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区域小负荷直供供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03670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区域小负荷直供供冷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区域供冷系统,具体涉及一种区域小负荷直供供冷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不断加速,工业发展趋势不断深入,能源与耗资也屡创新高,特别是以建筑为基础的供热通风和空调行业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因素,根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所的权威统计,建筑内能耗占了我国每年能耗非常可观的一部分,发展既节能、环保又经济可行的制冷技术,将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伟大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区域供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灵活的绿色供冷方案。

区域供冷是利用集中设置的大型区域能源冷站,向一定范围内的需冷单位提供冷媒的供冷方式,冷量以冷冻水为载体由区域能源冷站生产出来,并通过埋入地下的管道输往办公写字楼、工业建筑和住宅建筑中去,通过风柜或盘管风机等空调设备带走室内空气的热量。

目前应用广泛的区域供冷系统中,建筑内采用间接供冷的方式,即在建筑内设置换热器,通过换热器实现供冷区域冷冻水与建筑内空调系统冷水之间的热交换,建筑内的冷媒由水泵输送,这使得此区域供冷系统即使在小负荷即少量用户用冷的情况下,用户也必须通过启动水泵才能获得冷量,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区域供冷系统存在的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区域小负荷直供供冷系统,包括一次供水管、一次回水管、二次供水管、二次回水管、旁路混水管、混流管和旁通管,区域能源冷站的冷冻水供水管与所述一次供水管相连,区域能源冷站的冷冻水回水管与所述一次回水管相连,末端负荷总供水管与所述二次供水管相连,末端负荷总回水管与所述二次回水管相连,所述二次回水管上设置有循环泵,所述一次供水管与所述二次供水管相连,所述一次回水管与所述二次回水管相连,所述旁路混水管连接所述一次供水管和所述一次回水管,所述混流管连接所述二次供水管和所述二次回水管,并与所述旁路混水管并联,所述混流管上设置有变频泵,所述旁通管的两端连接在所述二次回水管上并与所述循环泵并联。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旁路混水管、所述混流管、所述旁通管和所述二次回水管上均设置有逆止阀,以上四处所述逆止阀的导通方向分别为:所述一次回水管指向所述一次供水管、所述二次回水管指向所述二次供水管、靠近末端负荷指向远离末端负荷和所述循环泵指向所述旁路混水管。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二次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一次回水管上设置有调节阀,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能够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所述调节阀,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能够将温度信号传递给所述变频泵。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一次供水管和所述一次回水管上分别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一次回水管上设置有流量计,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流量计连接有冷量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区域小负荷直供供冷系统,此区域小负荷直供供冷系统的两种供冷模式中,大负荷供冷模式可以在用户大量用冷的情况下,通过循环泵为用冷的末端负荷提供冷量,小负荷供冷模式可以在少量用户用冷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区域能源冷站水泵灵活地为用冷的末端负荷提供冷量,以此节约了能源,有供冷灵活实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大负荷供冷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小负荷供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出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区域供冷小负荷直供系统,包括一次供水管10、一次回水管11、二次供水管20、二次回水管21、旁路混水管30、混流管40、旁通管50、逆止阀60、调节阀70、第一温度传感器71、第二温度传感器72、第三温度传感器73、第四温度传感器74、流量计75、变频泵80、循环泵90和冷量计100。

区域能源冷站的冷冻水供水管与一次供水管10相连,区域能源冷站的冷冻水回水管与一次回水管11相连,末端负荷总供水管与二次供水管20相连,末端负荷总回水管与二次回水管21相连,二次回水管21上设置有循环泵90,一次供水管10与二次供水管20相连,一次回水管11与二次回水管21相连,旁路混水管30连接一次供水管10和一次回水管11,混流管40连接二次供水管20和二次回水管21,并与旁路混水管30并联,混流管40上设置有变频泵80,旁通管50的两端连接在二次回水管21上并与循环泵90并联。

旁路混水管30、混流管40、旁通管50和二次回水管21上均设置有逆止阀60,上述四处逆止阀60的导通方向分别为:一次回水管11指向一次供水管10、二次回水管21指向二次供水管20、靠近末端负荷指向远离末端负荷和循环泵90指向旁路混水管30。一次回水管11上设置有调节阀70,二次供水管20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71和第二温度传感器72,第一温度传感器71用于将温度信号传递给调节阀70,第二温度传感器72用于将温度信号传递给变频泵80,一次供水管10和一次回水管11上分别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7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74,一次回水管11上设置有流量计75,第三温度传感器73、第四温度传感器74和流量计75连接有冷量计100用于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冷量计100进行冷量计量。

此区域小负荷直供供冷系统有分别应用于末端负荷大量用冷和末端负荷少量用冷的大负荷供冷模式和小负荷供冷模式,下面分别介绍这两种供冷模式。

大负荷供冷模式:如图2所示,大负荷供冷模式下用户需要启动循环泵90,关闭变频泵80,在末端负荷处完成热交换的冷冻水流经二次回水管21通过循环泵90后,一部分通过一次回水管11流回到区域能源冷站,另一部分通过旁路混水管30与一次供水管10内的冷冻水混合,通过二次供水管20进入到末端负荷,设置在此二次供水管20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71通过控制调节阀70控制一次回水管11内冷冻水的流量,进而控制旁路混水管30内冷冻水与一次供水管10内冷冻水的混合比例,使二次供水管20内的冷冻水的温度达到设定的目标温度,以此循环。

小负荷供冷模式:如图3所示,小负荷供冷模式下用户需要启动变频泵80,关闭第一温度传感器71,小负荷供冷模式下用户可利用区域能源冷站的水泵直接供水,冷冻水在末端负荷热交换后流经旁通管50后,一部分通过一次回水管11流回到区域能源冷站,另一部分通过混流管40与一次供水管10内的冷冻水混合,通过二次供水管20进入到末端负荷,设置在此二次供水管20上的第二温度传感器72将温度信号传递给变频泵80控制变频泵80工作而控制混流管40内冷冻水的流量,进而控制混流管40内冷冻水与一次供水管10内冷冻水的混合比例,使二次供水管20内的冷冻水的温度达到设定的目标温度,以此循环。

小负荷供冷模式一方面能够使用户根据需要灵活地获得冷量,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循环泵90电量的浪费,节约了资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种供冷模式中,大负荷供冷模式可以在用户大量用冷的情况下,通过循环泵90为用冷的末端负荷提供冷量,小负荷供冷模式可以在少量用户用冷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利用区域能源冷站水泵灵活地为用冷的末端负荷提供冷量,以此节约了能源,有供冷灵活实用方便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应该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做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