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93067发布日期:2020-03-27 19:51阅读:98来源:国知局
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空调。



背景技术:

相关空调通常由室内机和室外机组成。对于厨房等特殊使用场合,由于缺乏放置室外机的空间,相关空调难以很好地安装。

为解决上述问题,出现了一体式空调。由于不具室外机,一体式空调可安装在厨房内并正常工作。但是,相关一体式空调仍存在优化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空调,所述空调包括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壳体内的气室、第一换热器、第一风机、第二换热器、第二风机、压缩机和节流元件;

所述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的内部均设置有通道,邻近所述通道形成有空气道,所述第一换热器的通道、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换热器的通道和所述节流元件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空气道与所述第一风机的进风口、所述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的空气道与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所述气室相连通;

所述壳体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开设有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气室相连通;

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气室内,所述第二风机的进风口与所述气室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设置在所述气室外,并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相连,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通。

附图说明

图1至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是空调安装于吊顶后的状态示意图;图2与图3是空调在不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空调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一个剖面示意图;图6是空调内空间的布局示意图;

图7至图1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与图8是空调在不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空调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图10是图9沿m-m的剖面示意图;图11是图9沿n-n的剖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至图16是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与图14是空调在不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图15是空调的一个平面示意图;图16是图15沿p-p的剖面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空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相关家用空调大多采用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体式结构。无论是卧室还是客厅,均需要专门的室外空间来安装室外机,以配合设置在卧室或客厅的室内机。厨房的外部通常没有这样的安装空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一体化的空调。所述空调不具室外机,因而不需占用额外的室外空间,使得所述空调可被应用于厨房环境,用于消除夏季厨房高温闷热给人们带来的不舒适之感。容易理解,除可应用于厨房外,所述空调也可被应用于其它环境。此处不作限制。

如图1至图6、图7至图11、图12、图13至图16以及图17示出了本申请多个实施例空调100、200、300、400和500的具体结构。下面以图1至图6所示的空调100为主,必要时结合其它附图,对本申请空调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空调可包括壳体20以及位于壳体20内的气室30、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第二换热器80、第二风机90、压缩机50和节流元件11。

壳体20可包括底壁25和自底壁25外缘向上延伸的侧壁23,底壁25和侧壁23可共同围成一个置物空间。气室30、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第二换热器80、第二风机90、压缩机50和节流元件11等均形成或安装在所述置物空间内。在如图所示各实施例中,壳体20大体呈长方体,底壁25大体呈方形,侧壁23包括首尾相连的第一侧壁232、第二侧壁234、第三侧壁236、第四侧壁238。第一侧壁232、第二侧壁234、第三侧壁236和第四侧壁238围成一个四边形。第一侧壁232所在的一侧可视为侧壁23或壳体20的第一侧,第二侧壁234所在的一侧可视为侧壁23和壳体20的第二侧,第三侧壁236所在的一侧可视为侧壁23或壳体20的第三侧,第四侧壁238所在的一侧可视为侧壁23或壳体20的第四侧。在安装到位后,壳体20的各侧(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可分别面对或正对房间(比如,厨房)的四个侧墙。

在其它实施例中,壳体20可为其它形状,比如空心圆柱形。壳体20呈圆柱形时,侧壁23呈圆环形,底壁25呈圆形。此处不作限制。

说明一点,壳体20侧壁23中的一部分可由房间的侧墙来充当。

可将空调安装在房间(比如,厨房)的墙壁或吊顶处。包含厨房在内的多数普通房间通常包括四面侧墙。四面侧墙中,通常有三面内墙和一面外墙。在安装时,空调壳体20的四个侧壁可各正对或面对房间的一面侧墙。

比如,可将空调设置在吊顶的装饰板c和厨房的顶墙之间。侧壁23的上端可邻近或贴靠厨房顶墙的下表面,底壁25的下表面可邻近或贴靠装饰板c的上表面。必要时,可在壳体20与厨房顶墙、装饰板c之间设置螺钉等固定件,以将它们牢靠锁定。

