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机走线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3776发布日期:2019-10-28 22:5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室内机走线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内机走线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气候变化多端的现如今生活中,人们为了能在舒适的环境中办公、休息或者居住,大多数人都会采用在天花板上安装空调对所处的环境区域进行空气调节,以使得能将自身所处的区域的空气温度等因素调节至自己能感到舒适的程度,以使自身身心都能感受到轻松舒适。在天花机的室内机中间位置设置有进风口,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空调内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天花机的室内机中间位置安装导流圈引导进风效果,但是在售后的装配过程中导流圈与室内机壳体的装配需要操作人员配合完成,装配过程复杂,浪费时间和人力成本,而且室内机中的线路较为复杂,影响导流圈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室内机走线结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走线紊乱、影响导流圈装配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室内机走线结构,包括下壳体和导流圈,所述下壳体设置在蒸发器的下部,所述导流圈安装在所述下壳体的中间位置,所述下壳体的内侧板上设置布线部,所述布线部贴合在所述内侧板的壁上。

进一步的,所述下壳体设置为圆环状结构,圆环的中间设置为通孔,圆环的边缘设置第一安装平台,所述下壳体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平台安装在室内机上,所述内侧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平台的内边缘,所述内侧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安装平台且向接近蒸发器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布线部包括由挡板和内侧板形成的走线通道、以及走线通道顶部的底板,所述挡板设置为平行于所述内侧板的板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设置为多个,所述挡板上还设置有第三缺口,所述第三缺口垂直贯穿所述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一侧连接所述内侧板的上边缘,另一侧连接所述挡板的上边缘,所述底板上连接第三缺口的部位设置第四缺口。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缺口与所述第三缺口连通,且所述第四缺口的宽度小于所述底板的宽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挡板上第三缺口的上边缘度设置有固定线路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为向底板方向弯曲的勾状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垂直于挡板且指向内侧板的方向,所述第二固定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且指向所述底板的方向。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内机走线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室内机走线结构避免连接线脱落以及走线紊乱,同时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的设置又能保证连接线正常散热,另外,挡板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能力,有利于操作人员向走线通道内部布线,进而便于导流圈的安装。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室内机走线结构,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室内机走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圈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轴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第二视角轴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第三视角轴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第四视角轴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下壳体仰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圈轴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圈第二视角轴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圈第三视角轴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流圈仰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下壳体,2-导流圈,3-布线部,4-第一安装平台,5-内侧板,6-进风口11-第一安装部,12-第二安装部,21-第一连接部,22-第二连接部,23-第二安装平台,24-第一导流面,25-第二导流面,26-第三导流面,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一挂板,113-第一开口,121-第二安装孔,122-第二挂板,123-第二开口,124-按压部,211-第一缺口,212-第一钩挂部,213-第一连接板,214-第一加强块,221-第二缺口,222-第二钩挂部,223-第二连接板,224-第二加强块,31-挡板,32-底板,33-第三缺口,34-第四缺口,35-固定部,351-第一固定板,352-第二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流圈装配结构,包括下壳体1和导流圈2,所述下壳体1设置在蒸发器的下部,蒸发器设置为环状结构,在环状蒸发器的中心设置风扇,所述下壳体1也设置为环状结构,在下壳体1的中间位置安装导流圈2,所述导流圈2的中心设置进风口6,所述进风口6设置为通孔结构,便于空气进入,且导流圈2的设置对进入空调器内部的空气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具体的,在下壳体1上设置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所述导流圈2分别通过边缘的第一连接部21和第二连接部22与下壳体上的第一安装部11和第二安装部12相连接,使得导流圈2装配到下壳体1上,由此实现下壳体1与导流圈2的稳定装配。

