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7254发布日期:2019-03-22 20:36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各类电网调峰、供暖、供热、烘干等电能综合利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风力发电在新能源利用领域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对环境污染的更高要求,社会对电网调峰、电能替代燃煤等多种供热技术的发展需求越发期望,并且固体蓄热炉换热装置也趋于向大型化、高电压电网的方向发展。本发明就是围绕着社会上的这种清洁能源的合理利用而开发设计的。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

为了适应固体蓄热装置向大型化、高电压电网的方向发展,以解决固体蓄热炉的均质换热,提高固体储热系统的效率,适应储热结构对高电压绝缘的要求,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目的是解决以往所存在的问题。

技术方案:

该系统包括蓄热炉结构、换热结构和监测控制系统,蓄热炉结构、换热结构和监测控制系统三部分共同安装于锅炉房内;蓄热炉结构a包括3跺绝缘基础、内风道隔板、蓄热炉保温模块、3跺固体蓄热体、蓄热炉外框架和内风道固定架;绝缘基础、内风道隔板、蓄热炉保温模块、3跺固体蓄热体和内风道固定架均设置在蓄热炉外框架内;3跺固体蓄热体设置在蓄热炉保温模块内;绝缘基础放置在储热系统基础平台上,固体蓄热体放置在绝缘基础上,蓄热炉外框架固定在基础平台预埋金属件上,内风道固定架与蓄热炉外框架和储热系统基础平台预埋不锈钢金属件连接,内风道隔板连接固定内风道固定架和固体蓄热体;在蓄热炉保温模块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蓄热炉保温模块内部连通的高温风接口和低温风接口,高温风接口经过固体蓄热体内部后与低温风接口连通,形成内风道;换热结构包括低温风道、高温风道、离心风机和管壳式换热器;离心风机的进气口连接管壳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连接高温风道,高温风道连接高温风接口,离心风机的出风口连接低温风道,低温风道连接低温风接口;监测控制系统包括多个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以及电控系统,在蓄热炉外框架正面中间接口和接口之间的位置安装多组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在管壳式换热器进出水管处安装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以及管壳式换热器进出气管处安装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均连接至电控系统内的plc,所有这些控制参数的分析与处理,都是通过plc来控制的,最终实现储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及优化控制。

蓄热炉外框架包括外框架组装件、多个高温风道支架、多个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辅助梯、多个低温风道支架和多个低温风道操作平台,外框架组装件为承担了蓄热炉外框架中其他几个组件的结构支撑的构件;外框架组装件包括若干根h型钢的横梁、若干根h型钢的立柱、若干根c型钢和外框架金属板,所述h型钢的横梁与立柱采用紧固件进行首尾连接形成门形结构,每两根立柱与一根横梁为一组门形结构,每组门形结构中两根立柱的顶端与横梁的两端垂直连接;门形结构为多组,多组门形结构阵列排列;c型钢与横梁和立柱连接,且c型钢的长度方向与门形结构阵列方向相同,c型钢与横梁和立柱的连接方向为:c型钢设置在相邻的门形结构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门形结构的横梁和立柱连接;h型钢的立柱与储热系统基础平台的地基预埋板连接;上述横梁、立柱和c型钢交错连接形成箱型笼状结构;外框架金属板设置在箱型笼状结构内;内风道隔板、蓄热炉保温模块、3跺固体蓄热体和内风道固定架设置在外框架金属板内;高温风道支架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的正面的上部且位于高温风接口下方的位置,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的顶部,辅助梯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前侧面立柱下部且位于低温风道支架和低温风道操作平台之间,低温风道支架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的正面的下部且位于低温风接口下方的位置,低温风道操作平台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的正面的下部且位于低温风接口上方的位置。

低温风道支架,包括支撑长梁、支撑臂和加强板;支撑长梁通过支撑臂和加强板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上,支撑长梁与c型钢的上表面处于同一表面;高温风道支架包括支撑长梁、支撑臂和加强板;支撑长梁通过支撑臂和加强板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上,支撑长梁与c型钢的上表面处于同一表面;低温风道操作平台包括支撑长梁、支撑臂和踏板;支撑长梁通过支撑臂设置在h型钢的立柱上,支撑长梁和支撑臂围拢成用于支撑的踏板的结构,踏板与支撑长梁和支撑臂固定连接;辅助梯包括固定杆、横杆和立杆,固定杆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上,立杆与固定杆平行设置,立杆与固定杆之间连接横杆。

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包括支撑长梁(31)、支腿(32)和绝缘套筒安装板(33),支撑长梁(31)通过支腿(32)连接在h型钢的横梁(13)上,绝缘套筒安装板(33)安装在支撑长梁(31)上且绝缘套筒安装板(33)对应相邻的两根c型钢(15)之间的间隙。外框架金属板(16)包括金属板(34)、绝缘套筒金属板(35)、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和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金属板(34)、绝缘套筒金属板(35)、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和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形成箱式结构的外框架金属板(16),金属板(34)为尺寸各异的矩形板,适当尺寸的金属板(34)和绝缘套筒金属板(35)安装在整个箱式结构的顶部,绝缘套筒金属板(35)安装在对应绝缘套筒安装板(33)的位置,绝缘套筒金属板(35)上加工用于绝缘套管的安装的圆孔,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安装在对应高温风接口(2-1)的位置,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上加工对应高温风接口(2-1)的矩形孔用于高温风道的安装,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安装于箱式结构的立面,且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上加工用于测温传感器位置的调整的长方形半圆孔,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安装在对应低温风接口(2-2)的位置,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上加工与低温风接口(2-2)对应的矩形孔用于低温风道的安装。

内风道固定架(6)包括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和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和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设置在两个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之间,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和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平行且均与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垂直,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和两个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围拢成了2个独立的空间,一是低温风接口(2-2),一是高温风接口(2-1)),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设置在下部,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设置在上部,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的顶端设置有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

