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59434发布日期:2018-08-14 09:58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必备的家用电器之一,随着用户对舒适性以及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空调在使用时一般需要使用环境封闭,长期使用时,空气的新鲜程度下降会使用户感到憋闷的感觉。针对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新风系统。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为利用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新风系统的设备复杂,造价高,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

另外,现有空调器的送风方式是将冷风送入室内后,与周围空气缓慢对流,换热速度较慢,不能给人迅速凉爽的感觉,而将室内机的送风口对人直吹,会对用户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容易出现空调病。由于噪声随着风量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量需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噪声对用户造成不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增加气流引流方案,主要是出风口处的气流带动引流风口出风,虽然可达到冷热出风混合效果,但引风量较少,混合作用不是太明显,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至少一个缺陷,实现增加风量,达到出风凉而不冷的自然送风效果。

本发明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要使得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紧凑,并且可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其包括:

壳体,壳体包括罩壳以及设置于罩壳前方的前面板,罩壳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前面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送风口,且壳体的两侧端面上分别具有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和第二新风管连接口,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和第二新风管连接口分别用于连接通向新风来源环境的新风管;

送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配置成促使空气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并经由第一送风口送出;

换热装置,设置于第一进风口和送风装置之间,以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喷气组件,设置于第一送风口的下方,并形成有喷气口;

第一新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靠近第一新风管连接口的一端,其具有第一新风风机,第一新风风机配置成吸入来自于第一新风管连接口的空气,并供向喷气组件;

第二新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靠近第二新风管连接口的一端,其具有第一新风风机,第一新风风机配置成吸入来自于第一新风管连接口的空气,并供向喷气组件;并且

喷气组件还配置成,将来自于第一新风装置和/或第二新风装置的气流从喷气口喷出,并带动周围空气与由第一送风口送出的经过热交换的空气在壳体前方混合。

可选地,壳体还包括:第一新风罩,可拆卸地罩扣于第一新风装置的外侧,其上形成第一新风管连接口;以及第二新风罩,可拆卸地罩扣于第二新风装置的外侧,其上形成第二新风管连接口。

可选地,喷气组件包括:横向排列于第一送风口的下方的第一喷气部和第二喷气部,其中第一喷气部靠近第一新风装置一侧,第二喷气部靠近第二新风装置一侧,并且第一喷气部和第二喷气部的内周壁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喷气口和第二喷气口,第一喷气口用于将第一喷气部内来自于第一新风装置的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第一喷气部内周壁限定出的第一抽风孔中的环境空气向前送出;第二喷气口用于将第二喷气部内来自于第二新风装置的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第二喷气部内周壁限定出的第二抽风孔中的环境空气向前送出,并且第一抽风孔和第二抽风孔分别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与周围环境连通。

可选地,送风装置包括横向设置于壳体内的贯流风机;第一新风风机以及第二新风风机分别为离心风机,第一新风风机以及第二新风风机的旋转轴线分别与贯流风机的旋转轴线平行设置,并且第一新风风机以及第二新风风机与贯流风机以及换热装置所在的换热腔分别相互隔离。

可选地,第一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导风部件,连接于第一新风风机的送风口以及第一喷气部之间,以对第一新风风机的气流进行导引,并且第一新风风机的进风端朝向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其出风端设置为朝向下方,以连接第一导风部件;以及

第二新风装置包括:第二导风部件,连接于第二新风风机的送风口以及第二喷气部之间,以对第二新风风机的气流进行导引,而且第二新风风机的进风端朝向第二新风管连接口,其出风端设置为朝向下方,以连接第一导风部件。

可选地,第一导风部件包括:第一风机连接口,与第一新风风机的出风端相接;以及第一引流段,与第一风机连接口相接,其内部限定出集气腔,以接纳第一新风风机排出的气流,第一引流段开有朝向第一喷气部的排气口,并且

第二导风部件包括:第二风机连接口,与第二新风风机的出风端相接;以及第二引流段,与第二风机连接口相接,其内部限定出集气腔,以接纳第一新风风机排出的气流,第二引流段开有朝向第二喷气部的排气口。

