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9018阅读:733来源:国知局
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



背景技术:

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热能的加热装置,将水从低温加热到高温,以满足人们在生活、生产中的热水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按结构形式分为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和平板式太阳能热水器,主要以真空管式太阳能热水器为主,占据国内95%的市场份额,真空管式家用太阳能热水器是由集热管、储水箱及支架等相关零配件组成,把太阳能转换成热能主要依靠真空集热管,真空集热管利用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使水产生微循环而得到所需热水。

然而现有的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传统的卧式太阳能储水装置位于集热板的上方,导致其稳定性较低,其次集热板无法进行角度调节,导致其集热的效率较低,再有水箱内部易因长期使用产生水垢,导致水质较差,水加热时间变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包括水箱,所述水箱底部卡合固定有水箱固定座,所述水箱固定座底部的四个拐角处焊接有减震支腿,所述水箱两侧壳体上对称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水箱前壳体上开设有溢流孔,所述水箱顶部焊接有U型固定架,且U型固定架中心位置处通过旋转轴与集热板固定块转动连接,且集热板固定块上螺栓固定有集热板,所述集热板与水箱之间连接有循环管路,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过滤器,所述水箱内部设置有保温层。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循环管路共设置有两根,且两根循环管路对称设置有水箱的两侧。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U型固定架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U型固定架相互平行。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旋转轴两端设置有控制旋转轴转动的螺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集热板与U型固定架之间位于集热板固定块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折叠支杆。

本实用新型中,首先水箱位于集热板的底部,相比于传统的卧式太阳能热水器稳定性更高,其次集热板通过集热板固定架上的旋转轴转动连接在水箱顶部的U型固定架上,使得集热板可以通过旋转轴的转动调节倾斜角度,相比于传统的卧式太阳能热水器,吸收太阳能的效率更高,集热更快,再有进水管内部设置有过滤器,可以将通过进水管向水箱注的水进行过滤,使得水箱内部不会因长时间使用产生污垢,影响水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集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水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减震支腿、2-水箱固定座、3-进水管、4-水箱、5-出水管、6-溢流孔、7-循环管路、8-U型固定架、9-集热板固定块、10-旋转轴、11-集热板、12-过滤器、13-保温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卧式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及储水装置,包括水箱4,水箱4底部卡合固定有水箱固定座2,水箱固定座2底部的四个拐角处焊接有减震支腿1,水箱4两侧壳体上对称设置有进水管3和出水管5,水箱4前壳体上开设有溢流孔6,水箱4顶部焊接有U型固定架8,且U型固定架8中心位置处通过旋转轴10与集热板固定块9转动连接,且集热板固定块9上螺栓固定有集热板11,集热板11与水箱4之间连接有循环管路7,进水管3上设置有过滤器12,水箱4内部设置有保温层13。

循环管路7共设置有两根,且两根循环管路7对称设置有水箱4的两侧,U型固定架8共设置有两个,且两个U型固定架8相互平行,旋转轴10两端设置有控制旋转轴10转动的螺帽,集热板11与U型固定架8之间位于集热板固定块9的两侧对称设置有折叠支杆。

溢流孔6的设置,目的在于当水箱4内部水满时,水会从溢流孔6溢出,提醒使用者,停止向水箱4加水,集热板固定块9两侧的折叠支杆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集热板11转动时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使用时,该首先通过减震支腿1将水箱4固定在指定的位置,然后根据日照情况,转动旋转轴10,调节好集热板11的倾斜角度,便于集热板11集热,然后通过旋转轴10两端的螺帽固定好旋转轴10,使用时,将进水管3和出水管5与相应的进水管道和出水管道连接好,此时便可以使用该太阳能热水器了,整个装置完整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