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8867发布日期:2019-05-11 01:18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湿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湿取暖器。



背景技术:

在寒冷的冬天,尤其是在没有暖气的地区,很多人都会选择使用电取暖器在室内取暖,但取暖器在使用时不可避免都会造成室内湿度降低而使空气干燥,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引起人体不适,尤其是对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身体影响更大。

暖风机因其有风扇强制热风对流,会加剧室内干燥。现在世面上有一些自然对流式取暖器采用在机体外增加开放式水盒,利用取暖器发热的温度使水蒸发增加室内湿度,但此种方式水的蒸发量较小,加湿效果不理想;另有一些取暖器采用在机体内增加发热管,机身上设置水箱,发热管将水加热后有水蒸气喷出,用来加湿,这种形式不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并且水蒸汽温度高,有烫伤的危险,存在安全隐患;以上取暖器的加湿量都偏低,加湿效果不理想;如果单独使用加湿器来增湿,又会增加使用成本,而且造成使用空间的浪费,节能和环保效果差。

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具有加湿和加热功能的取暖器,其加湿后的水汽未与取暖器所产生的热流真正融合,而是相互独立产生,因此所产生的取暖热空气达不到使人感到温润、舒适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满足取暖过程中空气干燥的弊端,还能有足够高的安全系数,保证没有高温水蒸汽伤人的危险,且在取暖过程中真正能使人感觉到更加舒适的加湿效果,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取暖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取暖器,包括雾化加湿装置和发热体,所述发热体设置于所述雾化加湿装置的上方,所述雾化加湿装置的出雾管向上延伸,其上端出口由所述发热体的上端伸出,所述发热体呈环绕所述出雾管设置,所述发热体与所述出雾管之间形成一用于加热所述出雾管内雾化水汽的热流通道,所述发热体的外侧设有环绕所述发热体的防护板。

所述发热体为环形薄板、方形薄板、扇形薄板和矩形薄板中的一种。

所述防护板上成型于多个散热孔,所述发热体与所述防护板呈圆柱状结构,二者呈同轴设置。

所述雾化加湿装置包括水箱组件、水槽、雾化片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水槽中设有凸出底面的顶杆和风管,所述风管与所述出雾管连通,所述顶杆与所述水箱组件上的聪明阀形成相抵;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固定于所述水槽的下端面上,其出风口与所述风管相连接,所述雾化组件设置于所述水槽的底面上。

所述水槽上还连接一下支架,所述发热体的下端和所述防护板的下端分别与所述下支架的上端呈绝热连接;所述发热体的上端和所述防护板的上端分别连接一上支架,所述出雾管分别与所述的上支架和下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上支架的上方还设有一顶盖,所述顶盖通过连接杆与所述上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顶盖上还成型有用于雾化的水汽与空气混合排出的导风结构。

所述导风结构呈为锥形,其小头端朝向所述出雾管的出口端。

所述下支架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一所述水箱组件,所述水槽上设有分别与两所述水箱组件相对应的所述顶杆、雾化片组件和第一风机组件。

所述下支架上还设有第二风机组件,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热流通道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A.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雾化加湿装置与发热体相结合,雾化加湿装置的出雾管被发热体所包围,且在二者之间形成一个热流通道,因此,雾化加湿装置所产生的雾化水汽在沿出雾管流动过程中时,受到热流通道中热空气的热传导作用,进一步被升温汽化,同时在出雾管的出口位置使热流通道中的热空气与加热后的雾化水汽进一步融合,使热空气变得更温润;作为取暖器使用时,热空气被雾化后的水汽加湿,让环境不干燥,让用户感觉更舒适,体验感足。

B、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雾化加湿装置和发热体可以单独进行驱动,因此可以在任何干燥季节使用,即使不是冬日也可独立当加湿器使用,可以充分利用一机多用,还不占用用户空间。

C.本实用新型在顶盖的下端面上设有锥形的导风结构,锥形导风结构的设置可以避免水汽在盖板上出现冷凝时滴落在发热体上的情况,可以通过锥形的导向结构收集冷凝水,使冷凝水沿着小头端滴落在出雾管中完成回收,同时有利于雾化的水汽和空气更好的混合和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加湿取暖器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立体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正面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侧面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加湿取暖器的工作状态图。

图中标识如下:

1-雾化加湿装置

11-出雾管

12-水箱组件,121-聪明阀

13-水槽,131-顶杆,132-风管

14-雾化片组件;15-第一风机组件,16-底盖

2-发热体

3-防护板

31-散热孔

4-下支架;5-上支架;6-顶盖;7-连接杆;8-导风结构;9-第二风机组件;