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由方钢(46)、固定板(47)和连接板(48-0)组成,在方钢(46)的一端焊接1个带圆孔的固定板(47),固定板(47)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方钢(46)的另一端直接与地基预埋板(105)进行焊接,用于连接储热系统基础平台的地基,从而实现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的固定,在方钢(46)的上焊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用于固定风道隔板的连接板(48-0);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由连接板(48)、横向方钢(49)和连接方钢(50)组成,在横向方钢(49)上焊接若干个连接方钢(50),方钢(50)的另一端直接与地基预埋板(105)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的固定,在方钢(49)的上表面连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连接板(48),用于固定风道隔板;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由固定板(47-1)、上横向方钢(49-1)、上连接方钢(50-1)、连接板(51)和t型连接板(52);上连接方钢(50-1)的一端与上横向方钢(49-1)连接,在上连接方钢(50-1)的另一端焊接1个带圆孔的固定板(47-1),固定板(47-1)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的固定;在方钢(49)的适当位置焊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t型连接板(52),用于固定风道隔板;在方钢(49)的两端各焊接一个带圆孔连接板(51),用于固定在两侧云母板上;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由固定板(47-2)和带孔的连接板(53)焊接而成,固定板(47-2)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从而实现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的固定,连接板(53)为用于固定风道隔板的结构。

内风道隔板(2)包括风道垂向隔板(39)、下风道横向隔板(40)和上风道横向隔板(41);所述风道垂向隔板(39)与固体蓄热体(4)接触的一侧采用压扣(103)、膨胀螺栓(104)、螺母(102)进行紧固连接;风道垂向隔板(39)与风道垂向隔板固定架(42)接触的一侧用螺栓(101)和螺母(102)固定在固定架(42)上的连接板(48-0)上,风道垂向隔板(39)的顶端固定在固定架(45)上的连接板(53)上;下风道横向隔板(40)与固体蓄热体(4)接触的一侧采用压扣(103)、膨胀螺栓(104)、螺母(102)进行紧固的连接;下风道横向隔板(40)与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接触的一侧用螺栓(101)和螺母(102)固定在固定架(43)上的连接板(48)进行紧固的连接,从而实现下风道横向隔板(40)的固定;上风道横向隔板(41)与水平成一定的角度,隔板的下端直接搭接在固体蓄热体(4)上,隔板的上端与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上的t型连接板(52),利用螺栓(101)和螺母(102)进行紧固,从而实现上风道横向隔板(41)的固定;内风道隔板(2)与内风道固定架(6)之间均采用螺栓(101)和双螺母(102)的紧固形式,所有风道隔板和连接板都设计成腰形孔结构,并且孔的方向互相垂直。

绝缘基础(1)由若干块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堆砌而成,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进行横纵交替布置,即绝缘基础(1)由上至下分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为纵铺的(a)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上下两部分的纵铺的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之间留有蓄热炉的进风通道(c);上下两部分之间为横铺的(b)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图24-26)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之间的连接采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确保堆砌砖体稳固性;高温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为底面投影为长方形的结构,针对任意垂直其上下表面的截面上,能够全部或者部分满足对应位置的上表面为凹槽而下表面为凸台,或上表面为凸台而下表面为凹槽的结构;固体蓄热体(4)有两种结构形式:第一种:固体蓄热体(4)由若干块固体蓄热砖(55)堆砌而成的多层结构,每层均由多个固体蓄热砖(55)排列而成,上下层的固体蓄热砖(55)之间留有空间作为空气流通的通道(x),在空气流通方向(即空气通道的长度方向),上下层的固体蓄热砖(55)之间相互错开,即奇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之间上下对应,偶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上下对应,而奇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同偶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前后错开,通过前、后错缝以增大高压电的爬电距离;上下两层砖的特殊结构为加热丝的布置及冷热空气的流通提供了有效空间;固体蓄热砖(55)为底面投影为正方形的方砖结构,针对任意垂直固体蓄热砖(55)上下表面的截面上,能够全部或者部分满足对应位置的上表面(y)为凹槽(55-1)而下表面为凸台(55-2),或上表面为凸台而下表面为凹槽的结构;即固体蓄热砖(55)为表面凹凸结构;也就是说当凹槽(55-1)和凸台(55-2)均对应的为多个时,上表面的凹槽(55-1)和凸台(55-2)交替排列,下表面(f)的凹槽(55-1)和凸台(55-2)也交替排列;而每一个上表面的凹槽(55-1)均对应下表面的一个凸台(55-2);每一个上表面的凸台(55-2)均对应下表面的一个凹槽(55-1);其中最上层的和最底层的固体蓄热砖(55)为单面凹凸结构或者双面凹凸结构;

第二种:固体蓄热体(4)为由条形砖(54)堆砌而成的多层结构,固体蓄热体(4)的奇数层由多个条形砖(54)排列成板状结构,而固体蓄热体(4)的偶数层为由条形砖(54)形成的多排阵列的形式,在相邻的两排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通道(x);在空气流通方向(即空气通道的长度方向),上下层的条形砖(54)之间相互错开,即奇数层的条形砖(54)之间上下对应,偶数层的条形砖(54)上下对应,而奇数层的条形砖(54)同偶数层的条形砖(54)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前后错开。

低温风道(59),包括低温风道异型风筒(68)、低温风道异型风筒(69)和软连接(70);软连接(70)连接异型风筒(68)和异型风筒(69);低温风道(59)伸进蓄热炉保温模块(3)的一部分通过蓄热炉保温模块(3)进行支撑,低温风道(59)还有一部分通过低温风道支架(11)支撑;高温风道(60)的一部分伸进用蓄热炉保温模块(3)并通过蓄热炉保温模块(3)进行支撑,还有一部分用高温风道支架(8)支撑;高温风道(60)上设置有高温风道风门(61),高温风道风门(61)内部设置有控制风道的开启与闭合的内部执行器;管壳式换热器(63)为管壳式结构,气走管程水走壳程,管壳式换热器(63)在适当位置设计换热器安装支架(67);换热器安装支架(67)安装在换热器支架部件(65)上,管壳式换热器(63)连接换热器安装支架(67)上,换热器支架部件(65)包括结构框架(71)、金属板(72)和冷却器安装架(73),金属板(72)和冷却器安装架(73)安装在结构框架(71)顶部;低温风道(59)与离心风机(62)的进风口通过管道弯头(64)连通,管道弯头(64)由钢制弯头(76)和弯头支座(77)焊接而成;离心风机(62)和换热器(63)均匀分布在固体蓄热体(4)进、出风的同一侧,采用多组离心风机、换热器的并联方式。

优点效果:

1.以多点输入多点输出方式与固体蓄热体进行热交换,使换热空气更加均匀的流过固体蓄热体进行热量的传递,避免固体蓄热体局部加热丝温度过高熔断或降低加热丝使用寿命等问题的发生;2.内风道双螺母固定结构及其他独特设计,既能够满足风道隔板的可靠固定,又能较强的补偿蓄热体高低温交变引起热形变,大幅度提高了风道隔板材料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3.现实蓄热体温度及时监测,确保电阻在合理温度下可靠运行;4.蓄热砖跺设计成绝缘基础和固体蓄热体上下两部分,下部分结构仅用于通风,上部分为储热和释热结构,该设计方法可以实现离心风机、换热器、低温风道、高温风道以及其他连通管道等结构的紧凑性;5.配置换热器支架操作平台、低温风道操作平台、辅助梯等,以实现人性化设计方案,便于机组的运行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蓄热炉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外框架装配图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外框架组装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低温风道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高温风道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低温风道操作平台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辅助梯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外框架金属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内风道固定架及内风道隔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风道垂向隔板的固定形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图16结构的俯视图;

图18为本发明下风道横向隔板的固定形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a部位放大图;

图20为图18的b部位放大图;

图21为图17和18结构的俯视图;

图22为本发明上风道横向隔板的固定形式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蓄热炉内风道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绝缘基础正向结构示意图;

图25为绝缘基础侧向结构示意图;

图26绝缘基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单片的固体蓄热砖(高温绝缘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a-a剖视图;

图29为图27的b-b剖视图;

图30为固体蓄热砖堆砌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1为本发明固体蓄热砖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图31的a-a剖面图;

图33为图31的b-b剖面图;

图34为固体蓄热砖堆砌示意图;

图35为本发明蓄热炉保温模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发明换热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发明低温风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发明高温风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发明高温风道安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发明低温风道安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发明换热器安装支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发明换热器支架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发明换热器安装架;

图44为本发明管道弯头;

其中:a为蓄热炉结构,b为换热结构,c为监测控制系统;1为绝缘基础,2为内风道隔板,3为蓄热炉保温模块、4为固体蓄热体、5为蓄热炉外框架、6为内风道固定架、7为外框架组装件、8为高温风道支架、9为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10为辅助梯、11为低温风道支架、12为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3为h型钢的横梁、14为h型钢的立柱、15为c型钢、16为外框架金属板、17为支撑长梁、18为支撑臂、19为加强板、20为支撑长梁、21为支撑臂、22为加强板、23为支撑长梁、24为支撑臂、25为踏板、26为加强臂、27为固定梁、28为固定杆、29为横杆、30为横杆、31为支撑长梁、32为支腿、33为绝缘套筒安装板、34为金属板、35为金属板、36为金属板、37为金属板、38为金属板、39为风道垂向隔板、40为下风道横向隔板、41为上风道横向隔板、42为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3为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为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5为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6为方钢、47为固定板、48为连接板、49为方钢、50为方钢、51为连接板、52为t型连接板、53为连接板、54为固体蓄热砖、55为固体蓄热砖、56为矩形保温块、57为带有绝缘套管的安装孔的保温块、58为带有调整测温传感器位置孔的保温块、59为低温风道、60为高温风道、61为高温风道风门、62为离心风机、63为管式换热器、64为管道弯头、65为换热器支架部件、66为固定带、67为换热器安装支架、68为低温风道异型风筒、69为低温风道异型风筒、70为软连接、71为结构框架、72为金属板、73为冷却器安装架、74为角钢、75为块金属板、76为钢制弯头、77为弯头支座,100为蓄热炉外装饰、101为标准螺栓、102为标准螺母、103为压扣、104为膨胀螺栓、105为基础预埋板、106为换热外装饰。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该系统包括蓄热炉结构(a)、换热结构(b)和监测控制系统(c),蓄热炉结构(a)、换热结构(b)和监测控制系统(c)三部分共同安装于锅炉房内;蓄热炉结构(a)包括3跺绝缘基础(1)、内风道隔板(2)、蓄热炉保温模块(3)、3跺固体蓄热体(4)、蓄热炉外框架(5)和内风道固定架(6);绝缘基础(1)、内风道隔板(2)、蓄热炉保温模块(3)、3跺固体蓄热体(4)和内风道固定架(6)均设置在蓄热炉外框架(5)内;3跺固体蓄热体(4)设置在蓄热炉保温模块(3)内;绝缘基础(1)放置在储热系统基础平台上,固体蓄热体(4)放置在绝缘基础(1)上,蓄热炉外框架(5)固定在基础平台预埋金属件上,内风道固定架(6)与蓄热炉外框架(5)和储热系统基础平台预埋不锈钢金属件连接,内风道隔板(2)连接固定内风道固定架(6)和固体蓄热体(4);在蓄热炉保温模块(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蓄热炉保温模块(3)内部连通的高温风接口(2-1)和低温风接口(2-2),高温风接口(2-1)经过固体蓄热体(4)内部后与低温风接口(2-2)连通,形成内风道;换热结构(b)包括低温风道(59)、高温风道(60)、离心风机(62)和管壳式换热器(63);离心风机(62)的进气口连接管壳式换热器(63),管壳式换热器(63)连接高温风道(60),高温风道(60)连接高温风接口(2-1),离心风机(62)的出风口连接低温风道(59),低温风道(59)连接低温风接口(2-2);监测控制系统(c)包括多个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以及电控系统,在蓄热炉外框架(5)正面中间接口(2-1)和接口(2-2)之间的位置安装多组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在图2上能看到,具体说明如上。在管壳式换热器(63)进出水管处安装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以及管壳式换热器(63)进出气管处安装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均连接至电控系统内的plc,所有这些控制参数的分析与处理,都是通过plc来控制的,最终实现储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及优化控制。

