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石墨烯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8895发布日期:2019-05-11 01:1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新型石墨烯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石墨烯电暖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暖器均由普通的电热丝、电热盘散热,或是由电热丝、电热盘烧液体来散热,热效率低,散热慢,能耗高。另一方面,随着京津冀煤改电需求,未投入集中供暖设施(散热器及循环管路)的机关、学校、派出所等的供暖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研发一种散热快、热效率高、能耗低的电暖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新型石墨烯电暖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升温快、电转化效率高、储热高、对湿度影响小,人体舒适感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新型石墨烯电暖器,包括若干单柱换热单元、膨胀管、第一回水管、第一汇水总管、第二汇水总管和第二回水管;

若干单柱换热单元上方设有第一汇水总管,若干单柱换热单元下方设有第二汇水总管,若干单柱换热单元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水管和第二回水管;第一回水管和第二回水管上端均与第一汇水总管连通,第一回水管和第二回水管的下端均与第二汇水总管连通;每个单柱换热单元上端均与第一汇水总管连通,下端均与第二汇水总管连通;

膨胀管位于第一汇水总管上方,且它们两端均通过正反扣对丝连通;膨胀管上设有注水口。若干单柱换热单元的数量可根据换热需求进行选择。

进一步的,若干单柱换热单元均包括取热模块和散热模块;散热模块位于取热模块的上方,且两者通过换热管连接;换热管上端与第一汇水总管连通,换热管下端与第二汇水总管连通。

进一步的,每个换热管上端连接一第一三通接头,下端连接一第二三通接头;若干第一三通接头相互螺纹连接构成第一汇水总管,若干第二三通接头螺纹连接构成第二汇水总管。

进一步的,换热管为铜管;第一三通接头和第二三通接头均与其所连接的换热管焊接;第一汇水总管和第二汇水总管均与水平面平行设置;若干单柱换热单元排成一行设置;单柱换热单元的数量为6个。

进一步的,取热模块包括取热模块本体;取热模块本体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均通过导热胶粘贴有石墨烯发热膜,且每片石墨烯发热膜外均设有取热模块盖板;取热模块盖板与取热模块本体卡合连接;取热模块本体和散热模块上相应的位置均设有用于换热管安装的通孔。

进一步的,通孔与换热管过盈配合;取热模块本体两侧设有卡扣,取热模块盖板上设有与卡扣卡合的卡槽。

进一步的,取热模块本体的横截面为两侧成燕尾状的矩形;石墨烯发热膜贴在取热模块本体非燕尾状的两侧的表面上;通孔位于取热模块本体横截面的几何中心位置。

进一步的,散热模块横截面成“田”字状,且其横截面的几何中心位置处设有所述通孔。

进一步的,散热模块相对的两侧前后端均设有散热翅片,且散热翅片与散热模块一体成型;散热翅片与取热模块本体两侧的燕尾状部分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的,取热模块本体与取热模块盖板的长度与散热模块的长度相等;取热模块本体与取热模块盖板的总宽度等于散热模块的宽度;散热模块和取热模块盖板的外表面上均设有成波浪状的凹槽;取热模块本体、取热模块盖板和散热模块的材质均为铝型材。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设计铝型材模具分为取热模块和散热模块,取热模块盖板,通过换热管(优选铜管)连接,两端焊接三通接头形成石墨烯电暖器一体式模组,结构简单且紧凑,占地面积小;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取热模块两侧表面通过导热胶粘贴石墨烯发热模构成石墨烯发热模组,可形成自然循环石墨烯电暖器;

(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取热模块散热本体两侧采用燕尾结构、散热模块采用横截面为“田”字型的结构,可在满足换热效率的同时,实现减重;

(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由于采用了石墨烯发热膜,升温快、电热转化效率高、储热高、对湿度影响小,人体舒适感好,且石墨烯发热膜发出的远红外波具有理疗功效;

(5)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换热管和石墨烯发热膜均采用内置式,可适用于未投入集中供暖设施(散热器及循环管路)的机关、学校、派出所等。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简单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中单柱换热单元的简单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面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面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中单柱换热单元的取热模块和散热模块的横截面尺寸比对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中单柱换热单元的取热模块本体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中单柱换热单元的取热模块盖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新型石墨烯电暖器中单柱换热单元的简单侧视(不包括取热盖板和石墨烯发热膜)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单柱换热单元;101-取热模块;1011-取热模块本体;1012-石墨烯发热膜;1013-取热模块盖板;1014-通孔;1015-卡扣;1016-卡槽;102-散热模块;1021-散热翅片;103-第一三通接头;104-第二三通接头;105-换热管;106-凹槽;2-膨胀管;3-第一回水管;4-第一汇水总管;6-第二汇水总管;7-第二回水管;8-正反扣对丝。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新型石墨烯电暖器,包括6个单柱换热单元1、膨胀管2、第一回水管3、第一汇水总管4、第二汇水总管6和第二回水管7;