装饰板c和底壁25可开设风口16,作为空调与厨房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风口16可以是开设于底壁25的通孔、开设于装饰板c的通孔。第一风机70的出风口可与所述风口16相连通。上述安装方式将空调安装在厨房吊顶内,仅风口16裸露在外面,不占用厨房空间且不影响厨房整体美观。

第一侧壁232可开设两个开口13、15,其中的一个开口13(也可称为第一开口)可作为室外空气进入空调的通道。在其它实施例中,开口13也可作为空调所在房间外的其它房间内的空气(室内气体)进入空调的通道。利用室内空气作为空调的进风有利于提高空调的换热效率。

另一个开口15(也可称为第二开口)可作为空调内的空气向外排出至室外的通道。开口13、15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等。作为空气入口的开口13的高度可小于作为空气出口的开口15的高度。

在安装时,可将开口13、15所在的侧壁23(比如,第一侧壁232)面向或正对在厨房的外墙。可在厨房的外墙上开设一个进风口和一个排风口,并可通过风管将所述进风口与开口13相连通,将所述排风口与开口15相连通。由于厨房大多只有一面外墙,将作为空气入口的开口13和作为空气出口的开口15设置于壳体20的同一侧壁232,有利于所述风管结构的简单化。

常用的吊顶装饰板尺寸(宽度*长度)有300mm(毫米)*300mm(毫米)、300mm*600mm、600mm*600mm等。如图所示实施例空调壳体20的底壁25为长方形设计,长宽尺寸小于600mm*600mm,安装时可与一块或多块装饰板c相配合。壳体20的高度小于吊顶的高度,满足安装要求。

壳体20还可包括顶壁,所述顶壁可大体闭合所述置物空间。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设置顶壁,只要能保证壳体20内各主要元件的气密性即可。

壳体20内的置物空间可大体被划分为四个区域:第一区域120至第四区域180。所述四个区域可大体呈2×2式的矩阵排列。每一区域可约占置物空间的四分之一。在其它实施例中,各个区域所占面积可不大体相等,而是根据需要设置。第一区域120与第四区域180可成对角设置,第二区域140与第三区域160可成对角设置。其中,气室30可主要设置在第一区域120内,第一换热器60和第一风机70可主要设置在第二区域140内,第二换热器80和第二风机90可主要设置在第三区域160内,压缩机50可主要设置在第四区域180内。

第一换热器60和第一风机70可设置在气室30的第一侧,并沿第一侧壁232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一换热器60的内部可设置有可供冷媒(比如,r113、r114、r115、r134a、r502、r22等)流通的通道。在通道的周侧形成有可供空气流通的空气道。空气道内的空气、通道内的冷媒可通过通道的壁隔离。空气道内的空气可通过第一换热器60通道的壁与通道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一换热器60处的空气道可与气室30相连通,因而空气可在气室30和第一换热器60处的空气道之间自由流通。在制冷模式下,第一换热器60可作为蒸发器工作。

第一换热器60可以是多通道换热器。比如,可以是铜管翅片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具有扁管和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空调的重量、减小空调的尺寸。其中,扁管通常内部设有多个供冷媒流动的通道。相邻的通道彼此隔离。多个通道排成一列,共同影响扁管的宽度。扁管整体呈扁平状,其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其厚度。扁管的长度方向即由扁管内的所述通道所确定的冷媒流动方向。扁管的长度方向可以是直线型或折线型或弯曲型等。这里所说的扁管并不局限于此种类型,也可以是其它形态。比如,相邻的通道可不完全隔离。又比如,所有的通道可以排成两列,只要其宽度仍大于厚度即可。

第一换热器60可大体呈板状,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第一换热器6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1小于第一换热器60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l1、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1。可供空气流通的空气道的延伸方向大体与第一换热器60的厚度方向一致。即,空气大体沿第一换热器60的厚度方向通过第一换热器60。

第一风机70用于提供空气自气室30向第一换热器60流动的力。第一风机70可包括蜗壳72,叶轮和进风口可设置在蜗壳72的中心处。蜗壳72内部的空气道环绕叶轮的转轴设置。