蓄热炉外框架(5)包括外框架组装件(7)、多个高温风道支架(8)、多个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辅助梯(10)、多个低温风道支架(11)和多个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外框架组装件(7)为承担了蓄热炉外框架(5)中其他几个组件的结构支撑的构件;外框架组装件(7)包括若干根h型钢的横梁(13)、若干根h型钢的立柱(14)、若干根c型钢(15)和外框架金属板(16),所述h型钢的横梁(13)与立柱(14)采用紧固件进行首尾连接形成门形结构,每两根立柱(14)与一根横梁(13)为一组门形结构,每组门形结构中两根立柱(14)的顶端与横梁(13)的两端垂直连接;门形结构为多组,多组门形结构阵列排列;c型钢(15)与横梁(13)和立柱(14)连接,且c型钢(15)的长度方向与门形结构阵列方向相同,c型钢(15)与横梁(13)和立柱(14)的连接方向为:c型钢(15)设置在相邻的门形结构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门形结构的横梁(13)和立柱(14)连接;h型钢的立柱(14)与储热系统基础平台的地基预埋板连接;上述横梁(13)、立柱(14)和c型钢(15)交错连接形成箱型笼状结构;外框架金属板(16)设置在箱型笼状结构内;内风道隔板(2)、蓄热炉保温模块(3)、3跺固体蓄热体(4)和内风道固定架(6)设置在外框架金属板(16)内;高温风道支架(8)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正面的上部且位于高温风接口(2-1)下方的位置,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顶部,辅助梯(10)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前侧面立柱(14)下部且位于低温风道支架(11)和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之间,低温风道支架(11)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正面的下部且位于低温风接口(2-2)下方的位置,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在检修机组时,可以作为操作平台,也可以作为外框架组装件(7)正面的人行通道。

低温风道支架(11),包括支撑长梁(17)、支撑臂(18)和加强板(19);支撑长梁(17)通过支撑臂(18)和加强板(19)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支撑长梁(17)与c型钢(15)的上表面处于同一表面;高温风道支架(8)包括支撑长梁(20)、支撑臂(21)和加强板(22);支撑长梁(20)通过支撑臂(21)和加强板(22)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支撑长梁(20)与c型钢(15)的上表面处于同一表面;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包括支撑长梁(23)、支撑臂(24)和踏板(25);支撑长梁(23)通过支撑臂(24)设置在h型钢的立柱(14)上,支撑长梁(23)和支撑臂(24)围拢成用于支撑的踏板(25)的结构,踏板(25)与支撑长梁(23)和支撑臂(24)固定连接;辅助梯(10)包括固定杆(28)、横杆(29)和立杆(30),固定杆(28)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立杆(30)与固定杆(28)平行设置,立杆(30)与固定杆(28)之间连接横杆(29)。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包括支撑长梁(31)、支腿(32)和绝缘套筒安装板(33),支撑长梁(31)通过支腿(32)连接在h型钢的横梁(13)上,绝缘套筒安装板(33)安装在支撑长梁(31)上且绝缘套筒安装板(33)对应相邻的两根c型钢(15)之间的间隙。外框架金属板(16)包括金属板(34)、绝缘套筒金属板(35)、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和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金属板(34)、绝缘套筒金属板(35)、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和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形成箱式结构的外框架金属板(16),金属板(34)为尺寸各异的矩形板,适当尺寸的金属板(34)和绝缘套筒金属板(35)安装在整个箱式结构的顶部,绝缘套筒金属板(35)安装在对应绝缘套筒安装板(33)的位置,绝缘套筒金属板(35)上加工用于绝缘套管的安装的圆孔,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安装在对应高温风接口(2-1)的位置,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上加工对应高温风接口(2-1)的矩形孔用于高温风道的安装,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安装于箱式结构的立面,且测温传感器金属板(37)上加工用于测温传感器位置的调整的长方形半圆孔,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安装在对应低温风接口(2-2)的位置,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上加工与低温风接口(2-2)对应的矩形孔用于低温风道的安装。

内风道固定架(6)包括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和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和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设置在两个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之间,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和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平行且均与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垂直,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和两个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围拢成了2个独立的空间,一是低温风接口(2-2),一是高温风接口(2-1)),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设置在下部,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设置在上部,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的顶端设置有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

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由方钢(46)、固定板(47)和连接板(48-0)组成,在方钢(46)的一端焊接1个带圆孔的固定板(47),固定板(47)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方钢(46)的另一端直接与地基预埋板(105)进行焊接,用于连接储热系统基础平台的地基,从而实现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的固定,在方钢(46)的上焊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用于固定风道隔板的连接板(48-0);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由连接板(48)、横向方钢(49)和连接方钢(50)组成,在横向方钢(49)上焊接若干个连接方钢(50),方钢(50)的另一端直接与地基预埋板(105)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的固定,在方钢(49)的上表面连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连接板(48),用于固定风道隔板;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由固定板(47-1)、上横向方钢(49-1)、上连接方钢(50-1)、连接板(51)和t型连接板(52);上连接方钢(50-1)的一端与上横向方钢(49-1)连接,在上连接方钢(50-1)的另一端焊接1个带圆孔的固定板(47-1),固定板(47-1)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的固定;在方钢(49)的适当位置焊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t型连接板(52),用于固定风道隔板;在方钢(49)的两端各焊接一个带圆孔连接板(51),用于固定在两侧云母板上;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由固定板(47-2)和带孔的连接板(53)焊接而成,固定板(47-2)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从而实现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的固定,连接板(53)为用于固定风道隔板的结构。

内风道隔板(2)包括风道垂向隔板(39)、下风道横向隔板(40)和上风道横向隔板(41);所述风道垂向隔板(39)与固体蓄热体(4)接触的一侧采用压扣(103)、膨胀螺栓(104)、螺母(102)进行紧固连接;风道垂向隔板(39)与风道垂向隔板固定架(42)接触的一侧用螺栓(101)和螺母(102)固定在固定架(42)上的连接板(48-0)上,风道垂向隔板(39)的顶端固定在固定架(45)上的连接板(53)上;下风道横向隔板(40)与固体蓄热体(4)接触的一侧采用压扣(103)、膨胀螺栓(104)、螺母(102)进行紧固的连接;下风道横向隔板(40)与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接触的一侧用螺栓(101)和螺母(102)固定在固定架(43)上的连接板(48)进行紧固的连接,从而实现下风道横向隔板(40)的固定;上风道横向隔板(41)与水平成一定的角度,隔板的下端直接搭接在固体蓄热体(4)上,隔板的上端与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上的t型连接板(52),利用螺栓(101)和螺母(102)进行紧固,从而实现上风道横向隔板(41)的固定。内风道隔板(2)与内风道固定架(6)之间均采用螺栓(101)和双螺母(102)的紧固形式,所有风道隔板和连接板都设计成腰形孔结构,并且孔的方向互相垂直,图16和21均能看到腰型孔。绝缘基础(1)由若干块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堆砌而成,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进行横纵交替布置,即绝缘基础(1)由上至下分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为纵铺的(a)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上下两部分的纵铺的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之间留有蓄热炉的进风通道(c);上下两部分之间为横铺的(b)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图24-26)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之间的连接采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确保堆砌砖体稳固性(如图27-29所示);高温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为底面投影为长方形的结构,针对任意垂直其上下表面的截面上,能够全部或者部分满足对应位置的上表面为凹槽而下表面为凸台,或上表面为凸台而下表面为凹槽的结构。

