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温调湿设备,具有调温调湿设备的处理设施和用于运行调温调湿设备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51641发布日期:2019-09-24 21:11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调温调湿设备,具有调温调湿设备的处理设施和用于运行调温调湿设备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气态的介质调温调湿以形成经过调温调湿的气态的工艺过程介质(prozessmedium)的调温调湿设备,所述调温调湿设备包括输入连接装置和输出连接装置,在所述输入连接装置和输出连接装置之间形成具有至少一个加热装置的、用于气态的介质的流动路径,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加热装置能加热气态的介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处理工件的、特别用于干燥或涂装工件的设施,所述设施具有调温调湿设备,该调温调湿设备用于将气态的介质调温调湿以形成经过调温调湿的气态的工艺过程介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运行调温调湿设备的方法,该调温调湿设备用于将气态的介质调温调湿以形成经过调温调湿的气态的工艺过程介质,所述调温调湿设备包括输入连接装置和输出连接装置,在所述输入连接装置和输出连接装置之间形成具有至少一个加热装置的、用于气态的介质的流动路径,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加热装置能加热气态的介质。



背景技术:

开头所述类型的调温调湿设备例如在汽车工业中用在处理车身的设施中并且在那里特别用在处理舱中,在该处理舱中在涂漆工艺的情况下处理被涂装的车身。这特别包括干燥器或涂装舱,但也例如包括蒸发舱或冷却舱,上述所有部分都具有处理隧道,在该处理隧道中进行相应的处理。

在所述处理舱中使隧道空气循环,为此目的,其作为要调温调湿的气态的介质从处理隧道中导出并且在调温调湿设备中进行调温调湿之后作为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过程介质重新输送到处理隧道。隧道空气可以包含必须在工件处理时被释放并且从隧道空气中去除的组成部分。在调温调湿设备中,被去除的隧道空气流过不同的调温调湿级,在这些不同的调温调湿级中可以调节隧道空气的湿度和温度并且在其中可能也可以去除侵蚀性的组成部分。特别是期望利用干燥器降低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过程介质的湿度。

在除湿过程中,气态的介质大多时候在多个级中被冷却,其中,湿气被凝结。通常,这样被除湿的介质在随后的级中被重新加热,从而随后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气体在与从处理隧道中去除的气态介质尽可能相同的温度下被引导返回到处理隧道中。



技术实现要素:

现在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调温调湿设备、一种具有调温调湿设备的设施和一种用于运行调温调湿设备的方法以及一种用于处理工件的设施和方法,所述调温调湿设备/设施能特别高效地运行。

所述目的在开头所述类型的调温调湿设备中由此实现,即

加热装置被这样与具有至少一个内燃机的内燃机热泵系统连接,即,内燃机的余热能被用于加热气态的介质。

在本身已知的内燃机热泵系统中,热泵的压缩机单元、也就是说压缩机或者说压气机借助于内燃机运行。优选地,内燃机是燃气发动机。借助于这种内燃机热泵系统冷却或加热用于换热器的载热介质、一般来说是工作介质,从而可以将换热器用于温度调节,也就是说用于冷却或加热另一种、特别是气态的介质。该介质可以例如是来自处理设施的处理隧道的气态的介质。

根据本发明,认识到:如果内燃机热泵系统的内燃机的必然产生的余热被用于加热气态的介质,那么可以显著地改进能量平衡。

作为技术方案证明为有利的是,设有用于加热工作介质的流动循环回路,在所述流动循环回路中,加热工作介质在内燃机热泵系统和加热装置的至少一个加热换热器之间循环,其中,内燃机的余热借助于余热换热器传递到加热工作介质上。

有利的是,流动循环回路包括从余热换热器向加热装置的加热换热器引导的供给管路和位于加热换热器和余热换热器之间的回流管路,其中,供给管路和回流管路这样通过循环管路彼此连接,即,加热工作介质能被从供给管路在循环回路中重新引导到回流管路中。以这种方式可以改变加热工作介质向加热换热器的流入量。

