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1749发布日期:2019-01-05 08:47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索桥主缆除湿干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悬索桥是目前跨越能力最大,使用广泛的一种桥梁结构形式,悬索桥中的主缆承受了桥体全部的动载及静载。主缆是由上万根钢丝通过防腐涂层包裹而成,但是一般主缆防腐层只能够保护到缠丝,并没有保护到主缆钢丝。在实际悬索桥中,主缆钢丝受到空气中水分影响,发生腐蚀,锈蚀等都影响主缆防护功能,降低了主缆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主缆内部构件进行除湿处理,是保证及延长悬索桥主缆的安全使用寿命,从而保证大桥安全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包括主缆本体、进气管路和远端智能控制器,所述主缆本体顶部并排设有若干第一进气口,所述主缆本体底部并排设有若干第一排气口;若干所述第一进气口与若干所述第一排气口的位置水平方向交错设置;

所述进气管路沿悬索桥桥梁塔由下到上设置,所述进气管路顶部通过三通管连接有相同的两条支路进气管,两条所述支路进气管分别延桥梁塔两侧的主缆本体配合设置且所述支路进气管位于所述主缆本体正上方;所述支路进气管底部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的导气口;所述支路进气管末端封闭;

所述进气管路底端连通有除湿送气装置。

进一步的,相邻的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为90m-110m。

进一步的,所述导气口通过电磁阀和电动节流阀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电磁阀输入端与所述导气口连通,所述电磁阀输出端与所述电动节流阀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动节流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口连通;所述电磁阀和所述电动节流阀与所述远端智能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除湿送气装置包括设置在桥梁塔内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另一端设有第二排气口和第三进气口;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输入端与输出端依次连通的第一空气过滤器、鼓风机、除湿机、除湿转轮机和第二空气过滤器;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与所述第二排气口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与所述进气管路底端连通;

所述壳体内部靠近所述第三进气口一端设有加热器,所述加热器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进气口连通,输出端经过所述除湿转轮机与所述第三排气口连通。

进一步的,第所述除湿机和所述除湿转轮机与所述远端智能控制器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路进气管通过抱箍与所述主缆本体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远端智能控制器包括plc控制器和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的触控屏。

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与所述远程智能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湿度监测仪、第一流量监测仪、第二湿度监测仪和第二流量监测仪;所述第一湿度监测仪和所述第一流量监测仪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二湿度监测仪和第二流量监测仪设于所述除湿转轮机和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器之间的连通处内部。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能将符合主缆除湿所需温度、湿度的干燥空气,通过送气管道沿主缆送入设于主缆上的进气口,送入主缆的干燥空气渗透入主缆带走水分,再通过设于主缆底部的排气口排出,保持主缆内部的干燥,有效的降低其腐蚀速度从而延长其使用时间,从而,同时在排气口设置湿度及流量监测设备用来监测主缆各段的湿度情况;系统采用交互式人机界面显示监控数据,通过plc+触控屏控制,直观观察全桥除湿系统运行状况及故障信息,并可远程诊断设备故障原因,方便及时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的主缆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的支路进气管结构布局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的除湿送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主缆本体1、进气管路2和远端智能控制器,所述主缆本体1顶部并排设有若干第一进气口3,所述主缆1本体底部并排设有若干第一排气口4;若干所述第一进气口3与若干所述第一排气口4的位置水平方向交错设置;

所述进气管路2沿悬索桥桥梁塔由下到上设置,所述进气管路2顶部通过三通管连接有相同的两条支路进气管21,两条所述支路进气管21分别延桥梁塔两侧的主缆本体1配合设置且所述支路进气管21位于所述主缆本体1正上方;所述支路进气管21底部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进气口3连通的导气口22;所述支路进气管21末端封闭;

