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7213发布日期:2019-09-06 23:10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类型。

管壳式换热器的用途广泛,包括气液换热、液液换热等类型的换热器。液液换热的换热器的一般结构为圆筒形壳体,壳体内安装有换热管,壳体内通入换热液体对换热管中的液体进行换热,此种结构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有效的利用壳体内的换热液体。如何提供一种合理的换热器内部结构,能够高效的对换热管中的液体换热是我司研究人员关注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管壳式液液换热器换热效率低,不能充分利用换热液体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焊接连接的连接筒体和换热筒体,所述连接筒体和所述换热筒体形成密封筒体;所述换热筒体包括外筒体,所述外筒体内固定有内筒体,所述内筒体为两端开口状,所述内筒体的一端开口处固定有支撑板,另一端固定有管板,所述管板和所述支撑板之间固定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内筒体分为体积相等的上筒体和下筒体;换热管组件,所述换热管组件包括若干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形状为u型,所述换热管的底端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顶端开口均和所述管板相连通;所述连接筒体的侧面上设有进液口和排液口,所述换热筒体的侧面上介质入口和介质排口,所述介质入口和所述介质排口均和所述内筒体相连通,换热液体从所述介质入口进口进入所述下筒体,流经所述上筒体并从所述介质排口流出,对所述换热管中的冷水进行加热,所述换热管顶端的一端开口和所述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开口和所述排液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筒体和所述下筒体的内部结构相同,所述下筒体内设有若干第一折流板和若干第二折流板,所述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交错排列,所述第一折流板、第二折流板、内筒体和隔板之间形成引水流道。

进一步的,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管板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拉杆贯穿所述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和所述内筒体之间还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和所述内筒体贴合,且所述挡板和所述内筒体之间通过满焊连接,所述挡板和所述隔板支架通过断焊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筒体内还设有中间挡板,所述中间挡板固定在所述管板上,并将所述连接筒体分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进液口相连通,所述第二通道所述排液口相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道内还设有防冲板,所述防冲板的一端和所述中间挡板相连接,另一端和所述连接筒体相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通过设置内筒体,缩小管孔的布管区域,防止疏水直接从不布管区域流走,提高了疏水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对换热管中的液体的换热效果;

2、隔板将内筒体分隔成两部分,换热液体先后对两侧换热管中的液体进行换热,增加了换热液体在内筒体中的流通路径,防止热液体直径从排液口流出,提高了换热效果;

3、第一折流板固定在内筒体的左侧,第二折流板固定在内筒体的右侧,两侧的折流板交错设置,增加了换热液体的流通路径,提高了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器筒体及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截面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防冲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防冲板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连接筒体;11、进液口;12、排液口;13、上挡板;14、中间挡板;15、防冲板;151、底板;152、螺栓;153、垫板;2、换热筒体;21、介质入口;22、介质排口;23、内筒体;3、换热管;4、隔板;41、挡板;5、管板;6、支撑板;7、第一折流板;8、第二折流板;9、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中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描述中使用的术语“前”、“后”、“左”、“右”、“上”、“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术语“内”、“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双流道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焊接连接的连接筒体1和换热筒体2,连接筒体1和换热筒体2形成密封筒体。换热筒体2包括外筒体,外筒体内固定有内筒体23,内筒体23为两端开口状,内筒体23的一端开口处固定有支撑板6,另一端固定有管板5,管板5和支撑板6之间固定有隔板4,隔板4将内筒体23分为体积相等的上筒体和下筒体。进一步的,内筒体23的长度小于外筒体的长度,即外筒体内部的右端有部分无内筒23的区域,如图1所示。

换热管组件包括若干换热管3,换热管3的形状为u型,换热管3的底端连接在支撑板6上,顶端开口均和管板5相连通。进一步的,换热管3的长度大于内筒体23的长度,换热管3最右端的弯曲部位于外筒体的右端无内筒体23的区域处,换热管3左端的开口处和管板5相连通。连接筒体1的侧面上设有进液口11和排液口12,换热筒体1的侧面上介质入口21和介质排口22,介质入口21和介质排口22均和内筒体23相连通。进一步的,进液口11和排液口12的中线连线经过连接筒体1的轴心,介质入口21和进液口11布置在同一侧。换热管3左端开口处的一端和进液口11相连通,另一端和排液口12相连通。

使用时,热的换热液体从介质入口22进口进入下筒体,换热液体向右流到支撑板6处向上流,流经上筒体并从介质排口22流出,热液体先对进液口11侧换热管3中的冷液体进行换热,然后在对排液口12侧换热管3中的液体进行换热,隔板4将内筒体23分隔成两部分,先后对两侧换热管3中的液体进行换热,增加了热液体在内筒体23中的路径,防止热液体直径从排液口12流出,提高了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上筒体和下筒体的内部结构相同,下筒体内设有3-8个第一折流板7和3-8个第二折流板8,第一折流板7和第二折流板8交错排列,第一折流板7、第二折流板8、内筒体23和隔板7之间形成引水流道。第一折流板7的结构如图5所示。具体的,下筒体和上筒体之间都形成了引水流道,引水流道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热液体在内筒体23之间的路径,增加换热效果。如图2和图6所示,第一折流板7固定在内筒体23的左侧,第二折流板8固定在内筒体23的右侧,两侧的折流板交错设置,增加了换热液体的流通路径。同样的上筒体中引水流道的布置形式和下筒体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拉杆9,拉杆9的设置是为了增加第一折流板7和第二折流板8的稳定性和牢固性。拉杆9的一端连接在管板5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板6上,拉杆9贯穿第一折流板7和第二折流板8,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增加隔板4和内筒体23之间连接的密封性,隔板4和内筒体23之间还设有挡板41,挡板41和内筒体23贴合,且挡板41和内筒体23之间通过满焊连接,挡板41和隔板4之间通过断焊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

如图1所示,连接筒体1内还设有中间挡板14,中间挡板14固定在管板5上,并将连接筒体1分为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和进液口11相连通,第二通道和排液口12相连通。具体的,中间挡板14上方设有上挡板13,上挡板13将第二通道堵成密封的区域,热液体从进液口11进入第一通道,并向右流动,流到下筒体内的引水通道中,最终流到第二通道中并从排液口12排出。

进一步的,第一通道内还设有防冲板15,防冲板15的一端和中间挡板14相连接,另一端和连接筒体1相连接,如图1、图7和图8所示。防冲板15的设置是为了使流入到引水通道中的水均匀,能够增加换热效果。防冲板15的形状为半圆形,和第一通道的形状相适配,防冲板15和中间挡板14焊接后做磨平处理,防冲板15和连接筒体1之间设有垫板153,垫板153和连接筒体1之间焊接连接,垫板153和中间挡板14上焊接有底板151,防冲板15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151上,且防冲板15和垫板153之间焊接。保证了防冲板15的稳定性。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