第一风机70可竖直设置。对应的,叶轮的转轴水平设置。第一风机70的进风口面向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的出风口可面向底壁25。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风机70的出风口也可不面向底壁25,而是面向其它方向。比如,在图17所示的空调500中,竖直设置的第一风机70的出风口面向第四侧壁238。可在风口16和第一风机70的出风口之间设置气管71,以使第一风机70排出的气体可充分、快速到达风口16。第一风机70的上述设置方式以及气管71的设置,使得风口16在底壁25上的可设置区域大大增加。

为方便气管71与风口16的连接和/或方便气管71与第一风机70出风口的连接,可在风口16和/或第一风机70的出风口处设置连接件713。连接件713的第一端的形状与风口16和/或第一风机70出风口的形状相配(比如,可均为矩形),并与风口16和/或第一风机70出风口气密性连接;连接件713的第二端的形状与气管71的形状相配(比如,可均为圆形),并与气管71气密性连接。连接件713的中间部分呈渐变状,连接连接件71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风机70可水平设置,对应的,叶轮的转轴竖直设置。对应的,第一风机70的进风口面向上方,并与第一换热器60的空气道相连通;第一风机70的出风口可面向第二侧壁234或第三侧壁236。

在第一风机70开启后,室外的空气可持续自开口13流至气室30,而后由气室30流至第一换热器60的空气道。空气道内的空气可被第一换热器60内的冷媒冷却降温,形成冷空气。冷空气在离开第一换热器60的空气道后,可依次通过第一风机70、风口16被输送至厨房内。

由于第一换热器60采用室外进风,为保证一定的压头和送风距离,第一风机70可采用离心风机。

可在第一换热器60和第一风机70之间设置连接件170。连接件170可呈管壳状。连接件170的第一端环绕第一换热器60设置,连接件170的第二端环绕第一风机70的进风口设置,以使自第一换热器60空气道离开的空气可完全进入第一风机70。

由于第一换热器60的尺寸大于第一风机70进风口的尺寸,连接件170第一端的尺寸大于连接件170第二端的尺寸。自连接件170的第一端到第二端,连接件170有逐步变窄的趋势。

当然,也可不在第一换热器60和第一风机70之间设置如上所述的连接件170,而是利用隔离结构(比如,隔板)将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所处的气体环境与第二换热器80、第二风机90所处的气体环境间隔开来,保证冷热空气不会发生混合。

可在第一换热器60的下方设置集液盘40。空气道内的空气在被第一换热器60内的冷媒冷却降温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冷凝水凝结在第一换热器60的表面。设置在第一换热器60下方的集液盘40可很好地收集所述冷凝水。集液盘40可开设排液孔18。集液盘40的下方可设置排液管19。排液管19的第一端与排液孔18处的集液盘40相连,排液管19的第二端通过侧壁232的开口13向外伸出至室外。排液管19的高度低于或不高于集液盘40的下表面,排液管19第一端处的高度整体大于排液管19第二端处的高度,集聚在集液盘40内的冷凝水可通过排液孔18、排液管19自动排出至室外。进风口开设在箱体的偏下侧,接水盘有一定的安装高度。

排液管19内冷凝水的温度低于自开口13进入气室30的空气的温度。开口13和气室30处的空气可与排液管19内的冷凝水进行热交换,并被降温,这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制冷效率。可通过增加并排设置的排液管19的数目和/或增大单个排液管19的管径等手段,来提高排液管19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进一步改善系统的制冷效率。

第二换热器80和第二风机90可设置在气室30的第二侧,并沿第二侧壁234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换热器80的内部可设置有可供冷媒流通的通道。在通道的周侧形成有可供空气流通的空气道。空气道内的空气、通道内的冷媒可通过通道的壁隔离。空气道内的空气可通过第二换热器80通道的壁与通道内的冷媒进行热交换。第二换热器80处的空气道可与气室30相连通,因而空气可在气室30和第二换热器80处的空气道之间自由流通。在制冷模式下,第二换热器80可作为冷凝器工作。

