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热地暖结构及地暖铺设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04997发布日期:2020-01-03 13:2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热地暖结构及地暖铺设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总体来说涉及地暖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热地暖结构和地暖铺设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煤改新能源政策的大力实施,电热地暖成为很多家庭冬季取暖的选择。

然而,相关技术中电热地暖主要是利用电热膜发热获取热量,该方式为恒功率发热方式,地暖表面一旦被遮盖物覆盖,被覆盖区域的温度会不断升高,进而产生安全隐患。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相关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电热地暖结构及地暖铺设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地暖表面被覆盖后温度不断升高,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热地暖结构,包括保温层、反射层以及发热层,所述反射层设于所述保温层的上表面,所述发热层设于所述反射层的上表面;所述地暖结构还包括均热层,所述均热层设于所述发热层的上表面,用以传导所述发热层产生的以及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反射层反射的热量;当所述均热层的第一区域被遮盖物覆盖时,所述第一区域的能量能够被所述均热层传导至所述第一区域的周围区域,以均匀所述均热层的表面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均热层的导热系数为600~3000w/(m·k),所述均热层包括石墨膜、石墨烯散热膜、铜箔、铝箔中的任意一种;或,

所述发热层包括电热膜、碳纤维电热板、碳晶板、电热带中的任意一种;或,

所述保温层包括导热系数不超过0.12w/(m·k)的挤塑板、聚氨酯发泡保温板、酚醛树脂发泡保温板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发热层和所述反射层之间还设有固定层,用于防止所述发热层发热后陷入所述保温层;所述固定层包括硅晶网或钢丝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均热层的铺设面积大于所述发热层的铺设面积,且所述均热层的边缘超出所述发热层的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地暖铺设方法,包括:

提供一保温层;

提供一反射层,铺设于所述保温层的上表面;

提供一发热层,铺设于所述反射层的上表面;

提供一均热层,铺设于所述发热层的上表面,用以传导所述发热层产生的以及所述保温层和所述反射层反射的热量;当所述均热层的第一区域被遮盖物覆盖时,所述第一区域的能量能够被所述均热层传导至所述第一区域的周围区域,以均匀所述均热层的表面温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提供一固定层,铺设于所述发热层和所述反射层之间,用于防止所述发热层发热后陷入所述保温层;所述固定层包括硅晶网或钢丝网。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铺设所述反射层和所述保温层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提前将所述反射层和所述保温层进行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在铺设所述均热层和所述发热层之前,所述方法包括:

提前将所述均热层和所述发热层进行复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均热层的导热系数为600~3000w/(m·k),所述均热层包括石墨膜、石墨烯散热膜、铜箔、铝箔中的任意一种;或,

所述发热层包括电热膜、碳纤维电热板、碳晶板、电热带中的任意一种;或,

所述保温层包括导热系数不超过0.12w/(m·k)的挤塑板、聚氨酯发泡保温板、酚醛树脂发泡保温板中的任意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均热层的铺设面积大于所述发热层的铺设面积,且所述均热层的边缘超出所述发热层的边缘。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电热地暖结构和地暖铺设方法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保温层能够阻挡热量向下传递,降低了能量的损失。

2、均热层能够使发热层产生的热量更加均匀的传递至表面,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3、当地暖表面有遮盖物时,被覆盖部位的热量被均热层快速的传递至周围温度较低的区域,被覆盖部位的表面温度越高,传递速率越快,进而避免被覆盖区域表面温度无限制的升高,起到自限温的效果。

4、本发明的地暖结构设计简单,工艺简单,结构合理,铺设过程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地暖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地暖铺设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基体层