(从图27、28、31、32中都能看出,也就是说凸台或者凹槽设置在高温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的一部分或者沿着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连续的凸台或者凹槽使得高温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上下表面的全部布满凸台或者凹槽,一个上表面的凹槽均对应一个下表面的凸台)

固体蓄热体(4)有两种结构形式:

第一种:固体蓄热体(4)由若干块固体蓄热砖(55)(图33所示为固体蓄热砖(55))堆砌而成的多层结构,每层均由多个固体蓄热砖(55)排列而成,上下层的固体蓄热砖(55)之间留有空间作为空气流通的通道(x),在空气流通方向(即空气通道的长度方向),上下层的固体蓄热砖(55)之间相互错开,即奇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之间上下对应,偶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上下对应,而奇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同偶数层的固体蓄热砖(55)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前后错开,通过前、后错缝以增大高压电的爬电距离(错开的方式从图34可以看出);上下两层砖的特殊结构为加热丝的布置及冷热空气的流通提供了有效空间(从31-33图可以看出);固体蓄热砖(55)为底面投影为正方形的方砖结构,针对任意垂直固体蓄热砖(55)上下表面的截面上,能够全部或者部分满足对应位置的上表面(y)为凹槽(55-1)而下表面为凸台(55-2),或上表面为凸台而下表面为凹槽的结构;(从31-33图可以看出)即固体蓄热砖(55)为表面凹凸结构;也就是说当凹槽(55-1)和凸台(55-2)均对应的为多个时,上表面的凹槽(55-1)和凸台(55-2)交替排列,下表面(f)的凹槽(55-1)和凸台(55-2)也交替排列;而每一个上表面的凹槽(55-1)均对应下表面的一个凸台(55-2);每一个上表面的凸台(55-2)均对应下表面的一个凹槽(55-1);其中最上层的和最底层的固体蓄热砖(55)为单面凹凸结构或者双面凹凸结构;

第二种:固体蓄热体(4)为由条形砖(54)堆砌而成的多层结构,固体蓄热体(4)的奇数层由多个条形砖(54)排列成板状结构,而固体蓄热体(4)的偶数层为由条形砖(54)形成的多排阵列的形式,在相邻的两排之间形成空气流通通道(x);在空气流通方向(即空气通道的长度方向),上下层的条形砖(54)之间相互错开,即奇数层的条形砖(54)之间上下对应,偶数层的条形砖(54)上下对应,而奇数层的条形砖(54)同偶数层的条形砖(54)沿着空气流通方向前后错开,在空气流通方向,通过前、后错缝以增大高压电的爬电距离;通过上下两层砖的搭接为加热丝的布置及冷热空气的流通提供了有效空间;在蓄热镁砖(54)结构设计上,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确保堆砌砖体稳固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如图34)

蓄热炉保温模块由保温材料和紧固件组成,通过紧固件与蓄热炉外框架的金属板进行焊接,从而实现蓄热炉保温模块的安装与固定。

低温风道(59),包括低温风道异型风筒(68)、低温风道异型风筒(69)和软连接(70);软连接(70)连接异型风筒(68)和异型风筒(69);低温风道(59)伸进蓄热炉保温模块(3)的一部分通过蓄热炉保温模块(3)进行支撑,低温风道(59)还有一部分通过低温风道支架(11)支撑。高温风道(60)的一部分伸进用蓄热炉保温模块(3)并通过蓄热炉保温模块(3)进行支撑,还有一部分用高温风道支架(8)支撑;高温风道(60)上设置有高温风道风门(61),高温风道风门(61)内部设置有控制风道的开启与闭合的内部执行器。

管壳式换热器(63)为管壳式结构,气走管程水走壳程(这个结构是常规结构,属于选型设计),管壳式换热器(63)在适当位置设计换热器安装支架(67)(见图41),

换热器安装支架(67)安装在换热器支架部件(65)上,管壳式换热器(63)连接换热器安装支架(67)上,换热器支架部件(65)包括结构框架(71)、金属板(72)和冷却器安装架(73),金属板(72)和冷却器安装架(73)安装在结构框架(71)顶部;低温风道(59)与离心风机(62)的进风口通过管道弯头(64)连通,管道弯头(64)由钢制弯头(76)和弯头支座(77)焊接而成;换热外装饰(106),利用换热外装饰将9个低温风道、9个离心风机、9个管道弯头、换热器支架(65)以及部分换热器结构进行封围,从而实现机组的美观大方。离心风机(62)和换热器(63)均匀分布在固体蓄热体(4)进、出风的同一侧,采用多组离心风机、换热器的并联方式。

下面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一种高温高压固态储热系统,该系统包括蓄热炉结构(a)、换热结构(b)和监测控制系统(c),蓄热炉结构(a)、换热结构(b)和监测控制系统(c)三部分共同安装于锅炉房内,蓄热炉结构a承担了电能转化成热能并将热量进行存储的储热功能;所述换热结构b承担了将蓄热炉结构a中的热量向外传递的功能;所述监测控制系统c承担了保证蓄热炉结构a和换热结构b实现经济、可靠和安全运行的监控和控制功能;

