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所电容器室和接地变室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08690发布日期:2018-10-09 20:05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电所通风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电所电容器室和接地变室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变电所的电气设备采用户外布置已有较长的历史,随着科技进步和变电所设计理念的进步,电容器和接地变室等电气设备均由户外移到户内布置,变电所也由有人值班已被无人值班所替代。目前,大规模新建的110kV及以下城市变电所均采用无人值班户内变电所。

现有变电所的电容器室和接地变室的通风设计,多采用自然进风机械排风方式。

在实际使用当中,变电所内的电子元器件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热,导致变电所内空气的温度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所电容器室和接地变室通风结构,具有散热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电所电容器室和接地变室通风结构,包括基体、设置在基体一侧下方的百叶窗、设置在基体另一侧上方的通风扇,所述基体上方设置有连通室外的管道,管道内设置有换气扇,所述基体内设置有根据室内温度来控制换气扇工作的散热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常状况时,百叶窗进风,通风扇出风;在基体内的空气的温度升高时,通过散热电路来控制换气扇工作,从而加速了基体内的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散热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散热电路包括:

检测电路,用于检测基体内的空气温度并输出检测信号;

比较电路,包括,

第一比较部,耦接于检测电路以接收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与第一预设值进行比较后输出第一控制信号;

第二比较部,耦接于检测电路与第一比较部的连接点以接收检测信号,并将检测信号与第二预设值进行比较后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控制电路,耦接于比较电路以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以对换气扇进行通断电控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检测电路检测基体的空气温度,通过比较电路对空气湿度进行比较,在基体内的空气温度高于第一预设值时,通过换气扇对基体内进行散热,在基体内的空气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通过关闭换气扇,从而达到节省电能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控开部,耦接于第一比较部以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当基体内的空气温度高于第一预设值时,控开部使换气扇得电并保持得电状态;

控关部,耦接于第二比较部以接收第二控制信号,当基体内的空气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控关部使换气扇断电并保持断电状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开部使换气扇工作,通过控关部使换气扇断电,自动控制,便于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换气扇一端耦接于直流电,另一端接地,所述控开部包括,

第五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一比较部;

第一三极管,发射极接地,基极耦接于第五电阻;

第一继电器,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另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一继电器包括第一常开触点开关,第一常开触点开关串联于换气扇与直流电之间;

第六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五电阻与第一三极管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与地的连接点;

第三继电器,一端耦接于第一继电器与直流电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一继电器与第一三极管集电极的连接点,第三继电器包括第三常开触点开关,第三常开触点开关一端耦接于第一继电器与第一三极管集电极的连接点,第三常开触点开关另一端接地。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基体内的空气的温度高于第一预设值,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使第一三极管导通,使第一继电器与第三继电器工作,第一继电器的第一常开触点开关断开,换气扇得电,对基体内进行散热;第三继电器的第三常开触点开关闭合,使第一继电器在第一三极管不导通的状态下仍能工作,使换气扇保持断电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关部包括,

第七电阻,耦接于第二比较部;

第二三极管,基极耦接于第七电阻,发射极接地;

第八电阻,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与第二三极管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与地的连接点;

第二继电器,一端耦接于直流电,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第二继电器包括第二常闭触点开关,第二常闭触点开关串联于第三常开触点开关与地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基体内的空气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一三极管不导通,第二比较器输出的第二控制信号使第二三极管导通,第二三极管导通后,第二继电器工作,第二继电器的常闭触点开关工作,从而使第一继电器与第三继电器不工作,使换气扇断电,从而自动关闭换气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设置在基体内且位于百叶窗上方的导向扇,所述导向扇与换气扇串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扇与换气扇串联,所以在基体内温度高时,导向扇工作,从而加强了百叶窗进入基体内的空气的量,从而提升了对基体内的空气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基体内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导向扇上方与固定板铰接,所述导向扇上设置有调整导向扇倾斜角度的调整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整导向扇的倾斜角度,从而使导向扇对风的导向角度改变,从而便于空气从换气扇和通风扇导出,加强了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整件设置为与导向扇螺纹连接且用于抵接固定板的调整螺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调整螺杆,从而使调整螺杆与固定杆抵紧,从而调整导向扇的倾斜角度,结构简单,调整方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正常状况时,百叶窗进风,通风扇出风;在基体内的空气的温度升高时,通过散热电路来控制换气扇工作,从而加速了基体内的空气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散热的效果;

2、在基体内的空气温度高于第一预设值时,通过换气扇对基体内进行散热,在基体内的空气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通过关闭换气扇,从而达到节省电能的效果;

3、换气扇自动启闭,自动化控制;