2、保温层

3、反射层

4、固定层

5、发热层

6、均热层

7、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虽然本说明书中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上”、“下”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说明书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上”的组件将会成为在“下”的组件。用语“一个”、“一”、“该”和“所述”用以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包括”和“具有”用以表示开放式的包括在内的意思并且是指除了列出的要素/组成部分/等之外还可存在另外的要素/组成部分/等;用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仅作为标记使用,不是对其对象的数量限制。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相关技术中的地暖在使用过程中,电热地暖表面一旦被遮盖物(例如衣物、书本纸张、木质家具等)覆盖,则被覆盖的区域的温度总是高于未被遮盖物覆盖的区域,久而久之,被覆盖的区域的温度会越来越高,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中还发现,相关技术中的地暖主要采用电加热的方式产生热量,以供使用者取暖。然而,电加热为恒功率发热方式,在恒功率的发热方式下,地暖表面一旦被覆盖,则被覆盖区域的热量不能被及时散发出去,导致该区域的温度总是大于其他未被覆盖的区域。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地暖结构及地暖铺设方法,以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地暖表面被遮盖物覆盖的区域温度较高,易产生安全隐患的问题。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热地暖结构,包括保温层2、反射层3、发热层5以及均热层6。

反射层3设于保温层2的上表面,发热层5设于反射层3的上表面,均热层6设于发热层5的上表面。均热层6用以传导发热层5产生的以及保温层2和反射层3反射的热量,当均热层6的第一区域被遮盖物覆盖时,第一区域的能量能够被均热层6传导至第一区域的周围区域,以均匀均热层6的表面温度;均热层6的铺设面积大于发热层5的铺设面积,且均热层6的边缘超出发热层5的边缘。

具体来说,当发热层5工作时,由于热温差的原因,发热层5产生的热量会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传递,其中向下传递的热量在传递过程中,一部分热量遇到反射层3被反射,进而向上传递;而另一部分向下传递的热量会继续向下传递,当该另一部分向下传递的热量遇到保温层2后不能被有效地继续传递,因此会使保温层2温度逐渐升高。当保温层2的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后,发热层5产生的向下传递的热量与保温层2向上反射的热量达到平衡,此时不会再有多余的热量继续向下传递,故保温层2起到了保温效果,降低了热量的损失。

另外,发热层5产生的向上传递的热量以及反射层3和保温层2向上反射的热量向上传递至均热层6,由于均热层6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能够传导发热层5产生的以及保温层2和反射层3反射的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均热层6的温度较低的区域,以均匀均热层6的温度,使得均热层6的表面温度更加均匀,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当地暖表面被遮盖物覆盖时,发热层5产生的热量与保温层2和反射层3反射的热量向上传递至均热层6后,热量不能向外辐射,导致该被覆盖的区域温度升高,进而与周围区域形成热温差,此时,由于均热层6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能够将热量迅速传导至周围的低温区域,起到均匀温度的作用及自动限温的功能,避免被覆盖区域的温度过高聚集而产生安全隐患。

请继续参阅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发热层5和反射层3之间还设有固定层4,用以防止发热层5发热后陷入保温层2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网可以直接使用成品的网格型材料铺设于发热层5和反射层3之间。另外,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固定网可以采用硅晶网、钢丝网或耐高温的高分子材料的网,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固定网受热降低其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均热层6的横向导热系数为600~3000w/(m·k)(导热系数),均热层6包括石墨膜、石墨烯散热膜、铜箔、铝箔中的任意一种。均热层6在铺设过程中,均热层6的铺设面积大于发热层5的铺设面积,且均热层6的边缘超出发热层5的边缘,换言之,均热层6的边缘的下方不存在发热层5区域。通过这样的设计,均热层6能够将发热层5完全包裹覆盖,使得发热层5产生的热量均能够及时地被均热层6均匀,避免出现发热层5未被均热层6覆盖的区域,产生安全死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层5包括电热膜、碳纤维电热板、碳晶板、电热带中的任意一种。当发热层5采用电热膜、碳纤维电热板或碳晶板时,可直接铺设于反射层3的上表面,当发热层5采用电热带时,可以借助固定网进行固定,以防止电热带在铺设过程中发生移位。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温层2包括导热系数不超过0.12w/(m·k)的挤塑板、聚氨酯发泡保温板、酚醛树脂发泡保温板中的任意一种。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地暖铺设方法,包括:

