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7479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现场夏季气温高、近年雾霾日益猖獗,令作业环境尤为恶劣,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休息,由于长期处于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的环境,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存在着很多疾病隐患,如呼吸道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甚至癌症等。

以往建筑行业对这方面的影响没有重视,建筑工地工作休息环境都很简陋。随着国家政策的细致,绿色节能的倡导,员工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行业对此开始采取治理措施。同时,人类的活动持续造成地球暖化,使得地球气候日渐极端化,加之建筑工地工作休息环境都很简陋,而工作人员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甚至是施工安全,因此对建筑工地上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休息室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大多还是通过市场上购买的空调来改善,这种方存在以下问题:不能为室内源源不断输入新风,仅靠室内空气循环净化,容易滋生细菌及缺氧,要经常通风换气;耗电量较高,不利于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投入成本低、使用效果好,通过第一降温机构和第二降温机构,有效的将空气流通管道内的空气进行降温,为建筑工地上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休息室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空气流通管道和第二空气流通管道,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的入口伸入至该建筑施工现场的室外或地下室,所述第二空气流通管道的出口伸入至该建筑施工现场的室内,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一降温机构,所述第二空气流通管道上设置有第二空气流通管道,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入口处设置有温度计,所述第一降温机构和第二降温机构组成对空气进行降温的降温机构;

所述温度计与控制器连接,所述控制器与上位机通信。

上述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加压风机。

上述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一降温机构为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该建筑施工现场的洗车平台蓄水池内。

上述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多排由后至前呈等间距布设的第一降温管,每排所述第一降温管均包括多个由上向下呈竖向布设的U型金属管,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均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的出口和入口均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

上述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是: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均为由直径为φ10mm~φ15mm的金属管弯折加工而成,每个所述U 型金属管的高度和底部宽度均不相同,相邻两个所述U型金属管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5mm~30mm。

上述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降温机构为竖向布设的第二降温管,所述第二降温管沿所述主通道的高度方向布设,且所述二降温管伸入至所述主通道的内部,所述第二降温管的入口和出口均与该建筑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管道连通。

上述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第二降温管为将一根直径为φ10mm~φ15mm的金属管进行多次弯折而成。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的空气降温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中的降温系统包括与第一降温机构和第二降温机构,通过第一降温机构和第二降温机构有效的将空气进行降温,为建筑工地上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休息室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3、本实用新型中的通过建筑施工现场的洗车平台蓄水池进行将第一降温机构内的空气进行降温,同时通过建筑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作为第二降温机构,有效的利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资源,便于实现,且有利于节约资源,同时使用效果好。

4、能够将空气经过降温后源源不断的送入办公室、休息室或库房内,且该空气降温系统设置在室外,有效的减小了由于噪音对工作人员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方法投入成本低、使用效果好,通过第一降温机构和第二降温机构,有效的将空气进行降温,为建筑工地上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休息室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监测机构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降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降温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利用本实用新型对空气进行降温的方法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空气流通管道; 1-2—第一空气流通管道;

2—加压风机; 3—第一降温机构;

3-1—上盖体出口; 3-2—上盖体入口; 3-3—上盖体;

3-4—第一降温管; 4—洗车平台蓄水池; 5—生活用水管道;

6—第二降温机构; 6-1—第二降温管; 7—温度计;

8—控制器; 9—上位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建筑施工现场用空气降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和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 1-1的入口伸入至该建筑施工现场的室外或地下室,所述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的出口伸入至该建筑施工现场的室内,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 上设置有第一降温机构3,所述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上设置有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处设置有温度计7,所述第一降温机构3和第二降温机构6组成对空气进行降温的降温机构;

如图2所示,实际使用时,所述控制器8与上位机9组成了该空气降温系统的监测机构;所述温度计7与控制器8连接,所述控制器8与上位机9通信。

实际使用时,通过第一降温机构3和第二降温机构6,有效的对空气进行降温,为建筑工地上工作人员的办公室、休息室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和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出口均设置有防雨百叶窗及防鼠网片,防止老鼠、垃圾等对所述空气流通管道1的堵塞及破坏。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和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利用建筑施工现场的废旧铁皮或者UPVC管制作为截面积不小于0.15㎡的管道,有效的利用施工现场的资源,节约材料同时便于加工;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和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的外侧采用岩棉板或岩棉管壳包裹,进行保温,同时埋地铺设,有效的减小了由于阳光直射对所述管道内的空气温度的影响,降低降温效率,且节约施工场地的空间。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二空气流通管道1-2出口的数量根据建筑施工现场办公室、宿舍及库房的数量进行确定,同时每个所述第二空气流通管道 1-2出口处均设置有止流阀,有效的保障在工作人员办公及休息时源源不断的输入经过降温的空气,在办公室、宿舍或者库房中任意一处或者两处无工作人员停留时,及时通过所述止流阀中断降温的空气输送,节约能源,且便于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加压风机2。

实际使用时,在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的入口处及所述分流器8 的入口处均设置有所述加压风机2,当两个所述加压风机2之间的距离大于50m时,在两个所述加压风机2之间加设一个或多个所述加压风机2,目的是保证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的空气的压力,有效的将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内经过降温的空气送入办公室、宿舍及库房内。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降温机构3为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该建筑施工现场的洗车平台蓄水池4内。