蓄热炉结构(a)包括3跺绝缘基础(1)、内风道隔板(2)、蓄热炉保温模块(3)、3跺固体蓄热体(4)、蓄热炉外框架(5)和内风道固定架(6);绝缘基础(1)、内风道隔板(2)、蓄热炉保温模块(3)、3跺固体蓄热体(4)和内风道固定架(6)均设置在蓄热炉外框架(5)内;3跺固体蓄热体(4)设置在蓄热炉保温模块(3)内;绝缘基础(1)放置在储热系统基础平台上,固体蓄热体(4)放置在绝缘基础(1)上,蓄热炉外框架(5)固定在基础平台预埋金属件上,内风道固定架(6)与蓄热炉外框架(5)和储热系统基础平台预埋不锈钢金属件连接,内风道隔板(2)连接固定内风道固定架(6)和固体蓄热体(4);在蓄热炉保温模块(3)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与蓄热炉保温模块(3)内部连通的高温风接口(2-1)和低温风接口(2-2),高温风接口(2-1)经过蓄热炉保温模块(3)内部后与低温风接口(2-2)连通,形成内风道;3跺绝缘基础(1)、3跺固体蓄热体(4)、内风道隔板(2)和蓄热炉保温模块(3)围城1个三进三出内风道;换热结构(b)包括低温风道(59)、高温风道(60)、离心风机(62)和管壳式换热器(63);离心风机(62)的热进气口连接管壳式换热器(63),管壳式换热器(63)连接高温风道(60),高温风道(60)连接高温风接口(2-1),离心风机(62)的冷出风口连接低温风道(59),低温风道(59)连接低温风接口(2-2);每一组进出口的内风道分别连接3个低温风道(59)、3个高温风道(60)和3个高温风道风门(61)、3个离心风机(62)和3个管壳式换热器(63),并形成独立的三个换热单元;每个换热单元,均利用低温风道(59)将每个离心风机(62)出气口与对应组的内风道进气口进行连通,利用高温风道(60)和高温风道风门(61)将每个管壳式换热器(63)进气口与对应组的内风道出气口进行连通,利用管道弯头(64)将每个离心风机(62)进气口与每个管壳式换热器(63)出气口进行连通。

换热结构(b)包括9个低温风道(59)、9个高温风道(60)、9个高温风道风门(61)、9个离心风机(62)、9个管壳式换热器(63)、9个管道弯头(64)、3个换热器支架部件(65)、换热外装饰(106)等换热结构。

监测控制系统(c)包括多个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以及电控系统,在蓄热炉外框架(5)上安装多组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在管壳式换热器(63)进出水管处安装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以及管壳式换热器(63)进出气管处安装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离心风机(62)采用变频电机实现任意流量的调速,可实现最大限度的调节系统的换热功率,固体蓄热体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水测温单元、换热器进出气测温单元均连接至电控系统内的plc,所有这些控制参数的分析与处理,都是通过plc来控制的,最终实现储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及优化控制。

蓄热炉外框架(5)包括外框架组装件(7)、多个高温风道支架(8)、多个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辅助梯(10)、多个低温风道支架(11)和多个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外框架组装件(7)为承担了蓄热炉外框架(5)中其他几个组件的结构支撑的构件;外框架组装件(7)包括若干根h型钢的横梁(13)、若干根h型钢的立柱(14)、若干根c型钢(15)和外框架金属板(16),所述h型钢的横梁(13)与立柱(14)采用紧固件进行首尾连接形成门形结构,没两根立柱(14)与一根横梁(13)为一组门形结构,每组门形结构中两根立柱(14)的顶端与横梁(13)的两端垂直连接;门形结构为多组,多组门形结构阵列排列(如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为阵列的方向);c型钢(15)与横梁(13)和立柱(14)连接,且c型钢(15)的长度方向与门形结构阵列方向相同,c型钢(15)与横梁(13)和立柱(14)的连接方向为两种,一种方式为:c型钢(15)设置在相邻的门形结构之间且与相邻的两个门形结构的横梁(13)和立柱(14)连接;另一种形式为:c型钢(15)为由第一组门形结构一直延伸至最后一组门形结构的整体结构,该c型钢(15)与其延伸的路径上的所有横梁(13)和立柱(14)连接;h型钢的立柱(14)与储热系统基础平台的地基预埋板连接;上述横梁(13)、立柱(14)和c型钢(15)交错连接形成箱型笼状结构;外框架金属板(16)设置在箱型笼状结构内;内风道隔板(2)、蓄热炉保温模块(3)、3跺固体蓄热体(4)和内风道固定架(6)设置在外框架金属板(16)内;高温风道支架(8)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正面的上部且位于高温风接口(2-1)下方的位置,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顶部,辅助梯(10)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侧面,低温风道支架(11)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正面的下部且位于低温风接口(2-2)下方的位置,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设置在外框架组装件(7)的正面的下部且位于低温风接口(2-2)上方的位置。

所有c型钢(15)与横梁(13)和立柱(14)间均采用焊接形式进行连接;所述h型钢的立柱(14)与地基预埋板采用焊接形式进行连接;所述h型钢高度与c型钢的宽度采用同一种标准尺寸,确保外框架组装件(7)内、外表面均在一个平面。

蓄热炉外框架(5)包括外框架组装件(7)、3个低温风道支架(11)、3个高温风道支架(8)、9个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辅助梯(10)、3个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所述外框架组装件(7)承担了蓄热炉外框架(5)中其他几个组件的结构支撑。低温风道支架(11),包括支撑长梁(17)和支撑臂(18);,支撑长梁(17)通过支撑臂(18)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支撑长梁(17)的长度方向与低温风接口(2-2)下方的c型钢(15)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支撑长梁(17)与c型钢(15)的上表面处于同一表面;在支撑臂(18)与h型钢的立柱(14)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板(19);低温风道支架(11)由各组成部分焊接而成,低温风道支架(11)焊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

高温风道支架(8)包括支撑长梁(20)和支撑臂(21);支撑长梁(20)通过支撑臂(21)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支撑长梁(20)的长度方向与高温风接口(2-1)下方的c型钢(15)的长度方向一致且支撑长梁(20)与c型钢(15)的上表面处于同一表面;h型钢的立柱(14)与支撑臂(21)之间设置有加强板(22),高温风道支架(8)由各组成部分焊接而成,高温风道支架(8)焊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

