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参数设定系统及具有该参数设定系统的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3724阅读:48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参数设定系统及具有该参数设定系统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实现对一定外部设备内空气进行制冷、加热、换气和空气净化等功能的装置,它可以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降低疲劳强度。目前热交换器的参数设定主要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方式。手动控制全程需要人工调节热交换器输出的温度、风量、模式等状态。自动控制根据设定的输出目标,自动调节热交换器的输出。但,自动控制方式仍然需要使用者在使用时手动设定输出目标。而实际上,热交换器运行过程中,外部设备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仅以最初设定的输出目标作为热交换器控制目标,并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舒适性要求,而且浪费能源。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参数设定系统,可智能地、自动调节空气温度、湿度、流速、流向和空气清洁度等,给使用者提供更加舒适的环境。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热交换器的参数无法自动设定、自动调节等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参数设定系统及具有该参数设定系统的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热交换器的参数设定系统,包括热交换器及用于控制热交换器的监测模块、控制模块,监测模块与控制模块连接;监测模块检测安装有热交换器的外部设备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形成一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并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形成一目标参数,并发送至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根据目标参数调节运行。

优选地,监测模块包括参数检测单元,控制模块包括参数计算单元及参数设定单元,参数监测单元监测得到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发送至参数计算单元;参数计算单元接收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以形成目标参数,并发送至参数设定单元;参数设定单元接收目标参数,并根据目标参数设定热交换器。

优选地,监测模块包括状态传感器,设置于外部设备的内部及外部,用于检测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

优选地,监测模块包括智能终端或穿戴设备中的一种或多种;智能终端或穿戴设备与控制模块通信连接,向控制模块发送监测得到的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

优选地,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包括外部设备外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气体含量信息以及运动轨迹中的一种或多种;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包括外部设备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气体含量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内部环境状态参数还包括人体状态信息,人体状态信息包括进入外部设备的人体的体温、心跳、血压、精神状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地,人体状态信息由状态传感器、智能终端或穿戴设备中的一种或多种检测获得。

优选地,目标参数根据以下配置形成:根据外部环境状态参数显示的外部设备的外部的空气状态调节热交换器的空气循环模式;根据内部环境状态参数显示的外部设备的内部人体的精神状态调节热交换器的输出温度目标。

优选地,安装热交换器的外部设备为电动车,电动车包括ECU模块,控制模块与ECU模块连接,获取电动车的运行状态信息,控制模块根据状态信息控制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热交换器,包括上述参数设定系统。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热交换器运行过程中,根据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自动计算、设定并实时更新输出目标,无需人工调节,缩短响应与调节时间,使热交换器更迅速有效的调节环境,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器的参数设定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参数设定系统、11-监测模块、12-控制模块、13-热交换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参考图1,为符合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用于热交换器的参数设定系统10的示意图。在热交换器的参数设定系统10中,包括用于对安装有该热交换器13的外部设备,如车辆、建筑等,的内部空气进行对流交换的热交换器13,以及用于控制热交换器13的对流启动、对流速率等的监测模块11、控制模块12。

-监测模块11

监测模块11与控制模块12连接,用于对外部设备外部和内部各种环境参数的监测,自动检测外部设备的外部及内部环境,形成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且可配置为每隔一定时间自动重新检测并更新参数,将实时的环境状态参数发送至控制模块12。监测模块11可通过预设在外部设备内、外部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或外部设备内的动作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亮度传感器等检测内外部环境,以形成上述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

-控制模块12

控制模块12与热交换器13连接,控制并调节热交换器13的运行。控制模块12接收到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应用内置芯片的智能算法,形成符合使用者舒适性需要的目标参数(如输出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气体含量等),计算完成后,自动设置目标参数,并将目标参数发送至热交换器13,热交换器13根据目标参数调节运行,使温度、湿度和风量、空气质量、氧气含量等参数达到设定的目标。