提供一保温层2;提供一反射层3,铺设于所述保温层2的上表面;提供一发热层5,铺设于所述反射层3的上表面;提供一均热层6,铺设于所述发热层5的上表面,用以传导所述发热层5产生的以及所述保温层2和所述反射层3反射的热量,当均热层6的第一区域被遮盖物覆盖时,第一区域的能量能够被均热层6传导至第一区域的周围区域,以均匀均热层6的表面温度。

在步骤s910中,提供一保温层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将保温层2铺设在基体层1的上表面之前,可以先对基体层1进行找平,以提高保温层2与基体层1的铺设稳定性。另外,保温层2可以包括导热系数不超过0.12w/(m·k)的挤塑板、聚氨酯发泡保温板、酚醛树脂发泡保温板中的任意一种。

在步骤s920中,提供一反射层3,铺设于所述保温层2的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反射层3采用能够反射红外线及远红外线的材料,能够将发热层5产生的向下传递的热量向上反射,以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在步骤s930中,提供一发热层5,铺设于所述反射层3的上表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层5包括电热膜、碳纤维电热板、碳晶板、电热带中的任意一种。同时,发热层5在铺设时,可以将其铺设在居中位置,以使热能能够尽量集中在房间中间,提高能量的转换效率。

在步骤s940中,提供一均热层6,铺设于所述发热层5的上表面,用以传导所述发热层5产生的以及所述保温层2和所述反射层3反射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传递至所述均热层6的温度较低的区域,以均匀所述均热层6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均热层6的横向导热系数为600~3000w/(m·k),均热层6包括石墨膜、石墨烯散热膜、铜箔、铝箔中的任意一种。当地暖表面被覆盖时,发热层5产生的热量以及保温层2和反射层3反射的热量向上传递至均热层6后,由于均热层6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会将热量迅速传导至周围较低温局域,避免了被覆盖区域的温度过高,起到自限温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均热层6在铺设过程中,均热层6的铺设面积大于发热层5的铺设面积,且均热层6的边缘超出发热层5的边缘,换言之,均热层6的边缘的下方不存在发热层5区域。通过这样的设计,均热层6能够将发热层5完全包裹覆盖,使得发热层5产生的热量均能够及时地被均热层6均匀,避免出现发热层5未被均热层6覆盖的区域,产生安全死角。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铺设反射层3和保温层2之前,所述方法包括:提前将所述反射层3和所述保温层2进行复合。具体来说,反射层3和保温层2可以通过压辊机或覆膜机等提前进行复合,以增加两者的贴合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铺设均热层6和发热层5之前,所述方法包括:提前将所述均热层6和所述发热层5进行复合。具体来说,均热层6和发热层5可以通过压辊机或覆膜机等提前进行复合,使得两者能够更好地贴合,以增加均热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提供一保护层7,铺设于均热层6的上表面。

举例来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保护层7可以为水泥保护层7,铺设在均热层6的上表面,用以保护均热层6,防止均热层6与家具、人体等直接接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电热地暖结构及地暖铺设方法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保温层2能够阻挡热量向下传递,降低了能量的损失。

2、均热层6能够使发热层5产生的热量更加均匀的传递至表面,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3、当地暖表面有遮盖物时,被覆盖部位的热量被均热层6快速的传递至周围温度较低的区域,被覆盖部位的表面温度越高,传递速率越快,进而避免被覆盖区域表面温度无限制的升高,起到自限温的效果。

4、本发明的地暖结构设计简单,工艺简单,结构合理,铺设过程易于实现。

在此应注意,附图中示出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地暖结构仅仅是采用本发明的原理的一个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原理并非仅限于附图中示出或说明书中描述的装置的任何细节或任何部件。

应可理解的是,本发明不将其应用限制到本说明书提出的部件的详细结构和布置方式。本发明能够具有其他实施方式,并且能够以多种方式实现并且执行。前述变形形式和修改形式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应可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公开和限定的本发明延伸到文中和/或附图中提到或明显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独特征的所有可替代组合。所有这些不同的组合构成本发明的多个可替代方面。本说明书所述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已知用于实现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并且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利用本发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