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0588发布日期:2019-06-19 01:40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灶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灶具炉头本体的隔热结构与周围部件之间只有一个间隙形成的散热结构,散热效果不佳,从而导致隔热结构内部元件易损或感应不灵敏。而隔热层材料的选择不当也使隔热结构内部元件难以发挥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燃气灶,以解决隔热罩内散热效果不佳,易导致隔热结构内部元件损坏或感应不灵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头本体,置于炉头本体上的火盖,火盖中部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处设有隔热罩,所述隔热罩至少包含有隔热外层、隔热内层两层,所述隔热内层设于隔热外层内,隔热外层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隔热外层与隔热内层之间形成间隙,间隙通过第二通孔与外部空气相通。多层隔热层的设计可以使隔热罩容易散热,再辅以第二通孔的设计,通气更方便,有效提高散热效果。火盖与炉头本体之间围成炉头腔体。

所述隔热外层的顶部为凹凸面,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凹面位置。凹凸面的设置使隔热罩与锅具形成一定的间隙,也避免锅具堵塞第二通孔,增加散热效果。

所述隔热外层为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第二通孔位置与隔热外层顶部中心位置错开。进一步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弧形、锥形或梯形。此种结构设计可是散热效果更快,有利于通风。

所述间隙的宽度为0~10mm。间隙大于10mm使间隙内容易落入杂物,不利于清洁,此外,过大间隙必然使隔热层变薄或内部元件的使用空间变小或使隔热层外部元件的体积变大,容易导致隔热效果变差或内部元件设计成本增高或材料浪费,达到隔热通风以及节约材料的效果。

所述隔热外层、隔热内层的壁厚为0.5~4mm。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外层、隔热内层的壁厚为1~3mm。小于0.5的厚度不利于隔热罩产生隔热效果,大于4mm的厚度已造成材料浪费,增加了灶头本体体积,因此选择此种厚度在0.5~4mm区间的选择既有较好的隔热效果,有节约材料,同时适用多种灶具炉头本体隔热结构。而1~3mm区间厚度是隔热效果和节约效果均较优。

所述隔热外层内壁最高点至隔热内层顶部外壁最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0~20mm。进一步的,隔热外层内壁最高点至隔热内层顶部外壁最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0~10mm。距离超过20mm会影响隔热内层与锅具的距离。

所述隔热外层与隔热内层的中心轴心重合。

所述炉头本体中心设有复位装置,所述隔热罩与炉头本体之间通过复位装置连接。

优选的,所述隔热外层、隔热内层为耐高温非金属材料,所述耐高温非金属材料为陶瓷玻璃材料,成份包含氧化锆或氧化铝或碳化硅或氮化硅或氧化硅的一种或多种制成。陶瓷玻璃材料可以耐磨、耐冲击、隔热,也不会阻断电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燃气灶更容易散热,隔热罩内隔热效果更佳,散热效果更明显。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罩下移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截面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罩下移时第二种截面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截面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隔热罩下移时第四种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火盖1;第一通孔11;

炉头本体2;炉头腔体21;

隔热罩3;隔热外层31;间隙311,第二通孔312;隔热内层32;复位装置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燃气灶,包括炉头本体2,置于炉头本体2上的火盖1,火盖1中部设有第一通孔11,所述第一通孔11处设有隔热罩3,所述隔热罩3至少包含有隔热外层31、隔热内层32两层,所述隔热内层32设于隔热外层31内,隔热外层31上设置有第二通孔312,所述隔热外层31与隔热内层32之间形成间隙311,间隙311通过第二通孔312与外部空气相通。多层隔热的设计可以使隔热罩3容易散热,再辅以第二通孔312的设计,通气更方便,有效提高散热效果。火盖1与炉头本体3之间形成炉头腔体21。

所述隔热外层31的顶部为凹凸面,所述第二通孔312设置在凹面位置。凹凸面的设置使隔热罩3与锅具形成一定的间隙311,也避免锅具堵塞第二通孔312,增加散热效果。

所述隔热外层31为中空筒状结构,所述第二通孔312位置与隔热外层31顶部中心位置错开。进一步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弧形、锥形或梯形。此种结构设计可是散热效果更快,有利于通风。

所述间隙311的宽度为0~10mm。间隙311大于10mm使间隙311内容易落入杂物,不利于清洁,此外,过大间隙311必然使隔热罩3变薄或内部元件的使用空间变小或使隔热罩3外部元件的体积变大,容易导致隔热效果变差或内部元件设计成本增高或材料浪费,达到隔热通风以及节约材料的效果。

所述隔热外层31、隔热内层32的壁厚为0.5~4mm。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外层31、隔热内层32的壁厚为1~3mm。小于0.5的厚度不利于隔热罩3产生隔热效果,大于4mm的厚度已造成材料浪费,增加了灶头本体体积,因此选择此种厚度在0.5~4mm区间的选择既有较好的隔热效果,有节约材料,同时适用多种灶具炉头本体2隔热结构。而1~3mm区间厚度是隔热效果和节约效果均较优。

所述隔热外层31内壁最高点至隔热内层32顶部外壁最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0~20mm。进一步的,隔热外层31内壁最高点至隔热内层32顶部外壁最高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0~10mm。

所述隔热外层31与隔热内层32的中心轴心重合。

所述炉头本体2中心设有复位装置34,所述隔热罩3与炉头本体2之间通过复位装置34连接。

所述隔热外层31、隔热内层32为耐高温非金属材料,所述耐高温非金属材料为陶瓷玻璃材料,成份包含氧化锆或氧化铝或碳化硅或氮化硅或氧化硅的一种或多种制成。陶瓷玻璃材料可以耐磨、耐冲击、隔热,也不会阻断信号。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