A-热流通道;B-雾化后的水汽;C-被加热的水汽;D-被加热的空气;E-被加热的空气与水汽混合物。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湿取暖器,包括雾化加湿装置1和发热体2,发热体2设置于雾化加湿装置1的上方,雾化加湿装置1的出雾管11向上延伸,其上端出口由发热体2的上端伸出,发热体2呈环绕出雾管11设置,发热体2与出雾管11之间形成一用于加热出雾管11内雾化水汽的热流通道A,发热体2的外侧设有环绕发热体2的防护板3。结合图5所示,这里的雾化加湿装置1和发热体2分别与电源连接,雾化加湿装置1采用现有的加湿器加湿原理,所产生的雾化水汽会沿着出雾管向上移动;发热体所产生热量会在热流通道A中向着出雾管扩散,被发热体2包围的出雾管温度升高,出雾管会进一步把热量传导给出雾管中的雾化水汽,雾化后的水汽B被加热后温度升高,形成被加热的水汽C,雾化后的水汽B沿着出雾管实现边流动边加热,雾化水汽被加热后进一步汽化,最后被加热的水汽C从出雾管出口排出,并与热流通道A中排出的被加热的空气D进一混合,形成被加热的空气与水汽混合物E,实现了雾化后的水汽与热量、空气间的充分融合。将作为取暖器使用时,热空气被雾化后的水汽加湿,让环境不干燥,让用户感觉更舒适,体验感足,更有利于北方干燥环境下的室内冬季取暖。

本实用新型中的出雾管优选采用金属材质,利于导热后对雾气进行加热。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通过在发热体的外围区域设置了防护板,防护板可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避免烫伤,发热体所产生的热量也会通过防护板向外辐射,与在发热体上部输出的被加热的空气与水汽混合物E相结合,实现其周围环境的空气加热。

本实用新型中的优选的发热体2为圆柱状薄板结构,当然还可以为横截面为方形、扇形、矩形等薄板结构,而防护板3优选采用圆柱状薄板结构,在防护板3上分布有多个散热孔31,这里对散热孔31的大小和外形不作具体限定;当然防护板3的截面形状可以不与发热体2的截面形状完全相同。

这里的防护板3优选为铁网,铁网可以起到进风、散热和防护的多重作用。

这里的雾化加湿装置1可以结合图3和图4所示,包括水箱组件12、水槽13、雾化片组件14和第一风机组件15,水槽13中设有凸出底面的顶杆131和风管132,风管132与出雾管11连通,顶杆131与水箱组件12上的聪明阀形成相抵;第一风机组件15固定于水槽13的下端面上,其出风口与风管132相连接,雾化组件14设置于水槽13的底面上。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风机组件15主要是辅助雾化出风的作用;顶杆131是可以顶住水箱组件12下端聪明阀121下水的;水箱组件12所包括的聪明阀都属于最常规的结构,这里不再赘述。

水箱组件12、水槽13、发热体2和防护板3之间的组装结构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中进一步在水槽13上连接一下支架4,水槽13的底部设置一底盖16,发热体2的下端和防护板3的下端分别与下支架4的上端呈绝热连接;水箱组件12可拆卸地设置在水槽13上,且与下支架4形成可拆卸连接。在发热体2的上端和防护板3的上端分别连接一上支架5,二者与上支架5的下端形成卡接配合,尤其是发热体2的上端与上支架5形成绝热连接,避免了发热体2发热后将热量传导到上支架5和下支架4上,其中出雾管11的上部与下部分别与上支架5和下支架4固定连接。

为了使被加热的雾化水汽及被加热的空气具有很好地导向性,在上支架5的上方还设有一顶盖6,顶盖6通过连接杆7与上支架5固定连接,顶盖6与上支架5之间形成一个供气流通过的环形间隙,被加热后的空气和水汽由此环形间隙中向着四周喷出。

本实用新型优选地在顶盖6上成型有用于雾化的水汽与空气混合排出的导风结构8,这里的导风结构8进一步优选采用锥形结构,其中锥形结构的小头端朝向出雾管11的出口端中部,锥形导风结构8的设置可以避免水汽在盖板上出现冷凝时滴落在发热体上的情况,这样可以通过锥形的导向结构收集冷凝水,使冷凝水沿着小头端滴落在出雾管中完成回收,同时有利于雾化的水汽和空气更好的混合和排出。

如图4和图5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下支架的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了两个水箱组件,这样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加湿取暖,当然,在水槽中设有与两水箱组件相对应的顶杆131、雾化片组件14、第一风机组件15,这样可以实现两水箱组件的同步工作或交替工作。当然还可以依据整个水槽空间大小设置一个或更多的水箱组件。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在下支架4的上部位置设置了第二风机组件9,第二风机组件9的出风口设置于热流通道A的下部,其作用是将加热的空气从热流通道A中及时排出。

当使用取暖时,发热体2加热,向外辐射热量,在第二风机组件9的辅助下,热空气在热流通道A中实现快速上升并流动;同时开启下端雾化功能后,雾化出的水雾在第一风机组件的辅助下,被快速的通过出雾管11带出;雾化的水汽B通过出雾管11时,上升的雾化水汽被发热体2向外辐射的热量加热;同时,上升的热空气和雾化的水汽在出雾口附近汇集后,再次进行快速混合,依靠顶盖导向混合的更加均匀,此时被湿润的空气排出到室内。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