可选地,第一喷气部和第二喷气部分别由环形内壁和环形外壁构成,并且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共同限定出第一供风腔,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相接的边缘形成第一喷气口,第一喷气部靠近第一导风部件的一侧开有与第一引流段相接的第一进气口,从而将第一新风风机的气流引入第一供风腔;

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共同限定出第二供风腔,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相接的边缘形成第二喷气口,第二喷气部靠近第二导风部件的一侧开有与第二引流段相接的第二进气口,从而将第二新风风机的气流引入第二供风腔。

可选地,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向第一供风腔内部凹入,并且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相对的位置具有向外的翻边,从而使得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一喷气口,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内壁从其后侧边缘向前延伸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第一柯恩达表面;并且

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向第二供风腔内部凹入,并且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相对的位置具有向外的翻边,从而使得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二喷气口,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内壁从其后侧边缘向前延伸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第二柯恩达表面。

可选地,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位于喷气组件后侧的部分的截面成螺旋状,从而使得第一供风腔的气流沿第一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从第一喷气口喷出后,沿第一柯恩达表面向前送出,并带动抽出第一抽风孔内的环境空气;并且

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位于喷气组件后侧的部分的截面成螺旋状,从而使得第二供风腔的气流沿第二喷气部的环形外壁从第二喷气口喷出后,沿第二柯恩达表面向前送出,并带动抽出第二抽风孔内的环境空气。

可选地,第一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一净化模块,设置于第一新风风机的进风端以及第一新风管连接口之间,以对从第一新风管连接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并且

第二新风装置还包括:第二净化模块,设置于第二新风风机的进风端以及第二新风管连接口之间,以对从第二新风管连接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

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在壳体两侧分别设置新风装置,新风装置可以从室内机工作环境的外部吸入新鲜空气,从室内机下部的喷气组件喷出,与经过热交换的空气在壳体前方混合,从而保证送出的气流柔和,吹至人体的感受更加舒适,利用喷气部提高了送风的距离,从而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可以使室内温度整体均匀下降,改善用户风感体验,提升送风舒适度。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在两侧新风装置内分别设置净化模块,对新风气流进行净化,将净化后的空气送入室内,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降低污染空气对身体的伤害。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更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利用离心风机形成新风装置的气流动力,在送风装置正常运转时,可以增加新风,使得空调进出风量大幅增加,性能明显提升。在送风装置降速运转时,也可增加新风以补充进风量,从而在保证空调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噪声。特别地,具备新风功能却无损整机性能。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性外观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示意性爆炸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送风方向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第一喷气部的示意图;以及

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的气流流向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为了便于描述,说明书中提及的“上”“下”“前”“后”“顶”“底”等方位均按照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限定,例如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贴靠于安装位置的一侧为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示意性外观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以及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示意性爆炸图。

该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一般性地可以包括:壳体、送风装置134、送风装置134、换热装置140、喷气组件、第一新风装置、第二新风装置。

其中壳体可以包括:罩壳111以及设置于罩壳111前方的前面板112。罩壳111由顶壁、侧壁、后背形成,限定出容纳内部部件的空间,前面板112布置于罩壳111的前方,从而封闭罩壳111的内部空间。

罩壳11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31,前面板112的下方设置有第一送风口133,且壳体的两侧端面上具有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和第二新风管连接口。例如壳体还可以设置第一新风罩113和第二新风罩115,其中,第一新风罩113可拆卸地罩扣于第一新风装置的外侧,其上形成第一新风管连接口;第二新风罩115可拆卸地罩扣于第二新风装置的外侧,其上形成第二新风管连接口。从而第一新风罩113使得第一新风装置隐藏于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内部,第二新风罩115使得第二新风装置隐藏于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内部,保证室内机100外观的整体性。并且第一新风罩113和第二新风罩115可拆卸地设置,可以方便用户对相应的新风装置进行清洁。

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和第二新风管连接口用于分别连接新风管158,新风管用于连接通向新风来源环境,从而从室内机100工作环境的外部吸入新鲜空气。

