环装置包括圆筒内部加热室、设于圆筒内部加热室的内发热管、内循环风机以及所述真空干燥腔侧壁上设置的进风风道和回风风道,所述内循环风机固定于隔板上,所述内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一端连通圆筒内部加热室,所述内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一端连通下腔室,所述下腔室通过真空干燥腔侧壁上的进风风道连通真空干燥腔,所述真空干燥腔通过真空干燥腔侧壁上的回风风道连通圆筒内部加热室;所述内循环风机通过磁流体传动轴与圆筒外部的调速电机连接,磁流体传动轴由调速电机带动内循环风机工作的同时还可保持真空干燥腔内部高真空。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外部热风循环装置包括圆筒外部加热室、设于圆筒外部加热室的外发热管、外循环风机以及密封板上设置的圆筒外部腔室的风道进风口和风道回风口;所述外循环风机固定于圆筒外部加热室的隔热箱体内壁,所述外循环风机的进风口一端连通圆筒外部加热室,所述外循环风机的出风口一端连接圆筒外部腔室的风道进风口,所述圆筒外部腔室通过风道回风口连通圆筒外部加热室。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外部腔室的相邻侧壁转角处设有风道过渡倒角,使得圆筒外部腔室里的热循环风减少运行阻碍。

进一步地,所述圆筒内部加热室的圆筒底部内侧固定有内发热箱,所述内发热管固定于内发热箱上;所述圆筒外部加热室的圆筒底部外侧固定有外发热箱,所述外发热管固定于外发热箱上。

进一步地,所述封板通过封板固定件固定于真空干燥腔内壁;所述隔板一侧固定于圆筒底部内侧,所述隔板另一侧固定于所述封板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于圆筒开口处的圆形密封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风循环干燥箱,包括上述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在圆筒内真空干燥腔形成内部热风循环风道和圆筒外部腔室形成外部热风循环风道,通过内部热风循环将真空干燥腔内的空气和极片卷料加热到设定温度,此热风循环加热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材料加热更加直接和效率,温度均匀性较好;另一方面,在真空干燥腔内部温度降低后由外部热风外循环进行加热保温,对真空干燥腔内的材料持续保温直到达到设定时间。2.隔热箱体的一内侧面与圆筒外侧面之间设有分隔板,分隔板将圆筒外部空间隔开形成一个循环风道,促进圆筒外部腔室热风循环。

3.圆筒外部腔室的相邻侧壁转角处设有风道过渡倒角,使得圆筒外部腔室里的热循环风运行流畅均匀,加热保温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另一视角省略立体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的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另一视角省略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的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另一视角省略立体结构图;

图中:圆筒-1;真空干燥腔-11;进风风道-111;回风风道-112;圆筒内部加热室-12;内发热管-121;内循环风机-122;内发热箱-123;下腔室-13;隔热箱体-2;圆筒外部腔室-21;圆筒外部加热室-22;风道进风口-211;风道回风口-212;风道过渡倒角-213;外发热管-221;外循环风机-222;外发热箱-223;封板-3;隔板-4;密封板-5;分隔板-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4,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包括一端开口的圆筒1,所述圆筒1置于由隔热板形成的隔热箱体2内,还包括圆筒1内部放置卷料的真空干燥腔11、圆筒内部热风循环装置、圆筒外部热风循环装置,所述圆筒内部设有封板3和隔板4,所述封板3和隔板4将圆筒内部隔开形成前部用于放置卷料的真空干燥腔11、位于真空干燥腔11后部的圆筒内部加热室12以及位于圆筒内部加热室12下部的下腔室13,所述隔板4位于圆筒内部加热室12和下腔室13之间,所述圆筒内部热风循环装置使真空干燥腔11形成内部热风循环风道;所述圆筒1底部与隔热箱体2之间设有密封板5,所述密封板5将隔热箱体2分隔成圆筒外部腔室21和和位于圆筒外部腔室21后部的圆筒外部加热室22,所述隔热箱体2的一内侧面与圆筒1外侧面之间设有,所述分隔板6与圆筒外部热风循环装置使得圆筒外部腔室21形成外部热风循环风道。