在此优选地,循环管路在加热换热器的上游延伸离开供给管路。

有利地设有阀,通过该阀能调节加热工作介质的、从供给管路流入回流管路中的份额。

特别优选的是,

a)在用于气态的介质的流动路径中设计有至少一个冷却装置,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装置能冷却气态的介质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装置特别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游;

b)冷却装置被这样和内燃机热泵系统连接,即,由内燃机热泵系统冷却的冷却工作介质能被用于冷却气态的介质。

以这种方式,内燃机热泵系统有效地既被用于气态的介质的冷却和随之发生的除湿又被用于其重新加热。

作为技术方案在此有利的是,设有流动循环回路,在所述流动循环回路中,冷却工作介质在冷却装置的冷却换热器系统和内燃机热泵系统之间循环,所述冷却换热器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冷却换热器。

在冷却装置中可能发生的是形成冰,该冰对于调温调湿设备的无故障运行来说必须被去除。因此有利的是,冷却装置包括除冰装置,借助于该除冰装置能选择性地给冷却换热器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冷却换热器除冰。

优选地,除冰装置包括循环管路,该循环管路与用于加热工作介质的流动循环回路连接并且通向冷却换热器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冷却换热器。加热工作介质也被以节能的方式用于给冷却设备除冰。

对于气态的介质的有效的温度调节有利的是,在气态的介质的流动路径中还设计有预冷却装置,该预冷却装置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游并且被布置在冷却装置的上游,和/或设计有预热装置,该预热装置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游,和/或设计有另一个加热装置,所述另一个加热装置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下游。

在开头所述类型的设施中,上面提出的目的由此实现,即

调温调湿设备是具有一些或所有上面说明的特征的调温调湿设备。

在开头所述类型的方法中,上面提出的目的由此实现,即

加热装置将内燃机热泵系统的内燃机的余热用于加热气态的介质。

所述方法特征和下面说明的方法特征的优点相当于关于相应的调温调湿设备特征所提出的优点。

相应有利地,加热工作介质在用于加热工作介质的流动循环回路中在内燃机热泵系统和加热装置的至少一个加热换热器之间循环,其中,内燃机的余热借助于余热换热器传递到加热工作介质上。

优选地,流动循环回路包括从余热换热器通向加热装置的加热换热器的供给管路和位于加热换热器和余热换热器之间的回流管路,其中,供给管路和回流管路通过循环管路彼此连接,在循环回路中加热工作介质被从供给管路重新引导到回流管路中。

有利的是,循环管路在加热换热器的上游延伸离开供给管路。

有利的是,借助于阀调节加热工作介质的、从供给管路流入回流管路中的份额。

特别提出,

a)在用于气态的介质的流动路径中设计有至少一个冷却装置,借助于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装置冷却气态的介质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冷却装置特别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游;

b)冷却装置被和内燃机热泵系统连接,通过内燃机热泵系统冷却的冷却工作介质被用于冷却气态的介质。

此外有利的是,冷却工作介质在流动循环回路中在冷却装置的冷却换热器系统和内燃机热泵系统之间循环,所述冷却换热器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冷却换热器。

优选地,冷却换热器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冷却换热器借助于除冰装置选择性地除冰。

有利的是,除冰装置包括循环管路,该循环管路和用于加热工作介质的流动循环回路连接并且通向冷却换热器系统的一个或多个冷却换热器。

此外有利的是,气态的介质在其流动路径上还通过预冷却装置预冷却,该预冷却装置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游并且被布置在冷却装置的上游,和/或通过预热装置预热,该预热装置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上游,和/或通过另一个加热装置加热,所述另一个加热装置被布置在加热装置的下游。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图中示出:

图1示出用于处理车身的处理装置的纵剖面,该处理装置具有处理隧道,借助于具有多个调温调湿级的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调温调湿设备向该处理隧道输送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空气/过程空气;

图2示出根据图1的调温调湿设备的第一个实施例,其中,示意性示出调温调湿级的供给循环回路;

图3示出根据图1的调温调湿设备的第一个实施例,其中,示意性示出调温调湿级的第二个供给平面布局图;

图4示出调温调湿设备的第二个实施例,包括供给平面布局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中用10表示调温调湿设备,该调温调湿设备用于将气态的介质12调温调湿以形成经过调温调湿的气态的工艺过程介质14。

