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5716发布日期:2018-11-07 22:18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种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尤指座体至少一侧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而座体上所盖合的盖体表面的凹槽侧壁面设有至少一个穿孔,且凹槽内壁面的转轴上枢接有供旋动穿过穿孔以插入定位孔中定位的定位片,以达到轻易执行拆装且不需手工具的效果。



背景技术:

现今无论是在光电、晶圆、积体电路等高科技产业、传统产业或其它产业,甚至是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利用箱体、框体、盒体等来容置、收纳物体,例如:高科技产业的无尘室及各种高科技厂房系统中,都会设置有空气净化设备,其空气净化设备通常都设置于天花盲板上,并位于无尘室或厂房中的排风口处,以可利用空气净化设备来过滤、净化无尘室或厂房中的各种有害气体。

再者,一般空气净化设备主要包括有一框体及盖合于框体开口处的外盖,该框体内部收纳有可供替换的复数滤网,当复数滤网经久使用而须更换时,仅需将外盖拆卸下来,便可将复数滤网进行更换,以维持空气净化设备的净化功能,然而,该外盖大多是利用复数螺丝来锁固于框体的复数螺孔内,以使外盖稳固结合于框体上而不易松脱,但是,在更换复数滤网的过程中,即必须利用螺丝起子来将复数螺丝一一拆下,再将外盖拔开,才能替换复数滤网,而替换完成后,又必须将复数螺丝装回,才可将外盖装回于框体上,其拆装复数螺丝的过程会浪费许多时间,且必须额外准备螺丝起子才能进行拆装作业,倘若螺丝起子不慎从天花盲板处掉落,则会有砸伤人员或破坏机台等风险,以致于使用上有诸多不便之处。

是以,要如何设法解决上述现有的缺失与不便,即为相关业者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量,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的新型专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座体及盖体,其中:

该座体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并在容置空间至少一侧处设有开口,且容置空间相邻于开口处的至少一侧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

该盖体盖合于容置空间的开口处,并在盖体表面形成有呈凹陷状的凹槽,且凹槽至少一侧壁面对正于至少一个定位孔处贯设有至少一个穿孔,再在凹槽内壁面处设有至少一个转轴,而各转轴上枢接有供旋转穿过穿孔以定位于定位孔内的定位片。

所述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座体的容置空间相邻于开口底面处设有至少一个插孔,而该盖体底部设有供插设于至少一个插孔内的至少一个插接片。

所述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座体的容置空间相对于开口另三侧内壁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呈n字型的支撑板,且支撑板相邻开口一侧处形成有相距开口一距离的二端面。

所述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其中:该座体的容置空间相对于开口另二侧处穿设有镂空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

所述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第一开孔二侧处分别凹设有导轨,且导轨内插设有供活动抽装的网板,再在网板表面上穿设有复数网孔。

所述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盖体的定位片上穿设有供转轴枢接的枢接孔。

所述收纳装置的改良结构,其中:该盖体相对二侧处弯折延伸有夹持片,而夹持片与凹槽外侧壁面之间形成有供座体侧壁面嵌入的夹持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当盖体盖合于容置空间的开口处时,即可将定位片旋转穿过穿孔,并插入定位孔内呈一定位,以使盖体稳固结合于座体上,而欲将盖体拆离时,仅需将定位片朝反向进行旋转,便可使定位片脱离于定位孔的限制,进而使盖体可从座体上拆离,即可利用此种组装结构来具有轻易将盖体拆装于座体上的效用,且拆装作业中不需使用手工具及分离式的锁固元件来辅助拆装,进而达到方便使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3的a部份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盖体组装时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定位片旋动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盖体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座体;10-容置空间;101-开口;11-定位孔;12-插孔;13-支撑板;131-端面;14-第一开孔;141-导轨;142-网板;1421-网孔;15-第二开孔;2-盖体;21-凹槽;22-穿孔;23-转轴;24-定位片;241-枢接孔;25-插接片;26-夹持片;260-夹持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构造,兹绘图就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俾利完全了解。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立体分解图、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图3 a部份的放大图、盖体组装时的侧视剖面图、定位片旋动时的局部放大图及盖体组装后的侧视剖面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座体1及盖体2,其中:

