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控湿的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7633发布日期:2018-10-19 21:04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控湿的烘干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烘干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多功能控湿的烘干设备



背景技术:

在生物资源的初加工过程中,为了增加保质期或者生产需要,烘干基本是必须的加工流程,然而目前的烘干设备在烘干中多采用单一控湿方式进行物料烘干,这种单一控湿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实用性和适用性都较差。

现有烘干技术在烘烤过程中多采用单独排湿方式烘烤时,烤房内湿热气体直接排出烤房,无余热回收功能,造成烤房内温度散失和热量损失较大,增加设备能耗;易挥发性价值成分流失降低物料品质。

现有烘干技术在烘烤过程中采用单独除湿方式时,烘干后期,烤房内湿气减少,从而潜热值越来越小,增加能耗,且在烘干设备能力不足或烘干一些需要快速排除大量水分的物料时,仅靠除湿难于满足烘干需求。

中国专利201710727891.4公开了一种空气能开式排湿与闭式除湿双模式的烘干热泵系统,通过两种控湿模式进行物料烘干,但在运行开式排湿时,由于排湿口设置于烤房上,无余热回收及二次热回收功能,导致热损失较大,能耗较高;运行闭式除湿时,由于缺少蒸发器,若烤房内温度过高时,不能对烤房内温度进行实时精准调节,且该专利公开的烘干热泵系统,只能单独运行除湿模式和单独运行排湿模式,不能够两种模式同时运行,难于满足特殊烘烤需求。

因此急需提供一种设备,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控湿的烘干设备,可以在烘干过程中实现多种控湿方式,并且可以自由转换,对不同物料烘干工艺的满足,实现一机多用,以达到提高烘烤物料的内在品质、烘干效率和扩大适用性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控湿的烘干设备,包括烤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风门、排湿口、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辅助冷凝器、交叉流热交换器、回风口、出风口、控制模块,所述辅助冷凝器与回风口相连;所述冷凝器与辅助冷凝器相连,与内循环风机相连;所述出风口与烤房相连;所述交叉流热交换器与回风口相连,与进风门、排湿口相连接,所述蒸发器与排湿口相连,与外循环风机相连;所述压缩机与蒸发器、冷凝器、辅助冷凝器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压缩机、内循环风机、外循环风机、进风门、排湿口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与蒸发器之间设置有隔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控湿的烘干方式,在一套设备中通过控制模块实现三种控湿方式:分别为单独排湿方式,单独除湿方式,除湿和排湿混合方式。此方式在烘干领域中的适用性更强,针对不用的烘干需求选择合适的控湿方式。

(2)本实用新型结构中增加了一块辅助冷凝器,由辅助冷凝器完成除湿,风道循环简单,风阻小,蒸发器可做升温用也可实现二次热回收,且进风口与排湿口均设置在设备上面,烤房结构全密闭。

本实用新型所述设备运行排湿模式时可实现两级热量回收,减少热量损失,降低烘烤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功能控湿的烘干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控制模块,2进风门,3外循环风机,4蒸发器,5排湿口,6隔板, 7内循环风机,8出风口,9冷凝器,10压缩机,11交叉流热交换器,12排水管,13接水盘,14辅助冷凝器,15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述,一种多功能控湿的烘干设备,包括烤房,还包括进风门2、排湿口5、压缩机10、蒸发器4、冷凝器9、辅助冷凝器14、交叉流热交换器11、回风口15、出风口8、控制模块1,所述辅助冷凝器14与回风口15相连;所述冷凝器9与辅助冷凝器14相连,与内循环风机7相连;所述出风口8与烤房相连;所述交叉流热交换器11与回风口15相连,与进风门2、排湿口5相连接,所述蒸发器4与排湿口5相连,与外循环风机3相连;所述压缩机10与蒸发器 4、冷凝器9、辅助冷凝器14相连接;所述控制模块1与压缩机10内循环风机7、外循环风机3、进风门2、排湿口5相连接,所述冷凝器9与蒸发器4之间设置有隔板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