新风管158用于连通室内机100的工作环境内外,其进风口端(首端)可以设置于室外(或者其他具有新鲜空气来源的环境中),新风管158的出风口端(末端)通过第一新风管连接口或第二新风管连接口与室内机连接。也就是说,第一新风管连接口或第二新风管连接口作为新风管158的接口结构。新风管158的进风口可以朝下设置。例如,新风管158包括从壳体向壳体外侧延伸出的水平段,以及从水平段的末端向下延伸的竖向段,可防止雨水等进入空调内部和空间内部。在一些替代性实施例中,新风管158可水平伸出室外,优选采用软管的形式,新风管158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置。

第一进风口131可以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进风口131处可以设置进风格栅。第一送风口133朝向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斜下方,可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送风口133处可以设置导风板114以及摆叶,用于改变第一送风口133的送风方向。

送风装置134,设置于壳体内,配置成促使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31进入壳体,并经由第一送风口133送出。换热装置140设置于第一进风口131和送风装置134之间,以与从第一进风口131进入壳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送风装置134可以采用贯流风机,其横向设置于壳体内部,并沿壳体的长度方向延伸,换热装置140可以设置于送风装置134与第一进风口131之间,并且围绕送风装置134设置,从而使得从第一进风口131进入的空气均匀地与送风装置134进行换热。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送风装置134可以设置多个横向布置的贯流风机。

换热装置140作为制冷系统的一部分,制冷系统可以利用压缩制冷循环来实现,压缩制冷循环利用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装置的压缩相变循环实现热量的传递。制冷系统还可以设置四通阀,改变制冷剂的流向,使换热装置140交替作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实现制冷或者制热功能。由于空调器中压缩制冷循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其工作原理和构造在此不做赘述。换热装置140可以为换热器,从而设置于送风装置134的外围。

第一进风口131至第一送风口133形成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换热风道。喷气组件设置于第一送风口133的下方,并形成有喷气口,喷气口通过收窄气流的出口提高气流喷出的流速,使其能够带动周围空气。

第一新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靠近第一新风管连接口的一端,其具有第一新风风机151,所述第一新风风机151配置成吸入新风管158经由第一新风管连接口的空气,并供向喷气组件。第二新风装置设置于壳体内靠近第二新风管连接口的一端,其具有第二新风风机181,第二新风风机181配置成吸入新风管158经由第二新风管连接口的空气,并供向喷气组件。

喷气组件配置成将来自于第一新风装置和/或第二新风装置的气流从喷气口喷出,并带动周围空气与由第一送风口133送出的经过热交换的空气在壳体前方混合。

喷气组件可以包括:横向排列于第一送风口133的下方的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其中第一喷气部120靠近第一新风装置一侧,用于排出第一新风装置产生的气流。第二喷气部129靠近第二新风装置一侧,用于排出第二新风装置产生的气流。

其中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的内周壁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喷气口和第二喷气口,第一喷气口用于将第一喷气部120内来自于第一新风装置的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第一喷气部120内周壁限定出的第一抽风孔123中的环境空气向前送出,从而与换热气流的一部分进行混合。第二喷气口用于将第二喷气部129内来自于第二新风装置的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第二喷气部129内周壁限定出的第二抽风孔中的环境空气向前送出,并且第一抽风孔123和第二抽风孔分别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与周围环境连通,从而分别与换热气流的一部分进行混合。

可替代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喷气组件也可以设置一个喷气部,在喷气部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新风装置和第二新风装置,利用一个喷气部形成喷射气流。

在利用两个新风装置以及两个喷气部件进行射流吹送新风时,每组新风装置与喷气部件的结构可以是一致的,两者为镜像对称。新风装置与贯流风机以及换热装置140所在的换热腔分别相互隔离。

第一新风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新风风机151以及第一导风部件152。第一新风风机151配置成形成从第一新风管连接口进入并供向第一喷气部120的气流。第一导风部件152连接于第一新风风机151的送风口以及第一喷气部120之间,以对第一新风风机151的气流进行导引。