所述进气管路2底端连通有除湿送气装置7。

使用时,在除湿送气装置内制备干燥空气,经进气管路进入支路进气管,经支气管路的导气口进入主缆本体的第一进气口,进入主缆的干燥空气渗透入主缆并带走其内部的水分,再通过设于主缆底部的第一排气口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干燥的空气要比潮湿的空气密度小,干燥的空气从主缆顶部进入,可将潮湿的气体从主缆的底部挤出去,从而达到较好的除湿效果。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为了达到更好的除湿排湿效果,相邻的所述第一进气口3和第一排气口4之间的水平距离本实施例提供的为100m;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所述桥梁塔上均设有连接结构相同的进气管路2,进气管路2下方连通有除湿送气装置7,达到快速准确的除湿目的。

实施例3

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与实施例2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为了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所述导气口22通过电磁阀23和电动节流阀24与所述第一进气口3连通;所述电磁阀23输入端与所述导气口22连通,所述电磁阀23输出端与所述电动节流阀24输入端连接,所述电动节流阀24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进气口3连通;所述电磁阀23和所述电动节流阀24与所述远端智能控制器电连接;电磁阀通过远端控制系统控制,实际工作中根据每段出口湿度、流量反馈信息可以针对某段主缆部分进行除湿工作,控制某段进气口处的电磁阀开关实现送气。

实施例4

本发明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与实施例3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请参阅图4所示,为了达到更好的向进气管路中送入符合标准的干燥气体的目的,所述除湿送气装置7包括设置在桥梁塔内部的壳体8;所述壳体8一端设有第二进气口81和第三排气口84,另一端设有第二排气口82和第三进气口83;

所述壳体8内部设有输入端与输出端依次连通的第一空气过滤器9、鼓风机10、除湿机11、除湿转轮机12和第二空气过滤器13;所述第一空气过滤器9输入端与所述第二进气口81连通;所述第二过滤器13与所述第二排气口82连通,所述第二排气口82与所述进气管路2底端连通;

使用时,气泵吸气端从外界吸入的气体,首先从外界通过壳体第二进气口81再进入第一空气过滤器9,空气过滤器的作用是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等杂质;然后气体从第一空气过滤器9出来后进入气泵10再进入除湿机11进行除湿干燥,再进入除湿转轮机12进行进一步的升温除湿,然后再次进入第二空气过滤器13进行空气净化,二次净化后的空气通过第二排气口82进入进气管路中,从而达到进入的气体是纯净干燥的目的。

为了使除湿转轮机能够持续使用,所述壳体8内部靠近所述第三进气口83一端设有加热器14,所述加热器14输入端与所述第三进气口83连通,输出端经过所述除湿转轮机12与所述第三排气口84连通;使用时从第三进气口83进入的气体经过加热器14加热,形成干燥空气,可对除湿转轮机进行除湿加热,从而达到除湿转轮机持续保持干燥的目的,经过除湿转轮机的气体从第三排气口84排入到大气中。

为了达到灵活运动的目的,所述除湿机11和除湿转轮机12与所述远端智能控制器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路进气管21通过抱箍与所述主缆本体1固定。

实施例5

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及检测装置与实施例4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远端智能控制器包括plc控制器和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的触控屏;通过plc和触控屏控制,达到直观观察全桥除湿系统运行状况及故障信息,并可远程诊断设备故障原因,方便及时维修。

需要说明的是,系统采用交互式人机界面显示监控数据,通过plc和触控屏控制,直观观察全桥除湿系统运行状况及故障信息,并可远程诊断设备故障原因,方便及时维修;同时,该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主缆各段湿度情况,并且远程控制各段进气管路上的进气口开关,从而实现具有针对性的除湿干燥工作。

实施例6

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一种悬索桥主缆除湿干燥系统的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包括与所述远程智能控制器电连接的第一湿度监测仪5、第一流量监测仪6、第二湿度监测仪85和第二流量监测仪86;所述第一湿度监测仪5和所述第一流量监测仪6设置于所述第一排气口4,用于检测主缆干燥情况,掌握主缆内部的湿度情况;所述第二湿度监测仪85和第二流量监测仪86设于所述除湿转轮机12和所述第二空气过滤器13之间的连通处内部,实时检测进入进气管路的气体是否符合要求。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