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包括支撑长梁(23)、支撑臂(24)和踏板(25);支撑长梁(23)通过支撑臂(24)设置在h型钢的立柱(14)上,支撑长梁(23)(内外两根)和支撑臂(24)(左右两根)围拢成用于支撑的踏板(25)的结构,踏板(25)与支撑长梁(23)和支撑臂(24)固定连接,支撑臂(24)的底部设置有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的固定梁(27),固定梁(27)与支撑臂(24)设置有斜拉的加强臂(26),除了踏板(25)外,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其余各部分组焊为一体,踏板(25)直接搭接在由支撑长梁(23)、支撑臂(24)焊接成的矩形框上,固定梁(27)与h型钢的立柱(14)利用紧固件进行连接,承担低温风道操作平台(12)的所有载荷。辅助梯(10)包括固定杆(28)、横杆(29)和立杆(30),固定杆(28)连接在h型钢的立柱(14)上,立杆(30)与固定杆(28)平行设置,立杆(30)与固定杆(28)之间连接横杆(29);横杆(29)为两根,分别连接在立杆(30)即固定杆(28)的顶端和下端,形成一个方框结构(如图8所示),辅助梯(10)由各组成部分焊接而成,固定杆(28)与h型钢的立柱(14)利用紧固件进行连接,承担辅助梯(10)的所有载荷。

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包括支撑长梁(31)、支腿(32)和绝缘套筒安装板(33),支撑长梁(31)的长度方向与c型钢(15)的方向一致,支撑长梁(31)通过支腿(32)连接在h型钢的横梁(13)上,绝缘套筒安装板(33)安装在支撑长梁(31)上且绝缘套筒安装板(33)对应相邻的两根c型钢(15)之间的间隙;(支撑长梁(31)为两根,相互平行,绝缘套筒安装板(33)连接在两根支撑长梁(31)之间)炉体加热丝出线安装架(9)由各组成部分焊接而成,支腿(32)与h型钢的横梁(13)采用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外框架金属板(16)包括顶部金属板(34)、绝缘套筒金属板(35)、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立面金属板(37)和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顶部金属板(34)、绝缘套筒金属板(35)、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立面金属板(37)和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形成箱式结构的外框架金属板(16),顶部金属板(34)和立面金属板(37)均为尺寸各异的矩形板,顶部金属板(34)和绝缘套筒金属板(35)安装在整个箱式结构的顶部,绝缘套筒金属板(35)安装在对应绝缘套筒安装板(33)的位置,绝缘套筒金属板(35)上加工用于绝缘套管的安装的圆孔(该圆孔与绝缘套筒安装板(33)上的圆孔对应),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安装在对应高温风接口(2-1)的位置,高温风接口金属板(36)上加工对应高温风接口(2-1)的矩形孔用于高温风道的安装,立面金属板(37)安装于箱式结构的立面,且立面金属板(37)上加工用于测温传感器位置的调整的长方形半圆孔,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安装在对应低温风接口(2-2)的位置,低温风接口金属板(38)上加工与低温风接口(2-2)对应的矩形孔用于低温风道的安装。内风道固定架(6)包括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和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所述内风道固定架都采用高强度耐高温不锈钢方钢及不锈钢板焊接而成。

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和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设置在两个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之间(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和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平行且均与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垂直,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和两个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围拢成方形结构),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设置在下部,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设置在上部,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的顶端设置有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

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由方钢(46)、固定板(47)和连接板(48-0)组成,在方钢(46)的一端焊接1个带圆孔的固定板(47),固定板(47)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方钢(46)的另一端直接与地基预埋板(105)进行焊接,用于连接储热系统基础平台的地基,从而实现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的固定,在方钢(46)的适当位置上焊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用于固定风道隔板的连接板(48);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由连接板(48)、横向方钢(49)和连接方钢(50)组成,在横向方钢(49)的适当位置上焊接若干个连接方钢(50)(连接方钢(50)与横向方钢(49)垂直),方钢(50)的另一端直接与地基预埋板(105)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的固定,在方钢(49)的适当位置上连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连接板(48),用于固定风道隔板;

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由固定板(47-1)、上横向方钢(49-1)、上连接方钢(50-1)和连接板(51);上连接方钢(50-1)的一端与上横向方钢(49-1)连接(上连接方钢(50-1)与上横向方钢(49-1)垂直),在上连接方钢(50-1)的另一端焊接1个带圆孔的固定板(47-1),固定板(47-1)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从而实现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的固定;在方钢(49)的适当位置焊接有若干个带有圆孔的t型连接板(52),用于固定风道隔板;在方钢(49)的两端各焊接一个带圆孔连接板(51),用于固定在两侧云母板(39)上;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由固定板(47-2)和带孔的连接板(53)焊接而成,固定板(47-2)采用螺栓(101)和螺母(102)与外框架金属板(16)进行连接,从而实现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的固定,连接板(53)连接在风道垂向隔板侧固定架(42)的顶端用于固定风道隔板。

内风道隔板(2)包括风道垂向隔板(39)、下风道横向隔板(40)和上风道横向隔板(41),所述内风道隔板均采用高强度高温的绝缘云母板制成;所述风道垂向隔板(39)与固体蓄热体(4)采用压扣(103)、膨胀螺栓(104)和螺母(102)进行紧固的连接,即压扣(103)的一部分连接风道垂向隔板(39)。另一部分通过膨胀螺栓(104)和螺母(102)固定在固体蓄热体(4)上;风道垂向隔板(39)与风道垂向隔板固定架(42)上的连接板(48-0)连接、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连接风道垂向隔板上固定架(45)上的连接板(53),均采用螺栓(101)和双螺母(102)进行紧固的连接形式,从而实现风道垂向隔板(39)的固定。

下风道横向隔板(40)与固体蓄热体(4)采用压扣(103)、膨胀螺栓(104)和螺母(102)进行紧固的连接;下风道横向隔板(40)与下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3)上连接板(48),采用螺栓(101)和双螺母(102)进行紧固的连接,从而实现下风道横向隔板(40)的固定。上风道横向隔板(41)与固体蓄热体(4)之间采用搭接形式,靠其自重及隔板内、外压差进行密封;上风道横向隔板(41)与上风道横向隔板固定架(44)上的t型连接板(52),采用螺栓(101)和双螺母(102)进行紧固的连接,从而实现上风道横向隔板(41)的固定。内风道隔板(2)与内风道固定架(6)之间均采用螺栓(101)和双螺母(102)的紧固形式,所有风道隔板和连接板都设计成腰形孔结构,并且孔的方向互相垂直,其中双螺母(102)起自锁作用,互相垂直的腰形孔用于弥补固体蓄热体(4)在高度和宽度上温度变化产生的变形。绝缘基础(1)由若干块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堆砌而成,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之间留有蓄热炉的进风通道,绝缘基础(1)除了隔离蓄热体加热丝与大地之间高电压外,还承担了蓄热炉的进风通道;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进行横纵交替布置,即一层横置一层纵置交替设置,为了增大绝缘基础(1)的通风面积,砖层需进行纵铺,为了保证绝缘基础(1)的稳固性,需要适当增设横铺的砖层;在固体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结构设计上,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确保堆砌砖体稳固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