具体得,如图2~5和图7所示,所述下壳体1设置为圆环状结构,圆环的中间设置为通孔,圆环的边缘设置为第一安装平台4,下壳体1通过第一安装平台4安装在室内机上。所述第一安装平台4的内边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11,所述第一安装部11设置为凹槽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部11包括第一安装孔111、第一挂板112以及第一开口113,所述第一开口113设置在第一安装平台4靠近内边缘的位置,且所述第一开口113可以设置为长方形或者半圆形结构,用于对导流圈2的安装起到定位引导的作用,提高安装效率。所述第一挂板112设置在第一开口113的上部,且第一挂板112的长度小于第一安装部11的凹槽深度,在第一挂板112的上部设置第一安装孔111,所述第一安装孔111设置为通孔结构,且指向下壳体1外边缘的方向。

进一步的,在第一安装平台4的内边缘设置有凹槽状的第二安装部12,所述第二安装部12包括第二安装孔121、第二挂板122、第二开口123以及按压部124,所述第二开口123设置在第一安装平台4靠近内边缘的位置,且所述第二开口123设置为半球形结构,方便手指伸入扣紧导流圈2,防止刮伤操作人员,提高装配安全性,便于工人安装。所述第二挂板122设置在第二开口123的上部,且第二挂板122的长度小于第二安装部12的深度,在第二挂板122的上部还设置有第二安装孔121,所述第二安装孔121设置为通孔结构,且指向远离下壳体1中心的方向。

优选的,所述第二安装部12的数量设置为两个,方便工作人员在拆卸导流圈2时双手扣紧,便于操作,提高装配效率。

如图1和2~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下壳体的走线结构。在第一安装平台4的内边缘连接内侧板5,所述内侧板5垂直于第一安装平台4且向接近蒸发器的方向延伸。当将导流圈2安装进下壳体1的内部时,导流圈2的第三导流面26与下壳体1的内侧板5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容纳室内机的电控盒,为了有序的安置电控盒引出的连接线,本实施例在下壳体1的内侧板5上设置布线部3,所述布线部3贴合在内侧板5的壁上,布线部3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

具体的,所述布线部3包括由挡板31和内侧板5形成的走线通道、以及走线通道顶部的底板32,所述挡板31设置为平行于内侧板5的板状结构,且挡板31设置为一系列不连续的结构,即挡板31可以设置有多个。在每一个挡板31上还设置有第三缺口33,所述第三缺口33垂直贯穿挡板31,保证在向走线通道内部安置线路时挡板31具有足够的弹性,便于布线。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32一侧连接内侧板5的上边缘,另一侧连接挡板31的上边缘,所述底板32上与第三缺口33相连的部位设置第四缺口34,所述第四缺口34与第三缺口33连通,且第四缺口34的宽度小于底板32的宽度,所述第四缺口34的设置一方面便于电控盒引出的连接线正常散热,另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挡板31的弹性,便于向走线通道内部布线。

进一步的,在挡板31上第三缺口33的上边缘度设置有固定线路的固定部35,用于防止连接线从走线通道内部脱落,所述的固定部35包括第一固定板351和第二固定板352,所述第一固定板351垂直于挡板31且指向内侧板5的方向,所述第二固定板352垂直于第一固定板351指向底板32的方向,所述的固定部35形成向底板32方向弯曲的勾状结构,当将连接线布置在走线通道内部时,固定部35能有效防止连接线从布线部3上脱落,使得容纳腔内的连接线整齐有序,不会影响导流圈2的安装,节省装配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31的边角都设置为弧状结构,便于布线时操作人员的手伸入走线通道内部,避免刮伤,提高装配的安全性以及装配效率。

与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走线槽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下壳体走线结构避免连接线脱落的挡板设置为板状结构,避免走线紊乱,同时第三缺口和第四缺口的设置又能保证连接线正常散热,另外,挡板具有较大的弹性形变能力,有利于操作人员向走线通道内部布线。