4、通过导向扇,加强了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基体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散热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基体;2、百叶窗;3、通风扇;4、管道;5、换气扇;6、导向扇;7、固定板;8、螺栓;9、调整螺杆;10、温度传感器;1000、散热电路;100、检测电路;200、比较电路;201、第一比较部;202、第二比较部;300、控制电路;301、控开部;302、控关部;R1、第一电阻;R2、第二电阻;R3、第三电阻;R4、第四电阻;R5、第五电阻;R6、第六电阻;R7、第七电阻;R8、第八电阻;A、第一比较器;B、第二比较器;Q1、第一三极管;Q2、第二三极管;KM1、第一继电器;KM2、第二继电器;KM3、第三继电器;S1、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2、第二常闭触点开关;S3、第三常开触点开关;D1、续流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变电所电容器室和接地变室通风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基体1、设置在基体1一侧下方的百叶窗2、设置在基体1另一侧上方的通风扇3,基体1上方设置有连通室外的管道4,管道4内设置有换气扇5。

基体1内设置有位于百叶窗2上方的导向扇6,基体1内设置有固定板7,固定板7与基体1通过螺栓8连接。导向扇6上方与固定板7铰接,导向扇6上设置有调整导向扇6倾斜角度的调整件。调整件设置为与导向扇6螺纹连接的调整螺杆9。通过转动调整螺杆9,抵紧螺杆与固定板7抵接,从而调整导向扇6的倾斜角度,从而增强了导向扇6对百叶窗2进入的空气的推动的效果。

如图2所示:基体1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换气扇5和导向扇6是否通电的散热电路1000,散热电路1000包括:用于检测基体1内空气的温度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检测电路100、耦接于检测电路100的比较电路200、耦接于比较电路200的控制换气扇5和导向扇6是否通电的控制电路300。

检测电路100设置为温度传感器10(如图1所示),温度传感器10设置在基体1顶部。

如图2所示:比较电路200包括第一比较部201、第二比较部202。

如图2所示:第一比较部201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比较器A,第一电阻R1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一电阻R1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电阻R2一端,第二电阻R2另一端接地,第一比较器A反相端耦接于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连接点以接收第一预设值,第一预设值为基体1内空气的温度高的情况;第一比较器A正相端耦接于温度传感器10以接收检测信号。

第二比较部202包括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二比较器B,第三电阻R3一端耦接于直流电,第三电阻R3另一端耦接于第四电阻R4一端,第四电阻R4另一端接地,第二比较器B正相端耦接于第三电阻R3与第四电阻R4的连接点以接收第二预设值,第二预设值为基体1内空气的温度低的情况;第二比较器B反相端耦接于温度传感器10与第一比较器A正相端的连接点以接收检测信号。

控制电路300包括控开部301、控关部302。换气扇5一端耦接于直流电,另一端耦接于导向扇6,导向扇6接地。

控开部301包括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一三极管Q1、第一继电器KM1、第三继电器KM3,第五电阻R5一端耦接于第一比较器A输出端,第五电阻R5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基极;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第一继电器KM1耦接于直流电,第一继电器KM1包括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串联于换气扇5与直流电之间。

第六电阻R6一端耦接于第五电阻R5与第一三极管Q1基极的连接点,第六电阻R6另一端耦接于第一三极管Q1与地的连接点;第三继电器KM3一端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与直流电连接点,第三继电器KM3另一端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与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的连接点,第三继电器KM3包括第三常开触点开关S3,第三常开触点开关S3一端耦接于第一继电器KM1与第一三极管Q1集电极的连接点,第三常开触点开关S3另一端接地。

控关部302包括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二三极管Q2、第二继电器KM2、续流二极管D1,第七电阻R7一端耦接于一端耦接于第二比较器B输出端,第七电阻R7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

第八电阻R8一端耦接于第七电阻R7与第二三极管Q2基极的连接点,另一端耦接于第二三极管Q2与地的连接点;第二继电器KM2耦接于直流电,第二继电器KM2包括第二常闭触点开关S2,第二常闭触点开关S2串联于第三常开触点开关S3与地之间。续流二极管D1一端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第二三极管Q2集电极的连接点,续流二极管D1另一端耦接于第二继电器KM2与地的连接点。

工作原理:在基体1内的空气温度低时,百叶窗2进风,通风扇3出风。

温度传感器10将基体1内的温度转变成检测信号,温度传感器10输出检测信号至第一比较器A正相端与第二比较器B的反相端,第一比较器A对检测信号进行比较,若检测到的基体1内的温度高于第一预设值时,证明基体1内温度高,输出的第一控制信号使第一三极管Q1导通,使第一继电器KM1与第三继电器KM3工作,第一继电器KM1的第一常开触点开关S1断开,换气扇5工作,第三继电器KM3的第三常开触点开关S3闭合,使第一继电器KM1在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的状态下仍能工作,从而使换气扇5处在工作状态,从而对基体1内进行散热。

导向扇6与换气扇5串联,所以在基体1内温度高时,导向扇6工作,从而加强了百叶窗2进入基体1内的空气的量,从而提升了对基体1内的空气的降温效果。

当基体1内空气温度低于第二预设值时,第一三极管Q1不导通,第二比较器B输出的高电平使第二三极管Q2导通,第二三极管Q2导通后,第二继电器KM2工作,第二继电器KM2的第二常闭触点开关S2工作,从而使第一继电器KM1与第三继电器KM3不工作,使换气扇5断电。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