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5758发布日期:2019-04-16 23:13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属于单体建筑物温度调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众多的建筑物中,特别农村的住房以及我国南方的住房,无法实现集中式的供暖或供冷,通常都是单体式的进行温度调节。比如供暖场合下,采用空调或暖气片的方式,采用空调,由于室内墙体的阻隔和多房间式的格局,无法实现室内大面积的供热或供冷,需要针对不同的房间单独的进行空调安装,成本较高。

采用暖气片式的供暖方式,由于传统暖气片占用空间面积大,管道布局需布置在墙面,严重破坏房屋装修,外观不美观,特别是暖气片明装,与很多简约、欧式等装修风格不协调。另外暖气片分布零散,散热不均匀,散热效率低,体积笨重,不方便搬运,安装需要专业人员施工,并且暖气片只能实现供暖而不能供冷,有水暖而无水冷,不能满足住户一年四季的居住环境温度调节需求。因此,亟需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单体建筑物温度调节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实现单体建筑物的温度调节问题,既能够供热又可以供冷,占地面积小,不破坏室内的装修风格,保证室内温度能够均匀的分布,满足住户四季的居住环境温度调节需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配合室内墙体布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包括外壳体,外壳体上部形成有散热/冷口,外壳体内部形成有空腔,所述空腔内部设有散热/冷体,散热/冷体连接有供热/冷源,散热/冷体下方的外壳体内部形成有排风部,所述排风部连接有风源,所述风源通过所述排风部将所述散热/冷体的产生的热/冷量从所述散热/冷口排出;外壳体的侧部形成有贴合部,外壳体与所述墙体的墙根通过所述贴合部贴合;所述贴合部内侧设有隔热体,隔热体限制所述散热/冷体的产生的热/冷量传递到所述墙体。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外壳体上部形成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朝向室内;所述散热/冷口分布在所述倾斜部上,散热/冷口连通所述空腔和室内。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散热/冷体通过输热/冷管路连接所述供热/冷源,所述输热/冷管路沿墙根布置在外壳体内部的空腔中,所述输热/冷管路连接有回水管路,所述回水管路沿墙根与所述输热/冷管路并列布置在外壳体内部的空腔中。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输热/冷管路与所述供热/冷源之间连接有分水器,所述供热/冷源采用冷水机。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管路的接口处采用波纹管,波纹管布置在墙根的阴角或阳角处;所述管路在墙根的拐角处采用“几”型走势并使管路高于室内地面预设的距离。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当所述管路经过室内门口时,在室内门口两侧的墙体上采用开孔的方式使所述管路绕过门口。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当所述管路经过入户门口时,将所述管路布置在入户门口处的地板下面。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隔热体还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底部,隔热体限制所述散热/冷体的产生的热/冷量传递到外壳体下方的室内地面。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隔热体采用聚氨酯保温板、铝箔贴面玻璃棉板或XPS挤塑板。

作为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优选方案,所述风源采用排气泵,所述空腔内部按照预设的长度配置若干排气泵作为所述排风部的风源,通过所述排气泵将所述空腔内的气流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适用性高,能够与室内踢脚线结合到一起,使踢脚线具备供暖(冷)功能,将供暖(冷)与家庭装饰融为一体;不占用墙面,不影响家具摆放,不占用室内空间;气流由下往上,使人体迅速感到温暖或凉爽,符合人体对温度调节的生理需求,舒适度高,符合热力流动原理;不破坏室内原有的装修,针对于很多装修后未安装供暖(冷)系统的用户,在并不破坏原有装修基础上,可以另行增加供暖(冷)散热(冷)设施;体积小巧,安装方便,无须专业人士安装,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外壳体与墙体布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管路布设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管路在墙体拐角处的布设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管路在墙体阴角处的布设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管路在墙体阳角处的布设示意图;