6个单柱换热单元1上方设有第一汇水总管4,若干单柱换热单元1下方设有第二汇水总管6,6个单柱换热单元1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回水管3 和第二回水管7;第一回水管3和第二回水管7上端均与第一汇水总管4连通,第一回水管3和第二回水管7的下端均与第二汇水总管6连通;每个单柱换热单元1上端均与第一汇水总管4连通,下端均与第二汇水总管6连通;

膨胀管2位于第一汇水总管4上方,且它们两端均通过正反扣对丝8连通;膨胀管2上设有注水口。

如图2-4、图8和图1所示,6个单柱换热单元1均包括取热模块101 和散热模块102;散热模块102位于取热模块101的上方,且两者通过换热管105连接;换热管105上端与第一汇水总管4连通,换热管105下端与第二汇水总管6连通。

每个换热管105上端连接一第一三通接头103,下端连接一第二三通接头104;6个第一三通接头103相互螺纹连接构成第一汇水总管4,6个第二三通接头104螺纹连接构成第二汇水总管6。第一三通接头103和第二三通接头104可以是任何可以实现换热管及其垂直方向两侧液体流通的装置,可以是普通的三通接头,也可以是三通管。

换热管105为铜管;为了操作安装方便,第一三通接头103和第二三通接头104均与其所连接的换热管105焊接;第一汇水总管4和第二汇水总管 6均与水平面平行设置;6个单柱换热单元1排成一行设置。

如图3和图4所示,取热模块101包括取热模块本体1011;取热模块本体1011相对的两个侧面上均通过导热胶粘贴有石墨烯发热膜1012,且每片石墨烯发热膜1012外均设有取热模块盖板1013;取热模块盖板1013与取热模块本体1011卡合连接;取热模块本体1011和散热模块102上相应的位置均设有用于换热管105安装的通孔1014。取热模块盖板1013的作用是保护石墨烯发热膜1012,防止其被污染。另外,根据供暖需求的不同,石墨烯发热膜1012的面积大小可做相应调整。

如图3所示,通孔1014的孔径略大于换热管的外径,便于安装;但是随着石墨烯电暖器内通入热水,换热管会膨胀,进而通孔1014与换热管105 会形成过盈配合的状态;取热模块本体1011两侧设有卡扣1015;如图8所示,取热模块盖板1013上设有与卡扣1015卡合的卡槽1016。取热模块本体 1011与取热模块盖板1013通过卡扣卡遭连接,可以方便安装和拆卸,也便于检查石墨烯发热膜的使用状态,还便于根据供暖需求(比如换热面积的改变等)对石墨烯发热膜进行更换。

如图6所示,取热模块本体1011的横截面为两侧成燕尾状的矩形;石墨烯发热膜1012贴在取热模块本体1011非燕尾状的两侧的表面上;通孔 1014位于取热模块本体1011横截面的几何中心位置。取热模块本体1011 的横截面两侧成燕尾状,也即整个取热模块本体1011两侧成燕尾结构,这种设计,可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减轻单柱换热单元1的重量,进而减轻整体石墨烯电暖器的重量;此外,燕尾结构的设计,也更为美观。

如图4和图5所示,散热模块102横截面成“田”字状,且其横截面的几何中心位置处设有所述通孔1014。散热模块102横截面设置成“田”字状,也可在保证换热面积的同时,减轻单柱换热单元1的重量,进而减轻整体石墨烯电暖器的重量。

散热模块102相对的两侧前后端均设有散热翅片1021,且散热翅片1021 与散热模块102一体成型;散热翅片1021与取热模块本体1011两侧的燕尾状部分位置相对应。散热翅片1021的设置可增大换热面积。

如图5所示,为了保证整个单柱换热单元1为一个规整的形状,使取热模块和散热模块的换热面在一个平面内,采用以下设置:取热模块本体1011 与取热模块盖板1013的长度与散热模块102的长度相等;取热模块本体1011 与取热模块盖板1013的总宽度等于散热模块102的宽度;散热模块102和取热模块盖板1013的外表面上均设有成波浪状的凹槽106;取热模块本体1011、取热模块盖板1013和散热模块102的材质均为铝型材。成波浪状的凹槽106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增大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可以满足美观的需求。

本实施例一个优选的产品部分尺寸为:第一三通接头和第二三通接头的内径均为32mm;取热模块的高度为145mm,取热模块的长度为93mm,散热模块与散热翅片的总长度为93mm,取热模块和散热模块的宽度均为 35mm,换热管的内径为18.3mm;散热模块的高度可根据散热量进行选择设计。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

使用时,先将第二回水管7一侧的正反扣对丝8与膨胀管2的连接处拧松,使膨胀管2第二回水管7一侧略高于第一回水管3一侧,从注水口注水,水从第一回水管3侧顺着第一回水管3下落至第二汇水总管6,之后从6个单柱换热单元1的换热管105底部进每个换热管105,最后经第一汇水总管 4分别从两侧的第一回水管3和第二回水管7流下,实现整个石墨烯电暖器中的水循环;当水循环稳定后即可将第二回水管7一侧的正反扣对丝8与膨胀管2的连接处拧紧,实现整个石墨烯电暖去的正常供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