第二新风装置可以包括:第二新风风机181以及第二导风部件182。第二新风风机181配置成形成从第二新风管连接口进入并供向第二喷气部129的气流。第二导风部件182连接于第二新风风机181的送风口以及第二喷气部129之间,以对第二新风风机181的气流进行导引。

第一新风风机151以及第二新风风机181可以优选使用离心风机,第一新风风机151以及第二新风风机181的旋转轴线分别与贯流风机的旋转轴线平行设置,并且第一新风风机151以及第二新风风机181与贯流风机以及换热装置140所在的换热腔分别相互隔离。

第一新风风机151的进风端朝向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其出风端设置为朝向下方。第一导风部件152包括:第一风机连接口以及第一引流段。第一风机连接口与第一新风风机151的出风端相接。第一引流段与第一风机连接口相接,其内部限定出集气腔,以接纳第一新风风机151排出的气流,第一引流段开有朝向第一喷气部120的排气口。

第二新风风机181的进风端朝向第二新风管连接口,其出风端设置为朝向下方。第二导风部件182包括:第二风机连接口以及第二引流段。第二风机连接口与第二新风风机181的出风端相接。第二引流段与第二风机连接口相接,其内部限定出集气腔,以接纳第二新风风机181排出的气流,第二引流段开有朝向第二喷气部129的排气口。

第一新风装置与第二新风装置的结构相同,以第一新风装置为例进行介绍。

第一新风风机151在使用离心风机的情况下,其旋转轴线与贯流风机的旋转轴线平行设置,并且其进风端朝向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其出风端设置为朝向下方,第一新风风机151与送风装置134所在的换热腔相互隔离。第一新风风机151可以从侧向吸入外部新鲜空气,从第一送风口133的下方的第一喷气部120的喷气口喷出。第一新风风机151作为第一新风装置的新风气流的动力源,保证了喷气部的空气射流速度。

第一新风风机151由电机带动,根据动能转换为势能的原理,利用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气体加速,然后减速、改变流向,使动能转换成势能。第一新风风机151的集气口朝向第一新风管连接口,保证气流能均匀地充满其叶轮的进口界面,降低流动损失。第一新风风机151的叶轮由高速电机带动随轴旋转时,叶轮间的气体随叶轮旋转而获得离心力,气体被甩出叶轮,进入蜗壳。蜗壳内的气体压强增高被导向排出。叶片间的气体被排出后,形成负压。第一新风管连接口外的新鲜空气不断地被吸入,从而形成连续气流。蜗壳成螺旋形,其吸集从叶轮中甩出的空气,并通过渐阔的截面积,将气流的动压力转化为静压。

第一导风部件152的第一风机连接口与第一新风风机151的出风端相接,第一引流段与风机连接口相接,其内部限定出集气腔,以接纳第一新风风机151排出的气流,第一引流段开有朝向第一喷气部120的排气口,以使集气腔的气流供向第一喷气部120的供风腔。第一导风部件152将第一新风装置产生的气流以尽量小的风阻供向第一喷气部120。

第一引流段沿竖向的第一风机连接口至横向的排气口整体呈蜗壳状,减少气流在集气腔内的风阻。

第一风机连接口连接于第一新风风机151的蜗壳的排气口,第一引流段的起始部分从第一风机连接口沿气流方向渐缩,从而加快气流进入集气腔的风速。第一引流段的中间段成螺旋状,将第一新风风机151排出的气流方向引导为横向。第一引流段横向区段与第一喷气部120相接,内部形成集气腔,其末端开有朝向第一喷气部120的排气口,以使集气腔的气流供向第一喷气部120的供风腔。第一导风部件152整体可以减少气流在集气腔内的风阻,使其在集气腔内形成涡旋,能够顺利地从集气腔通向第一喷气部120。

第二新风装置以及第二导风部件182的结构可以根据第一新风装置以及第一导风部件152的结构相应得出,其中第一新风风机151的进风端朝向第二新风管连接口。第二新风风机181作为第二新风装置的新风气流的动力源,第二导风部件182将新风气流导向第二喷气部129。