所述圆筒内部热风循环装置包括圆筒内部加热室12、设于圆筒内部加热室12的内发热管121、内循环风机122以及所述真空干燥腔11侧壁上设置的进风风道111和回风风道112,所述内循环风机122固定于隔板4上,所述内循环风机122的进风口一端连通圆筒内部加热室12,所述内循环风机122的出风口一端连通下腔室13,所述下腔室13通过真空干燥腔11侧壁上的进风风道111连通真空干燥腔11,所述真空干燥腔11通过真空干燥腔11侧壁上的回风风道112连通圆筒内部加热室12;所述内循环风机122通过磁流体传动轴与圆筒外部的调速电机连接,磁流体传动轴由调速电机带动内循环风机工作的同时还可保持真空干燥腔11内部高真空。

所述圆筒外部热风循环装置包括圆筒外部加热室22、设于圆筒外部加热室22的外发热管221、外循环风机222以及密封板5上设置的圆筒外部腔室21的风道进风口211和风道回风口212;所述外循环风机222固定于圆筒外部加热室22的隔热箱体2内壁,所述外循环风机222的进风口一端连通圆筒外部加热室22,所述外循环风机222的出风口一端连接圆筒外部腔室21的风道进风口211,所述圆筒外部腔室21通过风道回风口212连通圆筒外部加热室22。

优选地,所述圆筒外部腔室21的相邻侧壁转角处设有风道过渡倒角213,使得圆筒外部腔室21里的热循环风减少运行阻碍。

优选地,所述圆筒内部加热室12的圆筒1底部内侧固定有内发热箱123,所述内发热管121固定于内发热箱123上;所述圆筒外部加热室22的圆筒1底部外侧固定有外发热箱223,所述外发热管221固定于外发热箱223上。

优选地,所述封板3通过封板固定件固定于真空干燥腔11内壁;所述隔板4一侧固定于圆筒1底部内侧,所述隔板4另一侧固定于所述封板3上。

优选地,还包括设于圆筒1开口处的圆形密封门。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热风循环干燥箱,包括上述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优选为每个热风循环干燥箱包括6个热风循环烘干装置,以提高极片卷料的烘干容量和效率。

圆筒内部热风循环原理:圆筒内部电器通电后,内发热管121产生热量同时内循环风机122开始转动,将圆筒内部加热室12的热风在内循环风机122的作用下吹进下腔室13,由于产生风压将下腔室13的热风从真空干燥腔11侧壁上的进风风道111进入真空干燥腔11内,圆筒内部加热室12的压强减小,真空干燥腔11内的高压气体从真空干燥腔11侧壁上的回风风道112回流到圆筒内部加热室12,如此往复使真空干燥腔11内部形成热风循环风道。

圆筒外部热风循环原理:圆筒外部电器通电后,外发热管22产生热量同时外循环风机222开始转动,将圆筒外部加热室22内加热后的空气吸进外循环风机222并将热风经风道进风口211吹入圆筒外部腔室21,圆筒外部加热室22内气压降低产生压力差,圆筒外部腔室21的热风逆时针循环一周后由风道回风口212回流到圆筒外部加热室22,如此往复将圆筒外部腔室21加热到设定温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极片卷料的热风循环烘干装置,首先关闭圆形密封门,圆筒1内、外部同时通电加热,圆筒1内部通过磁流体传动轴经调速电机带动内循环风机122工作,在真空干燥腔11内部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内、外部热风循环全部停止,然后对干燥腔11抽真空到10pa将干燥腔11内的水分抽走,磁流体传动轴由调速电机带动内循环风机122工作的同时还可保持真空干燥腔11内部高真空;在真空干燥腔11内部温度低于设定温度5℃后,圆筒外部电器开始工作使得圆筒外部热风循环进行加热保温,圆筒外部电器在程序的控制下反复工作直到到达设置工作时间完全停止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发明的原理范围内,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改变、修改和替换,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