高温蓄热砖或高温绝缘砖(54)为底面投影为长方形的结构,针对任意垂直其上下表面的截面上,能够全部或者部分满足对应位置的上表面为凹槽而下表面为凸台,或上表面为凸台而下表面为凹槽的结构。固体蓄热体(4)由若干块固体蓄热砖(55)堆砌而成,上下层的固体蓄热砖(55)之间留有空间,在空气流通方向,通过前、后错缝以增大高压电的爬电距离上下两层砖的特殊结构为加热丝的布置及冷热空气的流通提供了有效空间;在固体蓄热砖(55)结构设计上,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确保堆砌砖体稳固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

固体蓄热砖(55)为底面投影为正方形的方砖结构,方砖上表面设计有u型凹槽;针对任意垂直固体蓄热砖(55)上下表面的截面上,能够全部或者部分满足对应位置的上表面为凹槽而下表面为凸台(有u型凹槽位置除外),或上表面为凸台而下表面为凹槽的结构(有u型凹槽位置除外)。固体蓄热体(4)由若干块蓄热镁砖(54)堆砌而成,在空气流通方向,通过前、后错缝以增大高压电的爬电距离;通过上下两层砖的搭接为加热丝的布置及冷热空气的流通提供了有效空间;在蓄热镁砖(54)结构设计上,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确保堆砌砖体稳固性,提高结构的抗震性。

蓄热炉保温模块(3)由多块尺寸各异的矩形保温块(56)、带有绝缘套管的安装孔的保温块(57)和带有调整测温传感器位置孔的保温块(58)组成,并根据实际情况拼装出蓄热炉结构a所需的低温风道进气口、高温风道出气口等结构。

蓄热炉保温模块由保温材料和紧固件组成,通过紧固件与蓄热炉外框架的金属板进行焊接,从而实现蓄热炉保温模块的安装与固定。内风道隔板(2)设计要有必要的宽度,该宽度即为内风道固定架(6)至固体蓄热体(4)内电阻丝的距离,通过该结构的优化设计,以满足10kv、35kv、66kv等不同电压等级的绝缘要求。在蓄热炉外框架(5)外还设置有蓄热炉外装饰(100),蓄热炉外装饰(100),采用金属夹心保温板拼制而成,采用紧固件与蓄热炉外框架的c型钢(15)进行连接,从而实现机组的美观大方。

内风道进气口,分别由三个并联的进气口a1、进气口a2和进气口a3组成,三个进气口汇集到一起并与三个并联的出气口b1、出气口b2和出气口b3联通,形成一个完成的内风道,该结构设计可以确保换热空气更加均匀的流过各固体蓄热体(4)。低温风道(59),包括低温风道异型风筒(68)、低温风道异型风筒(69)和软连接(70),两种异型风筒均采用金属薄板拼焊而成,异型风筒(69)端部焊有连接法兰;软连接(70)连接异型风筒(68)和异型风筒(69),具有调整异性风筒位置偏差的功能;低温风道(59)伸进蓄热炉保温模块(3)的一部分通过蓄热炉保温模块(3)进行支撑,低温风道(59)还有一部分通过低温风道支架(11)支撑并用固定带(66)进行紧固。高温风道(60),是用金属薄板拼焊而成,端部焊有连接法兰;高温风道(60)的一部分伸进用蓄热炉保温模块(3)并通过蓄热炉保温模块(3)进行支撑,还有一部分用高温风道支架(8)支撑并用固定带(66)进行紧固。

高温风道(60)上设置有高温风道风门(61),高温风道风门(61),是用金属薄板拼焊而成,高温风道风门(61)内部设置有控制风道的开启与闭合的内部执行器,在风机停机下确保高温风道处于关闭状态。管壳式换热器(63)为管壳式结构,气走管程水走壳程(现有结构),管壳式换热器(63)在适当位置设计换热器安装支架(67),并采用立式固定安装形式,便于换热器的维护与维修。换热器安装支架(67),采用方钢切割而成,与冷却器壳体焊接处采用圆弧结构,与换热器支架连接部位采用螺栓连接。换热器安装支架(67)包括换热器支架部件(65),换热器支架部件(65)包括结构框架(71)、金属板(72)和冷却器安装架73,金属板(72)和冷却器安装架(73)安装在结构框架(71)上,冷却器安装架(73)为管壳式换热器(63)提供安装位置,金属板(72)为设备维修提供了理想的操作平台;每3个管壳式换热器(63)依次安装在1个换热器支架(65)上,由换热器支架(65)承担3个管壳式换热器(63)及其内部冷却水的所有重量。冷却器安装架(73),由5个角钢(74)、2块金属板(75)焊接而成,整体结构采用紧固件与结构框架(71)进行连接。低温风道(59)与离心风机(62)的进风口通过管道弯头(64)连通,管道弯头(64)由钢制弯头(76)和弯头支座(77)焊接而成。换热外装饰(106),利用换热外装饰将9个低温风道、9个离心风机、9个管道弯头、换热器支架(65)以及部分换热器结构进行封围,从而实现机组的美观大方。离心风机(62)和换热器(63)均匀分布在固体蓄热体(4)进、出风的同一侧,采用多组离心风机、换热器的并联方式,实现了换热空气以多点输入、多点输出方式与固体蓄热体进行热交换,使换热空气更加均匀的流过固体蓄热体进行热量的传递,避免固体蓄热体局部加热丝温度过高熔断或降低加热丝使用寿命等问题的发生,其中离心风机和换热器的组数根据单跺固体蓄热模块的具体尺寸进行确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