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供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50112阅读:47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暖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智能供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采暖加热方式基本为传统的热传递、热辐射加热,例如:燃煤锅炉、天然气采暖、电阻式锅炉、空调采暖、空气能余热回收、地热利用等。传统的燃烧加热方式存在热损失大、热效率低、加热速度慢、加热温度提升困难,环境污染较大、安全隐患多,加热过程热量控制不够精确、控制方法单一、智能化程度不够高等缺点。电阻和空调供暖能耗比较大,空气能余热回收和地热利用受环境气温和地热温度制约,热源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热效率低、热损失大、环境污染大、安全隐患多、能耗大等弊端的供暖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智能供暖系统,包括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与所述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电连接并由所述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控制的加热装置、以及与所述加热装置连接进行热量传递的供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与所述供热装置连接的加热水管以及套设在所述加热水管外围且与所述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电连接的感应线圈;所述感应线圈工作时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以在所述加热水管上产生感应电流形成主动发热。

优选地,所述感应线圈沿所述加热水管长度方向均匀设置。

优选地,所述加热水管上套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设置在所述加热水管与所述感应线圈之间。

优选地,所述保温层为耐高温保温棉,且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为 10mm~20mm。

优选地,所述加热水管为不锈钢管;所述感应线圈为耐高温云母导线或者多股漆包线。

优选地,所述供热装置包括供热室、与所述加热水管和所述供热室连接将热水输送至所述供热室的第一水管、设置在所述供热室中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制得到暖气的暖气片以及与所述供热室和所述加热管连接将冷却后的水输送至所述加热水管的第二水管。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管上设有循环水泵。

优选地,所述智能变频控制器包括控制芯片、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的人工交互界面、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IGBT模块和数字信号发生器。

优选地,所述智能供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供热装置上且与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电连接的信号采集装置。

优选地,所述信号采集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供热装置上将所述供热装置内的温度信号反馈给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所述供热装置上将所述供热装置的液位信号反馈给所述变频驱动控制器的液位传感器。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智能供暖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智能供暖系统通过在与供热装置相连接的加热水管的外围套设与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电连接的感应线圈形成加热装置,该感应线圈能够在工作时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以在该加热水管上产生感应电流形成主动发热,减少了热传递的过程,降低了热量损失,另外,该加热过程无任何废气废固排放、无明火,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加热过程的安全性能。该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在加热过程实现了全自然精确控制,使得该智能供暖系统的智能化以及安全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智能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智能供暖系统的一个优选实施例。

该智能供暖系统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热辐射加热方式,采用负载主动加热,减少了一次关键的热量传递过程,因而热效率和节能效果都显著提升。加热过程无任何废气废固排放、无明火,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加热过程的安全性能。全数字智能控制电路使得加热过程可以实现全自动精确控制,设备智能化、操控安全性及节能程度大幅度提高。

如图1所示,该智能供暖系统包括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11与该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11电连接并由该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控制的加热装置12、以及与该加热装置12连接进行热量传递的供热装置13。该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11 可用于实现电能的高效转换实现对该供暖系统的智能化控制。该加热装置12 能够用于加热产生热量,再经供热装置13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产生暖气,该供热装置用于给智能供暖系统周围的环境进行供暖。该智能供暖系统还包括设置在该供热装置13上且与该变频驱动控制器电连接的信号采集装置。该信号采集装置可对该供热装置13的供热温度或者供热装置的液位进行采集。

该信号采集装置包括设置在该供热装置上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设置在该供热装置上的液位传感器。该温度传感器能够将该供热装置内的温度信号反馈给该变频驱动控制器;该液位传感器能够将该供热装置的液位信号反馈给该变频驱动控制器。

该智能变频控制器11包括控制芯片、与该控制芯片电连接的人工交互界面111、以及与所述控制芯片电连接的IGBT模块和数字信号发生器。该信号采集装置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液位信号反馈给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该控制芯片经过预设算法发出是否需要调节工作频率和功率的指令给与该智能供暖系统连接的外围电路和仪表,进而达到电热能的高效转换。该人工交互界面 111可以为触摸屏,该人工交互界面111可以显示该智能变频控制器输出的电流大小和功率大小,以及通过人工交互界面111,人们可实现对该智能变频控制器的控制。该智能电源控制器能够将将工业交流电经过整流桥整流后变成直流电,再把直流电经过IGBT模块进行逆变,转换成频率为10-30KHZ的可调节工作频率的电流,并将该电流输出至加热装置。该数字信号发送器能够对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另外,该数字信号发送器能够与外接的仪器仪表联动,实现定时、自检、过流、过热保护。

该加热装置12包括与该供热装置13连接的加热水管121以及套设在该加热水管121外围且与该智能变频控制器电连接的感应线圈122。该加热水管121 可供水流过,并对流经该加热水管121的冷水进行加热,该感应线圈122能够在工作时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以在该加热水管上产生感应电流形成主动发热。

该加热水管121为不锈钢管,其可以呈U型,也可以呈圆柱状。在本实施例中,优选地,该加热水管121呈U型。该加热水管121包括进水口和出水口,冷水从该进水口进入加热水管121中,经过加热水管121加热后从出水口输出。加热水管121的直径、管壁厚度、水的流速与该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的功率大小需要根据设计的热量密度进行控制,以保证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最大输出功率达到额定功率,又能够实现最高的综合热效率。

该感应线圈122采用耐高温云母导线或者多股漆包线制成。该感应线圈 122能够接收该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的电流,在该感应线圈122周围产生高频磁场,并由该高频磁场切割感应线圈122周围的加热水管121,使其产生局部细小涡轮而使自身内阻发热,进而对该加热水管121中的液体进行加热。在本实施例中,该感应线圈122沿该加热水管121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使得加热水管121可采用立式放置,节省了安装场地占用面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加热装置不限于立式,也可以为卧式,且其不不受天气、环境、地理位置影响均能稳定提供高低温的热源。还有该感应线圈通过均匀设置使得该加热水管 121能够均匀发热。该感应线圈的设计与该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11的功率以及加热水管的长度和直径的设计相匹配。该感应线圈122到出水口和进水口的距离、该感应线圈122的匝间疏密度、绕线长度等三组参数以及所选智能变频驱动控制器的功率大小设计需要根据阻抗进行选择。

该加热水管121上套设有保温层;该保温层123设置在该加热水管121 与该感应线圈122之间。该保温层123可以为耐高温保温棉,该保温层能够避免该加热水管121加热后传导过来的热量损坏感应线圈122,提高该感应线圈的使用寿命,并且该保温层123能够给该感应线圈提供绝缘防护同时可以减少加热水管121上热量的浪费。优选地,该保温层123的厚度为10mm~20mm。

该供热装置13包括供热室131、与该加热水管121和该供热室131连接的第一水管132、设置在该供热室131中的暖气片以及与该供热室131和该加热水管121连接的第二水管133。该供热室131中设有用于收集热水的水箱以及用于收集冷凝后的冷水的水箱。该供热室131通过将该热水中的热量散发至空气从而制得暖气。该第一水管132与该加热水管121的出水口连接,将热水输送至供热室131的水箱中。该第二水管133与该加热水管121的进水口连接,将该供热室131水箱中冷却后的水输送至加热水管121,形成循环回路。该暖气片可作为发热源将热水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从而得到暖气,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发热源不限于暖气片,也可以是地热管或散热翅片。在该第二水管 133133上设有循环水泵134。该循环水泵134能够不断地将暖气片冷却的水重新注入加热水管121中进行加热。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