喷气组件具有两个横向排列的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整体均呈长圆环形(或称跑道形),其可以相对于喷气组件的中心对称设置,第一喷气部120的中央具有第一抽风孔123,第二喷气部129的中央具有第二抽风孔。第一抽风孔123和第二抽风孔分别在送风方向的上游与周围环境连通。

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的内周壁上分别形成有第一喷气口和第二喷气口,第一喷气口用于将第一喷气部120内的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第一喷气部120内周壁限定出的第一抽风孔123中的环境空气向前送出,第二喷气口用于将第二喷气部129内的气流向前喷出,并带动第二喷气部129内周壁限定出的第二抽风孔中的环境空气向前送出。

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可以分别由各自的环形内壁和环形外壁构成,并且第一喷气部120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共同限定出第一供风腔,第一喷气部120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相接的边缘形成第一喷气口,第一喷气部120远离的第二喷气部129一侧的端部开有与第一送风组件连通的第一进气口,从而将新鲜空气的气流引入第一供风腔。

第二喷气部129与第一喷气部120的结构一致,并且对称设置,因此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共同限定出第二供风腔,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相接的边缘形成第二喷气口,第二喷气部129远离的第一喷气部120一侧的端部开有与第二送风组件连通的第二进气口,从而将新鲜空气的气流引入第二供风腔。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的送风方向示意图。第一新风装置与第一喷气部120形成独立于换热风道的第一新风风道,吸入外部新鲜空气,采用喷射的方式向前方喷出,从而与换热风道送出的换热后的部分空气进行混合。

第二新风装置与第二喷气部129形成独立于换热风道的第二新风风道,吸入环境空气,采用喷射的方式向前方喷出,从而与换热风道送出的换热后的部分空气进行混合。

新风装置使用风速更高的离心风机,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喷出的气流送风距离远,在与换热气流以及室内环境空气混合后,可以大大提高换热气流的送风距离,使得室内温度可以快速达到设定温度,并且可以使得气流更为缓和,避免换热气流与周围环境的剧烈温差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感觉。从而保证送出的气流柔和,吹至人体的感受更加舒适,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可以使室内温度整体均匀下降,改善用户风感体验,提升送风舒适度。

而且新风装置喷出的新鲜空气还可以带动室内环境空气,可以使得气流更为缓和,避免换热气流与周围环境的剧烈温差给用户带来不舒适的感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最终输出的气流为经过换热的换热气流、外界新鲜空气、室内周围空气的混合。

由于第二喷气部129与第一喷气部120的结构一致,以下结合附图对喷气部的结构进行介绍。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中第一喷气部120的示意图;图6是沿图5中的剖切线a-a截取的示意性剖视的气流流向图。

第一喷气部120整体呈长圆形(或称跑道形),喷气部120的中央限定出第一抽风孔123,该第一抽风孔123前后贯通。第一喷气部120及其内部部件的尺寸、规格,可以根据送风装置134的新风要求以及新风装置的送风能力进行设置。

第一喷气部120包括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共同形成上述长圆形,并且环形内壁121的内侧为抽风孔123。环形外壁122与环形内壁121相接的边缘形成第一喷气口124,喷气口124用于将供风腔125的气流向前喷出,带动第一抽风孔123内的环境空气。

环形内壁121的后侧边缘126向供风腔125内部凹入,并且环形外壁122与环形内壁121的后侧边缘126相对的位置具有向外的翻边127,从而使得环形外壁122与环形内壁121的后侧边缘126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一喷气口124。环形内壁121向供风腔125内部凹入的后侧边缘126还可以具有气流方向引导的作用,使供风腔125内的气流顺利地从第一喷气口124送出。

环形内壁121从其后侧边缘126向前延伸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第一柯恩达表面;并且环形外壁122位于喷气部120后侧的部分的截面成螺旋状,从而使得供风腔125的气流沿环形外壁122从喷气口124喷出后,沿环形内壁121形成的柯恩达表面向前送出,并带动环境空气。环形内壁121向前延伸连续向外扩展的扩展倾斜角度可以为5至15度,倾斜角度越大,第一喷气口124喷出的气流的向外扩展速度越快,经过大量的测试,环形内壁121的扩展倾斜角度可以设置为6至10度之间,这样更有利于与第一抽风孔123中的环境空气进行混合。