第二换热器80可以是多通道换热器。比如,可以是铜管翅片式换热器,也可以是具有扁管和集流管的微通道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的使用有利于降低空调的重量、减小空调的尺寸。其中,扁管通常内部设有多个供冷媒流动的通道。相邻的通道彼此隔离。多个通道排成一列,共同影响扁管的宽度。扁管整体呈扁平状,其长度大于宽度,宽度又大于其厚度。扁管的长度方向即由扁管内的所述通道所确定的冷媒流动方向。扁管的长度方向可以是直线型或折线型或弯曲型等。这里所说的扁管并不局限于此种类型,也可以是其它形态。比如,相邻的通道可不完全隔离。又比如,所有的通道可以排成两列,只要其宽度仍大于厚度即可。

第二换热器80可大体呈板状,具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厚度方向。第二换热器80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t2小于第二换热器80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l2、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w2。可供空气流通的空气道的延伸方向大体与第二换热器80的厚度方向一致。即,空气大体沿第二换热器80的厚度方向通过第二换热器80。

第二风机90用于提供空气自气室30向第二换热器80流动的力。第二风机90可包括蜗壳92,叶轮和进风口可设置在蜗壳92的中心处。蜗壳92内部的空气道环绕叶轮的转轴。

第二风机90可竖直设置。对应的,叶轮的转轴水平设置。第二风机90的进风口面向第二换热器80,第二风机90的出风口可面向第一侧壁232。

当然,第二风机90也可水平设置,对应的,叶轮的转轴竖直设置。第二风机90的进风口可面向上方,第二风机90的出风口面向第一侧壁232或第四侧壁238。

在第二风机90开启后,室外的空气可持续自开口13流至气室30,而后由气室30流至第二换热器80的空气道。空气道内的空气可被第二换热器80内的冷媒加热升温,形成热空气。热空气在离开第二换热器80的空气道后,可依次通过第二风机90、开口15被排出至室外。

由于第二换热器80采用室外进风,为保证一定的压头和送风距离,第二风机90可采用离心风机。

与卧室和客厅相比,厨房一般油烟较重、环境较恶劣。若空调中的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采用内循环的方式,长期运行后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的表面将会附着大量的油烟,进而会导致第一换热器和/或第二换热器传热恶化,空调运行效能降低、使用寿命减少。本申请实施例空调采用外循环模式,第一换热器60、第二换热器80的进风均采用室外新风,可有效避免上述缺陷。

可在第二换热器80和第二风机90之间设置连接件190。连接件190可呈管壳状。连接件190的第一端环绕第二换热器80设置,连接件190的第二端环绕第二风机90的进风口设置,以使自第二换热器80空气道离开的空气可完全进入第二风机90。

由于第二换热器80的尺寸大于第二风机90进风口的尺寸,连接件190第一端的尺寸大于连接件190第二端的尺寸。自连接件190的第一端到第二端,连接件190有逐步变窄的趋势。

当然,也可不在第二换热器80和第二风机90之间设置如上所述的连接件190,而是利用隔离结构(比如,隔板)将第二换热器80、第二风机90所处的气体环境与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所处的气体环境间隔开来,保证冷热空气不会发生混合。

压缩机50、节流元件11可通过连接管t1、t2、t3、t4与第一换热器60内部的通道、第二换热器80内部的通道相连,形成冷媒的循环路径。比如,第一换热器60的第一端可通过连接管t1与压缩机50的第一端相连,压缩机50的第二端可通过连接管t2与第二换热器80的第一端相连,第二换热器80的第二端可通过连接管t3与节流元件11的第一端相连,节流元件11的第二端可通过连接管t4与第一换热器60的第二端相连。

在制冷模式下,冷媒被压缩机50压缩后传送至第二换热器80内部的通道中并被冷凝降温。被降温后的冷媒在脱离第二换热器80后会顺次流至节流元件11、第一换热器60内部的通道。在第一换热器60内的冷媒可与第一换热器60处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所述空气被冷却降温,所述冷媒被加热升温。而后,被升温的冷媒可返回至压缩机50内。至此,构成一个冷媒循环。