该座体1内部形成有容置空间10,并在容置空间10至少一侧处设有开口101,且容置空间10相邻于开口101处的至少一侧壁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定位孔11及插孔12,而容置空间10相对于开口101另三侧内壁面凸设有至少一个呈n字型的支撑板13,且支撑板13相邻开口101一侧处形成有相距开口101一距离的二端面131,再在容置空间10相对开口101及支撑板13另二侧处穿设有镂空的第一开孔14及第二开孔15,第一开孔14二侧处分别凹设有导轨141,且导轨141内插设有可供活动抽装的网板142,并在网板142表面上穿设有复数网孔1421。

该盖体2外表面形成有呈凹陷状的凹槽21,并在凹槽21至少一侧壁面设有贯穿的至少一个穿孔22,再在凹槽21内壁面处设有至少一个转轴23,且各转轴23上枢接有供往复旋转且可穿过穿孔22内的定位片24,而定位片24上穿设有供转轴23枢接的枢接孔241,再在盖体2底部凸设有至少一个插接片25,又于盖体2相对二侧壁面反折延伸有夹持片26,而夹持片26与凹槽21外表面之间形成有夹持空间260。

上述第一开孔14二侧的导轨141内为可插设有可供活动抽装的网板142,其网板142较佳可为一种金属、塑胶或木头材质制成的板体,且板体上穿设有复数网孔1421,以可作为通风孔使用,但于实际使用时,该第一开孔14处也可直接设有滤网,以可供过滤通过的气体;而该座体1较佳设有镂空的第二开孔15,其第二开孔15于实际使用时,也可直接设有滤网或板体等,其座体1的第一开孔14及第二开孔15可依据使用用途而作设计改变,故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专利范围中。

再者,上述盖体2的转轴23设置位置较佳为位于穿孔22下方一距离处,但未对正于穿孔22中心处,所以该定位片24仅能以单一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动穿入于穿孔22中,以受到穿孔22内缘处的止挡,而若定位片24朝另一方向旋动时,则会受到盖体2的凹槽21壁面的止挡,进而无法穿入穿孔22内。

本实用新型于组装时,可先将盖体2底部的至少一个插接片25插入于座体1的至少一个插孔12中,并将盖体2盖合于容置空间10的开口101处,且使盖体2的凹槽21背面嵌入于容置空间10内,此时,该座体1二侧壁面即会嵌入于盖体2二侧夹持片26的夹持空间260内,且该支撑板13的二端面131会撑抵于盖体2的凹槽21背面处,便可再将盖体2的至少一个定位片24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方向进行旋动,以使至少一个定位片24穿过于穿孔22中,且插入于座体1的至少一个定位孔11内呈一定位,即可将盖体2确实组装于座体1,以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组装。

然而,当欲将盖体2拆离时,即可将至少一个定位片24以装入的反向进行旋动,便可使至少一个定位片24脱离于定位孔11及穿孔22的限制呈一解锁状态,此时,即可将盖体2稍微向外扳开,以使盖体2呈倾斜状,的后便可将盖体2斜向抬起,进而使盖体2底部的至少一个插接片25脱离于座体1的至少一个插孔12中,如此可轻易完成将盖体2拆离于座体1的作业。

本实用新型于实际使用时,系较佳可作为光电、晶圆及积体电路等高科技产业空气过滤系统中的滤网框架使用,该座体1的至少一个支撑板13上为可装设有滤网(图中未示出),再将座体1及盖体2依据上述组装流程,即可使盖体2组装结合于座体1上,而待欲更换滤网的时候,其仅需执行上述拆离流程,便可将盖体2从座体1上拆离,此时,使用者即可将滤网进行更换,且待更换完成后,再重复执行组装流程,便可轻易将盖体2结合座体1上,其盖体2组装或拆离于座体1上的作业中,都不需使用任何的手工具(如:扳手或螺丝起子等)来配合辅助拆装,以可供使用者方便、轻易执行拆装作业,且盖体2与座体1之间也不需要螺丝、螺帽等分离式的锁固元件来辅助结合定位,进而可避免于拆装过程中,该锁固元件发生遗失的情况;至于,本实用新型较佳可作为滤网框架使用,但于实际应用时,也可作为电脑外壳、伺服器机箱或其它需要座体1与盖体2相互结合的收纳装置使用,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结构都应受本实用新型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合予陈明。

然而,由于盖体2装设于座体1上后,其座体1二侧壁面会嵌入至二夹持片26的夹持空间260内,即可利用夹持空间260的夹持作用来提升整体组装强度,以及气密效果,所以当座体1的至少一层支撑板13上装设有滤网,以作为空气清净装置使用时,便可凭借二夹持片26的夹持空间260来提升整体使用时的气体流通性,如此减少气体泄漏的情况发生,进而确实达到净化气体的效果。

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