其中:1、外壳体;2、散热/冷口;3、空腔;4、散热/冷体;5、供热/冷源;6、排风部;7、贴合部;8、隔热体;9、倾斜部;10、输热/冷管路;11、回水管路;12、分集水器;13、波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参见图1和图2,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配合室内墙体A布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上部形成有散热/冷口2,外壳体1内部形成有空腔3,所述空腔3内部设有散热/冷体4,散热/冷体4连接有供热/冷源5,散热/冷体4下方的外壳体1内部形成有排风部6,所述排风部6连接有风源,所述风源通过所述排风部6将所述散热/冷体4的产生的热/冷量从所述散热/冷口2排出;外壳体1的侧部形成有贴合部7,外壳体1与所述墙体A的墙根通过所述贴合部7贴合;所述贴合部7内侧设有隔热体8,隔热体8限制所述散热/冷体4的产生的热/冷量传递到所述墙体A,所述隔热体8还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的底部,隔热体8限制所述散热/冷体4的产生的热/冷量传递到外壳体1下方的室内地面,所述隔热体8采用聚氨酯保温板、铝箔贴面玻璃棉板或XPS挤塑板。

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壳体1上部形成有倾斜部9,所述倾斜部9朝向室内;所述散热/冷口2分布在所述倾斜部9上,散热/冷口2连通所述空腔3和室内。倾斜部9的设计使从空腔3内散热/冷体4散发的热/冷量流向室内房间的中心部位,避免热/冷量只流向室内的地面区域或直接流向室内的天花板区域,同时使室内空间温度均匀的分布,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过低,提升住户的居住体验。

参见图3,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冷体4通过输热/冷管路10连接所述供热/冷源5,所述输热/冷管路10沿墙根布置在外壳体1内部的空腔3中,所述输热/冷管路10连接有回水管路11,所述回水管路11沿墙根与所述输热/冷管路10并列布置在外壳体1内部的空腔3中,所述输热/冷管路10与所述供热/冷源5之间连接有分集水器12,所述供热/冷源5采用冷水机,分集水器12作为连接输热/冷管路10和回水管炉的装置,起着枢纽作用,避免冷热压差以及补水等因素造成的集气而使系统运行受阻。冷水机能提供恒温、恒流、恒压的冷却水,常温式冷水机的常温温度控制在0度到35度范围内。

供热/冷源5产生的热/冷量蕴含在输热/冷管路10的水溶液中,随着输热/冷管路10沿着室内墙体A的墙根进行流动,并且通过回水管路11形成循环,水溶液流动的过程中,风源通过排风部6将散热/冷体4的产生的热/冷量从散热/冷口2排出。同时由于贴合部7内侧设有隔热体8,隔热体8限制散热/冷体4的产生的热/冷量传递到墙体A,进而减少热/冷量的散失,确保大部分的热/冷量流向室内空间。

参见图4,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路在墙根的拐角处采用“几”型走势并使管路高于室内地面预设的距离。从而使输热/冷管路10能够拐角处进行平稳的过渡。参见图5和图6,所述管路的接口处采用波纹管13,波纹管13布置在墙根的阴角或阳角处。管路贴合墙面设计,管路与外壳体分离,管路长度为0.5米、1.0米、1.5米、2.0米,不同规格长度的管路,管路两端设计外丝,便于管路之间的连接。

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管路经过室内门口时,在室内门口两侧的墙体A上采用开孔的方式使所述管路绕过门口。当所述管路经过入户门口时,将所述管路布置在入户门口处的地板下面。

基于墙根的室内温度调节装置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源采用排气泵,所述空腔3内部按照预设的长度配置若干排气泵作为所述排风部6的风源,通过所述排气泵将所述空腔3内的气流排出。

本实用新型适用性高,能够与室内踢脚线结合到一起,使踢脚线具备供暖(冷)功能,将供暖(冷)与家庭装饰融为一体;不占用墙面,不影响家具摆放,不占用室内空间;气流由下往上,使人体迅速感到温暖或凉爽,符合人体对温度调节的生理需求,舒适度高,符合热力流动原理;不破坏室内原有的装修,针对于很多装修后未安装供暖(冷)系统的用户,在并不破坏原有装修基础上,可以另行增加供暖(冷)散热(冷)设施;体积小巧,安装方便,无须专业人士安装,成本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