这种气态的介质12可以例如包含排气,该排气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在下面描述的实施例中,气态的介质12例如至少部分地是排出空气16,该排出空气在用于处理工件24的、整体上用22表示的设施的具有处理舱20的处理装置18(该处理装置仅在图1中示出)中产生。

作为工件24的例子分别示出车身,该车身可以理解为乘用车和载货汽车的包括乘客室在内的车身。但是工件24也可以是其它工件并且特别是车身的附件或结构件,如保险杠、侧视镜等。较小的工件24可以适当地被布置在未专门示出的工件支架上。

处理装置18的处理舱20界定出处理隧道26形式的工作室,该处理隧道包括隧道入口28和隧道出口30,所述隧道入口和隧道出口可以被适当地设计为入口闸门或者出口闸门,如其本身已知的那样。待处理的工件24借助于输送系统32穿过处理隧道26输送,同样如其本身已知的那样,因此不必对此作出详细说明。

处理装置18可以例如是干燥器34,在该干燥器中干燥之前被涂漆的工件24或者说其油漆。处理装置18但也可以特别是涂漆舱36,这在图1中通过对应的、用虚线表示的涂漆机器人38说明,由此显示出另选方案。如开头所述的,也可以考虑分别具有处理隧道的蒸发舱、冷却舱等。

处理隧道26具有一个或多个空气出口40和一个或多个空气入口42,在所述一个或多个空气出口和一个或多个空气入口之间布置有调温调湿设备10,由此排出空气16可以被从处理隧道26中抽出,被输送经过调温调湿设备10并在完成调温调湿之后重新作为工艺空气44在循环回路中被输送到处理隧道26,该工艺空气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因此是经过调温调湿的气态的工艺过程介质14。被送回的工艺空气44在干燥器34中以本身已知的方式通过未专门示出的喷嘴引导到待处理的工件24上。在涂漆舱36中,经过调温调湿的气态的工艺过程介质14通常通过位于涂漆舱36的顶部处的空气室引导到处理隧道26中;这是本身已知的。

以这种方式能实现,在处理隧道26中维持对于有效处理所必需的温度和处理条件。在一个未专门示出的变型方案中,处理隧道26也可以被分成多个隧道部段,所述多个隧道部段分别具有分开的空气出口和空气入口,所述空气出口和空气入口与调温调湿设备10连接。适当地也可以为每个现有的隧道部段分配自身的调温调湿设备10,使得在每个隧道部段中可以调节不同的温度和处理条件,如分别对于处理过程最有利的那样。

通过调温调湿设备10特别调节工作介质14的温度和湿度。在干燥器34中工艺过程介质14例如应该在高温情况下具有仅非常低的湿度。

调温调湿设备10包括壳体46,该壳体具有输入连接装置48和输出连接装置50,在所述输入连接装置和输出连接装置之间形成用于气态的介质12的流动路径,其具有多个调温调湿级52。在调温调湿设备10中的流动方向因此被规定为从输入连接装置48流向输出连接装置50。

在各个调温调湿级52之间布置有流动区域54,该流动区域仅在图1中用附图标记显示。调温调湿级52和流动区域54通常被安置在以流动技术彼此连接的分开的腔中;然而在此未专门示出这种情况。在一个变型方案中也可以在没有相应的分开的腔壳体的情况下将一些或所有调温调湿级52和流动区域54安置在壳体46中。

调温调湿设备1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通风机装置56,借助于所述一个或多个通风机装置从处理隧道26中抽出待调温调湿的介质12——和适当地从其它来源中抽出其它介质——并且输送经过调温调湿设备10。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显示出唯一一个这种通风机装置56。

调温调湿设备10的输入连接装置48、输出连接装置50和调温调湿级52、流动区域54以及通风机装置56可以被设计为模块,从而确定的调温调湿级52的顺序和调温调湿设备10的流动区域54的布置和数量可以被很大程度上任意地改变并且在安装时适配于处理装置18的需要。