压缩机50可采用高度较矮的卧式压缩机。卧式压缩机的使用有利于降低压缩机50、壳体20等的高度。节流元件11可以是毛细管或节流阀(比如,热力膨胀阀)等结构。

在图1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空调100中,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和气室30沿第二侧壁234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一换热器60设置在第一风机70和气室30之间,第一换热器60的厚度方向大体与第一风机70、气室30的连线方向一致,也与第二侧壁234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换热器80、第二风机90和气室30沿第一侧壁232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换热器80设置在第二风机90和气室30之间,第二换热器80的厚度方向大体与第二风机90、气室30的连线方向一致,也与第一侧壁232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风机70和第二风机90均竖直设置。

在其它实施例中,可采用不同的布局方式。比如,第一风机70可设置在第一换热器60和气室30之间,第二风机90可设置在第二换热器80和气室30之间。第一风机70和/或第二风机90可水平设置。

在图7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空调200中,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和气室30沿第二侧壁234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一换热器60设置在第一风机70和气室30之间,第一换热器60的厚度方向大体与第一风机70、气室30的连线方向一致,也与第二侧壁234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一风机70竖直设置。

第二换热器80、第二风机90和气室30沿第一侧壁232的长度方向排列,第二风机90设置在第二换热器80和气室30之间,第二换热器80的厚度方向大体与第二风机90、气室30的连线方向一致,也与第一侧壁232的长度方向一致。第二风机90水平设置。第二开口15可通过管道直接与第二换热器80相连。

气室30可包括第一区域30m和第二区域30n。第一区域30m和第二区域30n相连通,第二区域30n的高度小于第一区域m,第二风机90可大体设置在第二区域30n的上方。第二风机90和第二区域30n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之和可大体等于或略小于第一区域30m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这使得第二风机90的上表面可大体平齐或略低于第一区域m的顶部。第一换热器60和/或第一风机70设置在第一区域30m处,并与第一区域30m处的气室30相连通。第一区域30m的高度较高,使得第一换热器60、第一风机70处的气场不受第二区域30n影响,整个系统仍可向房间内提供足量的冷风。

气室30可由壳体20侧壁23的一部分、底壁25的一部分以及板壳32等围成。板壳32可包括自底壁25向上延伸的第一竖板321、自第一竖板321的顶端横向延伸的第一横板323、自第一横板323的一个端部向上延伸的第二竖板325以及自第二竖板325的顶端横向延伸的第二横板327。第一竖板321与第一横板323可看作是第二区域30n的一部分。第二竖板325与第二横板327可看作是第一区域30m的一部分。

第二风机90可设置在第一横板323上。第二风机90的进风口90a朝向下方,可通过开设在第一横板323上的缺口与第二区域30n相连通。第二风机90的出风口90b与第二换热器80的空气道相连通。

在空调200中,仅第二风机90设置在气室30的上方。容易理解,也可仅将第一风机70设置在气室30的上方;或者同时将第一风机70和第二风机90设置在气室30的上方,如图12中所示的实施例空调300。

在空调300中,第一风机70与气室30之间的配合结构、第二风机90与气室30之间的配合结构均可与实施例空调200中第二风机90与气室30之间的配合结构相同。

图13至图16所示的空调400是对实施例空调100、200的变更。除以下特别说明的部分外,其它部分的结构均可与前面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空调400中,第二风机90设置在气室30内,并固定在气室30的底部。第二风机90的进风口朝向上方,与气室30相连通。第二风机90的出风口90b朝向第一侧壁232。第二换热器80设置在气室30外,第二换热器80的进风面803朝向第二风机90的出风口90b,但被气室30的壁所隔开。

设置在第二换热器80和第二风机90之间的连接件190,穿过气室30的所述壁,连通第二风机90的出风口90b与第二换热器80的进风面803。第二换热器80的出风面805大体与第一侧壁232平行,并邻近第二开口15。

在第二换热器80的出风面805和第二开口15之间可设置连接件809,以实现第二换热器80的出风面805和第二开口15之间的气密连通。连接件809的结构可与连接件190、连接件170的结构类似。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申请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申请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申请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