实际使用时,所述热交换器与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连通,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中的空气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后通过所述该建筑施工现场的洗车平台蓄水池4内的水进行降温,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第一是一定质量的水吸收(或放出)很多的热而自身的温度却变化不大;第二是一定质量的水升高(或降低)一定温度吸热(或放热)很多,有利于用水作冷却剂;同时每个建筑施工场地均设置有洗车平台蓄水池4,使用方便,有效的利用现有的资源。

如图3、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多排由后至前呈等间距布设的第一降温管3-4,每排所述第一降温管3-4均包括多个由上向下呈竖向布设的U型金属管,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均设置在同一平面上,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的出口和入口均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

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均为由直径为φ10mm~φ15mm的金属管弯折加工而成,每个所述U型金属管的高度和底部宽度均不相同,相邻两个所述U型金属管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5mm~30mm。

实际使用时,所述U型金属管为铜质材料,由于所述金和银的导热性能比较好,但缺点就是价格太高,制作工艺复杂,铜散热效果则次之,但是相对来说价格较低,铜的导热性能比起铝要快的多,铜可以快速的把热量带走。

实际使用时,将所述热交换器包括呈等间距布设的多排第一降温管3-4,每排所述第一降温管3-4均包括多个呈竖向布设的U型金属管,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均设置在同一平面上,目的是增加所述U型金属管与该建筑施工现场的洗车平台蓄水池4内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所述热交换器的降温效率。

实际使用时,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上盖体3-3,所述上盖体3-3上设置有上盖体入口3-2和上盖体出口3-1,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的入口通过所述上盖体入口3-2与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连通,多个所述U型金属管的出口通过所述上盖体出口3-1与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连通。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降温机构6为竖向布设的第二降温管6-1,所述第二降温管6-1沿所述主通道的高度方向布设,且所述二降温管6-1伸入至所述主通道的内部,所述第二降温管6-1的入口和出口均与该建筑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管道5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降温管6-1为将一根直径为φ10mm~φ15mm 的金属管进行多次弯折而成。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二降温管6-1为将一根直径为φ10mm~φ15mm 的金属管进行多次弯折加工而成,目的是增加所述第二降温管6-1与所述主通道内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加所述第二降温机构6的效率。

实际使用时,所述第二降温管6-1的入口和出口均与该建筑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管道5连通,合理利用建筑施工现场的资源进行降温,同时,第二降温管6-1内的生活用水可重复使用。

如图6所示的一种利用本实用新型对空气进行降温的方法,在常态下所述第一降温机构3和第二降温机构6均处于关闭状态,不对所述空气进行降温处理,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实时监测:分时刻对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处空气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对其中任意一时刻温度计7监测数据分时刻进行采集,同时将监测数据储存至控制器8中;

步骤二、数据的调取及超限判断,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201、当前时刻数据的采集:调取步骤一控制器8中当前时刻所述第一空气质量监测仪12、温度计7和所述第二空气质量监测仪13的监测数据;

步骤202、当前时刻数据的超限判断:将步骤201中的所述监测数据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对比,当所述监测数据超限时,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当所述监测数据未超限时,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删除;

步骤203、下一时刻数据的采集:调取步骤一控制器8中该时刻所述温度计7的监测数据;

步骤204、下一时刻数据的超限判断:将步骤203中的所述监测数据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对比,当所述监测数据超限时,对所述监测数据进行记录,当所述监测数据未超限时,对步骤202中记录的监测数据和步骤 203中的监测数据均进行删除;

步骤205、n次重复步骤203、步骤204,其中n为正整数,且n=50~ 100,当n个时刻中的所述监测数据均超限,则进入步骤三,否则进入步骤203;

步骤三、空气的降温处理及监测,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301、当步骤205中n个时刻中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处空气的温度均为28°≤t<35°时,打开所述第一降温机构3对所述空气进行降温,并保持所述第一降温机构3持续打开10min~30min,同时按照步骤一的方法对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处空气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当步骤二中该时段内连续n个时刻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处空气的温度均为t≥35°时,同时打开所述第一降温机构3和第二降温机构6对所述空气进行降温,并保持所述第一降温机构3和第二降温机构 6持续打开10min~30min,同时按照步骤一的方法对所述第一空气流通管道1-1入口处空气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

步骤302、待步骤301中所述空气的降温处理结束后,进入步骤203。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一实时监测之前,对所述温度计7的阈值进行设定,并将所述阈值储存至控制器8中。

本实施例中,步骤一中所述时刻的时长为10s~15s。

实际使用时,利用所述空气降温系统对办公室、宿舍和库房中空气进行空气降温时,是通过利用所述空气降温系统对空气进行持续的降温后,将降温后的空气源源不断地送入办公室、宿舍和库房中,将办公室、宿舍和库房中原有的未经降温的空气进行稀释,直至办公室、宿舍和库房中的空气温度适宜。

实际使用时,在不同的季节如夏季室外温度较高因此数据采集频率增加,即缩短数据采集时刻的时长为10s,在秋季或者春季时,室外的温度适宜时,数据采集时刻的时长可适当延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