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机构、扫风装置以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3611发布日期:2018-11-16 23:0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转动部件的换向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向机构、扫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对于需要经常改变转动方向的转动部件,通常都是通过控制电机的正反转来实现,例如,在空调器中,通过电机的正反转带动扫风部周期性地改变转动方向,以改变风向。采用此种结构,电机或其他驱动部在正反转切换过程中存在堵转以及消耗能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向机构、扫风装置以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通过驱动部的正反转切换转动部件的转向时,驱动部存在堵转以及消耗能量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可转动地设置;第二转动部,可转动地设置;输出部,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分别用于驱动输出部沿两个相反的方向转动,输出部交替切换地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中的一个连接,以交替改变输出部的转向。

进一步地,输出部在转动路径上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在第一极限位置,输出部与第一转动部分离并与第二转动部连接,以改变输出部的转向;在第二极限位置,输出部与第二转动部分离并与第一转动部连接,以改变输出部的转向。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轮和设置在第一转轮上的第一凸台,第一凸台用于驱动输出部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转轮和设置在第二转轮上的第二凸台,第二凸台用于驱动输出部逆时针转动;在第一极限位置,输出部与第一凸台分离并与第二凸台连接;在第二极限位置,输出部与第二凸台分离并与第一凸台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凸台为多个,多个第一凸台围绕第一转轮的转动中心线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凸台用于顺次驱动输出部转动;第二凸台为多个,多个第二凸台围绕第二转轮的转动中心线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凸台用于顺次驱动输出部转动。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凸台在以第一转轮的转动中心线为中心线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多个第二凸台在以第二转轮的转动中心线为中心线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多个第一凸台的数量与多个第二凸台的数量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转轮的转动中心线、第二转轮的转动中心线以及输出部的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第一凸台凸出设置在第一转轮的端面,第二凸台凸出设置在第二转轮的端面。

进一步地,第一凸台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一凸环,第一柱体沿第一转轮的转动中心线设置在第一转轮的端面,第一凸环环绕设置在第一柱体上;第二凸台包括第二柱体和第二凸环,第二柱体沿第二转轮的转动中心线设置在第二转轮的端面,第二凸环环绕设置在第二柱体上。

进一步地,输出部包括转动件和与转动件连接的抵接件,抵接件的第一侧面用于与第一凸台抵接,抵接件的第二侧面用于与第二凸台抵接。

进一步地,抵接件的远离转动件的一侧为弧形面,弧形面位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之间,弧形面用于避让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

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驱动连接,第一转动部能够驱动第二转动部转动,且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部的转动方向相反。

进一步地,换向机构还包括:驱动部,与第一转动部和/或第二转动部驱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扫风装置,扫风装置包括扫风部和换向机构,换向机构为上述提供的换向机构,换向机构的输出部与扫风部驱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扫风装置,扫风装置为上述提供的扫风装置。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换向机构,在换向机构中设置第一转动部、第二转动部和输出部,由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能够驱动输出部沿两个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输出部可交替切换地与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连接,这样可通过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交替驱动输出部转动,从而使输出部沿两个相反的方向交替转动。采用此种结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均沿一个方向转动即可实现输出部的转向的改变,无需切换转动方向,因此在使用驱动部驱动第一转动部或第二转动部时,驱动部无需切换转向,从而能够避免驱动部的堵转以及消耗能量大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换向机构在a-a位置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第一转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第二转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中的输出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1中的换向机构在运行时的位置变化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转动部;11、第一转轮;12、第一凸台;20、第二转动部;21、第二转轮;22、第二凸台;30、输出部;31、转动件;32、抵接件;321、第一侧面;322、第二侧面;40、驱动部;50、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向机构,包括:第一转动部10,可转动地设置;第二转动部20,可转动地设置;输出部30,第一转动部10和第二转动部20分别用于驱动输出部30沿两个相反的方向转动,输出部30交替切换地与第一转动部10和第二转动部20中的一个连接,以交替改变输出部30的转向。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换向机构中设置第一转动部10、第二转动部20和输出部30,由于第一转动部10和第二转动部20能够驱动输出部30沿两个相反的方向转动,并且输出部30可交替切换地与第一转动部10和第二转动部20连接,这样可通过第一转动部10和第二转动部20交替驱动输出部30转动,从而使输出部30沿两个相反的方向交替转动。采用此种结构,第一转动部10和第二转动部20均沿一个方向转动即可实现输出部30的转向的改变,无需切换转动方向,因此在使用电机等驱动部驱动第一转动部10或第二转动部20时,驱动部无需切换转向,从而能够避免驱动部的堵转以及消耗能量大的问题。而且,还能够简化对驱动部的控制,延长驱动部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10的转向和第二转动部20的转向可以设置为相反的转向。该换向机构可应用于空调器中,以驱动扫风部改变风向。