如图8~11所示,导流圈2的中心部位设置进风口6,所述进风口6设置为通孔结构,在导流圈2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二安装平台23,当将导流圈2安装进下壳体1上时,所述第二安装平台23抵接在下壳体1的第一安装平台4上。进一步的,在第二安装平台23的上部设置第一导流面24,所述第一导流面24平行于第二安装平台23,且第一导流面24到蒸发器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二安装平台23到蒸发器的垂直距离。并且所述导流圈2从第一导流面24到蒸发器中间的风扇还依次设置有第二导流面25和第三导流面26,所述第二导流面25设置为倾斜结构,且第二导流面25的下部连接第一导流面24,第二导流面25的上部连接第三导流面26,由第一导流面24、经过第二导流面25到第三导流面26的平滑过渡使得室内机的进风流畅,进而保证空调器的良好出风效果。

进一步的,与下壳体1上的第一安装部11相对应的,在导流圈2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1,当将导流圈2安装进下壳体1内部时,第一连接部21与第一安装部11卡合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1设置有第一缺口211,所述第一缺口211设置在第二安装平台23的外边缘,且第一缺口211可以设置为长方形或者半圆形结构。在第一缺口211的上部设置第一连接板213,所述第一连接板213垂直于第二安装平台23且指向蒸发器的方向。优选的,为了加强第一连接板213与第二安装平台23的连接强度,在第一连接板213的两侧与第二安装平台23的连接部位设置两个第一加强块214,防止在安装的过程中第一连接板213断裂,提高第一连接部21的机械强度,进而增加导流圈2与下壳体1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的,在第一连接板213背离进风口6的方向还设置有第一钩挂部212,所述第一钩挂部212设置在远离第二安装平台23的一端,且第一钩挂部212垂直于第一连接板213向背离进风口6的方向凸起,当将导流圈2安装到下壳体1上时,第一钩挂部212钩挂到下壳体1的第一挂板112上,使得导流圈2与下壳体1形成稳定的卡合连接结构。

进一步的,与下壳体1上的第二安装部12相对应的,在导流圈2的外边缘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2,当将导流圈2安装进下壳体1内部时,第二连接部22与第二安装部12卡合连接。具体的,所述第二连接部22上设置有第二缺口221,所述第二缺口221设置在第二安装平台23的外边缘,且第二缺口221设置为半圆形结构。在第二缺口221的上部设置第二连接板223,所述第二连接板223垂直于第二安装平台23且指向蒸发器的方向。优选的,为了加强第二连接板223与第二安装平台23的连接强度,在第二连接板223的两侧与第二安装平台23的连接部位设置两个第二加强块224,防止在安装的过程中第二连接板223断裂,提高第二连接部22的强度,进而增加导流圈2与下壳体1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流圈装配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对室内机的进风起到了引导作用,保证进风的流畅性,另外,第一安装部的设置对导流圈的安装也起到定位引导的作用,第二安装部的设置方便工作人员在安装导流圈2时双手扣紧,避免刮伤工作人员,整体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提高装配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导流圈的装配方法,首先,将下壳体固定到室内机上,然后操作人员双手紧扣导流圈2的第二连接部22,将导流圈2移动到下壳体1的正下方,并将导流圈2的第一连接部21与下壳体1的第一安装部11对齐,将第一连接部21的第一钩挂部212钩挂到第一安装部11的第一挂板112上。然后操作人员向下壳体的方向按压导流圈,使得导流圈的第二连接部与下壳体的第二安装部卡合连接,保证导流圈的第二安装平台23与下壳体的第一安装平台4平齐。

当需要取下导流圈时,操作人员双手伸入按压部124上,向接近进风口的方向按压,进而扣紧第二连接部22,并向接近导流圈中心的方向按压第二连接部22,使得第二连接部22的第二钩挂部222脱离第二安装部12的第二挂板122,向下移动导流圈,使得导流圈与下壳体脱离。整个过程只需要一个操作人员即可完成。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流圈与下壳体的装配方法,便于导流圈的拆卸与安装,提高安装效率,节省人力成本和装配时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以上所述的导流圈装配结构及导流圈装配方法。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导流圈装配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