调温调湿设备10被这样设置,即,该调温调湿设备至少对气态的介质12进行除湿。

在图1,图2和图3所示的调温调湿设备10实施例中例如存在六个调温调湿级52,其包括两个清洁级58和四个温度调节级60,它们也致使气态的介质12除湿。调温调湿级52沿流动方向包括入口过滤器装置58.1、预冷却装置60.1、冷却装置60.2、预热装置60.3、加热装置60.4和出口过滤器装置58.2。通风机装置56在该实施例中被布置在加热装置60.4和出口过滤器装置58.2之间,然而也可以被定位在其它位置上。对于入口过滤器装置58.1或出口过滤器装置58.2补充地或另选地,也可以在流动路径中在输入连接装置48和输出连接装置50之间在其它位置上设置一个或多个过滤器装置。

在图1中可看到的处理隧道26空气出口40通过流动管路62与调温调湿设备10的输入连接装置48连接,从而待调温调湿的气态的介质12可以流入调温调湿设备10中。在流动管路62中布置有阀64,从而可以调节从排出空气16到输入连接装置48的体积流量。

此外,输入连接装置48与新鲜空气管路66连接,通过该新鲜空气管路可以向调温调湿设备10输送新鲜空气68。在新鲜空气管路66中布置有阀70,从而也可以调节新鲜空气68的体积流量。对气态的介质12、也就是说当前对来自处理隧道26的排出空气16的调温调湿过程因此也包括向气态的介质12中混入一部分混合气体/添加气体,在当前情况下也就是说混入一部分新鲜空气68。调温调湿设备10在通风机装置56的下游因此通常始终被由气态的介质12和新鲜空气68组成的混合物通流;为了简单起见,下面仅提到气态的介质12。

调温调湿设备10的出口连接单元50借助于具有阀74的另一个流动管路72与处理装置18的所述一个或多个空气入口42连接,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过程介质14可以经过该一个或多个空气入口流向处理隧道26。在一个变型方案中,经过调温调湿的工作介质14的一部分可以从输出连接装置50分支或在该输出连接装置之前分支并且被输送用于另一用途。

下面根据图2说明调温调湿设备10。

温度调节级60被设计为换热器76,该换热器具有用于工作介质的分别一个入口和出口,其例如在附图中示出。在那里示出在预冷却装置60.1中的预冷却换热器76.1,在冷却装置60.2中的冷却换热器系统76.2,在预热装置60.3中的预热换热器76.3和在加热装置60.4中的加热换热器76.4。用于相应的工作介质的换热器的相应的入口和出口用76a.1,76b.1,76a.2,76b.2等表示。

预冷却装置60.1、预热装置60.3和加热装置60.4被设计为分别具有换热器,同时,冷却装置60.2的冷却换热器系统76.2包括多个冷却换热器,其中,在当前的实施例中示出五个这种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冷却换热器系统76.2但也可以包括少于或多于五个冷却换热器。每个这种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都具有入口76a.2和出口76b.2,在它们之中为了清楚显示仅分别示出一个。

在一个未专门示出的变型方案中,预冷却装置60.1、预热装置60.3和加热装置60.4也可以同样被设计为具有多个换热器的换热器系统并且在其方案方面因此相当于冷却换热器系统76.2。

预冷却换热器76.1和预热换热器76.3是第一循环回路复合系统(kreislaufverbundsystem)78的部件。在该第一循环回路复合系统78中设计有唯一一个流动循环回路80,在该流动循环回路中,工作介质82在预冷却换热器76.1和预热换热器76.3之间循环。为此,预冷却换热器76.1的入口76a.1通过流体管路84与预热换热器76.3的出口76b.3连接,预冷却换热器76.1的出口76b.1通过流体管路86与预热换热器76.3的入口76a.3连接。在流体管路84中布置有输送泵88。工作介质82——其优选是具有30vol.%的乙二醇的乙二醇/水混合物——在此在连续的循环回路中通过预冷却换热器76.1和预热换热器76.3引导。

冷却换热器系统76.2和加热换热器76.4是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的部件,该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包括内燃机热泵系统92,该内燃机热泵系统具有至少一个热泵94。在当前的实施例中示出三个并联的热泵94,另选地可以设置仅一个或两个或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热泵94。热泵94的需要的数量特别取决于待调温的工作介质的质量流量。