基于上述设置,热交换器的参数设定系统实现了自动设定与自动调节功能,实现了热交换器的智能化、舒适性、经济性运行。

一优选实施例中,监测模块11包括参数监测单元,控制模块12包括参数计算单元及参数设定单元;参数监测单元监测得到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发送至参数计算单元;参数计算单元接收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通过计算得到目标参数,并发送至参数设定单元;参数设定单元接收并设定目标参数,并将目标参数发送至热交换器13,控制热交换器13的运行。其中参数计算单元可通过智能算法实现计算,如外部环境温度下使用者最适宜温度、湿度、亮度等,均由该智能算法预设。

一优选实施例中,监测模块11通过状态传感器检测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及内部环境状态参数。状态传感器可以是安装在内部和/或外部的各种传感器直接检测内部外环境,也可以通过与外部电子设备上的传感器连接、通信间接检测内部外环境。

通过各传感器实现对外部环境参数及内部环境参数的检测的实施方式已在上文详述,在此不作赘述。通过与外部电子设备上的传感器连接的方式具体为:使用者随身携带智能终端,如智能手机、智能平板或穿戴有可穿戴设置,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此类设备上设有心率传感器、血压传感器、氧饱和度传感器等,以检测使用者的状态。且该类设备与控制模块12连接,模块连接接收外部电子设备检测的外部环境参数及内部环境参数,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更全面和准确。

外部环境状态参数包括外部设备的外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气体含量信息以及运动轨迹中的一种或多种,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包括的外部设备的内部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气体含量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既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获得,也可以通过与外部的电子设备连接、通信获得。同样地,内部环境状态参数还包括人体状态信息,人体状态信息包括使用者的体温、心跳、血压、精神状态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人体状态信息可以通过在内部安装各种检测传感器,或者与使用者携带的智能电子设备、佩带的可穿戴设备通信获得。上述信息的获得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模块12全面地分析当前与热交换器13工作状态相关的每一因素,以实现智能控制。

优选地,当内部环境状态参数包括人体状态信息时,对使用者进行精神状态判断与健康状况判断,根据使用者心率及其他人体标准生理特征范围的差值判断使用者处于兴奋状态、安静状态或异常状态,或根据使用者心率、体温和运动强度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使用者处于健康状态或非健康状态。根据上述综合分析判断结果,通过智能算法计算得到目标参数。目标参数的应用可按如下实施例配置:

根据外部环境状态参数显示的外部设备外部的空气状态调节热交换器13的空气循环模式;根据内部环境状态参数显示的使用者的精神状态调节热交换器13的输出温度目标。如外部空气质量较差时,目标参数承载的信息为将空气模式从外循环模式更改为内循环模式。若内部空气质量较差时,目标参数承载的信息为将内循环模式更改为外循环模式。如果检测到使用者精神状态不佳,目标参数承载的信息则为适当降低输出温度目标,使使用者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理解的是,目标参数形成的目标是使使用者处于舒适的状态,而不是仅以简单的实现恒温为目标。

进一步地,为将热交换器13的运行状态与安装有该热交换器13的外部设备运行状态关联匹配,控制模块12与外部设备的ECU(电子控制单元)模块连接,获取外部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控制模块12根据运行状态信息控制热交换器13的热交换状态。例如,外部设备为常见的电动车时,电动车的热交换系统与其电驱动系统和电池系统结合,进行热交换。因此电动车的运行状态,也影响到热交换系统的高效运行。此时通过电动车的ECU,引入电动车运行的状态及未来运行的控制方案,计算得到目标参数,这时目标参数的计算考虑到了未来电动车的运行状态,引进预测控制,可以提前计算设定的参数,使热交换系统运行更加平稳和高效。举例来说,电动车需进行转弯或行进路线中将进入山路,对内部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并不相同,通过对未来电动车的运行状态的监测,提前对热交换器13进行调节,将内部环境调整为最适宜。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对热交换器13的控制,包括了对外部设备的内部温度、湿度和风量、空气质量、氧气含量等参数调节,达到设定的目标,具体执行过程中,可以调节压缩机的工作状态、冷却液的流动速度、风门角度和鼓风机的转速等参数来实现。

具有上述参数设定系统后,可将其设置于热交换器的控制单元内,以实现车辆内的热交换器根据内外部各种因素自动调节热交换状态。

应当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有较佳的实施性,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变更或修饰为等同的有效实施例,但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或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