在本实施例中,输出部30在转动路径上具有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在第一极限位置,输出部30与第一转动部10分离并与第二转动部20连接,以改变输出部30的转向;在第二极限位置,输出部30与第二转动部20分离并与第一转动部10连接,以改变输出部30的转向。这样输出部30转动到第一极限位置或第二极限位置后,可自动切换为与第一转动部10或第二转动部20连接,从而实现输出部30的自动换向。

具体地,第一转动部10包括第一转轮11和设置在第一转轮11上的第一凸台12,第一凸台12用于驱动输出部30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部20包括第二转轮21和设置在第二转轮21上的第二凸台22,第二凸台22用于驱动输出部30逆时针转动;在第一极限位置,输出部30与第一凸台12分离并与第二凸台22连接;在第二极限位置,输出部30与第二凸台22分离并与第一凸台12连接。这样可通过第一凸台12和第二凸台22驱动输出部30转动,并通过第一凸台12、第二凸台22与输出部30的切换连接改变输出部30的转向。

如图2所示,第一凸台12为多个,多个第一凸台12围绕第一转轮11的转动中心线间隔设置,多个第一凸台12用于顺次驱动输出部30转动;第二凸台22为多个,多个第二凸台22围绕第二转轮21的转动中心线间隔设置,多个第二凸台22用于顺次驱动输出部30转动。这样可通过多个第一凸台12和多个第二凸台22的配合实现输出部30的交替换向转动。通过设置多个第一凸台12和多个第二凸台22,在第一转轮11或第二转轮21转动一圈时,可以使输出部30进行多次转向切换。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凸台12在以第一转轮11的转动中心线为中心线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多个第二凸台22在以第二转轮21的转动中心线为中心线的圆周上均匀分布,多个第一凸台12的数量与多个第二凸台22的数量相同。这样可以实现输出部30有规律地周期性改变转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轮11的转动中心线、第二转轮21的转动中心线以及输出部30的转动中心线相互平行,第一凸台12凸出设置在第一转轮11的端面,第二凸台22凸出设置在第二转轮21的端面。这样可以使得换向机构的结构紧凑,减小占用空间。并且便于通过第一凸台12和第二凸台22与输出部30的接触改变输出部30的转向。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凸台12包括第一柱体和第一凸环,第一柱体沿第一转轮11的转动中心线设置在第一转轮11的端面,第一凸环环绕设置在第一柱体上;第二凸台22包括第二柱体和第二凸环,第二柱体沿第二转轮21的转动中心线设置在第二转轮21的端面,第二凸环环绕设置在第二柱体上。在使用时,通过第一凸环或第二凸环与输出部30接触,以驱动输出部30转动,这样可以减小阻力,便于转动。

如图5所示,输出部30包括转动件31和与转动件31连接的抵接件32,抵接件32的第一侧面321用于与第一凸台12抵接,抵接件32的第二侧面322用于与第二凸台22抵接。这样第一转轮11在转动时可带动第一凸台12绕第一转轮11的转动中心线转动,第一凸台12通过与第一侧面321的抵接推动输出部30顺时针转动;相应地,第二转轮21在转动时可带动第二凸台22绕第二转轮21的转动中心线转动,第二凸台22通过与第二侧面322的抵接推动输出部30逆时针转动。

如图2和图5所示,抵接件32的远离转动件31的一侧为弧形面,弧形面位于第一侧面321和第二侧面322之间,弧形面用于避让第一凸台12和第二凸台22。这样可通过弧形面避让第一凸台12或第二凸台22,以保证第一凸台12和第二凸台22中的一个与抵接件32抵接,避免干涉,保证输出部30的顺利转动和换向。

在本实施例中,换向机构还包括:驱动部40,与第一转动部10和/或第二转动部20驱动连接。第一转动部10和第二转动部20可以由两个驱动部40分别驱动,也可以由一个驱动部40同时驱动。而且,由于采用上述结构,驱动部40朝单一方向转动就可实现输出部30的转向的改变,因此能够避免驱动部40的堵转以及消耗能量大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驱动部40可以设置为电机。

如图1和图2所示,换向机构还包括壳体50,壳体50用于安装上述多个部件,以便于各部件的布置并对部件进行防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20驱动连接,第一转动部10能够驱动第二转动部20转动,且第二转动部20的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部10的转动方向相反。这样可以简化换向机构的结构,并且便于改变输出部30的转向。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转轮11和第二转轮21设置为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扫风装置,扫风装置包括扫风部和换向机构,换向机构为上述实施例中的换向机构,换向机构的输出部30与扫风部驱动连接。这样可通过不断变换转向的输出部30实现扫风部的转向的改变,从而改变风向。在本实施例中,扫风部可以设置为扫风板或扫风叶片。采用该技术方案可实现扫风装置的自动换向、简化扫风电机控制、延长扫风电机使用寿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扫风装置,扫风装置为上述提供的扫风装置。采用该空调器,在使用电机等驱动部驱动第一转动部10或第二转动部20时,驱动部无需切换转向,从而能够避免驱动部的堵转以及消耗能量大的问题。这样可以提高空调器的可靠性,并且能够降低能量消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