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共同限定出第一喷气部120内部的环形的供风腔125,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分别具有两段间隔的水平区段128以及连接两段水平区段128的两段弧形区段129,其中两段弧形区段129中位于新风装置150一侧的弧形区段129的环形外壁122上开设有喷气部120的进气口,与第一导风部件152相接,以接收第一新风装置提供的空气。

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的上述区段由多个连接的部件形成,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可以由整体的模制件形成。

第一喷气口124可以为连续的环形槽,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喷气口124也可以在环形内壁121和环形外壁122的一部分区段上形成,或者为间隔的多段。例如第一喷气口124可以仅仅设置在第一喷气部120的水平区段128上,使得喷气更加均匀,并且可以有效地带动第一抽风孔123内的环境空气,并与第一送风口133相配合。为了提高第一喷气口124的射流速度,第一喷气口124的宽度可以设置为1至3mm,经过大量的测试,第一喷气口124的宽度可以优选设置为2mm左右,该尺寸宽度的第一喷气口124既保证换热气流的喷射速度,又可以尽量减少换热气流的风阻损失,减小噪音。在图6中实线箭头为环境空气的气流方向,虚线箭头为第一喷气口124喷出的换热气流的气流方向。

第二喷气部129具有与第一喷气部120相同的结构,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向第二供风腔内部凹入,并且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相对的位置具有向外的翻边,从而使得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外壁与环形内壁的后侧边缘之间的缝隙形成第二喷气口。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内壁从其后侧边缘向前延伸形成连续向外扩展的第二柯恩达表面;并且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外壁位于喷气组件120后侧的部分的截面成螺旋状,从而使得第二供风腔的气流沿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外壁从第二喷气口喷出后,沿第二柯恩达表面向前送出,并带动抽出第二抽风孔1292内的环境空气。第二喷气部129的环形外壁的横向一端(远离第一喷气部120的一端)设置有接收与第二导风部件182相接的第二进气口1291。

第二喷气部129的其他结构细节可以从第一喷气部120的描述中相应得出,在此不做重复。

在一些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还可以由电机与传动机构驱动,实现整体的上下摆动,调节送风角度,实现摆动送风,从而使得出风范围更宽广。第一喷气部120和第二喷气部129的摆动的送风角度可以与第一送风口133处的导风板114的摆动角度相配合,使得新风效果更佳。

第一新风装置和第二新风装置还可以分别进一步设置有第一净化模块153和第二净化模块183。第一净化模块153设置于第一新风风机151的进风端以及第一新风管连接口之间,以对从第一新风管连接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第二净化模块183设置于第二新风风机181的进风端以及第二新风管连接口之间,以对从第二新风管连接口进入的空气进行净化。

第一净化模块153和第二净化模块183均可以采取ifd(intensefielddielectric,多层电介质纤维过滤,利用强电场吸引空气微粒)净化装置、活性炭、hepa(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过滤网等净化手段,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净化模块可以为多层叠放的过滤网,从而保证净化效果。

在第一新风罩113和第二新风罩115可拆卸安装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地对第一净化模块153和第二净化模块183进行清洁和更换,在射流新风的同时实现空气净化功能。

第一新风装置和第二新风装置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开启,可以同时开启也可以分别单独开启,在用户选择开启新风装置时,本实施例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100将外部空气从第一送风口133的下方喷出,带动换热气流,大大提高了送风距离和送风量,同时避免了温差给人的不适感。另外新风装置在吸入外部空气时进一步实现空气净化功能,满足了用户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贯流风机也可以为两个,每个贯流风机与一组新风装置配合。从而满足不同的工况,例如在微风情况下,可以单独开启一侧的贯流风机和新风装置,在需要强力送风时,可以同时开启两侧的贯流风机和新风装置。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