每个热泵94都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具有被布置在工作循环回路中的蒸发器单元、压缩机单元、冷凝器单元和节流阀单元,通过该工作循环回路引导工作流体;这些部件未专门示出。

为了驱动热泵94的压缩机单元,其包括内燃机96,内燃机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是燃气发动机98。热泵94因此在当前的实施例中是燃气发动机热泵。

另选地,也可以使用油发动机作为内燃机96。在这种情况下,热泵94是油发动机热泵。

热泵94用于冷却盐水形式的冷却工作介质100,该盐水在下面同样用附图标记100表示并且在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的第一流动循环回路102中在热泵94和冷却装置60.2的冷却换热器76.2之间循环。盐水100优选地是由水和乙二醇、特别是乙烯乙二醇或丙二醇组成的混合物,包含附加的抗腐蚀剂,如本身已知的那样。第一流动循环回路102包括供给管路104,该供给管路从热泵94的蒸发器侧通向冷却装置60.2的冷却换热器系统76.2,76.2-3,76.2-4和76.2-5的入口76a.2,还包括位于冷却换热器76.2的出口76b.2和热泵94的蒸发器侧之间的回流管路106。在入口76a.2上分别设有未专门示出的输送泵,因此可以分别单独地控制盐水100到各个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的流入量。

供给管路104和回流管路106以本身已知的方式通过补偿装置108彼此退耦/消除影响,以便对供给管路104和回流管路106中的不同水平的循环流动进行补偿。为此设有液压的转接器110。

在补偿装置108和热泵94之间在各个附属的供给管路中同样布置有未专门示出的输送泵,因此可以分别单独地控制从每个热泵94流入第一流动循环回路102中的盐水100的流入量。

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除了第一流动循环回路102之外还包括用于加热工作介质114的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12,在其中该加热工作介质114在加热换热器76.4和分别现有的热泵94之间循环,其中,内燃机96的余热被传递到加热工作介质114上。为此,每个热泵94都包括余热换热器116,流动循环回路112通过该余热换热器。再次优选地,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02的加热工作介质114是具有30vol.%的乙二醇的乙二醇/水混合物。

通过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12一般来说形成下述部件,加热装置60.4借由该部件使用内燃机热泵系统92的内燃机96的余热来加热气态的介质12。

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12包括:供给管路118,该供给管路从余热换热器116通向加热装置60.4的加热换热器76.4的入口76a.4;和在加热换热器76.4的出口76b.4与余热换热器116之间的回流管路120。在供给管路118中布置有用于加热工作介质114的输送泵122。

供给管路118和回流管路120通过循环管路124彼此连接,使得可以将加热工作介质114从循环回路中的供给管路118中重新引导到回流管路120中。循环管路124在加热换热器76.4的上游延伸离开供给管路118,由此实现:在加热工作介质114流入加热换热器76.4中之前,加热工作介质114循环返回到回流管路120中。可以借助于阀126调节待返回的加热工作介质114的份额、也就是说从供给管路118流入回流管路120中的加热工作介质114的份额,该阀在当前的实施例中被布置在回流管路120中。

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的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12的输送泵122和阀126通过控制装置128操控,该控制装置同样负责操控热泵系统92。第一循环回路复合系统78的输送泵88以及其它现有的输送泵和阀——其适当地未专门示出——也借助于控制装置128控制。例如这特别包括在冷却换热器系统76.2的入口76a.2处的、上面说明的输送泵。

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调温调湿设备10以下述方式工作,其中,下面给出的温度仅用于说明并且例如反映可能在实践中在干燥器34中出现的值,在所述干燥器中使被涂漆的车身干燥。给出的温度特别反映了以下比例,出现的温度可能彼此成所述比例。在一种具体的处理装置18中实际出现的温度和处理装置18及附属的调温调湿设备10的各自运行参数有关。

来自处理隧道26的排出空气16具有温度t1=65℃,而在新鲜空气管路66中的新鲜空气68在温度t2=32℃时被引导。排出空气16和新鲜空气68的流动比例被这样调节,即,通过在入口过滤器装置58.1的区域中混合而产生的气态的介质12具有温度t3=56℃。

气态的介质12通流预冷却装置60.1的预冷却换热器76.1,第一循环回路复合系统78的流动循环回路80的工作介质82在温度t4=8℃时被输送到该预冷却换热器。

在通流预冷却装置60.1之后,气态的介质12具有温度t5=17℃,其中,工作介质82在温度t6=47℃时离开预冷却换热器76.1。

气态的介质12到达冷却装置60.2,其中,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的第一流动循环回路102的盐水100在温度t7=-4℃时流入其冷却换热器系统76.2中。气态的介质12通过冷却装置60.2冷却到温度t8=-2℃,其中,盐水100在温度t9=+2℃时离开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盐水100通过热泵系统92重新冷却到温度t7=-4℃。

在通流冷却装置60.2之后,气态的介质12具有温度t10=-2℃。冷却导致由气态的介质12携带的湿气凝结。为了截取凝结的水,存在相应的截取装置,该截取装置是本身已知的并且因此未专门显示。

气态的介质12现在到达预热装置60.3,第一循环回路复合系统80的工作介质82在上述的温度t6=47℃时流入该预热装置的预热换热器76.3中并且在温度t4=8℃时离开并且流向预冷却装置60.1。气态的介质12在温度t11=37℃时离开预热装置60.3并且继续流向加热装置60.4。在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的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12中的加热工作介质114借助于余热换热器116这样加热,即,加热工作介质在温度t12=60℃时流入加热换热器76.4中。加热工作介质114在温度t13=40℃时离开加热换热器76.4。

气态的介质12在通流加热换热器76.4之后具有温度t14=51℃,流过输出过滤器装置58.2并且作为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气体14离开调温调湿装置10,该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气体相应地同样具有温度t14=51℃并且被引导返回到处理隧道26中。

在调温调湿设备10的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是,冷却换热器系统76.2的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结冰,这是因为盐水100在温度低于0℃时输送至冷却换热器。

因此可以采取措施,以便能够选择性地给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除冰。

图3示出一个相应的变型方案,其中,冷却装置60.2包括除冰装置130,借助于该除冰装置能够选择性地给冷却换热器系统76.2的一个或多个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除冰。在图3中,为了简单起见仅示意性地描绘热泵系统92,而没有图2中示出的部件。

除冰装置130包括循环管路132,该循环管路具有馈送管路134和返回管路136,其输入端和输出端与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的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12连接,在当前的实施例中与其回流管路120连接并且其通向冷却换热器系统76.2的各个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因此,从加热换热器76.4中流出的加热工作介质114可以被引导经过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加热工作介质114在循环管路132的路径上经过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的流入量通过未专门示出的阀控制,该阀被控制装置128操控。循环管路132的返回管路136通过阀138通入第二循环回路复合系统90的第二流动循环回路112的回流管路120中。

加热工作介质114在回流管路120中具有上面说明的温度t13=40℃并且也在近似这个温度时到达冷却换热器系统76.2。如果通向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或76.2-5的进口被开启,那么相应的冷却换热器76.2-1,76.2-2,76.2-3,76.2-4和76.2-5被加热并且被以这种方式除冰。

在根据图3的实施例中,在盐水100进入冷却换热器系统76.2中时的温度是t7=-2℃。在盐水100离开冷却换热器系统76.2时的输出温度在这种情况下是t9=+3℃。

图4示出调温调湿设备10的另一个实施例,其中,该调温调湿设备沿流动方向在加热装置60.4的下游具有另一个温度调节级60,该另一个温度调节级的形式为具有另一个加热换热器76.5的另一个加热装置60.5。通过输送管路140向所述另一个温度调节级馈送工作介质142,该工作介质在温度t15=90℃时流入另一个加热换热器76.5中。工作介质142通过排出管路144在温度t16=70℃时离开另一个加热换热器76.5。

气态的介质12在温度t14=51℃时到达另一个加热装置60.5并且此后具有温度t17=65℃。因此,离开调温调湿设备10的、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气体14也具有该温度t17=65℃。在这种情况下,被引导返回的经过调温调湿的工艺气体14因此具有与气态的介质12相同的温度,该气态的介质12在温度t1=65℃时被从处理隧道26中排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